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经·劝忍百箴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忍经·劝忍百箴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忍耐
  • 劝诫
  • 文言文
  • 白话文
  • 对照
  • 注释
  • 译文
  • 中华文化
  • 修身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子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1522
商品编码:13061079984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1-01
页数:157

具体描述


> > 内容简介

编辑

中国古代圣哲处世哲学的精髓,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处世的行为规范。
极其深刻地塑造和影响着中国人性格特征的文化因素。

文摘

细过掩匿
【原文】
曹参为国相,舍后园近吏舍。日夜饮呼,吏患之,引参游园,幸①国相召按之。乃反独帐坐饮,亦歌呼相应。见人细过②,则掩匿盖覆。
【注释】
①幸:希望。
②细过:小的过错。
【译文】
(西汉的)曹参担任宰相时,他家后园与小吏住的宿舍距离不远。这些小吏日夜喝酒呼喊,有官吏担心曹参会恼怒,就引着曹参去后园游览,希望国相昭见他们并予以惩戒。然而曹参召见了那些小吏。回来后,也独自坐于帐中,一边饮酒一边唱歌、呼喊,同那些小吏们的呼声相应。曹参遇到他人有小的过错,就为他们掩饰。
圯上取履
【原文】
张良亡匿,尝从容游下邳①。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坠其履圯②下。顾谓良曰:“孺子③,下取履。”良愕然,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
【注释】
①下邳(pī):今江苏睢宁古邳镇。
②圯(yí):桥。
③孺子:年轻人。
【译文】
张良由于犯法逃亡,曾悠闲地在下邳游览。桥上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服。他走到张良面前,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去。对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捡回来。”张良觉得十分惊愕,强忍着怒气,走到桥下,将鞋捡上来,跪着送到老人面前。老人将脚伸出来穿上鞋,说道:“你可以被教育成才啊!”
万事之中,忍字为上
【原文】
唐光禄卿王守和,未尝与人有争。尝于案几间大书“忍”字,至于帏幌①之属,以绣画为之。明皇知其姓字非时②,引对③问曰:“卿名守和,已知不争。好书忍字,尤见用心。”奏曰:“臣闻坚而必断,刚则必折,万事之中,‘忍’字为上。”帝曰:“善。”赐帛以旌④之。
【注释】
①帏幌:帷幔等悬挂物。
②非时:对时政不满。
③引对:指被皇帝召见询问。
④旌:表彰。
【译文】
唐代光禄卿王守和,从来不同人发生争执,曾在书桌上写了一个很大的“忍”字,帏帐里面也绣了“忍”字。唐明皇认为王守和的姓氏和名字看起来像是诽谤当时的政治,于是召见他并问道:“你的名字叫守和,已经知道你不喜欢争斗;现在又喜欢写‘忍’字,更看出了你的用心所在。”王守和回答说:“我听说坚硬的东西容易被折断,过于刚强必然会被摧折,万事之
宽大有量
【原文】
《程氏遗书》:子言:范公尧夫之宽大也。昔余过成都,公时摄帅①。有言公于朝者,朝廷遣中使②降香峨嵋,实察之也。公一日在予款语③,予问曰:“闻中使在此,公何暇也?”公曰:“不尔④,则拘束。”已而中使果然怒,以鞭伤传言者耳。属官喜谓公曰:“此一事足以塞其谤⑤,请闻于朝。”公既不折言者之为非,又不奏中使之过也。其有量如此。
【注释】
①摄帅:兼管当地的军务。
②中使:宫中派遣的使者。
③款语:切地交谈。
④不尔:如果不这样。
⑤塞其谤:阻止他人的毁谤。
【译文】
《程氏遗书》记载:程颐说:范尧夫心胸宽广。从前我经过成都时,范尧夫兼管当地军务。有人在朝廷中告了他的状,于是朝廷派使者去峨眉山烧香,实际上是暗中视察范尧夫的政事。有,范尧夫同我一起闲谈,我说:“据说朝廷的使者在这个地方,此时您怎么还能有闲暇呢?”范尧夫说:“如果不这么表现,反而显得拘束了。”后来使者非常恼怒,用鞭子抽打走漏消息的人的耳朵。范尧夫手下的官员对他说:“这一件事足以使他不敢在朝廷中诽谤您了,请把这件事上报朝廷。”范尧夫既不驳斥出主意的人,也没有奏报使者随便打人。他的度量实在是太大了。


>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吴亮,元代杭州人,著有《忍经》。
许名奎,元代人,著有《劝忍百箴》。两人生平资料留存下来的很少。


> > 目录

目录

忍经
原序/008
细过掩匿/013
醉饱之过不过吐呕/013
圯上取履/014
出胯下/014
尿寒灰/015
诬金/016
诬袴/016
羹污朝衣/017
认牛/017
认马/017
鸡肋不足以当尊拳/018
唾面自干/018
五世同居/019
九世同居/020
置怨结欢/020
鞍坏不加罪/021
万事之中,忍字为上/021
盘碎,色不少吝/022
不忍按/022
逊以自免/023
盛德所容/023
含垢匿瑕/024
未尝见喜怒/024
语侵不恨/025
释盗遗布/025
愍寒架桥/026
射牛无怪/026
代钱不言/027
认豕不争/027
鼓琴不问/028
唯得忠恕/028
益见忠直/029
酒流满路/029
不形于言/030
未尝峻折/031
非毁反己/031
辞和气平/032
委曲弥缝/032
诋短逊谢/033
直为受之/033
服公有量/034
宽大有量/035
呵辱自隐/035
容物不校/036
德量过人/036
众服公量/037
还居不追直/038
持烛燃须/038
物成毁有时数/039
骂如不闻/040
佯为不闻/040
骂殊自若/041
为同列斥/041
不发人过/042
器量过人/043
动心忍性/044
受之未尝行色/044
与物无竞/045
忤逆不怒/045
潜卷授之/046
俾之自新/046
未尝按黜一吏/047
小过不怿/048
拔藩益地/048
兄弟讼田,至于失欢/049
将忿忍过片时,心便清凉/049
忿争损身,忿讼损财/051
十一世未尝讼人于官/051
无疾言遽色/052
子孙数世同居/052
愿得金带/053
恕可成德/054
公诚有德/054
所持一心/055
人服雅量/055
终不自明/056
户曹长者/056
逾年后杖/058
终不自辩/058
自择所安/059
称为善士/060
得金不认/061
一言齑粉/061
无入不自得/062
不若无愧而死/062
未尝含怒/064
谢罪敦睦/064
处家贵宽容/073
忧患当明理顺受/073
同居相处贵宽/074
戚不可失欢/074
待卑仆当宽恕/075
事贵能忍耐/075
王龙舒劝诫/076
劝忍百箴
序一/084
卷一/086
言之忍第X/086
气之忍第二/086
色之忍第三/087
酒之忍第四/088
声之忍第五/088
食之忍第六/089
乐之忍第七/090
权之忍第八/090
势之忍第九/091
贫之忍第十/092
富之忍第十一/092
贱之忍第十二/093
贵之忍第十三/094
宠之忍第十四/094
辱之忍第十五/095
安之忍第十六/096
危之忍第十七/097
忠之忍第十八/097
孝之忍第十九/098
仁之忍第X十/099
义之忍第二十一/100
礼之忍第二十二/100
智之忍第二十三/101
信之忍第二十四/102
喜之忍第二十五/103
卷二/104
怒之忍第二十六/104
疾之忍第二十七/105
变之忍第二十八/105
侮之忍第二十九/106
谤之忍第三十/107
誉之忍第三十一/107
谄之忍第三十二/108
笑之忍第三十三/109
妒之忍第三十四/109
忽之忍第三十五/110
忤之忍第三十六/111
仇之忍第三十七/111
争之忍第三十八/112
欺之忍第三十九/113
淫之忍第四十/114
惧之忍第四十一/114
好之忍第四十二/115
恶之忍第四十三/115
劳之忍第四十四/116
苦之忍第四十五/117
俭之忍第四十六/118
贪之忍第四十七/118
躁之忍第四十八/119
虐之忍第四十九/120
骄之忍第五十/121
卷三/122
矜之忍第五十一/122
侈之忍第五十二/122
勇之忍第五十三/124
直之忍第五十四/124
急之忍第五十五/125
死之忍第五十六/126
生之忍第五十七/127
满之忍第五十八/127
快之忍第五十九/128
取之忍第六十/129
与之忍第六十一/129
乞之忍第六十二/130
求之忍第六十三/131
失之忍第六十四/131
利害之忍第六十五/132
顽嚣之忍第六十六/133
不平之忍第六十七/134
不满之忍第六十八/134
听谗之忍第六十九/135
无益之忍第七十/136
苛察之忍第七十一/137
屠杀之忍第七十二/137
祸福之忍第七十三/138
苟禄之忍第七十四/139
躁进之忍第七十五/140
卷四/141
特立之忍第七十六/141
勇退之忍第七十七/142
挫折之忍第七十八/142
不遇之忍第七十九/143
才技之第八十/144
小节之忍第八十一/144
随时之忍第八十二/145
背义之忍第八十三/146
事君之忍第八十四/147
事师之忍第八十五/148
同寅之忍第八十六/148
为士之忍第八十七/149
为农之忍第八十八/149
为工之忍第八十九/150
为商之忍第九十/150
父子之忍第九十一/151
兄弟之忍第九十二/152
夫妇之忍第九十三/153
宾主之忍第九十四/153
奴婢之忍第九十五/154
交友之忍第九十六/155
年少之忍第九十七/156
将帅之忍第九十八/156
宰相之忍第九十九/157
好学之忍第X百/158




《劝忍百箴》:于浩瀚中华文化长河中汲取智慧,化解纷争,涵养德性 在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国学宝库中,历来不乏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指导着个体修身养性、社会和谐安定的经典著作。《劝忍百箴》,便是这样一部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瑰宝。它以“忍”为核心,如同在喧嚣的世界中注入一股清流,引导人们认识“忍”的真谛,理解“忍”的力量,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化解矛盾,涵养德性,提升生命境界。 一、“忍”:非软弱,乃力量之源 长久以来,“忍”字常常被误解为懦弱、退让、逆来顺受。然而,《劝忍百箴》却以其独到的视角,深刻地阐释了“忍”的真正内涵。在这里,“忍”并非消极的隐忍,而是积极的涵养,并非无原则的退让,而是智慧的权衡。它是一种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一种应对挑衅时的克制,一种洞察世事后的了然。 书中通过“百箴”的形式,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忍”的各个维度。这些箴言,有的是对日常小事的告诫,如“事不可忍,则怒气生,事可忍,则事自解”;有的是对人际关系的洞察,如“口舌是非,皆因不忍,退一步海阔天空”;更有的是对人生重大抉择的指引,如“逆境之时,忍耐便是希望,绝望之处,忍耐便是曙光”。每一句箴言,都饱含着先哲们对生活最真切的体悟,以及对人性最深刻的洞察。 作者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将“忍”的益处具象化。他指出,“忍”能够息讼止争,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减少社会摩擦,为个人赢得平静安宁的生活空间。同时,“忍”也是一种强大的自我约束力,能够帮助人们抵制诱惑,克服欲望,保持内心的清明与理智。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忍”更是支撑个体走出低谷、重拾信心的精神力量。正如书中常言:“忍一时之痛,可免终身之悔;忍一时之辱,可得万世之名。”这便是“忍”所蕴含的强大能量,它并非软弱的妥协,而是以柔克刚的智慧,是以退为进的策略。 二、文白对照,穿越时空的智慧传承 《劝忍百箴》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成为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其精妙的编纂方式。本书采用“原文+注释+译文+文白对照”的形式,极大地便利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 原文:保留了古籍的原貌,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先哲们朴实而深刻的语言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古韵古风。 注释:针对原文中可能存在的生僻字词、典故、以及一些不易理解的古语表达,进行详细的解释。这不仅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更能够深入理解原文的字面意思和引申含义,揭示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 译文:将古文白话化,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重新解读原文。这使得即便是对古典文言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每一条箴言的精髓,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译文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神韵,避免生硬的直译,力求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流畅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 文白对照:将原文与译文并列呈现,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形式,既方便读者在遇到难懂之处时,能够即时查阅译文,又不至于完全脱离原文的语境。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读者在比较中,逐渐提升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感受语言的魅力和表达的多样性,体会不同语体在传达思想时所呈现出的细微差别。这种对照阅读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学习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体验,让读者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与古人进行思想的交流。 三、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点亮人生智慧 《劝忍百箴》之所以被冠以“中华国学经典精粹”之名,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理性、强调和谐、注重德性修养的优秀传统。它并非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根植于日常生活,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书中涉及的“忍”的智慧,可以应用于家庭生活、职场交往、人际互动等各个层面。在家庭中,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若能多一份忍让,少一份争执,家庭便能更加和睦;在职场中,面对工作压力、同事竞争,若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则更能获得长远发展;在人际交往中,宽容他人的过失,理解他人的难处,便能建立更加稳固而真诚的友谊。 “劝忍百箴”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教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在人情冷暖、世事变幻中,如何坚守内心的原则与底线。它提醒我们,生命的长河中,总会有波涛汹涌,总会有暗礁险滩,而“忍”便是那艘能够帮助我们稳健航行的船桨,能够指引我们抵达平静港湾的灯塔。 通过研读《劝忍百箴》,我们能够: 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学习如何在愤怒、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涌起时,运用“忍”的智慧进行疏导和化解,避免冲动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 改善人际关系:理解“忍”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学会以更包容、更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网络。 增强心理韧性: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失败和打击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从中汲取力量,重新站起来。 丰富人生阅历:通过对书中“百箴”的深入体悟,能够逐渐提升对人生的洞察力,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选择。 涵养君子之风:将“忍”的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渐培养出沉静、内敛、宽厚、仁慈等君子品德。 四、跨越时代,永恒的价值 《劝忍百箴》所倡导的“忍”的智慧,并非某个时代特有的产物,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更容易感到焦虑、浮躁和压力。“忍”的智慧,恰恰能够成为我们心灵的栖息地,帮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古老而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应对现代社会带给我们的种种挑战。它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实践指南。每一位读者,无论年龄、职业、背景,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迪和力量。 “忍”不是停止进步,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它不是放弃追求,而是为了更长远的实现。它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一种力量的积蓄,一种品德的升华。 《劝忍百箴》,它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平和的语言,娓娓道来,指引我们如何在人生这条漫长的道路上,保持一份清醒,拥有一份坚韧,最终抵达幸福与安宁的彼岸。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悟的经典,更是我们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忍经·劝忍百箴》的出版,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摸爬滚打的人,提供了一剂清凉的良方。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工作中的压力,家庭里的琐碎,都源于我们内心的那一点点“不耐烦”。以前总觉得忍耐是懦弱的表现,是委曲求全,直到翻开这本书,才明白真正的忍耐,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力量的积蓄。书中的文字,虽然是古籍,但经过细致的注释和白话翻译,阅读起来毫无障碍。尤其是那种文白对照的编排方式,既能让人品味到原著的韵味,又能即时理解其深层含义,这种体贴入微的设计,让我爱不释手。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箴言,剖析了人性中的弱点,指出了修心的路径。每次读到一些精辟的论述,都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心中那团乱麻,被轻轻地梳理开来。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看待他人的过失,以及最重要的,如何与自己和解。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停留在阅读层面,更在于它对日常行为的潜移默化影响。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排版来看,这本《忍经·劝忍百箴》确实体现了对“国学经典”应有的尊重与珍视。纸张的质感温润,油墨的印制清晰有力,即便是文白对照的复杂版式,也处理得井井有条,毫不杂乱。这对于我们这些追求阅读品质的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内容上,我得说,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忍”的知识体系,从“体忍”(身体的克制)到“心忍”(内心的平和),再到“事忍”(面对事件的处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关于“逆境中之忍”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对我当前的工作环境尤其适用。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我们太容易将外界的压力内化为对自身的消耗。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超越性的视角,告诉我们,磨砺恰恰是成就“坚韧”的必要条件。它没有给我们提供逃避的借口,而是教我们如何坦然地、有建设性地去“承受”和“转化”压力。这种积极的面对姿态,远比消极的忍耐更有力量。

评分

说实话,我对传统国学典籍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疏离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晦涩难懂,要么过于高深,离现实生活太远。但是这本《忍经·劝忍百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定位,绝非浪得虚名,它选取了“忍”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极难把握的道德范畴,进行了一次深入骨髓的挖掘。我特别欣赏注释部分的严谨和详尽,它不仅仅解释了生僻字词,更重要的是,它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思想,让那些看似陈旧的道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阅读那些“百箴”时,我常常停下来思考,对比自己过去的处理方式,那种对比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它不是教你一味地吞声忍气,而是引导你去探究“忍”背后的动机和目标——是为了成就更大的事业,还是为了保护内心的安宁?这种层次感和思辨性,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在你耳边低语,引导你拨开迷雾,看到事物更长远的面貌。

评分

我通常不会对一本纯粹的哲学或道德类书籍给出如此高的评价,但《忍经·劝忍百箴》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常规认知。它的魅力在于其跨越时空的普适性。那些两千多年前的智者们所洞察的人性弱点,在今天依然适用得令人心惊。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是按照“诊断—分析—治疗”的模式展开的。先指出我们在“不忍”时所犯的错误(诊断),然后深入剖析这些错误背后的心理根源(分析),最后给出具体的修养方法(治疗)。这种结构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灌输。我尤其喜欢那种反复出现的对比论证,比如“急躁者失其时,忍耐者得其位”,寥寥数语,却道尽了长远规划的重要性。这本书不要求你立即成为圣贤,它只是在你每一步前行时,轻轻地提醒你:“慢一点,想深一点,你才能走得更远。”对于任何希望提升自我修养、追求内心安宁的人士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值得反复品读的珍贵财富。

评分

我购入这本书,纯粹是因为书名中“劝忍百箴”这几个字吸引了我。我这个人脾气比较急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往往倾向于立刻爆发,事后又懊悔不已。这本册子,就像一把精确的外科手术刀,直切我性格中的弊端。我最喜欢它那种直截了当的风格,没有太多迂回的措辞,就是一句句金石之言,砸向你的心坎。更妙的是,它附带的译文处理得极其到位,既保留了古文的力度,又使得现代人能够轻松get到那个时代特有的语境和情感张力。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双重享受:一方面是接受先哲智慧的洗礼,另一方面是欣赏语言转换的艺术。我发现,当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个“箴”应用到实际冲突中时,往往能够提前截断负面情绪的链条。比如,面对他人的无理指责时,我不再第一时间反击,而是先默念书中的某一句,强迫自己停顿三秒,往往三秒后,愤怒就消解了大半。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是一个可以随时查阅的“情绪急救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