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曆代名碑名帖放大本係列 米芾《苕溪詩》
原價:16.00元
作者:尹堂月
齣版社:河南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40129163
字數:
頁碼:2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曆代名碑名帖放大本係列》精選本底,全文放大,通篇譯文,無缺字本。全貌嶄新,修補殘損缺失之處。成為初學入門者必備之經典叢帖。中國書法藝術曆經幾韆年的發展與變化,已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傳承與發展這門古老的藝術,是每一個炎黃子孫應盡的職責。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書法藝術得到瞭空前普及,舉國上下掀起瞭學習書法的熱潮,從幼兒園的孩子到耄耋老人,都在感受著學習書法所帶來的快樂。在這個龐大的學習書法的隊伍中,需要大量的書法範本以供臨摹與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套書簡直是書法愛好者的福音!我原本就對米芾的行書心生嚮往,但苦於手頭資料多是小尺寸的拓片,很多筆法的細節和氣韻總是難以捕捉到位。直到我入手瞭這套《中國曆代名碑名帖放大本係列》,特彆是米芾的《苕溪詩》這冊,那真是豁然開朗。放大後的效果是驚人的,每一個字的結構、牽絲的緩急、墨色的濃淡變化,都清晰可見,仿佛米芾老先生就坐在我麵前,親手為我講解他的創作心境。我花瞭好長時間仔細對著臨摹,發現以前自己理解的一些轉摺和提按的力度,在放大版麵前都顯得粗糙和片麵。尤其是那些連帶的筆畫,以前總覺得一氣嗬成,現在纔發現其中蘊含著微妙的停頓和蓄力,那種“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的氣勢,是通過這些細微之處層層疊加起來的。對於想要深入學習米書“刷字”的特點,或者想研究宋代文人書風的演變脈絡的人來說,這套書的價值無可替代,絕對值得收藏和反復揣摩。
評分我過去收藏瞭很多古代名傢法帖的影印本,但很多時候,它們隻是放在那裏作為一種“精神象徵”,真正拿來練字的頻率並不高,因為總覺得“怕弄髒”或者“怕模仿不到位”。這本《苕溪詩》放大本卻給瞭我完全不同的使用體驗。它的開本雖然大,但裝幀設計得非常實用,平鋪性很好,而且紙張的質感既能體現齣原碑帖的韻味,又足夠堅韌,方便我進行對照練習。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深入探究原作背景的興趣。在仔細比對著每一個字後,我忍不住去查閱瞭《苕溪詩》的創作背景、米芾當時的心情狀態,甚至他與蘇軾、黃庭堅等人的關係。這種由技術細節驅動的知識渴求,讓我對這件作品的藝術價值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它不再僅僅是幾個好看的字,而是特定曆史時期一位偉大文人精神世界的側影,這種多維度的學習體驗,是我在其他單一的字帖中難以獲得的。
評分說實話,市麵上的書法放大本質量參差不齊,有的隻是簡單地拉大尺寸,結果把拓片本身的模糊和殘損也一起放大瞭,看著眼睛疼,對學習毫無幫助。但是這套係列的書籍,在製版和印刷上看得齣是下瞭大功夫的。以《苕溪詩》為例,它的清晰度高得驚人,即便是米芾草書中那些極其迅疾的連筆和飛白,也能分辨齣墨跡在紙上的擴散軌跡。這種清晰度帶來的最直接的好處是,它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墨韻”的理解。我過去總以為米芾的特點主要在筆法,但在這放大後的呈現中,我開始關注紙張的吸墨性如何影響筆畫的邊緣,以及米芾在運筆過程中對速度控製如何造成瞭“枯筆”與“漲墨”的完美結閤。這讓我意識到,書法創作不僅是技法的疊加,更是書寫媒介與書寫者心境的復雜對話。這種對過程的細緻還原,是普通尺寸的字帖無法比擬的。
評分作為一名半路齣傢的書法愛好者,我對各種碑帖的鑽研都有些泛而不精的毛病,總想在短時間內掌握精髓,但往往事與願違。接觸這本《苕溪詩》放大本之前,我一直覺得米芾的字“灑脫”有餘而“規矩”不足,不太適閤我這種基礎不牢的初學者。但讀瞭這本之後,我的看法徹底轉變瞭。放大鏡下的結構分析讓我看到瞭隱藏在“飛揚”背後的紮實功底。每一個橫畫起筆的“釘頭”,竪畫收尾的“蠶頭”,都不是隨便一帶而過,而是蘊含著明確的提按頓挫。通過對比不同字形中同一個字的寫法差異,我開始領悟到米芾在章法布局上的那種不拘一格卻又暗閤古法的匠心。這種細節的呈現,遠比那些裝幀精美的影印本更能幫助我建立起正確的“手感”,它不僅僅是一本帖,更像是一本帶著詳細注解的教科書,讓我從“看熱鬧”進入到“看門道”的階段。
評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放大本”這個概念是持懷疑態度的。畢竟書法藝術講究的是整體的氣勢和韻味,一味地放大是否會破壞這種微妙的平衡?然而,當我翻開這本米芾《苕溪詩》時,所有的疑慮都煙消雲散瞭。它不是簡單的放大,而是一種“解構”與“重組”。通過將每一個字放大到近乎原碑帖尺寸的數倍,它迫使我的眼睛必須離開整體布局的誘惑,轉而專注於筆畫的局部結構。例如,米芾標誌性的“側鋒入筆”和“迴鋒”處理,在放大後變得異常清晰,我得以清晰地分辨齣他是如何利用筆鋒的側麵來營造齣那種“險絕”而又不失穩健的視覺效果。這種近距離的“特寫”,對我突破瓶頸、提升臨帖的準確度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它真正做到瞭讓讀者能夠“入帖”學習,而非僅僅“觀帖”欣賞,是真正將學習的工具屬性發揮到極緻的一部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