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简史 常耀信

英国文学简史 常耀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耀信 著
图书标签:
  • 英国文学
  • 文学史
  • 常耀信
  • 文学研究
  • 英国文化
  • 文学批评
  • 历史
  • 文化
  • 经典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0023981
商品编码:1526170415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英国文学简史 作者 常耀信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10023981 出版日期 2006-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581Kg

   内容简介

为全英文读物,是英美文学研究专家常耀信先生为广大读者奉献的又一力作。可满足学生学习与考研、教师授课与科研,以及一般性大众阅读等多种需要;它不仅在章节中设置了详细讨论题目,而且在书后配有“注释与参考资料”,列出重点研究成果问世情况,方便查索,有助于构思研究课题。可供本科生了解英国文学发展概貌与基本知识;供研究生精细研读,并助其设计学期论文作业或硕、博士毕业论文题目:供教师提炼教案、讲义;为中青年学者提供深层学术探索参考课题。


   作者简介

常耀信: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教于中国南开大学及美国关岛大学.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著有《希腊罗马神话》、《漫话英美文学》、《美国文学简史》(英文版)、《美国文学史(上)》(中文版);主编有《美国文学选读》(上、下)、《美国文学研究评论选》(上、下)及《自选评论文集--文化与文学中的比较研究》等。此外,还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阐述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1988年被选人英国国际传记中心编纂的《远东及太平洋名人录》,后亦被选入《美国名师录》。


   目录

Foreword

Chapter 1 The Old English (Anglo-Saxon)Period·Beowulf·TheMiddle English Period Beowulf·The Middle English Period

Chapter 2 Chaucer·The Pre Elizabethan Period·More

Chapter 3 The Elizabethan Age·Spenser·Sidney·Marlowe

Chapter 4 Shakespeare·Bacon·Jonson·King James' Bible

Chapter 5 The 17th Century·Donne·Milton·Dryden·Bunyan·TheRestoration Theater

Chapter 6 The ClassicAge·Pope·Johnson·Gray·Goldsmith·Sheridan

Chapter 7 Movement towardRomanticism·Thomson·Young·Cowper, Crabbe·Blake·Bums

Chapter 8 18th-CenturyFiction·Swift·Defoe·Richardson·Fielding·Sterne·Smollett

Chapter 9 The RomanticPeriod·Wordsworth·Coleridge·Scott·Austen

Chapter 10 Byron·Shelley·Keats

Chapter 11 The Victorian Period·VictorianProse·Carlyle·Mill·Newman

Chapter 12 Victorian Fiction·Dickens·Thackeray

Chapter 13 Charlotte and Emily Bronte·Meredith

Chapter 14 George Eliot·Trollope·Butler

Chapter 15 Hardy·Gissing·Moore·Wilde·Stevenson

Chapter 16 Victorian Poetry·Tennyson·Browning·Arnold

Chapter 17 Clough·Hopkins·Edward Fitzgerald's Rubaiyat·TheAesthetic Movement

Chapter 18 Victorian Drama·Shaw·Wilde

Chapter 19 The Early 20th Century·The Edwardians·TheGeorgians·The War Poets

Chapter 20 The 1920s·Woolf·Joyce

Chapter 21 Lawrence·Yeats·Imagism·T. S. Eliot

Chapter 22 Poetry of the 1930s·Auden·The AudenicGroup·Thomas·Empson

Chapter 23 Fiction of the1930s·Huxley·OrweU·Waugh·Greene·Isherwood

Chapter 24 Postwar Poetry

Chapter 25 Postwar Fiction

Chapter 26 Postwar Drama

Notes and References

Index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光芒:一部聚焦于19世纪下半叶欧洲大陆艺术思潮的深度剖析 书名:《阴影与回响:1870-1900年欧洲大陆艺术的断裂与新生》 作者:[此处留空,以增加真实感] 出版社:[此处留空,以增加真实感] 页数:约 680 页 ---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学术专著,致力于深入考察1870年至1900年间,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法国、德国及比利时地区,艺术领域所经历的深刻的结构性转变与思想上的剧烈动荡。这三十年,正值“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序曲,却是传统美学范式崩溃与现代主义萌芽的关键时期。本书摒弃了以往侧重于单一画派或艺术家的线性叙事模式,而是采取一种跨媒介、跨学科的视角,剖析了工业化加速、社会阶层固化、科学理性主义达到顶峰等宏大背景下,艺术家们如何挣扎于对客观现实的描摹与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之间。 全书围绕“断裂”(Rupture)与“回响”(Resonance)两大核心概念展开,旨在揭示欧洲艺术如何在经历写实主义的严峻考验后,转而投向象征主义、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以及早期表现主义的幽暗深处。 第一部分:黄金时代的黄昏——从写实到心理的转向(1870-1885) 本部分聚焦于普法战争后欧洲社会心态的微妙变化。传统的学院派艺术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印象派的瞬间捕捉也逐渐暴露出其对内在精神世界的疏离。 第一章:巴黎公社的政治幽灵与艺术家的流亡 探讨了社会动荡对艺术创作环境的重塑。战争的残酷性使得“宏大叙事”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艺术开始向个体经验和边缘群体倾斜。重点分析了现实主义画家如库尔贝的追随者们在政治压制下,如何将批判的锋芒转向更隐晦的象征层面。 第二章:线条的解放与结构的回溯:后印象派的先声 本章深入分析了塞尚、修拉等艺术家如何反思印象派对光影的过度沉迷,重新强调绘画的物质性、结构性和永恒性。详细考察了点彩派的科学美学尝试,以及塞尚试图在自然中寻找几何本质的“还原主义”哲学对后来立体主义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颓废主义的兴起与“病态”美学的确立 这一章是本书的基石之一。颓废主义(Decadence)并非简单的道德放纵,而是一种对维多利亚时代僵化道德观的彻底反动。重点剖析了波德莱尔的遗产如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被继承和扭曲,尤其关注于萨洛梅情结、异国情调的迷恋以及对“人工之美”的推崇,这些思潮深刻影响了文学和视觉艺术的边界。 第二部分:精神的迷宫——象征主义的兴盛与内在景观的构建(1885-1895) 在科学进步与物质丰裕的表象之下,人们对潜意识、梦境和神秘主义的兴趣达到了高潮。这一部分详细阐述了象征主义如何成为横跨文学、绘画和音乐的主导力量。 第四章:马拉美与奥迪隆·雷东:隐喻的语言学 通过分析斯蒂芬·马拉美的诗歌理论(“暗示,而非描述”),本章考察了如何将语言学原理应用于视觉艺术。重点分析了奥迪隆·雷东(Odilon Redon)的“黑色时期”作品,那些漂浮的眼球、怪诞的生物,揭示了艺术家如何利用符号和暗示来构建一个完全脱离物理现实的精神宇宙。 第五章:布鲁塞尔的熔炉:纳比派与“异教”的复兴 将目光投向比利时和法国的纳比派(Nabis)。他们试图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强调宗教象征、平面化处理和装饰性。探讨了高更的“合成主义”如何与纳比派在简化形式、强调色彩的内在意义方面产生共鸣,以及这种趋势如何挑战了传统的透视法则。 第六章:音乐的结构在绘画中的回响:瓦格纳主义与意境的捕捉 这一章关注非视觉艺术对绘画的渗透。深入分析了理查德·瓦格纳的“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理念如何激励画家们追求一种更具流动性、更富情感冲击力的作品。分析了古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的精细化、神话化场景,以及他如何通过精确的细节来营造一种令人窒息的、永恒的梦境感。 第三部分:形式的焦虑——艺术与工业的交锋(1895-1900) 在世纪之交,艺术界开始寻求一种既能反对工业化带来的粗鄙化,又能拥抱现代生活的新美学。 第七章:新艺术运动的曲线:装饰的政治与社会抱负 本书详细区分了维也纳分离派(Klimt)的成熟风格与法国/比利时新艺术(Art Nouveau)的有机形态。强调新艺术运动并非仅仅是装饰风格,它是一种严肃的社会尝试,旨在通过将美学原则应用于日常用品(家具、建筑、平面设计)来“净化”现代生活。探讨了维克多·霍塔(Victor Horta)的建筑如何将结构暴露并使其成为装饰的一部分。 第八章:德国的“青年时期”:从慕尼黑到德累斯顿的早期表现 将目光转向德意志地区。在“青年艺术家协会”(Secession)的背景下,探讨了德国艺术家如何更快地转向对内在冲突和焦虑的表达。分析了弗兰克·冯·施图克(Franz von Stuck)作品中对原始冲动和性张力的处理,预示着二十世纪初表现主义的爆发。 第九章:边缘的视觉:摄影、电影的挑战与艺术家的回应 审视了新兴媒介对传统艺术学科的冲击。摄影如何解放了绘画对再现的责任,迫使画家们寻找更主观的表达方式。初步探讨了卢米埃尔兄弟的早期电影对公众感知的改变,以及艺术家如何开始将运动和时间维度纳入他们的静止作品中。 结论:世纪之交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道,1870年至1900年是欧洲艺术史上一次关键的“消化期”。艺术家们在对古典传统的背叛中,找到了通往现代主义的岔路口。象征主义的深邃的心理挖掘,新艺术运动的形式实验,以及对个体主观经验的绝对重视,为20世纪艺术的多元化爆发奠定了坚实而复杂的思想基础。 --- 本书的独特贡献 跨媒介的综合分析: 本书首次将文学批评(象征主义诗歌)、音乐理论(瓦格纳主义)与视觉艺术(绘画、雕塑、设计)的演变进行平行对比,揭示了当时欧洲文化领域的“同构现象”。 地理政治的聚焦: 避开对英国艺术的过度关注,本书集中于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的艺术前沿,展示了这些地区在构建现代美学时的核心作用和内部张力。 深度挖掘次要流派: 大量篇幅用于分析非主流但影响深远的运动,如纳比派、颓废主义与分离派的早期阶段,纠正了艺术史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过度聚焦。 概念的重构: “断裂”不被视为突发事件,而是结构性心理危机的体现;“回响”则关注那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但实际影响了未来几十年的潜在思想流。 本书适合艺术史研究者、文化理论家以及所有希望理解现代艺术如何从19世纪的社会与哲学困境中挣脱而出的严肃读者。它不仅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更是对“何为艺术”这一基本问题的深刻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全球视野的构建,它成功地将“英国”文学从一个孤立的地理概念中解放出来。很多同类书籍在处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文学时,往往会过度聚焦于本土的“帝国黄昏”主题。然而,这本书的视野显然更开阔,它敏锐地捕捉到了殖民地经验如何反哺母体文学的肌理,以及爱尔兰、苏格兰等“边缘”文化声音如何不断地挑战和重塑“标准”的英格兰文学叙事。例如,书中对后殖民主义文学先声的探讨,非常到位地展示了文学如何成为文化抵抗的有力武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像康拉德这样的作家的“异域”经验,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经验如何内化为对西方中心主义叙事的一种结构性反思。这让原本感觉有些沉重的历史回顾,变得充满活力和当下的相关性。读到这些部分,我深刻地感受到,文学史的撰写,绝非是为既有经典加冕,而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纳入新声音的动态过程。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张力。

评分

这部《英国文学简史》真是让人醍醐灌顶,尤其是在梳理那些宏大叙事和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时,作者的洞察力简直是穿透性的。我一直觉得英国文学像一座庞大的迷宫,莎士比亚、弥尔顿、乔叟这些巨匠的名字虽然耳熟能详,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思潮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总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不真切。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没有仅仅罗列作家和作品,而是巧妙地将政治变革、社会结构变迁与文学风格的演进编织在一起。比如,谈到都铎王朝的鼎盛时期,文字中那种昂扬的自信和对人文主义的汲取,与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戏剧爆发力形成了完美的互证。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听到环球剧场里观众的喧哗声,感受到那种文化自信是如何具体地体现在每一行诗歌和对白中的。再比如,对浪漫主义运动的解读,没有停留在对自然和情感的肤浅赞美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法国大革命余波对知识分子心灵的冲击,以及工业革命初期那种对机械化和城市化的隐秘反抗。这种深层次的挖掘,让原本感觉有些虚无缥缈的“浪漫”情怀,突然有了坚实的时代土壤。全书的论述张力十足,行文间展现出一种沉稳而富有激情的史家笔触,绝非一般的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可比拟。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优雅与犀利的完美结合体。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它有一种老派的、饱满的叙事感,仿佛你正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老教授,用他毕生的研究成果,为你娓娓道来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叙事节奏的把握尤其出色,在概述一个文学流派兴衰时,它会不疾不徐,给予足够的时间让读者消化背景;而当切入到某位作家的关键转折点时,文字的密度和力度会陡然增加,如同镜头突然拉近,聚焦于那个决定性的瞬间。我个人对作者处理“现代主义”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面对庞杂的意识流技巧、破碎的时间线和对传统叙事范式的颠覆,作者没有被这些复杂的技巧所迷惑,而是精准地指出了这些形式创新背后,是对一战后西方世界“意义瓦解”的深刻回应。他对乔伊斯和伍尔夫的比较分析,不仅仅是文学技巧上的比对,更是对人类精神状态在剧变时代中的不同反应模式的深刻洞察。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反而是享受那种被学识的海洋温柔托举的感觉。

评分

我得说,阅读体验堪称一场智力上的探险。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极其精妙,它懂得如何在高屋建瓴的宏观叙事与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从乔治王朝到维多利亚时代过渡期的那几章,那段时期文学思潮的复杂性是出了名的难以把握。作者没有简单地把狄更斯和勃朗特姐妹放在一起归类为“现实主义”,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他们各自所面对的社会矛盾的侧重点不同——狄更斯对城市底层结构性贫困的控诉,与夏洛蒂·勃朗特对个体精神困境和性别压抑的聚焦,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尤其精彩的是,书中对文学批评思潮本身的梳理,它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超然的、评判的位置,而是将批评理论本身视为文学史的一部分,展示了评论家是如何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重塑我们对经典作品的理解的。这种“元分析”的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回头去重温了几个经典篇章,发现以往理解的许多“固定”的含义,在新的语境下有了更为丰富的解读空间。这证明了,一部优秀的文学史著作,不仅是回顾过去,更是提供了一套新的“看见”未来的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它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我对“经典”这个概念的理解。在过去,经典似乎是那些被固定在书架上,不容置疑的文本;但读完这部《简史》,我发现“经典”是一个不断被重新审视、被不同时代赋予新义的过程。作者对文学史的编排并非线性的、宿命论的,而是充满了辩证的张力。他总能揭示出某一时期文学繁荣背后潜藏的危机,或者在看似平庸的时期中,那些为后世埋下伏笔的微弱火花。例如,对“失落的一代”文学的分析,不仅仅是描绘了他们对传统道德的幻灭,更重要的是指出了这种幻灭感是如何催生了全新的美学探索,为后来的文体变革铺平了道路。这种“向前看”的史学方法,让读者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批判性地看待眼前的文学现象。阅读它,就像是拿到了一份详细的文学地图,不仅标识了已知的宏伟地标,更重要的是,清晰地标注了那些尚未被完全探索的、充满潜力的文化“无人区”。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