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医典 精版 藏医药学百科全书 中医学养生保健书籍

四部医典 精版 藏医药学百科全书 中医学养生保健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藏医药学
  • 中医学
  • 医典
  • 养生
  • 保健
  • 百科全书
  • 传统医学
  • 健康
  • 医学
  • 藏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彩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52686
商品编码:129979136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图解经典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720
字数:612000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四部医典(精版):藏医药学百科全书作者宇妥·元丹贡布
定价88.00元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52686出版日期2016-03-01
字数页码
版次1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商品重量0.4Kg

   内容简介
《四部医典》是集古代藏医之大成者,其内容十分丰富,对基础理论、生理解剖、诊断、治疗、药物等诸多内容都有精辟论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详细论述了人体的生理、解剖以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宫各科疾病的征兆、病因、病缘、病症表现、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此书以药王与其化身相互问答的形式成文,详尽论述了系统的藏医学知识,成为藏医药学的百科全书,是藏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书严格遵循古籍,在此基础上略作取舍,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观点重新阐释、图说这部医学名著,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对藏医药学感兴趣、关注健康养生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宇妥·元丹贡布 唐代吐蕃医学界的医学家,他在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吐蕃医学为基础,总结藏民族积累的丰富医药经验,历经20余年的辛苦,终于在他45岁时著成了藏医药宝库中的不朽经典。
王斌 回族,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分院(现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毕业后,师从*名老中医、有着医林怪杰之称的张炳厚教授及老中医董德憨教授(京城名医施今墨先生弟子)。2006年10月,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的称号。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回医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理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院长助理、医务处主任、主任医师。

   目录

部·总则本

章绪论——由轻松的神话故事切入主题 /2

第二章纲目分类 /4

第三章病理病因 /6

第四章识病要点 /8

第五章诊治疗法 /10

第六章比兴分类 /12

第二部·论说本

章概说 /14

第二章身体形成 /14

第三章身体比象 /19

第四章生理喻示 /19

第五章身体哲理 /23

第六章体业分析 /28

第七章身之恶兆(略)/30

第八章病之内因 /30

第九章病之外缘 /32

第十章染病之情 /34

第十一章病之哲理 /36

第十二章病之分析 /39

第十三章日常的起居行为 /45

第十四章时令之行 /49

第十五章暂时之行 /52

第十六章饮食知情 /53

第十七章食物禁忌 /61

第十八章食物维护与适量 /62

第十九章药味与消化 /63

第二十章药物性能 /67

第二十一章药之部类与配方 /73

第二十二章对症外治器械 /75

第二十三章使之无病安居 /78

第二十四章病失真察 /80

第二十五章诡秘谬误之诊 /82

第二十六章取舍四边诊断法 /84

第二十七章疗法概说 /86

第二十八章特殊疗法详述 /88

第二十九章两种治法 /91

第三十章直接疗法 /95

第三十一章治者医师 /99

第三部·秘诀本

章求问要诀 /106

第二章隆病治法 /107

第三章赤巴病治法 /117

第四章培根病治法 /125

第五章培根木布综合征的治法 /133

第六章一切内科病因不消症疗法 /143

第七章痼疾痞块治法 /149

第八章浮肿病治法 /155

第九章水肿病治法 /158

第十章水臌痼症治法 /160

第十一章肺痨治法 /169

第十二章热症总治 /171

第十三章寒热要略正误 /185

第十四章寒热症的界分 /188

第十五章未成型热症治法 /191

第十六章热症扩散疗法 /195

第十七章虚热症治法 /199

第十八章伏热症治法 /203

第十九章陈旧热症疗法 /207

第二十章浊热症治法 /211

第二十一章传经热症治法 /214

第二十二章紊乱热症治法 /219

第二十三章瘟疫症时疫治法 /226

第二十四章天花疫病治法 /239

第二十五章肠痧疫症治法 /243

第二十六章喉蛾疔毒治法 /246

第二十七章时疫症治法 /250

第二十八章头部疾病治法 /252

第二十九章眼病治法 /255

第三十章耳病治法 /264

第三十一章鼻病治法 /267

第三十二章口腔病治法 /269

第三十三章赘疣治法 /273

第三十四章心脏病治法 /275

第三十五章肺病治法 /277

第三十六章肝病治法 /281

第三十七章脾病治法 /286

第三十八章肾病治法 /288

第三十九章胃病治法 /292

第四十章小肠疾病治法 /294

第四十一章大肠病治法 /296

第四十二章男性生殖器病治法 /297

第四十三章女性生殖器病治法 /299

第四十四章音哑症治法 /301

第四十五章胃呆症治法 /303

第四十六章口渴症治法 /305

第四十七章呃逆症治法 /306

第四十八章哮喘症治法 /308

第四十九章痧症治法 /310

第五十章虫病治法 /313

第五十一章呕吐病治法 /316

第五十二章腹泻疗法 /318

第五十三章便秘治法 /320

第五十四章尿闭症治法 /322

第五十五章尿频症治法 /324

第五十六章热性腹泻治法 /327

第五十七章痛风病治法 /329

第五十八章湿痹治疗 /331

第五十九章黄水病治法 /334

第六十章白脉病治法 /340

第六十一章皮肤病治法 /345

第六十二章零星杂病治法 /347

第六十三章痈疽疮疖治法 /348

第六十四章痔疮治法 /353

第六十五章丹毒治法 /356

第六十六章内脏脓疡治法 /358

第六十七章瘿瘤病治法 /360

第六十八章疝气治法 /362

第六十九章足肿病治法 /363

第七十章瘘管的治法 /364

第七十一章婴儿保育 /366

第七十二章小儿疾病治法 /368

第七十三章小儿中魔病治法(略)/379

第七十四章妇科病治法 /379

第七十五章妇科具体疾病治法 /382

第七十六章妇科一般疾病治法 /387

第七十七章鬼魅病治法(略)/388

第七十八章神经错乱症治法 /389

第七十九章健忘症治法 /391

第八十章星曜魔症治法(略)/393

第八十一章麻风病治法 /393

第八十二章外科诸症总治 /398

第八十三章头部创伤治法 /408

第八十四章颈部创伤治法 /427

第八十五章上下体腔创伤治法 /430

第八十六章四肢创伤疗法 /463

第八十七章中毒症治法 /508

第八十八章转化毒症治法 /536

第八十九章动植物毒症治法 /541

第九十章老年养生法 /545

第九十一章 /549

第九十二章妇女症治法 /551

第四部·后续本

章切脉辨病 /554

第二章望镜辨尿 /562

第三章汤剂部 /570

第四章散剂部 /575

第五章丸剂部 /588

第六章膏剂部 /591

第七章药油部 /594

第八章灰药剂部 /598

第九章浸膏剂部 /602

笫十章药酒部 /604

第十一章珍宝部 /606

第十二章草药部 /610

第十三章油脂疗法 /615

第十四章泻药配方 /618

第十五章催吐药 /628

第十六章滴鼻药剂 /631

第十七章缓下法 /633

第十八章灌肠法 /635

第十九章清泻反压法 /637

第二十章放血法 /641

第二十一章灸法 /649

第二十二章罨敷法 /654

第二十三章药浴法 /656

第二十四章涂揉疗法 /658

第二十五章反压穿刺法 /660

第二十六章总述要义 /670

第二十七章善事概说 /682


   编辑推荐
古代藏医之集大成者,堪比《黄帝内经》的藏医药学巨著,原汁原味,图文并茂,揭开藏医药学的神秘面纱。
1.文字详实,通俗易懂尊重古籍原文,结合大量图片、图解再现藏医学的精妙论述,阅读理解更轻松。2.珍贵古图,生动形象书收录80幅珍贵古代医学挂图,解读精细,配合正文介绍藏医学理论及实践。

   文摘

   序言

《医宗金鉴》:集历代医学之大成,启明辨证论治新篇章 《医宗金鉴》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医学之大成的巨著,由清代太医院组织编纂,成书于乾隆三年(1738年)。其编纂宗旨在于“甄选历代名方,汇集名言,辨证论治,纠正谬误”,旨在为后世医者提供一本系统、权威、实用的医学典籍。全书共九卷,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学》、《辨脉》、《诊断》、《针灸》、《推拿》以及《批点医宗金鉴》等篇章,内容涵盖了中医理论、辨证施治、药物学、方剂学、诊断学、针灸推拿等多个领域,堪称一部涵盖面广、内容精深的医学百科全书。 《医宗金鉴》的价值在于其对历代医学经典的系统梳理与创新发展。在编纂过程中,编者们广泛吸取了历代名医的经验和学说,并结合当时的医学发展水平,对原著进行了精心的整理、注释和评点。例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仲景医学的精髓,但历代传抄过程中难免出现讹误。《医宗金鉴》的编者们对这两部经典进行了细致的校勘和注释,厘清了许多疑难问题,使其更加易于理解和学习。 该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其对辨证论治的强调和深化。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而《医宗金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医宗金鉴》不仅阐述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更通过大量的医案和论述,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书中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治疗原则的论述,都紧密围绕着“辨证”这一核心展开,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本草纲目》:药物学史上的里程碑,凝聚中华民族数千年用药智慧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历时27年,参考800多种文献,走访各地,经过实践检验,编纂而成的一部伟大的药物学著作。全书共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多种,附方一千一百余首,插图三百余幅,分为十二部,六十类。其内容之丰富,分类之科学,考证之严谨,在药物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本草纲目》最大的成就之一在于其科学的分类体系。李时珍打破了以往按功效分类的传统,首创了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如植物、动物、矿物)为主,兼顾其功效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更符合药物的实际情况,也便于后人对药物进行系统研究和记忆。例如,他将药物分为十八部,六十类,每一类下又根据药物的形态、生长环境等进行细分,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该书在药物的考证和辨别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时珍对历代本草书中记载的药物进行了仔细的核对和辨别,纠正了许多错误,补充了许多遗漏。他对于许多药物的来源、形态、性味、功效、炮制方法、应用禁忌等都有详细的描述,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作为佐证。这不仅保证了《本草纲目》内容的准确性,也为后人研究古代药物学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本草纲目》的价值远不止于药物学本身。它还蕴含了丰富的古代自然科学知识,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多个领域。例如,在描述植物药时,李时珍对植物的形态、生长环境、地理分布等都有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这对于古代植物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本草纲目》还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和经验。书中记载的许多方剂,都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有效疗法,为后世的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李时珍对药物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方面的论述,也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和疾病的深刻认识。 《黄帝内经》: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揭示人体生命奥秘与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成书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之间。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由历代医家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订、充实而形成的。全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素问》侧重于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灵枢》则侧重于针灸、经络、腧穴等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源头,其思想对后世中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季节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黄帝内经》的始终,是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关键。 该书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它提出了“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核心理论,为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例如,“藏象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的功能与外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解释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人体功能活动的关系。 《黄帝内经》不仅论述了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更强调了“治未病”的养生保健思想。它提出了“顺四时而适寒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劳而不倦”等养生原则,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这种“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是中国传统医学“天人相应”、“顺应自然”思想的集中体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诊断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并对各种病症的诊断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治疗方面,它提出了“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泻)的治疗原则,强调根据疾病的性质和人体的体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的语言精炼,意蕴深远,充满了哲学思辨。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从宏观的宇宙自然到微观的人体生理,从疾病的预防到治疗,无所不包。它是研究中国传统医学、哲学、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的典范,指导临床实践的瑰宝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医学典籍,成书于约公元200年。它将前人的医学成就加以系统整理和发展,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被誉为“方书之祖”、“经方之宗”。全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主要论述外感热病的辨证和治疗,《金匮要略》则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等杂病。 《伤寒杂病论》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开创性的辨证论治体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治疗方法,归纳为“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将疾病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进行辨别,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药。“脏腑辨证”则侧重于内科杂病,通过分析脏腑的功能失调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和病性,从而确立治疗方案。 该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精妙的方剂运用。张仲景创造了大量沿用至今的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泻心汤、柴胡汤、附子汤等等。这些方剂的配伍严谨,组方精巧,既能针对病机,又能顾及整体,充分体现了中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例如,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表虚证,不仅能解肌祛风,还能调和营卫,体现了“和营卫”的治疗思想。 《伤寒杂病论》在临床实践方面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张仲景不仅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论,还通过大量的医案,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临床。书中对疾病的脉象、症状、舌苔、治则、治法、方药等都有详细的描述,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许多方剂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检验,至今仍然是治疗相关疾病的首选方剂。 《伤寒杂病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医学理论和临床应用上,更体现在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写道:“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脉经》,并平脉辨症,考虑病机,慎选药饵,以为此论。”这表明他并非凭空臆造,而是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研习和临床实践的总结,才完成了这部巨著。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的滥觞,开启中华本草研究之先河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相传为神农氏所作,实际成书年代大约在东汉时期。全书载药365味,分为上、中、下三品,附有方论。其内容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药物进行收集、整理、鉴别、归纳的结晶,是中国药物学发展的开端,也是中华本草研究的奠基之作。 《神农本草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开创性的药物分类方法。它将药物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类。上品药物多为滋补类,可以延年益寿、轻身不老,无毒,久服不伤人;中品药物可以补益身体,但久服或过量可能伤人;下品药物多为毒性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疾病,但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方法,不仅体现了对药物药效和毒性的认识,也为后人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提供了方向。 该书对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炮制等都有了初步的论述,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对于药物的“性”,《神农本草经》已经开始区分寒、热、温、凉等;对于“味”,则有辛、甘、酸、苦、咸等。这些都是后来药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365味药物,基本涵盖了当时人们所能认识和使用的绝大多数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这些药物的记载,为后世研究古代药物资源、古代人民的用药习惯以及药物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更重要的是,《神农本草经》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以药治病”的指导思想。它强调药物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各种药物的治疗功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为后世医者提供了用药的参考,也促进了方剂学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也蕴含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对自然界的观察认识。它反映了古人对药物的认知过程,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智慧。尽管其内容在今天看来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但作为中国药物学的开山之作,《神农本草经》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可磨灭的。它如同点燃的火种,开启了中华本草研究的漫长而辉煌的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一直对各种医学体系充满敬意,而《四部医典 精版 藏医药学百科全书》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藏医学“八纲辨证”的细致解读。这与我们熟知的“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其独到之处,比如“脉象辨证”和“尿液辨证”,这些内容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思考角度。书中对疾病的分类和治疗原则,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阐述,更是让我惊叹不已。它并非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智慧。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关于“六味甘露”等经典方剂的组成与配伍原理,以及它们在针对不同病症时的精妙运用。书中的插图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些生动形象的图解,让抽象的医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关于“身心医学”的章节,它强调了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与现代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却又有着更为古老而深刻的哲学根基。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医学的边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得多,它是一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智慧传承。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购买《四部医典 精版 藏医药学百科全书》主要是出于一种“猎奇”的心态,毕竟藏医药在国内的普及度相较于中医药还是有一定差距。然而,读下去之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体系之完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最关注的是书中关于“人体七经八脉”的独特解释,它与我们传统中医的经络理论既有联系,又有着根本的区别,让我对人体运行的奥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藏药”的系统性介绍,包括其药材的来源、炮制方法、配伍禁忌以及在不同季节、不同体质下的使用注意事项,都展现了藏医药学严谨而科学的一面。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长寿秘诀”的探讨,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养生方法,而是从整体观念出发,将饮食、起居、精神修养等多个方面融为一体,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且富有智慧的建议。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古老的藏医药学在守护人类健康方面,拥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力量。

评分

《四部医典 精版 藏医药学百科全书》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部沉甸甸的知识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所收获。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藏区常见病症的预防与治疗”的章节情有独钟。它不像一般的医学书籍那样笼统地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在特定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人们容易患上哪些疾病,以及如何利用藏医药的原理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我了解到,很多在其他医学体系中被视为顽疾的疾病,在藏医药中却有着独特的解决方案。书中对于“脉象”的细致描述,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让我对诊断学产生了更深的兴趣。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藏药的炮制工艺,以及一些古老而精湛的制药技艺,这让我对藏医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医学知识,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信息,让我对人类文明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拓展我养生保健视野的书籍,而《四部医典 精版 藏医药学百科全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一场意外的惊喜。我深入研究了书中关于“藏式饮食疗法”的部分,这与我们日常的饮食观念有着显著的不同。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食物的“寒热”、“酸碱”等属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体的“唐巴”平衡。我特别尝试去理解书中关于“季节性饮食”的建议,比如在特定季节应多摄入哪些食物,而避免哪些食物,这让我对如何根据时令调整饮食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藏式瑜伽”和“气功”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这些传统的锻炼方式,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注重调和身心,达到一种内外的平衡。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简单练习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惊喜地发现身心确实得到了舒缓和提升。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养生保健的智慧是多元的,而藏医药学无疑提供了另一种宝贵的视角。

评分

拿到这本《四部医典 精版 藏医药学百科全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既好奇又有些忐忑的心情。对于藏医药,我一直以来接触到的信息都比较零散,大多是通过一些纪录片或者偶尔读到的文章。这次能有机会深入了解,实在是很兴奋。翻开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识上的。那些密密麻麻的藏文,虽然我不太懂,但配上旁边详细的中文注释和插图,还是能感受到其历史的沉淀和学术的严谨。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四部医典”本身的理论框架,它不像我们传统中医那样以阴阳五行为主导,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例如对“三种唐巴”(风、胆、黏液)的阐述,我试图去理解这三种“唐巴”如何相互作用,又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书中对于草药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很多是我们从未听闻过的,但通过详细的药性、功效、炮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我仿佛能看到一位位藏医药师在雪域高原上,凭借智慧与自然界的馈赠,治病救人。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而神秘的藏医药世界的大门,让我对生命健康有了更广阔的认知维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