有无数的企业宣传自己正在引入精益、成功地实施了精益,但他们没有告诉你的是:
— 改善成果无法保持;
— 流程反复恶化,退回到引入精益之前的水平;
— 精益看似创造了很多效益,但无法让企业的财务表现变得更好;
……
本书的主角蓝泰克公司是一家被精益经典著作《精益思想》收录为成功案例的精益实践先锋企业,但它也同样面临着上述问题。幸运的是,在前后两代杰出的带领者和出色的精益导师的指导下,蓝泰克公司摆脱了这些问题,实现了巨大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成功。
这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着挫折、反复的艰苦的过程。蓝泰克公司以自己有特色的实践路径创造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精益的日常管理体系”,这套体系可以有效固化改善成果,使生产流程保持稳定,大幅改善企业的财务表现。
重要的是,这套精益的日常管理体系并不是只适用于蓝泰克公司或制造企业,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在自己所在的组织里面建立起一套威力无穷的日常管理体系。
很多管理者都认为,要想实现真正的精益管理,必须投入大量资源,引入外部专家,成立项目组,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但这并不是事实,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十分简单且基于常识,相比于资源,决心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更加重要。
蓝泰克公司CEO詹姆斯.兰卡斯特从两个不同的层面讲述了一个既有实用性又鼓舞人心的故事。他基于个人视角,对自己身为一名企业带领人的转变过程进行了全景式的、坦率的回顾和反思。同时,他也从历史见证者的角度,对蓝泰克公司引入精益生产、改善财务表现、建立精益的日常管理体系这一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剖析。制造企业和其他组织可以充分借鉴这一案例实施精益转型,获得更多效益。
詹姆斯.兰卡斯特是蓝泰克公司的CEO和拥有者。蓝泰克在拉伸缠膜包装技术领域是公认的带领者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蓝泰克的销售和制造总部位于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蓝泰克在荷兰设有工厂,在澳大利亚设有销售和服务公司,在中国设有销售公司。蓝泰克制造的缠膜包装和物料搬运设备,通过经销商和伙伴渠道销往世界各地,很多大型消费品公司都是其客户,包括宝洁、利华兄弟、雀巢、米勒酿酒和百事等。蓝泰克的年销售额超过1.3亿美元,大约有475名员工。
蓝泰克是美国早一批推行丰田生产方式的公司,其精益实践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便开始了。詹姆斯.沃麦克和丹尼尔.琼斯(他们也是美国精益企业研究院的创立者)将蓝泰克的案例写入了《精益思想》一书,以及在《哈佛商业评论》和其他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中。吉姆参与了蓝泰克过去21年的精益旅程,他是目前蓝泰克持续推进精益实践的领头人。
加入蓝泰克之前,詹姆斯在金融业工作,服务于纽约的Catalyst Energy公司。詹姆斯于1990年加入蓝泰克,担任定制机器业务部的销售经理。经过几次提升,他在1995年成为公司总裁和CEO。
詹姆斯非常支持并积极参与路易斯维尔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活动。他是杰佛逊社区和技术学院的校董会,他还参与了其他许多与教育相关的活动。
第 1章 跌跌撞撞 /1
第 2章 喷涂线终身班长 /21
第3章 走动式检查的韵律 /41
第4章 信息从下向上,支持从上向下 /61
第5章 丑陋的壁纸 /71
第6章 解决当前的问题 /87
第7章 人员危机 /103
第8章 走动式检查的艺术 /121
第9章 急于改善 /135
第 10章 战略规划和部署 /147
第 11章 面对未来的挑战 /161
第 12章 确保未来的发展 /175
致 谢 /187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远超我最初的期待。我一直对效率提升和流程优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理论知识停留在纸面,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而《精益管理的日常实践:通向持续改善之路》则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落地实践的大门。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可操作的工具和方法,让我能够切实地在工作中找到可以改进的切入点。从5S管理到看板方法,再到价值流图的绘制,每一项都讲解得深入浅出,并配以大量生动的案例,仿佛作者就站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指导我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小步快跑,持续迭代”的思想,这让我不再害怕改革的阻力,而是学会了从小处着手,通过不断的小改进积累起巨大的能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精益管理的读物,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它鼓励我去观察、去思考、去行动,从而真正实现工作中的持续改善。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希望提升工作效率、优化流程、追求卓越的职场人士,相信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管理类书籍。我一直认为,管理的核心在于“人”,而这本书恰恰强调了这一点。它没有把员工当作执行机器,而是将他们视为改善的主体和创新的源泉。书中对于如何激发团队的参与度,如何建立开放的沟通文化,以及如何通过赋权来驱动持续改进,都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我特别欣赏作者提出的“尊重人性”的理念,认为这是精益管理得以落地的基石。很多时候,精益改进之所以难以推进,并非是方法有问题,而是忽视了人的情感需求和发展愿望。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管理者构建一个积极向上、鼓励创新的工作环境。例如,书中关于“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章节,让我深刻认识到持续学习和知识分享的重要性,这对于个人和团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总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高效、人性化团队的智慧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科书式的叙述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将复杂的精益管理理念娓娓道来。这种叙述方式,使得阅读过程轻松愉悦,却又不失深度。我仿佛置身于书中的各种场景,与主人公一起经历着挑战,体验着成长。书中关于“发现浪费”的描述尤为精彩,作者通过各种具体的例子,将隐藏在日常工作中的各种“浪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从时间管理上的无效会议,到资源配置上的重复劳动,再到流程设计上的冗余环节,这些“浪费”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视。而这本书,则像一双锐利的眼睛,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直击问题的核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种“精益思维”的“超能力”,能够更容易地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之道。
评分作为一名在管理岗位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对于各类管理书籍并不陌生。然而,《精益管理的日常实践:通向持续改善之路》这本书,却给了我一种久违的惊喜。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全新的理论,而在于它将那些耳熟能详的管理原则,通过一种更加接地气、更具操作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于“PDCA循环”的讲解,便是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A、B、C、D四个字母,而是深入地剖析了每个环节的具体执行要点,以及如何将其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持续改进的文化建设”的论述,认为这才是精益管理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只有当持续改进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内化于心的理念,精益管理才能真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精益管理的精髓,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效。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便被其独特的视角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将精益管理描绘成一套高深莫测的理论体系,而是将其拆解成了一系列切实可行、融入日常的点滴实践。这种“日常化”的解读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也让我看到了将精益理念融入工作中的可能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变异与稳定”的论述印象深刻。在很多组织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固守现状,对任何形式的“变异”都心存警惕。然而,本书却巧妙地指出,真正的改善恰恰源于对现有流程中“变异”的识别与分析,并通过规范化的实践,将有利的变异转化为稳定的流程。这种辩证的思维,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细节,并开始思考如何从中发现改进的机会。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到位,它们来自真实的业务场景,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并从中汲取经验。阅读此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自我赋能的旅程,让我对如何推动组织进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