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從繁華海上城到無人廢墟島
場所寫真×文字記憶,重現歷史上的重要一頁
1972青春軍艦島
美麗而荒涼的海上巨型廢墟建築群
日本第一棟鋼筋混凝土集合住宅誕生地
人口密度是東京的9倍,世界之最
長崎的准世界遺產
阮慶岳徐明松張世倫大力推薦王志弘選書設計
軍艦島本名「端島」,位於距離長崎市海岸十八公里處,因形似戰艦「土佐號」而稱之。十九世紀初發現島上蘊藏了豐富的煤礦,一八九○年三菱公司接手開採業務,為了容納更多的人力來擴大產量,進行多次的填海造地、與天爭地,一九一六年日本「第一座」鋼筋水泥集合住宅(三十號棟)在此誕生,而後島上開始大量興建各種設施,學校、商場、醫院、電影院等一應俱全,儼然一座壯觀的海上都市。除了日本人外,還有朝鮮和中國戰俘,一九六○年時居民高達五千兩百六十七人(比當時的東京還高上九倍),人口密度世界之最。而此地的煤炭產量在一九四一年二戰期間攀上高峰,豐沛的礦產支撐了日本軍國主義和戰後經濟的發展。
一九六○年後,全世界的能源從煤炭轉為石油,軍艦島的重要性日漸式微,人口不斷外移,一九七四年初三菱正式關閉礦區,最後一批居民于四月撤離,自此成為無人島,展開長達三十五年的孤寂。曾為日本最先進的海上都市,瞬間幻化為寂寞的異域。
直到二○○一年,三菱公司將軍艦島無償轉給長崎市政府,二○○八年長崎通過「端島進出限制條例」,並向聯合國提出世界遺產申請,隔年四月開放一般遊客上陸,從此揭開了軍艦島封塵許久的神秘面紗。
儘管沒有壯闊的海景、迷人的白色沙灘,封閉後有「鬼島」之稱的軍艦島,卻成為最多人最想拜訪的廢墟榜首,電影《大逃殺2》、007《空降危機》和PS2遊戲《死魂曲2》都在此取景,二○一三年中GoogleMap也登陸探勘。
把26歲時的青春,與沉睡32年的底片一起沖印出來
在相隔37年後,我將帶著回憶再度踏上軍艦島
軍艦島關閉前一年,日本知名攝影師大橋弘從攝影學校畢業,靠著打工存的錢,背著相機到長崎旅行,順勢流浪到軍艦島,在島上住了大半年。旅途歸來,大橋弘只在攝影雜誌刊登了五頁左右的照片,其餘的底片就在衣櫥深處的大皮箱中躺了三十二年。二○○五年初他拿出來檢視,發現狀態大致良好,便決定把這些底片全數沖洗出來。軍艦島的廢墟照片雖然時有所見,但完整呈現當年生活特有樣貌的紀錄卻不多,大橋弘的「場所寫真×文字記憶」可謂第一手資料,彌足珍貴。
「進入暗房後,我回到二十六歲當年。一張接著一張沖洗出的底片,讓當時景象盡浮現眼前。等暗房作業結束到外頭,再回到現實世界。隔天我回到暗房,又回到年輕的自我,就這樣反復了好幾天。自由地在過去與現在間往返,是很奇異,也很開心的工作。我拍的正片是選取素材,以現在的觀點,從歷經三十多年才成熟的大約一千個鏡頭的素材中挑選,做成新作品,可說是二十六歲的我和五十九歲的我的合作。」
從繁華海上城市到無人廢墟,軍艦島像一處近代文明的遺址,具有劃時代的歷史價值,透過大橋弘的影像和文字,讓我們重返歷史現場、重新回味她的一頁風華。
作者简介
大橋弘
1946年生於東京中野,1969年畢業於東京綜合攝影專門學校。軍艦島關閉前一年,流浪至此居住半年。
長期以來從事以日本各地承傳至今的手工業和傳統飲食為主題的拍攝工作。
他的《1972青春軍艦島》是了解當時面貌的重要參考,頗受好評。另著有
[攝影集]
1980年 和紙小鎮小川町(Canon Salon)
1995年 MOSS COSMOS(Nikon Salon)
2002年 PLANTA(Gallery NAYA)
2003年 芋田(Gallery NAYA)
2006年 1972青春。軍艦島(Konica Minolta Plaza)
2006年 青春軍艦島(長崎市高島町 Street Yard)
2009年 參與作為「文化」資源的礦坑展(目黑區美術館)
[CD ROM]
MOSS COSMOS(1996,Synforest)
[著作]
MOSS COSMOS 青苔的宇宙(1995,鑽石社)
書籍 MOOK (擔任攝影師)
日本的手工藝(陸田幸枝著,1997,小學館)
極上食材圖鑒(陸田幸枝著,1996、1998,小學館)
壽三郎與他做的小人偶(?村壽三郎著,1999,NHK出版)
正港日本調味料(陸田幸枝著,2000,小學館)
與山頭火同遊名山勝水(今津良一著,2000,小學館)
安藤聖子的布繪帖(安藤聖子著,2000,NHK出版)
生長於山野間的道具(鹿熊勤著,2002,小學館)
長壽國日本的傳統飲食(陸田幸枝著,2002,小學館)
日本煉鐵人圖錄(鹿熊勤著,2002,小學館 )
織補絹絲的加賀頂針(安藤聖子著,2004,NHK出版)
傳統飲食禮讚(陸田幸枝著,2006,ASPECT)
日本煉鐵紀行(鹿熊勤著,2007,World Photo Press)
齊藤瑤子的北歐男短裙(齊藤瑤子著,2008,NHK出版)
譯者介紹
彭盈真
國立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現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史研究所攻讀博士。
内页插图
沧海遗珠:海权、贸易与文明的交织史诗 《沧海遗珠》 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年代的青春与军旅生活,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视角,深入剖析了自古以来,人类文明在海洋这一广袤疆域上所进行的探索、征服与共存的历史画卷。本书旨在通过对一系列重大航海事件、关键海权争夺以及海洋贸易路线变迁的细致梳理,展现海洋对全球格局形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本书的叙事主线围绕“海权即国运”这一核心论点展开,将时间跨度拉伸至数千年,从早期的地中海贸易圈,跨越到大航海时代的风起云涌,直至现代信息与能源之海的竞争格局。我们拒绝将历史简化为英雄的颂歌或简单的战争记录,而是力求呈现多维度、多视角的历史真相,探讨海洋技术、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结构如何相互塑造。 第一部:古老航道的秘密与黎明的曙光 开篇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人类最早的海洋活动。这不是关于岛屿的浪漫传说,而是对腓尼基人的航线规划、希腊城邦的海军战术以及罗马帝国对地中海的绝对控制的严谨考证。我们探讨了古代造船技术的局限性如何制约了远洋航行,以及早期商业行为(如锡、香料贸易)如何驱动了早期文明的扩张与衰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分对“丝绸之路的海上延伸”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通过分析印度洋季风系统的规律,我们揭示了阿拉伯商人和早期印度文明如何在风力驱动下,构建了一个连接欧亚非的庞大水上贸易网络。这里的重点在于“知识的流动性”——航海图志、天文导航知识以及宗教信仰是如何随着船只的往来而扩散的,这些非物质的财富,其重要性不亚于船上的货物。 我们详细考察了中国宋元时期的航海成就,并非将其视为孤立的奇迹,而是将其置于全球技术交流的背景之下。指南针的成熟应用、大规模的船坞建造能力以及对海图测绘的精确性,共同构成了当时世界领先的海洋工程体系。然而,历史的转折点在于,为何这种领先性未能持续转化为全球性的权力结构?本书提出了关于内向性转向和资源分配重心的偏移的深刻探讨。 第二部:地理大发现:野心、冲突与生态冲击 第二部是本书中最具戏剧张力的部分,聚焦于15世纪末至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我们摒弃将此阶段简单归结为“探险”的浪漫化叙事,而是将其视为欧洲内部结构性矛盾(如王权集中国家对贵金属的渴求、新教改革对财富积累的辩护)与新兴航海技术(如卡拉维尔帆船、精确测定纬度的方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重点分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早期殖民扩张中的不同策略:葡萄牙侧重于建立沿海据点和控制关键贸易节点(如香料群岛和非洲好望角航线),而西班牙则更倾向于对大陆腹地进行资源掠夺和领土征服。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的生态学和社会学后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我们不仅关注马匹、玉米、烟草的传入,更着重分析了欧洲人带来的病原体对美洲原住民文明的毁灭性打击,以及这种人口结构剧变的深层原因——这不仅是免疫力的缺失,更是对原住民社会组织和农业模式的彻底瓦解。 此外,我们深入剖析了早期奴隶贸易的残酷现实。如何从非洲西海岸向美洲的“三角贸易”体系的建立,是建立在对航程计算、船只载重与利润最大化的冷酷理性之上的。这一部分旨在揭示,早期海洋商业活动如何不可避免地与暴力、剥削和种族等级制度深度绑定。 第三部:制海权的确立与世界体系的重构 进入17世纪和18世纪,海洋的争夺从探险转向了军事化与制度化。本书详细对比了荷兰、英国和法国在争夺全球霸权中的不同战略路线。 荷兰的“贸易共和国”模式:关注其通过东印度公司(VOC)这一革命性的股份制商业实体,如何高效地整合了资本、政府授权与军事力量,垄断了亚洲的高价值商品市场。我们探讨了荷兰海军在应对更大规模冲突时,其“贸易优先”战略的固有弱点。 英国的“皇家海军”战略:着重分析英国如何通过《航海法案》等保护主义政策,系统性地削弱竞争对手(尤其是荷兰)的海上商业地位,并将其海军建设提升到国家安全与扩张的绝对核心。纳尔逊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的胜利,并非仅仅是战术的胜利,而是基于英国长达一个世纪对造船工业、海军财政支持与长期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投资的结果。 本部分特别辟出一章,专门探讨海上战争的演变,从风帆战舰的排炮对轰到后勤补给线的维持,每一个环节都构成了对国家综合实力的终极考验。我们分析了战争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沿海城市的发展,以及对稳定航道的要求如何催生了早期的国际法雏形。 第四部:钢铁、蒸汽与全球互联的黎明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工业革命对海洋的彻底改造。蒸汽动力的引入打破了风力的限制,使得全球航运的时间表第一次被“标准时间”所统一。钢材的广泛应用使得船只载重量和抗风浪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彻底改变了远洋贸易的经济模型。 本书详细描述了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修建,这些工程奇迹如何“折叠”了世界地图,将原本遥不可及的贸易市场瞬间拉近,加剧了列强对这些战略要地的控制欲。 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洋战役的教训。从U型潜艇对大西洋生命线的威胁,到航空母舰在太平洋战场的决定性作用,战争揭示了现代海权不仅仅是舰船数量的堆砌,更是信息获取、雷达技术、深潜器应用以及潜艇战与反潜战复杂博弈的综合体现。 《沧海遗珠》力求通过对数千年海洋历史的梳理,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现代世界秩序形成路径的坚实框架。它告诉我们,海洋从未是静止的背景,而是人类文明力量、财富与冲突的永恒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