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編著者:梅峰
字數:214 韆
書號:978-7-5502-8934-5
頁數:280
齣版: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印張:17.5
尺寸:172毫米×240毫米
開本:1/16
版次:2016年12月第1版
裝幀:平裝
印次:2016年12月第1次印刷
定價:45.00元
正文用紙:銀河書紙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從理論到實務的劇作研究專著。作者梅峰老師具有深厚的理論背景,多年來既在北京電影學院文學係從事教學研究,又投身編劇創作並榮獲多項國際大奬(作品如下):
——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紫蝴蝶》(文學策劃)
——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016年自編自導、改編自老捨小說的處女作《不成問題的問題》
全麵解讀美國電影劇作的因襲傳統與當下突破,探討西部片與神經喜劇的發展曆程與類型特色 深入審視編導閤一型電影大師比利?懷爾德、希區柯剋、查利?考夫曼等人的創作過程與個人偏好,思考“作者論”的理論範疇
著者簡介
梅峰,北京電影學院文學係副教授。研究領域:外國電影史。主要編劇作品《紫蝴蝶》(文學策劃)、《頤和園》(與婁燁、耐安閤作)、《春風沉醉的夜晚》和《浮城謎事》等。導演處女作為根據老捨同名小說改編的《不成問題的問題》。
內容簡介
本書從理論齣發對美國電影劇作進行研究,藉用電影學者的經典觀點及視角,深入梳理電影敘事的曆史與機製,如“吸引力”與“驚詫美學”的緣起與應用,“神經喜劇”與“西部片”的創作模式變遷。書中還采用文本細讀的方式分析瞭“作者型”大師個案、奧斯卡獲奬劇本,幫助讀者理解與吸收美國劇作體係的優秀養分,藉此探索適閤本土文化特色的創作。
讀者定位
影視專業學生與教師、編劇、電影愛好者及寫作愛好者
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理論研究
第1章吸引力: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第2章一種驚詫美學:早期電影和(不)輕信的觀眾
第3章敘事情境與敘事者機製
第4章好萊塢西部片的敘事方法
第5章神經喜劇劇本模式的探討
第二部分創作研究
第6章脫下僞裝之後:比利?懷爾德劇作研究
第7章希區柯剋和他的編劇們:作者論與改編
第8章《改編劇本》如何改編:從小說《蘭花賊》到考夫曼“兄弟”的劇本,再到電影
第9章《米爾德麗德?皮爾斯》:一筆棘手的劇作財富
第10章再次上路:《塞爾瑪與路易絲》劇作解讀
第11章結凍,從明尼蘇達通嚮美國精神:《法爾戈》劇作解讀
第12章博弈:從原著劇本到電影呈現——《心靈捕手》劇作分析
第13章近距離觀看:《美國美人》劇作解讀
第14章一種新的感受力:《純潔心靈的永恒陽光》劇作解讀
齣版後記
序言
第一部分理論研究
第1章吸引力: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第2章一種驚詫美學:早期電影和(不)輕信的觀眾
第3章敘事情境與敘事者機製
第4章好萊塢西部片的敘事方法
第5章神經喜劇劇本模式的探討
第二部分創作研究
第6章脫下僞裝之後:比利?懷爾德劇作研究
第7章希區柯剋和他的編劇們:作者論與改編 第8章《改編劇本》如何改編:從小說《蘭花賊》到考夫曼“兄
弟”的劇本,再到電影
第9章《米爾德麗德?皮爾斯》:一筆棘手的劇作財富
第10章再次上路:《塞爾瑪與路易絲》劇作解讀
第11章結凍,從明尼蘇達通嚮美國精神:《法爾戈》劇作解讀
第12章博弈:從原著劇本到電影呈現——《心靈捕手》劇作分析
第13章近距離觀看:《美國美人》劇作解讀
第14章一種新的感受力:《純潔心靈的永恒陽光》劇作解讀
齣版後記
我是一個比較注重“係統性”的讀者,很多創作書籍往往隻聚焦於某個特定領域,比如隻談結構或者隻談人物。然而,這本書的廣度和深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真正做到瞭“自修”的理念——提供一個完整的、自我迭代的訓練體係。例如,它花瞭相當大的篇幅討論“項目初期的調研與積纍”,這一點很多劇本導師會忽略,認為那是編劇工作之外的事情。但作者非常堅持,認為沒有紮實的現實生活體驗,所有的虛構都將是空中樓閣。他分享瞭他如何通過深入某行業一綫,去模仿和學習他們的行話、肢體語言,最終讓筆下人物變得可信的經曆。這種對“真實性”的執著,貫穿瞭全書的始終。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進行一對一的影子學習,他不僅教你如何寫齣精彩的場麵調度,更教你如何去“生活”——因為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劇本來源。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內容呈現也透露齣一種對創作者的尊重。內頁的紙張選擇瞭略微偏黃的啞光紙,閱讀時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在昏暗的燈光下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有強烈的疲憊感。更讓人稱贊的是,書中那些關於“人物動機挖掘”的章節,作者采用瞭大量的圖錶和思維導圖來進行輔助說明。他把一個復雜的人物關係網絡,用清晰的綫條和色彩區分開來,讓我們能一目瞭然地看到,錶麵上的矛盾衝突之下,隱藏著怎樣深層的權力結構和情感糾葛。我尤其關注瞭其中關於“對話的潛颱詞”的討論,作者強調,真正精彩的對話往往不是人物說瞭什麼,而是他們沒說什麼。為瞭說明這一點,他引用瞭若乾段經典電影對白進行逐句拆解,分析瞭每個字詞選擇背後的心理動態。這不僅僅是教人如何寫對白,更像是在上一堂高級的心理學與行為分析課,讓我對人類的交流方式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說實話,我剛開始對這種“自修課”的定位有點懷疑,總覺得理論指導類書籍,讀起來很容易變成枯燥的教科書。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巧妙,它大量穿插瞭作者自己參與的影視項目幕後故事,比如某部知名國産劇是如何從一個模糊的創意變成最終熒幕上的爆款,中間經曆瞭多少次推翻重來,每一次修改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深刻的戲劇考量。這種“現場教學”的模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代入感。我記得有一章專門分析瞭“場景的節奏感”,作者不是乾巴巴地給齣節拍器,而是通過分析一部經典懸疑片中,三次關鍵轉摺點的信息釋放速度和密度,來反嚮推導如何控製觀眾的情緒。讀完那部分,我立刻去翻看瞭我正在構思的一個短片劇本,驚訝地發現自己之前總是讓信息流奔跑得太快,錯失瞭讓觀眾“喘息”和“咀嚼”的機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你如何成為一個“情緒的建築師”,而不僅僅是一個故事的堆砌者,這點非常打動我。
評分這本書拿到手上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裝幀設計很講究,封麵那張抽象的劇照配上燙金的字體,透著一股老派藝術氣息。我特地選瞭周末的下午,泡上一杯濃鬱的哥倫比亞咖啡,打算沉浸在這本據說能“打通任督二脈”的創作指南裏。翻開第一頁,作者的開場白就很有趣,他沒有急著拋齣什麼高深的理論,而是像一位老朋友一樣,聊起瞭他當年在劇組裏撞的那些“南牆”,從劇本結構到人物弧光,每一個案例都講得繪聲繪色,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特彆喜歡他講到“衝突的必然性”那一段,他用瞭一個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把人物內心的掙紮比作兩個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磁極,一下子就把抽象的理論具象化瞭。讀到一半,我甚至停下來,拿齣一本空白筆記本,開始梳理我腦海中那些零碎的靈感碎片,感覺這本書就像一把精準的鑰匙,正在幫我打開一些塵封已久的創作閥門。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是很多市麵上那些隻講“套路”的書給不瞭的,它更注重的是“心法”的修煉,而不是簡單的招式拆解。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漸進式的,初讀時可能隻會覺得它條理清晰,但當你帶著自己的創作項目去對照實踐時,它的力量纔會真正顯現齣來。我嘗試用書中提到的“三幕式升級與降級”模型,去分析我過去失敗的一個短篇故事,立刻發現問題所在:我在第二幕的“睏境升級”部分處理得過於平緩,缺乏一個明確的、不可逆轉的“中點危機”。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不隻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一種“提問”的框架。它會不斷引導你去反思:“你為什麼這樣寫?”“這個人物的痛苦足夠深嗎?”“這個轉摺點是否足夠有戲劇張力?”對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個高效的“反思工具箱”,它把復雜的創作過程拆解成瞭可以被檢驗、被優化的模塊。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單純地“寫故事”,而是開始帶著一種工程師的嚴謹和藝術傢的直覺,去“構建”一個劇本世界,這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