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话 南怀瑾作品集 禅宗佛教入门 中国哲学研究 佛教书籍 佛家经典 复旦大学出版社 正版

禅话 南怀瑾作品集 禅宗佛教入门 中国哲学研究 佛教书籍 佛家经典 复旦大学出版社 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著
图书标签:
  • 禅学
  • 南怀瑾
  • 佛教
  • 禅宗
  • 哲学
  • 中国哲学
  • 佛家经典
  • 入门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16021
商品编码:12697187234
包装:平装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正版全新
南怀瑾著作权合法拥有者台湾老古公司授权
南师生前多次亲加审定,风行大陆三十载,今以全新版本推出平装版——大陆完备、经典的南师作品集!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论三大道,出入百家言。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曾对古代社会的朝野人士,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使之与中国思想文化史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禅宗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探求它在各个时期的特点,也因此而成了学术研究领域的一大课题。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早期禅宗的人物和史事的著作。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甚便初学者阅读。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复旦出版社将老古公司二〇〇九年六月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内容简介《禅话》内容提要: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其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曾对古代社会的朝野人士,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使之与中国思想文化史结下不解之缘。研究禅宗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探求它在各个时期的特点,也因此而成了学术研究领域的一大课题。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早期禅宗人物和史事的著作。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便于初学者阅读。


作者简介南怀瑾先生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 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目录话头
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
 对我是谁人不识
 面壁而坐 终日默然
 为求真理而出家的少年学僧——神光
 神光的断臂
达摩禅
 了不可得安心法
 禅宗开始有衣法的传承
 达摩所传的禅宗一悟便了吗
 达摩禅的二人与四行
 僧昙琳序记云
 五度中毒 只履西归
南北朝时代的中国禅与达摩禅
 北魏齐梁之间佛学与佛教发展的大势
 齐梁之间中国的大乘禅
 中国大乘禅的初期大师
南朝的奇人奇事——中国维摩禅大师傅大士
 平实身世
 照影顿悟
 被诬入狱
 舍己为人
 名动朝野
 帝廷论义
 撒手还源
 附:有关傅大士的传记资料
 还珠留书记
禅宗三祖其人其事
 从禅宗四祖的传记中追寻三祖的踪迹
 向居土与僧璨的形影
 关于向居上与神光大师的短简名书
 僧璨大师的时代和历史
 《信心铭》的价值
达摩禅与二、三祖的疑案
 二祖慧可与三祖僧璨
 二祖晚年的混俗问题
 有关二祖传记的疑案
中国佛教原始的禅与禅宗四祖的风格
 南北朝至隋唐间禅道的发展与影响
 汉未有关习禅的初期发展史料
 东晋以后有关习禅的史料与论评
 禅宗四祖道信的笃实禅风
 轻生死重去就的道信大师的风格
五祖弘忍大师
 破头山上的栽松老道
 平凡的神奇充满了初唐以前的禅门
 隋唐以后盛传的三世再生之说
 道信大师与弘忍大师的授受祖位与其他
懒融宜人
 隋唐间达摩禅的分布
 破头山与牛头山
 赚得百鸟衔花的懒融
 善恶一心都可怕
 在山的悟对和出山的行为
法融一系的禅道
 诗境与禅话
 吹布毛的启发
 老难为善
 至圣独照的隽语
 法融一系的禅师索引表
马祖不是妈祖
 一段民间传说的插曲
 马大师活用了教学法
 一颗大明珠
 猎到一个弓箭手
 不离本行的猎手
 又是一颗明珠
唐宋间与湖南有关的禅宗大德
南宗禅在唐初的茁壮
 南行禅道落在江湖
 奠基南宗的两大柱石
 行思禅师
 初唐时期的文化大势
 唐初中国佛学的茁壮
 一砖头打出来的宗师
附录
禅的幽默


精彩书摘话头
——答叔、珍两位质疑的信 
  
清人舒位诗谓:“秀才文选半饥驱。”龚自珍的诗也说:“著书都为稻粱谋。”其然乎!其不然乎?二十多年来,随时随地都须要为驱饥而作稻粱的打算,但从来不厚此薄彼,动用脑袋来安抚肚子。虽然中年以来,曾有几次从无想天中离位,写作过几本书,也都是被朋友们逼出来的,并非自认为确有精到的作品。 
  况且平生自认为不可救药的缺点有二:粗鄙不文,无论新旧文学,都缺乏素养,不够水准,此所以不敢写作者一秉性奇懒,但愿“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视为人生大享受。一旦从事写作,势必劳神费力,不胜惶恐之至,此其不敢写作者二。 
  无奈始终为饥饿所驱策。因此,只好信口雌黄,滥充讲学以糊口。为了讲说,难免必须动笔写些稿子。因此,而受一般青年同好者所喜,自己仅觉脸红。此岂真如破山明所谓:“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风潇潇,雨洒洒,飘飘黄叶止儿啼。”斯如而已矣乎! 
但能了解此意,则对我写作、讲说,每每中途而废之疑,即可谅之于心。其余诸点,暂且拈出一些古人的诗,借作“话题”一参,当可会之于心,哑然失笑了!
关于D一问者: 
  中路因循我所长,由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更添蛇足,一盏醇醪不得尝。(杜牧) 
 
 促柱危弦太觉孤,琴边倦眼眄平芜。 
香兰自判前因误,生不当门也要锄。(龚自珍) 

 关于第二问者: 
  饱食终何用,难全不朽名。 
  秦灰招鼠盗,鲁壁窜鲰生。 
  刀笔偏无害,神仙岂易成。 
  却留残阙处,付与竖儒争。(吴梅村) 
 关于第三问: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布袋和尚) 
  
勘破浮生一也无,单身只影走江湖。 
  鸢飞鱼跃藏真趣,绿水青山是道图。 
  大梦场中谁觉我,千峰顶上视迷徒。 
  终朝睡在鸿蒙窍,一任时人牛马呼。(刘悟元) 
南怀瑾   1973年孟春   
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 
  据禅宗的史料的记载,菩提达摩秉着他师父(印度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的遗教,正当中国南朝粱武帝普通元年、后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五二0年)期间到达了中国。他的师父的遗教说:“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便是指他由南印度渡海东来,先到南朝与粱武帝见面,话不投机,因此就栖栖惶惶地暗渡长江,到了北朝的辖区河南的嵩山少林寺。佛典中对于杰出的人才,向来比之为龙象。达摩大师在南北朝时代,传授了禅宗的心法,虽然有了二祖慧可(神光)接承了他的衣钵,但是道育和尚与道副和尚以及比丘尼总持,也都是他的入门弟子。尤其是神光与道育,更为杰出。但是他们遭遇的时势,与传教的阻力也更为艰难。这便是他师父遗言所谓“日下可怜只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的影射了。 
  中国的画家,在元、明以后,经常喜欢画一个环眼碧睛而虬的胡僧,足踏一枝芦苇,站在滔滔的波浪间,作前进的姿态,那便是描写达摩大师由南朝暗渡长江而到后魏的典故。达摩偷渡过江到北方去是不错,是否用一枝芦苇来渡江,却无法稽考。这很可能是把神僧“怀渡和尚”的故事,纳入“独自栖栖暗渡江”的诗情画意中,以增添达摩的神异色彩。 

对我是谁人不识 
  达摩大师由南印度航海东来,先到了广州。那时,距离唐太宗时代大约还差一百年,玄奘还没有出生。而在这以前,印度的佛教与印度的文化传入中国,都是从西域经过中国西北部而来的。中国历史上所称的北魏(或称后魏),便是佛教文化的鼎盛地区,也是南北朝期间佛教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佛教从事翻译,讲解佛经义理,寻思研探般若(慧学)等佛学文化的中心重镇。 
  同此时期,南朝的粱武帝也是笃信宗教的统治者,他以宗教家的资质,虔诚地相信佛经与道教。曾经亲自讲解佛经与《老子》,又持斋信佛,舍身佛寺为奴,又充当传教师,讲解道书,过一过传教师与学者的瘾,这已是违背大政治家的法则,没有做到无偏党而“允执厥中”,也可以说,因此便注定他要失败的后果。所以达摩大师的师父(般若多罗),六十年前远在印度时,便预言他会失败。他告诉达摩说:“你到中国传道,将来悟道之士,多不胜数。但在我去世后六十多年,那一个将有灾难,犹如‘水中文布’(指粱武帝),你须好自为之。好不要在南方久耽,因为南方的领导者,只是喜欢世俗有所为而为的佛教功德,对于佛法的真谛,并没有真正的认识。” 
  达摩大师又问他师父,中国佛教以后发展的情形。他师父说:“从此以后再过一百五十年,会有个小灾难。”同时告诉他另一预言:“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如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这便是指中国佛教僧众中有些不自检点,因此招来北周武帝的废佛教、废僧尼的灾难,业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之难”之一。 
  预言的偶中也罢,不幸言中也罢,这是禅的零星小火花,而非禅的重心,并不足为奇。后来达摩大师初到南方与粱武帝见了面,粱武帝果然问他:“朕登位以来,造佛寺、写佛经,引度人们出家为僧,多得不可胜记。我这样作功德,请问会有什么结果?”大师说:“这些并无功德。”粱武帝问:“何以没有功德?”大师说:“这些事,只是人们想求升天的果报,终归是有渗漏的因果关系。犹如影子跟着形体,虽然是有,毕竟不是真实的事。”粱武帝又问:“怎样才是真的功德呢?大师说:“真正智慧的解脱,是证悟到智慧的体性,本来便是空寂、圆明、清净、妙密的实相无相。这种智慧成就的真功德,不是以世俗的观念求得的。”粱武帝问:“怎样是圣道高的D一义呢?”大师说:“空廓无相,并无圣道的境界。”粱武帝问:“那么,与我相对的是谁呢?”大师说:“不知道。” 
  新语云:原文记载:“帝问:‘如何是圣谛D一义?’师问:‘廓然无圣’。帝问:‘对朕者谁?’师曰:‘不识’。”今皆擅加语体新译,以便此时此地的读者容易晓了。如果求准确,仍须读原文为准,不必随便阿从。 
  唯“不识”一句,应照唐音读之。相当于现代的广东话、闽南语。盖广东话及闽南语,还能直接唐音。如照现代语读之,认为“不识”,就是不认识的意思,大体固然可通,究竟离禅宗语录的原意甚远了。 
  又:禅宗教人直接认识“我”是什么?什么是“我”?元、明以后的禅师,教人参“念佛是谁?”也便是这个意思。粱武帝被达摩大师迫得窘了,问到得道圣人们至高无上的真理,D一义谛的境界是什么?大师便说那是空廓无相,也无圣道存在的境界。因此使粱武帝更窘,所以他便直截了当用责问的口吻说:“对朕者是谁?”这等于说:既然没有境界,也没有圣道和圣人的存在,那么,你不是得道的祖师吗?得道的祖师岂不就是圣人吗?那你此刻和我相对,你又是谁呢?这一句,真问到了关节上去了。大师就抓住这个机会说:“莫知”啊!这等于说:不要说我本非我,你粱武帝若能真正懂得我本非我,现在相对之你我,毕竟无“我”可得时,你便成了!可惜粱武帝真“莫知”啊!所以大师也只好溜之大吉,偷偷地暗自渡江北去了! 
  关于“廓然无圣”一语,解释得透彻的莫过于明末禅宗大师密云圆悟的答问《中庸》“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的话了。密云圆悟禅师说:“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圣人若知,既是凡夫。”《尚书》多方说:“唯狂克念作圣,唯圣罔念作狂。”皆作如是观。

话头
——答叔、珍两位质疑的信 
  
清人舒位诗谓:“秀才文选半饥驱。”龚自珍的诗也说:“著书都为稻粱谋。”其然乎!其不然乎?二十多年来,随时随地都须要为驱饥而作稻粱的打算,但从来不厚此薄彼,动用脑袋来安抚肚子。虽然中年以来,曾有几次从无想天中离位,写作过几本书,也都是被朋友们逼出来的,并非自认为确有精到的作品。 
  况且平生自认为不可救药的缺点有二:粗鄙不文,无论新旧文学,都缺乏素养,不够水准,此所以不敢写作者一秉性奇懒,但愿“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视为人生大享受。一旦从事写作,势必劳神费力,不胜惶恐之至,此其不敢写作者二。 
  无奈始终为饥饿所驱策。因此,只好信口雌黄,滥充讲学以糊口。为了讲说,难免必须动笔写些稿子。因此,而受一般青年同好者所喜,自己仅觉脸红。此岂真如破山明所谓:“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风潇潇,雨洒洒,飘飘黄叶止儿啼。”斯如而已矣乎! 
但能了解此意,则对我写作、讲说,每每中途而废之疑,即可谅之于心。其余诸点,暂且拈出一些古人的诗,借作“话题”一参,当可会之于心,哑然失笑了!
关于D一问者: 
  中路因循我所长,由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更添蛇足,一盏醇醪不得尝。(杜牧) 
 
 促柱危弦太觉孤,琴边倦眼眄平芜。 
香兰自判前因误,生不当门也要锄。(龚自珍) 

 关于第二问者: 
  饱食终何用,难全不朽名。 
  秦灰招鼠盗,鲁壁窜鲰生。 
  刀笔偏无害,神仙岂易成。 
  却留残阙处,付与竖儒争。(吴梅村) 
 关于第三问: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布袋和尚) 
  
勘破浮生一也无,单身只影走江湖。 
  鸢飞鱼跃藏真趣,绿水青山是道图。 
  大梦场中谁觉我,千峰顶上视迷徒。 
  终朝睡在鸿蒙窍,一任时人牛马呼。(刘悟元) 
南怀瑾   1973年孟春   
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 
  据禅宗的史料的记载,菩提达摩秉着他师父(印度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的遗教,正当中国南朝粱武帝普通元年、后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五二0年)期间到达了中国。他的师父的遗教说:“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便是指他由南印度渡海东来,先到南朝与粱武帝见面,话不投机,因此就栖栖惶惶地暗渡长江,到了北朝的辖区河南的嵩山少林寺。佛典中对于杰出的人才,向来比之为龙象。达摩大师在南北朝时代,传授了禅宗的心法,虽然有了二祖慧可(神光)接承了他的衣钵,但是道育和尚与道副和尚以及比丘尼总持,也都是他的入门弟子。尤其是神光与道育,更为杰出。但是他们遭遇的时势,与传教的阻力也更为艰难。这便是他师父遗言所谓“日下可怜只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的影射了。 
  中国的画家,在元、明以后,经常喜欢画一个环眼碧睛而虬的胡僧,足踏一枝芦苇,站在滔滔的波浪间,作前进的姿态,那便是描写达摩大师由南朝暗渡长江而到后魏的典故。达摩偷渡过江到北方去是不错,是否用一枝芦苇来渡江,却无法稽考。这很可能是把神僧“怀渡和尚”的故事,纳入“独自栖栖暗渡江”的诗情画意中,以增添达摩的神异色彩。 

对我是谁人不识 
  达摩大师由南印度航海东来,先到了广州。那时,距离唐太宗时代大约还差一百年,玄奘还没有出生。而在这以前,印度的佛教与印度的文化传入中国,都是从西域经过中国西北部而来的。中国历史上所称的北魏(或称后魏),便是佛教文化的鼎盛地区,也是南北朝期间佛教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佛教从事翻译,讲解佛经义理,寻思研探般若(慧学)等佛学文化的中心重镇。 
  同此时期,南朝的粱武帝也是笃信宗教的统治者,他以宗教家的资质,虔诚地相信佛经与道教。曾经亲自讲解佛经与《老子》,又持斋信佛,舍身佛寺为奴,又充当传教师,讲解道书,过一过传教师与学者的瘾,这已是违背大政治家的法则,没有做到无偏党而“允执厥中”,也可以说,因此便注定他要失败的后果。所以达摩大师的师父(般若多罗),六十年前远在印度时,便预言他会失败。他告诉达摩说:“你到中国传道,将来悟道之士,多不胜数。但在我去世后六十多年,那一个将有灾难,犹如‘水中文布’(指粱武帝),你须好自为之。好不要在南方久耽,因为南方的领导者,只是喜欢世俗有所为而为的佛教功德,对于佛法的真谛,并没有真正的认识。” 
  达摩大师又问他师父,中国佛教以后发展的情形。他师父说:“从此以后再过一百五十年,会有个小灾难。”同时告诉他另一预言:“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如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这便是指中国佛教僧众中有些不自检点,因此招来北周武帝的废佛教、废僧尼的灾难,业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之难”之一。 
  预言的偶中也罢,不幸言中也罢,这是禅的零星小火花,而非禅的重心,并不足为奇。后来达摩大师初到南方与粱武帝见了面,粱武帝果然问他:“朕登位以来,造佛寺、写佛经,引度人们出家为僧,多得不可胜记。我这样作功德,请问会有什么结果?”大师说:“这些并无功德。”粱武帝问:“何以没有功德?”大师说:“这些事,只是人们想求升天的果报,终归是有渗漏的因果关系。犹如影子跟着形体,虽然是有,毕竟不是真实的事。”粱武帝又问:“怎样才是真的功德呢?大师说:“真正智慧的解脱,是证悟到智慧的体性,本来便是空寂、圆明、清净、妙密的实相无相。这种智慧成就的真功德,不是以世俗的观念求得的。”粱武帝问:“怎样是圣道高的D一义呢?”大师说:“空廓无相,并无圣道的境界。”粱武帝问:“那么,与我相对的是谁呢?”大师说:“不知道。” 
  新语云:原文记载:“帝问:‘如何是圣谛D一义?’师问:‘廓然无圣’。帝问:‘对朕者谁?’师曰:‘不识’。”今皆擅加语体新译,以便此时此地的读者容易晓了。如果求准确,仍须读原文为准,不必随便阿从。 
  唯“不识”一句,应照唐音读之。相当于现代的广东话、闽南语。盖广东话及闽南语,还能直接唐音。如照现代语读之,认为“不识”,就是不认识的意思,大体固然可通,究竟离禅宗语录的原意甚远了。 
  又:禅宗教人直接认识“我”是什么?什么是“我”?元、明以后的禅师,教人参“念佛是谁?”也便是这个意思。粱武帝被达摩大师迫得窘了,问到得道圣人们至高无上的真理,D一义谛的境界是什么?大师便说那是空廓无相,也无圣道存在的境界。因此使粱武帝更窘,所以他便直截了当用责问的口吻说:“对朕者是谁?”这等于说:既然没有境界,也没有圣道和圣人的存在,那么,你不是得道的祖师吗?得道的祖师岂不就是圣人吗?那你此刻和我相对,你又是谁呢?这一句,真问到了关节上去了。大师就抓住这个机会说:“莫知”啊!这等于说:不要说我本非我,你粱武帝若能真正懂得我本非我,现在相对之你我,毕竟无“我”可得时,你便成了!可惜粱武帝真“莫知”啊!所以大师也只好溜之大吉,偷偷地暗自渡江北去了! 
  关于“廓然无圣”一语,解释得透彻的莫过于明末禅宗大师密云圆悟的答问《中庸》“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的话了。密云圆悟禅师说:“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圣人若知,既是凡夫。”《尚书》多方说:“唯狂克念作圣,唯圣罔念作狂。”皆作如是观。
 
《禅的生活智慧:心安之处即是家》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声音裹挟,被无尽的欲望驱使,内心深处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安详,似乎早已遗失。我们渴望找到一个可以栖息的心灵港湾,一个能够安顿疲惫灵魂的所在。而《禅的生活智慧:心安之处即是家》正是这样一本书,它并非以玄奥的教义束缚你,而是以日常的智慧,引导你体悟禅的精髓,寻回内心的自在与平和。 本书作者,一位在禅学领域浸淫多年,同时又深谙世事人情的老者,将他对禅的理解,化作了涓涓细流,融入字里行间。他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以亲切、朴实的语言,将禅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境,转化为人人可及的生活实践。他认为,禅并非遥不可及的宗教符号,而是渗透在生活点滴中的一种态度,一种觉察,一种与万物和谐相处的方式。 一、 觉察当下:从“心猿意马”到“活在此时此刻” 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过去的回忆或未来的担忧之中,鲜少真正体会到“现在”的宝贵。前一秒的烦恼尚未消散,下一秒的计划已在脑海盘旋。这种“心猿意马”的状态,让我们错失了生命中最真实的触感,也让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愈发加剧。 本书的第一部分,便聚焦于“觉察当下”。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例子,阐述了“活在此时此刻”的重要性。他教导我们如何从繁忙的思绪中抽离,将注意力拉回到眼前的呼吸、身边的景物、正在进行的活动上。比如,在吃饭时,专心品味食物的滋味,感受每一口带来的满足;在行走时,体会脚下土地的触感,观察周围的风景;在与人交谈时,用心倾听对方的话语,而不被自己的想法打断。 “觉察当下”并非要求我们压抑思绪,而是学会观察它们,不被它们牵着鼻子走。就像看着天边的云彩飘过,知道它在那里,却不试图抓住它。随着觉察力的提升,我们会发现,曾经困扰我们的许多问题,在当下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烦恼如水中的涟漪,终会归于平静。而内心的宁静,正是“心安”的基石。 二、 放下执念:从“患得患失”到“随缘自在” “无欲则刚”,这是古人留下的智慧。然而,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却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产生“执念”。对名利的追逐,对他人评价的在意,对过往的留恋,对未来的恐惧,种种执念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放下执念”。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要求我们“不求”,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求”与“不求”背后的心态。他解释说,执念源于我们对“我”的过度认同,以及对外界事物不可控性的忽视。当我们过度渴望某件东西,或者过度害怕失去某样东西时,我们就给了它控制我们情绪和行为的力量。 放下执念,并非意味着放弃努力,而是放下那种“非得到不可”的强迫性心态。作者提倡“随缘自在”的生活态度。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尽力而为,但也要坦然接受结果。就像农民播下种子,辛勤耕耘,但最终的收成,还要看天时地利。这种态度,能让我们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不被得失所扰。 他用“放下”这个词,来比喻手中的事物。当你紧紧抓住不放时,你无法拿起新的东西。只有学会适时地放下,才能容纳更多,才能向前迈进。这种“放下”,是对自己的一种解放,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慈悲。 三、 简朴生活:从“物质至上”到“精神富足”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常常被推销“拥有更多才能快乐”的观念。然而,过度的物质追求,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烦恼和压力。本书的第三部分,回归了“简朴生活”的智慧。作者认为,真正的富足,不在于拥有的物品数量,而在于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满足。 他鼓励读者审视自己的物质需求,区分“需要”与“想要”。很多时候,我们购买的物品,并非真正需要,而是受到广告、攀比心理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简朴生活,并非提倡苦行,而是提倡一种有意识的消费,一种对物品的尊重,一种对环境的负责。 这种简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减少不必要的购物,珍惜现有的物品,选择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用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学习、阅读、与家人朋友相处、体验大自然等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当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我们的内心反而会变得更加开阔。当我们不再被物质所奴役,我们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作者还分享了许多关于“知足”的智慧。知足,并非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对现有状态的感恩和肯定。当我们懂得感恩,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好的事物,我们拥有的,已经足够让我们感到幸福。 四、 慈悲心怀:从“独善其身”到“关怀万物” 禅的智慧,最终落脚于“慈悲”。慈悲,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善意,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万物的关怀。本书的第四部分,引导读者将这份慈悲心,融入到日常的言行中。 作者认为,慈悲源于对“无我”的体悟。当我们认识到,我们与他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时,我们自然会生起一份关怀之心。狭隘的自我中心,是许多冲突和痛苦的根源。 他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实践“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身边的人,给予真诚的关怀和理解,即使是陌生人,也报以微笑和善意。对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不浪费资源。甚至对遇到的每一个生命,包括渺小的昆虫,都能怀有敬意。 这种慈悲,并非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内在的喜悦。当我们能够与他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我们自己的内心也会变得更加温暖和充实。他认为,一个真正懂得禅的人,必定是一个懂得关怀和爱的人。 五、 禅的实践:从“理论学习”到“融入生活” 本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它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禅的智慧,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方法。作者在每一章节的末尾,都提供了一些简单易行的练习,帮助读者将书中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例如,在“觉察当下”的部分,他会引导读者进行“静坐呼吸练习”,或者“正念饮食练习”。在“放下执念”的部分,他会提供“写下你的执念并思考其来源”的练习。在“简朴生活”的部分,他会鼓励读者进行“物品审视”,或者“节能减排”的尝试。在“慈悲心怀”的部分,他会引导读者进行“感恩日记”,或者“助人行动”。 这些练习,看似简单,却能循序渐进地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作者强调,禅的实践,贵在坚持,贵在日积月累。不必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要持续地去尝试,去体会,就会慢慢地感受到内心的变化。 结语 《禅的生活智慧:心安之处即是家》是一本能够陪伴你一生的书。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苦行僧,而是让你在红尘俗世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自在。它教你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保持一份清醒,一份淡然,一份对生命的热爱。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禅的智慧,原来离我们如此之近。它就藏在你的呼吸里,藏在你每一次的微笑里,藏在你每一次与自然的连接里。当你真正体悟到“心安之处即是家”时,你会明白,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向外追寻,而是向内探寻。愿这本书,能成为你心中那盏指引方向的明灯,照亮你回归内心宁静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上的表现。虽然它具有极佳的可读性,但丝毫没有牺牲其学术底蕴。在涉及宗派源流、典籍考据以及历代高僧思想演变的关键节点时,作者的论述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这一点,从其严谨的引文和注释中便可见一斑。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哲学脉络的人来说,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入门的向导,更像是一份精良的地图,指引我们辨识出不同流派之间的细微差别和相互影响。很多时候,我感觉作者像是在搭建一座桥梁,连接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学术研究方法,让这些经典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本,而是可以被科学、理性地审视和吸收的活的知识体系。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新的佐证,这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极强,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这远超出了普通“入门”书籍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对佛教教义的表层介绍,它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这些东方的智慧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度关联和反思。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纷扰裹挟着向前奔跑,内心深处的宁静感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这本书就像一剂清凉散,在我感到焦虑和迷茫时,提供了一个回归本心的锚点。作者擅长从细微的生活场景入手,比如如何看待得失、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然后将其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去阐释背后的原理。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使得那些原本高不可攀的“道”变得鲜活、可触及。我发现,仅仅是阅读和体悟其中的某些观点,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加包容和超然。它教导的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理解现实的复杂性后,找到内心不动摇的力量源泉,这对于一个在职场和生活中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带给我的那种“启示性”体验,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感受,但相信很多有同样阅读经历的人会深有共鸣。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立刻获得某种具体技能的实用指南,它提供的是一种更宏大、更深远的“视野”。在阅读那些关于“心性”和“境界”的论述时,我的脑海中仿佛被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过去被日常琐事遮蔽的更广阔的天空。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它不是灌输教条,而是激发你内在的思考和体验。很多时候,文字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好的哲学著作能够激发读者去“亲证”书中所言。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它引导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呼吸、自己的念头,去观察情绪的升起和消退,从而真正体会到“观照”的力量。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那些高悬于天上的形而上学思考,拉回到我脚踏实地的生活体验中,让“修行”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可以从当下每一个瞬间开始的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初次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这与内容本身的厚重感是相得益彰的。封面采用了一种雅致的墨绿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和作者名字,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内敛的光泽,很有古典韵味,让人忍不住想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漂白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高级用纸,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种“古籍”的氛围。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在书页上做各种标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出版社的标志,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品,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无论是校对的严谨性还是排版的清晰度,都体现了专业的水准。书中的字体大小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阅读那些艰深的哲学思辨,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总而言之,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在“形”上的用心,已经为即将开启的精神旅程奠定了坚实而愉悦的基础。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与古人智慧的深度对话。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即便涉及到一些深奥的佛教概念和中国哲学史上的复杂脉络,他也能用一种极其平实、甚至带有一点点幽默感的笔触将其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他处理那些看似对立的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兼容并蓄的态度。比如,在阐释“空”与“有”的关系时,他并非生硬地将两者划清界限,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类比和历史典故,展示了它们是如何在辩证的运动中相互转化的。很多我过去在其他书籍中感到晦涩难懂的段落,在这本书里竟然豁然开朗。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良久,去消化那种由内而外渗透出来的智慧。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晦涩的术语堆砌,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牵着你的手,一步步走进那座宏伟的智慧殿堂,让人在理解的愉悦中,不断深化对生命本质的探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