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學誠法師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史上*強科研實力寺廟"北京龍泉寺方丈。其博客點閱量突破韆萬;微博開通16個語種,讀者涵蓋全球3/4的國傢和地區,曾受邀至劍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多國多地進行演講。
★《好好做事》:這是一本讓世間不知、不明如何好好做事,對自己當下迷惘、恐懼未來的人開示的生活佛學經典。在書中,作者學誠法師從"悠悠萬事,用心唯大""為人處世,皆有妙法""活下去,活在當下"三個方麵,多維度地與我們分享讓生活一直通透、圓滿的大智慧,讓我們好好地立心、立身、立命於這個充滿無常的世間。人生苦短,要做就做對生命有幫助的事。
★《好好聽話》:專門從"好好聽話"的角度講如何掌控自己命運的佛學勵誌經典,透過大量古今禪門公案和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小故事,深入淺齣地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直接、有效的聽話智慧呈現在讀者麵前。聽是說的前提,說是聽的升華。隻有聽完整,聽明白,聽深入,纔能具備聽清話語的能力,理解話語的能力,品評話語的能力,纔能學得會,說得對,做得好。
★《好好說話》:將佛經中的說話之道化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語言智慧學經典。書中展示的說話技巧更弄人,更高妙,說話技巧背後的智慧更令人嘆服受用。從"體用--說話之道"到"心用--心領神會,妙不可言"這樣由淺入深、由錶及裏地將法加持到各種層次的讀者。不管是孩子、成人、老人、男女,都可從書中享受到說善語,做善行,發善心的當下福報。
學誠法師“人生精進係列”,與您分享佛陀的說話、聽話、做事之道,涵蓋書目包括《好好說話》《好好聽話》《好好做事》。
其中,《好好說話》一書中展現的語言智慧源自佛學經典,不管是孩子、成人、老人、男女,都可從書中享受到說善語,做善行,發善心的當下福報。《好好聽話》是一本專門從“好好聽話”的角度講如何掌控自己命運的佛學勵誌經典。聽是說的前提,說是聽的升華。隻有聽完整,聽明白,聽深入,纔能學得會,說得對,做得好。《好好做事》是一本對世間不知、不明如何好好做事,對自己當下迷惘、恐懼未來的人開示的佛學智慧經典。人生苦短,要做就做對生命有幫助的事。
本係列叢書多維度地與我們分享讓生活一直通透、圓滿的大智慧,讓我們好好地立心、立身、立命於這個充滿無常的世間。即使對佛學知識一知半解,甚至一竅不通,也能夠讀得懂,看得透,有下手處,是值得終生閱讀的生活佛學經典。
學誠法師,1966年齣生於福建仙遊。1982年於莆田廣化寺齣傢,於定海長老座下剃度,並依止圓拙老和尚修學。1988年於四川成都文殊院寬霖大和尚座下求受三壇大戒。1991年於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福建莆田廣化寺、陝西扶風法門寺、北京龍泉寺方丈。同時,學誠法師還擔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等職。
★用齣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所有人都要麵對齣世和入世這兩種心態。入世就是要做事,齣世也要做事,關鍵在於如何用心。就是大傢比較熟悉的那句話,用齣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佛法在兩韆多年的傳播過程中,到瞭今天,大傢的認識韆差萬彆,有的人會認為經典裏的文言文就是佛法,有的人會覺得燒香拜佛是佛法,有的人會認為暮鼓晨鍾就是佛法,等等。
但這些都是外在的形象。佛法其實就是我們活生生的生活,在我們的身體、語言、思想的每一個細節上,在每一次舉手投足之間。
所有人都要麵對齣世和入世這兩種心態。入世就是要做事,齣世也要做事,關鍵在於如何用心。就是大傢比較熟悉的那句話,用齣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隻有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時,真的在事項中看到自己內心的煩惱、妄想、執著,感受到被名繮利鎖係縛時的痛苦,感受到失意時的落寞、得意時的張狂,纔能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有更深刻和真實的瞭解。
多多經曆,反復錘煉,纔能夠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隻有經曆過風浪的水手,纔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平靜。
懂得緣起,掌握緣起,根據緣起隨緣做事,組閤更好的因緣,成就更廣大的善業,而不是跟著情緒和妄想做事。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我們慢慢體會和領悟自他不二、空有不二、依正不二的真理。
兩韆多年瞭,語言在變化,服飾在變化,職業在變化,生存方式在變化,山河大地種種外在都在變化,甚至於滄海桑田,但是人心還是那樣的--貪、嗔、癡,一點也沒變。
事實上,世俗社會的很多痛苦都來自拿不起,放不下;該承擔的沒有心力去承擔,該放下的不捨得放下。做事就是這樣曆練,要先拿起來,再放下。
★何時何地,知道自己要乾嗎, 這就是負責任
究竟怎麼樣來承擔人生的責任呢?就是自己有多大願力,有多大發心,有多大智慧,就來承擔多少事情。
不論何時何地,在傢也好、廟裏也好、單位也好,不論什麼時間,無論什麼地方,你都能調整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上,這就叫作負責任。
比如,這個時候我需要看書,看書就是負責任;這個時候需要劈柴,劈柴就是負責任。
有一位弟子問方丈師父:"承擔什麼樣的責任,纔能有成就呢?"
方丈師父告訴他:"地上有水,你把它擦乾,這就是責任;水管壞瞭,去安排修理,這就是責任;來客人瞭,及時地端茶倒水,這就是責任;柴火不夠瞭,及時去劈,這就是責任;該掃地瞭,該澆花瞭,掃地澆花就是責任;信眾心裏有問題,及時去開導,去幫助解決,在社會上開展慈善活動,有瞭睏難,及時去補位,去解決問題,這就是責任。"
哪裏有問題,不分大小,都能夠積極發心去做,去承擔起來,不求肯定,不畏人言,這就是責任。
何時何地,知道自己要乾嗎,這就是負責任。
人往往容易把一天的事情和一生的事情搞混淆瞭,把一生的事情和生生世世的事情搞混淆瞭。
什麼是混淆呢?比如今天的事情沒有做好,就會影響到明天,影響到未來。
人總會給自己找理由,說今天沒有做好,明天開始我好好努力;到瞭明天的時候又沒有做好,又說後天開始好好努力。就這樣,日子一天天白白地過去,這就是把一天跟一生混淆瞭。
★發心要高調,做人要低調,做事講緣起
心心念念、時時刻刻把握住什麼事情要低調,什麼事情要中調,什麼事情要高調,用功就比較容易得力。如果起心動念錯瞭,那就麻煩。此岸和彼岸,關鍵是現前的一念心。
寺院裏的僧眾和俗眾都很忙,做事情講究承擔,有做學問的,有專事禪定修行的,有待人接物、處理各種復雜事務的,等等。總之,閑人待不住。
有人嚮法師提齣疑問:"要想把各種具體事項做好,做的人應該遵循什麼法則?"
法師說:"大緻可歸納為:做人要低調,要無我;做事要中調,講究緣起;修行要高調,發心重要。"
很多人修行低調,做事或者說話高調,這樣問題就會很大。比如,說話高調就很容易齣問題,這就等於做人高調一樣的道理,就會齣毛病。話說齣來,做不到,就很被動,久瞭就會失信於人。
做事情要中調,就是凡事要恰到好處,進退有度,拿捏得比較 妥當。
事情有善有惡,那善與惡的區彆在哪裏呢?惡人看到點滴的事情,現起的都是惡法;聖者麵對世間任何境界,內心現起的都是善法。所以,你如果看到任何事情,內心都能夠現起善法,那就瞭 不起。
做人、做事、修行具體到現象上,是不同的三件事,都是點點滴滴的東西。但要想做好,發心為重要。
心心念念、時時刻刻把握住什麼事情要低調,什麼事情要中調,什麼事情要高調,用功就比較容易得力。如果起心動念錯瞭,那就麻煩。此岸和彼岸,關鍵是現前的一念心。
★錯會 "隨緣""放下"的本意,做事就會背道而馳
"放下"是指放下不必要的妄想,不是放棄;"隨緣"指的是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有條有理地去把握,去推進,而不是盲目冒進。
有人在創業、打拼中失利瞭,想堅持下去,又害怕終無果;不堅持,又覺得棄之可惜,很糾結。到瞭寺院裏,清淨的環境讓他得到瞭片刻的放鬆,然後就想到瞭隨緣、放下,於是又增加瞭一個睏惑:既然一切講隨緣、放下,那是不是就不用努力瞭。但是,不努力,又不甘心。於是就問師父:"人們都說創業要全力以赴,為瞭成就一番事業,遇到睏難也要緊盯目標,迎難而上。可是又告訴我們一切不要看得那麼重。那麼這兩者之間應該怎麼來平衡呢?"
這樣的想法非常普遍,關鍵在於很多人誤會瞭佛教的本懷,錯解瞭隨緣、放下,把這兩個詞當成瞭消極、逃避的意思。
其實,"放下"是指放下不必要的妄想,不是放棄;"隨緣"指的是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有條有理地去把握,去推進,而不是盲目冒進。
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時候做,什麼時候不要輕舉妄動,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好的事業纔有可能在復雜的因緣中逐步成就 齣來。
一旦錯會,就會背道而馳。
★懂得配閤彆人,纔是真正會做事情的人
一個團體中,要生存,要管理,要做事,就要有分工。如果大傢都希望齣風頭,都希望彆人配閤自己,而不願意去配閤彆人,那這個團體肯定就不能健康運轉。
有一個小和尚,被通知參加一個頒奬活動。齣發前,他問方丈:"師父,人傢頒奬,我也不確定有沒有咱們的奬項。如果沒有的話,咱們就彆去瞭吧,省得給彆人當陪襯。"
方丈說:"給彆人當陪襯也很好啊。"
小和尚心裏一驚,意識到:師父多年來一直教導自己,做事情的時候要懂得去配閤彆人,不能總是凸顯自己。當自己要去參加頒奬會的時候,內心裏是希望獲奬纔去,不獲奬就不去。這個就是我執。
一個團體中,要生存,要管理,要做事,就要有分工。如果大傢都希望齣風頭,都希望彆人配閤自己,而不願意去配閤彆人,那這個團體肯定就不能健康運轉。事實上,世間的很多矛盾、紛爭都是由此而引起。俗世間的很多教育也告訴我們,要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很少有教育教我們如何成就彆人。
佛教的教育中,自己的人生價值是在發揮大眾的價值中體現的,自己要成為眾人的一部分。在這樣一個理念的感召下,很多做法和世間法就有瞭區彆。比如,弘揚佛法事業,一個人要考慮自己所在的團隊需要做什麼,自己去做什麼,而不是自己想做什麼,喜歡做什麼;一個團隊要考慮整個佛教需要做什麼。
這個理念對世間事業也是有幫助的。
在世間團隊中,如果大傢都想凸顯自己,那就無法保證團結,也就無法發揮團隊的力量。現在比較強調的團隊精神,其實也是在強調個人和團體的關係。要能夠重他輕己,重視團隊,放下個人。
★做事要"如救頭燃"
問:用什麼方法纔能有效對治懶惰這個大問題?如何纔能提起自信心和積極性?
學誠法師:修行人常說一句話叫"如救頭燃",如果自己頭發著火瞭,還會懶散拖遝嗎?另一個角度,如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商人麵臨一本萬利的生意,還會躺在那裏睡大覺嗎?也就是說,要首先解決心理建設,對做這件事的必要性、重要性認識得非常到位。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就不會懶惰瞭。這個心理建設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要常常去思維體會,同時盡力培養勤奮的習慣。習慣養成後,不需要刻意提策,就能夠做到。
這套書簡直是我的心靈雞湯啊!最近工作壓力大,感覺生活裏充滿瞭各種不順心,整個人都快被“煩惱”這個詞給淹沒瞭。打開《煩惱都是自找的》,這本書的解讀方式真的很不一樣,它不是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讓你意識到很多痛苦其實都是自己給自己加的戲。我以前總喜歡把責任推給外界,覺得是環境不對、彆人不理解,但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思維模式。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那個製造麻煩的“罪魁禍首”其實就是我們自己那顆愛瞎琢磨的心。書裏有一些小故事,特彆形象地展示瞭人們是如何在自己的小劇場裏把一件小事無限放大,最後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讀完之後,我感覺心裏像是被清理瞭一下,那些原本緊緊揪著我的焦慮和不安,似乎都鬆動瞭不少。這不僅僅是一本教你如何“放下”的書,更是一本教你如何更清醒地“認識自己”的指南。它讓我開始學著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先暫停一下,審視一下自己的念頭,而不是立刻被情緒牽著鼻子走。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對我來說太重要瞭,感覺整個人都輕盈瞭不少。
評分至於《好好聽話》,我得說,這個書名有點容易讓人産生誤解,我一開始還擔心它是不是要教人一味順從,但讀進去纔發現,它探討的是“有效服從”和“智慧接納”的辯證關係。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被教育要聽話,但聽話的邊界在哪裏?這本書深入剖析瞭在不同情境下,我們應該如何判斷信息源的權威性和閤理性。它不是鼓吹盲從,而是強調一種基於尊重和理解基礎上的信息接收與執行力。對於職場新人或者團隊協作中的人來說,這一點非常關鍵。它教會我如何區分“上級的指令”和“建設性的反饋”,以及在接受任務後,如何既保證高效執行,又在關鍵時刻敢於提齣建設性的異議,而不是機械地照辦。這種對“聽話”的重新定義,讓我從一個被動執行者,變成瞭一個有判斷力的參與者。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聽話”,是帶著思考的配閤,而不是沒有靈魂的模仿。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定位更清晰瞭,也更懂得如何在規則內發揮自己的價值。
評分我得說,《一切都還沒有注定》這本書給瞭我巨大的希望。我這個人呢,有時候特彆喜歡“預設”結局,還沒開始做某件事,腦子裏就已經把所有失敗的場景都演練瞭一遍,搞得自己還沒齣門就先認輸瞭。這本書的觀點非常振奮人心:未來不是一塊已經刻好的石碑,而是我們手中不斷變化的泥土。它強調瞭每一個當下選擇的力量,告訴我們“結果”不是既定的命運,而是無數個“可能”的疊加。這種對“可能性”的強調,簡直是給迷茫的我打瞭一劑強心針。我開始嘗試做一些以前覺得“肯定做不成”的事情,哪怕隻是嘗試著去和不太熟悉的人交流,或者去接觸一個全新的領域。最棒的是,這本書並沒有給我灌輸那種“隻要努力就一定成功”的雞湯,而是更側重於“過程的價值”和“心態的開放性”。它讓我意識到,人生的精彩之處恰恰在於它的不確定性,正是因為沒有被寫死,我們纔有機會去創造和改變。讀完後,我對未來不再是恐懼和焦慮,而是一種帶著好奇心的期待,非常推薦給所有覺得自己被“宿命論”睏住的朋友。
評分最後是《好好做事》,這本書的效率哲學完全顛覆瞭我過去那種“埋頭苦乾”的習慣。我以前做事情總是追求完美,結果就是拖延癥晚期,很多事情總是差臨門一腳就擱置瞭。這本書強調的“最小可行性産品”(MVP)思維,簡直是為我這種“完美主義受害者”量身定做的。它鼓勵我們先邁齣第一步,接受初稿的不完美,然後在實踐中迭代優化。書中對於如何拆解復雜任務、設定清晰的裏程碑,以及如何對抗“任務啓動慣性”的分析非常到位。我嘗試用它提供的方法來管理我的個人項目,驚奇地發現,原本感覺像一座大山一樣的任務,被拆解成一個個小小的、可立即執行的步驟後,執行起來順暢多瞭,而且成就感來得也快。這本書沒有那些虛無縹緲的勵誌口號,全是乾貨,它教你的是一套科學的工作方法論,讓你把有限的精力和注意力,精準地投放到産齣最大的地方。對於任何想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和項目完成度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評分《好好說話》這本書,簡直是我的“社交救星”!我這個人,心裏想的挺明白,但一到嘴邊就容易詞不達意,要麼說得太直傷人,要麼就拐彎抹角半天沒說到點子上。這本書的實操性太強瞭,它拆解瞭日常溝通中那些常見的“雷區”,比如如何錶達自己的需求而不帶有指責的語氣,如何有效地傾聽而不是隻等著插話。我特彆喜歡它講解“非暴力溝通”的那幾個小技巧,剛開始用的時候還有點不適應,但堅持下來,效果立竿見影。我發現自己和傢人的爭執減少瞭,同事間的協作也順暢多瞭。以前總覺得溝通就是把話說齣去,現在纔明白,溝通的重點在於“被理解”和“有效連接”。書中對於情緒語言和事實描述的區分尤其到位,讓我意識到,很多衝突不是因為內容本身,而是因為我們說話的方式包裹瞭太多的情緒“炸藥”。這本書的結構很清晰,理論與案例結閤得恰到好處,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簡直是人際關係的一本“操作手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