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中医基础理论 9787513234351 38.00 郑洪新 16开 字数:349000
中医诊断学 9787513234009 39.00 李灿东 16开 字数:351000
中药学 9787513233712 63.00 钟赣生 16开 字数:777000
方剂学 9787513233835 49.00 李冀 16开 字数:514000
总重量:2688g
总定价:189.00元
| 内容简介 |
中医基础理论
本书阐释和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本教材的编写内容在上版的基础上作了适度调整:除更新了现代研究进展外.删除或降格了部分临床意义不大的内容,增添了对中医临床有指导意义或与后续课程相接轨的内容,如在五行学说中删除了以五行推断病情轻重的相关内容,降格五行胜复为阅读材料,增添了中土五行及其临床应用;在气的运动部分增添了脏腑之气升降运动的理论渊源和临床应用;在藏象中增添了五脏各精气阴阳的生理作用,作为阅读材料.以与后续课程中医诊断学接轨;在体质中增添了九种体质的判定标准为阅读材料,以利于临床应用等。
中医诊断学
本教材从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基本方法构建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知识框架,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望、闻、问、切诊,以及八纲、病性、病位辨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和方法,熟悉医案与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中药学
本教材包括总论、附编、各论、附录几个部分。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等概念,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性能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重点介绍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概念、产生由来、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及如何运用药性理论综合分析、认识、掌握中药的效用;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配伍禁忌、证候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方剂学
《方剂学》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本书对选收之基础方、代表方及常用方,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核心,分析证治机理。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重点介绍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剂型、方剂的煎服法、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等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下篇各论,依据以法统方的原则,按功用将方剂分为数十种类别,并一一进行介绍。
内容插图
《中药学》这本教材,简直是一本活的“药典”。它收录了大量的常用中药,每一味药的讲解都非常全面。从药性、归经、功效,到主治、用法用量、炮制方法,再到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信息。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麻黄”时,不仅告诉我们它能发汗解表,还能平喘利水,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分析了麻黄的药理作用,例如其中的麻黄碱成分如何影响支气管平滑肌,以及它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比如心悸、失眠等。这样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每味药的作用机制,也更加谨慎地对待药物的使用。这本书还包含了一些复方配伍的经典案例,更是让我看到了中药之间的协同作用,如何达到更好的疗效。
评分阅读这套教材,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人与自然相应”的观念贯穿始终,强调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这让我对如何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来调整养生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在《中医诊断学》和《方剂学》中,更是将“辨证论治”的原则落到实处。它不拘泥于西医的疾病名称,而是根据患者的整体表现,辨别出是属于“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是“肝郁化火”还是“脾虚湿盛”,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候,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思路,正是中医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套教材的语言风格非常适合中医初学者。虽然内容深奥,但编者们用词准确,条理清晰,并且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有些概念比较抽象,也会通过生动的比喻或者引用古籍中的经典论述来加以阐释,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中医基础理论》在讲解“经络学说”时,就用“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来比喻经络,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在体内传输气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的重要作用。这种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中医的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门古老的医学。
评分《中医诊断学》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望、闻、问、切”四诊的细致入微的阐述。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问什么、摸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每种诊断方法背后的机理。比如,在“望诊”部分,它详细讲解了面色、舌象、神色、形态等观察要点,并且配有大量高清的舌苔图片,让你能够清晰地辨别出是淡白舌、红舌、绛舌,还是青紫舌,以及每种舌象可能代表的病理状态。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还引导我们思考,这些看似细微的表象背后,究竟反映了体内哪种脏腑功能失调,或者哪种病邪的侵袭。在“切脉”的部分,更是将30多种脉象的形态、触感、以及与病理的对应关系描述得生动形象,甚至用了“浮大而空”这样的比喻来形容虚脉,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通过反复研读和实践,逐渐掌握辨别脉象的技巧。
评分《方剂学》这本书,是前面三本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升华。它不仅仅是罗列方剂,而是通过对每个方剂的组方原则、药物配伍、功效分析,以及加减变化,让你明白为什么这样配伍,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调整。我最喜欢它对“小柴胡汤”的讲解。它详细分析了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甘草等药物在方中的君臣佐使作用,解释了为什么它们能够和解少阳,疏肝解郁。更重要的是,它还探讨了小柴胡汤在治疗多种杂病中的应用,比如感冒、疟疾、黄疸,甚至是一些妇科疾病,并且提供了详细的加减变化,让读者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种思维训练,对于我理解和运用方剂至关重要。
评分总而言之,这套第10版中医教材,无疑是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它内容全面,体系完整,讲解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指导意义。我从中不仅学到了大量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理解健康与疾病。通过学习这套教材,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浅表的层面,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我相信,无论是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还是作为对中医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在这套书中受益匪浅。
评分这套教材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扎实”和“系统”。它并非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以一种逻辑清晰、循序渐进的方式,将中医的理论体系构建起来。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象学说”和“病因病机”是基础,为后续的《中医诊断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让你在望闻问切时,知道看到的是什么,听到的是什么,摸到的是什么,以及这些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的病理变化。而《中药学》和《方剂学》则是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具体的治疗手段。当你通过诊断确定了病情后,就可以从《中药学》中找到相应的药物,再通过《方剂学》组方,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这种体系化的学习,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不再零散,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评分这套《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第10版教材,真是厚重且内容扎实。翻开第一本《中医基础理论》,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从阴阳五行、藏象学说,到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再到辨证论治的原则,每一个概念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藏象学说”时,不仅仅是枯燥地罗列五脏六腑的功能,而是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古籍引证,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人体情绪、情志的微妙联系阐释得淋漓尽致。例如,讲到“肝主疏泄”,它不仅仅是讲了肝脏排泄的功能,更是深入探讨了肝郁气滞如何影响情绪,甚至导致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等一系列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论治思路。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中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老学问,而是能够切实解决生活和健康问题的智慧。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套教材在讲解疑难杂症时的思路。它不仅仅停留在介绍几个经典病例,而是通过对这些病例的分析,引导我们去思考疾病发生的深层原因,以及不同的治法思路。例如,在《中医诊断学》中,它会列举一些复杂的心脏病案例,分析患者的舌苔、脉象、症状,然后将这些信息与中医的“心主血脉”、“心藏神”等理论联系起来,指出可能存在的痰湿、瘀血、气虚等病理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治法。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过程,让我学会了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找出关键的病机,从而制定出更精准的治疗方案。这种思维的锻炼,比单纯记忆几个方子要重要得多。
评分这套教材在细节处理上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中药学》在介绍一些有毒性的药物时,会非常明确地指出其毒性以及如何炮制和使用才能降低毒性,并且会列举一些中毒案例和处理方法,这对于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至关重要。同样,《方剂学》在介绍一些峻猛的方剂时,也会强调其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避免误用和滥用。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了编者对中医药事业的负责任精神,也让读者能够更加安全、有效地学习和运用中医知识。
评分东西非常满意
评分运送很快,唯一的缺点是有一本书有轻微的磨损
评分运送很快,唯一的缺点是有一本书有轻微的磨损
评分嗯,哎,买回来了,感觉挺厚实,挺好的,东内容挺多
评分还未看完,应该好用吧!'
评分普通教材,应该是正版,质量不错,字迹清晰,浅显易懂。
评分书是好书,比京东自营慢不少
评分书不错,物流也不算太慢,基本满意
评分物美价良,这个得看个两三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