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历代名碑名帖放大本系列 米芾《苕溪诗》
原价:16.00元
作者:尹堂月
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40129163
字数:
页码: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历代名碑名帖放大本系列》精选本底,全文放大,通篇译文,无缺字本。全貌崭新,修补残损缺失之处。成为初学入门者必备之经典丛帖。中国书法艺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变化,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承与发展这门古老的艺术,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职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普及,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书法的热潮,从幼儿园的孩子到耄耋老人,都在感受着学习书法所带来的快乐。在这个庞大的学习书法的队伍中,需要大量的书法范本以供临摹与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放大本”这个概念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书法艺术讲究的是整体的气势和韵味,一味地放大是否会破坏这种微妙的平衡?然而,当我翻开这本米芾《苕溪诗》时,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了。它不是简单的放大,而是一种“解构”与“重组”。通过将每一个字放大到近乎原碑帖尺寸的数倍,它迫使我的眼睛必须离开整体布局的诱惑,转而专注于笔画的局部结构。例如,米芾标志性的“侧锋入笔”和“回锋”处理,在放大后变得异常清晰,我得以清晰地分辨出他是如何利用笔锋的侧面来营造出那种“险绝”而又不失稳健的视觉效果。这种近距离的“特写”,对我突破瓶颈、提升临帖的准确度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它真正做到了让读者能够“入帖”学习,而非仅仅“观帖”欣赏,是真正将学习的工具属性发挥到极致的一部佳作。
评分我过去收藏了很多古代名家法帖的影印本,但很多时候,它们只是放在那里作为一种“精神象征”,真正拿来练字的频率并不高,因为总觉得“怕弄脏”或者“怕模仿不到位”。这本《苕溪诗》放大本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使用体验。它的开本虽然大,但装帧设计得非常实用,平铺性很好,而且纸张的质感既能体现出原碑帖的韵味,又足够坚韧,方便我进行对照练习。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深入探究原作背景的兴趣。在仔细比对着每一个字后,我忍不住去查阅了《苕溪诗》的创作背景、米芾当时的心情状态,甚至他与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关系。这种由技术细节驱动的知识渴求,让我对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它不再仅仅是几个好看的字,而是特定历史时期一位伟大文人精神世界的侧影,这种多维度的学习体验,是我在其他单一的字帖中难以获得的。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的书法放大本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只是简单地拉大尺寸,结果把拓片本身的模糊和残损也一起放大了,看着眼睛疼,对学习毫无帮助。但是这套系列的书籍,在制版和印刷上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以《苕溪诗》为例,它的清晰度高得惊人,即便是米芾草书中那些极其迅疾的连笔和飞白,也能分辨出墨迹在纸上的扩散轨迹。这种清晰度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是,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墨韵”的理解。我过去总以为米芾的特点主要在笔法,但在这放大后的呈现中,我开始关注纸张的吸墨性如何影响笔画的边缘,以及米芾在运笔过程中对速度控制如何造成了“枯笔”与“涨墨”的完美结合。这让我意识到,书法创作不仅是技法的叠加,更是书写媒介与书写者心境的复杂对话。这种对过程的细致还原,是普通尺寸的字帖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原本就对米芾的行书心生向往,但苦于手头资料多是小尺寸的拓片,很多笔法的细节和气韵总是难以捕捉到位。直到我入手了这套《中国历代名碑名帖放大本系列》,特别是米芾的《苕溪诗》这册,那真是豁然开朗。放大后的效果是惊人的,每一个字的结构、牵丝的缓急、墨色的浓淡变化,都清晰可见,仿佛米芾老先生就坐在我面前,亲手为我讲解他的创作心境。我花了好长时间仔细对着临摹,发现以前自己理解的一些转折和提按的力度,在放大版面前都显得粗糙和片面。尤其是那些连带的笔画,以前总觉得一气呵成,现在才发现其中蕴含着微妙的停顿和蓄力,那种“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气势,是通过这些细微之处层层叠加起来的。对于想要深入学习米书“刷字”的特点,或者想研究宋代文人书风的演变脉络的人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无可替代,绝对值得收藏和反复揣摩。
评分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书法爱好者,我对各种碑帖的钻研都有些泛而不精的毛病,总想在短时间内掌握精髓,但往往事与愿违。接触这本《苕溪诗》放大本之前,我一直觉得米芾的字“洒脱”有余而“规矩”不足,不太适合我这种基础不牢的初学者。但读了这本之后,我的看法彻底转变了。放大镜下的结构分析让我看到了隐藏在“飞扬”背后的扎实功底。每一个横画起笔的“钉头”,竖画收尾的“蚕头”,都不是随便一带而过,而是蕴含着明确的提按顿挫。通过对比不同字形中同一个字的写法差异,我开始领悟到米芾在章法布局上的那种不拘一格却又暗合古法的匠心。这种细节的呈现,远比那些装帧精美的影印本更能帮助我建立起正确的“手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帖,更像是一本带着详细注解的教科书,让我从“看热闹”进入到“看门道”的阶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