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的孔老師:論語

所有人的孔老師:論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照 著
图书标签:
  • 孔子
  • 论语
  • 经典
  • 国学
  • 文化
  • 思想
  • 哲学
  • 教育
  • 历史
  • 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聯經
ISBN:9789570842753
版次:1
商品编码:16066399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11-20
页数:19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
  楊照以平易的文字、扎實的分析
  打破時空限制,直接從原典之中汲取千年智慧
  透過「歷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
  帶你一次讀懂兩千年前的中國傳統經典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完全解碼
  附原典選摘,直取精華
  台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
  《所有人的孔老師:論語》以《論語·先進篇》為主,配合部分其他篇章作為選讀的內容,透過這樣的閱讀,應該可以清楚顯示一個價值:與其將《論語》當作抽象的道理來吸收、背誦,還不如藉由《論語》看到特殊的「春秋」時代狀況,看到孔子在面對時代變局時,提出的種種主張,以及這些主張所賴以統合的基礎信念。
  用這種方法讀《論語》,每一次都會帶來興奮驚訝之感──怎麼會有孔子這樣有個性的人,他以獨特而高遠的眼光看待人生、理解世界,留下許多充滿智慧的語言。這是一個比我們強大、比我們有智慧的生命,在作者楊照引領之下,我們得以體會孔子的強大與智慧,進而活用他的思想來對應我們自己的時代,處理我們自己的現實問題。

作者简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並在「98新聞台」及「Bravo 91.3」主持電台節目。
  
  楊照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與標竿。

目录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 第一章 論語的身世
「論語」的兩種唸法
聽孔子說話
學生的共同筆記
師生關係的起點

第二章 做為老師的孔子
「先進於禮樂」的準備
被圍困的師生
有個性的人
這才叫做教學相長
真正的好學

第三章 孔子不是真理發言機
不是整天講道理
判斷人才的方法
過分與不過分的哀傷
老師也是很矛盾
多面向的人
怎樣成為「仁者」
從來沒有現成的回答
孔子的幽默感

第四章 還原真實的孔子
孔子是唯心主義者?
禮與情感教育
劃錯重點的學生
孔子非常憂心
全幅人格的老師
孔子怎麼開玩笑

第五章 標準答案不存在
生與死是怎麼回事?
性格瞭解命運
分辨真假的工夫
答案不只一個
學生的志願
小結

附錄:《論語》選摘

精彩书摘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節錄)
  二
  閱讀原典的第一個理由是:中國歷史有其原初的材料,透過這些材料的累積、解釋、選擇,才形成了種種對於歷史的敘述說法。對於中國歷史有興趣的人,聽過了別人給的歷史敘述說法後,應該會想要回到原初材料,一方面看看歷史學者如何利用材料炒出菜餚的過程,一方面也自己去覆按檢驗歷史敘述的對錯好壞吧!
  我們讀過課本介紹《詩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也聽過許多從《詩經》中擷取材料來重建西周社會面貌的說法,在這樣的基礎上去讀《詩經》,或許你會發現《詩經》的內容和你原本想像的不太一樣;也可以覆按你原先對西周的認識和《詩經》所顯現的,是不是同一回事。不管是哪種經驗,應該都能帶來很大的閱讀樂趣吧!
  閱讀原典的第二個理由是:這些產生於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文獻,記錄的畢竟都是人的經驗與感受,我們今天也就必然能夠站在人的立場上,與其經驗、感受彼此呼應或對照。也就是,我們能夠從中間讀到相似的經驗、感受,隔著時空會心點頭;也能夠從中間讀到相異的經驗、感受,進而擴張了我們的人生體會。源於一份史學訓練帶來的習慣與偏見,必須承認,我毋寧比較傾向於從原典中獲取其與今日現實相異的刺激。歷史應該讓我們看到人類經驗的多樣性,看到人類生活的全幅可能性,進而挑戰質疑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種種現實狀況。這是歷史與其他學問最根本的不同作用,也是史學存在、無可取代的核心價值。
  五
  選讀,不只是選書讀,而且從書中選段落來讀。傳統經典篇幅長短差異甚大,文本的難易差異也甚大,所以必須衡量這兩種性質,來決定選讀的內容。一般來說,我將書中原有的篇章順序,當作內容的一部分;也將書中篇章完整性,當作內容的一部分。這意味著,除非有理由相信書中順序並無意義,或為了凸顯某種特別的對照意義,我盡量不打破原書的先後順序,並且盡量選擇完整的篇章來閱讀,不加以裁剪。
  從課堂到成書,受限於時間與篇幅,選出來詳細解讀的,可能只占原書的一小部分,不過我希望能夠在閱讀中摸索整理出一些趨近這本原典的路徑,讓讀者在閱讀中逐漸進入、熟悉,培養出一種與原典親近的感受,做為將來進一步自行閱讀其他部分的根柢。打好這樣的根柢,排除掉原先對經典抱持的距離感,是閱讀、領略全書最重要的開端。
  內文選摘(節錄)
  《論語》的兩種唸法
  現代中文裡,通常將《論語》書名的第一個字「論」讀成二聲。這樣的讀法,來自劉熙的《釋名·釋典藝》:「《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論,倫也,有倫理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也。」將《論語》解釋為「有條理地敘述自己要說的話」。
  不過傳統上也有另外一種將「論」字讀為四聲的主張。《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段話先解釋《論語》的內容,是孔子回答弟子、當時代其他人提問的記錄,以及弟子從孔子那裡聽來的話語。為什麼稱「論」?那是因為孔子在世時,弟子各自記錄老師所說的話,等到老師去世了,大家將筆記集中過來,經討論才編定了這樣一本書。
  比較這兩種不同說法,唸成四聲好像要比唸成二聲來得合理些。唸做二聲,《論語》是一本有條理、彰顯條理的書;但唸做四聲,《論語》書名就提醒我們,這是弟子們比對筆記,經過討論爭議才編出來的書,換句話說,這本書不是成於一手,無法有一個完整設計的結構,也不可能避免書中內容有互相衝突、矛盾的現象。
  回歸《論語》書本內容,我們看到的的確是一條條短文接在一起形成的。把這本書看作「倫理、條理的語言」,意味著相信書中各條文詞的順序是經過特別設計,依循或為了顯示某種內在的秩序,使得傳統以來,很多讀書人花……
《穿越时空的思想回响:中华文明的基石与现代对话》 一卷经纬,千年思辨,照亮古今的智慧之光 本书导读: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具体的历史人物,亦非对既有经典进行简单梳理或注解。它是一部跨越时空、旨在探索中华文明核心精神脉络的宏大叙事。我们试图从更广阔的历史与文化地理的视角出发,审视塑造了东方文明数千年形态的那些深层、流动的思想动力。通过对一系列关键文化载体的考察,本书力求呈现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古代思想图景,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重构与回响。 第一部分:文明的胎动与早期秩序的构建 (约 400 字) 中华文明的早期阶段,是一个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不断融合、碰撞与定型的复杂过程。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周朝建立的漫长过渡期。我们不着眼于具体的文字记录,而是通过考古学发现、早期神话谱系的演变,来重建早期社会对“天命”、“德行”与“社群秩序”的初始理解。 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礼”的雏形是如何从原始的祭祀与巫术规范,逐步演化为维护早期王朝稳定性的政治伦理基础。我们探讨了氏族制度瓦解与早期王权兴起的内在逻辑,强调了权力与道德约束之间早期的、尚未完全定型的张力。这一时期的思想,更偏向于一种集体的、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共识构建”,而非后世成熟的个体化哲学思辨。它关乎“我们如何相处”,而非“我应该成为谁”。通过对早期青铜礼器铭文(非文本性的符号系统)的侧面解读,我们力图还原一种注重血缘、祖先崇拜与群体责任的早期世界观。 第二部分:列国争鸣与“人”的发现 (约 500 字)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剧烈的一次“爆炸”。然而,本书关注的并非简单地罗列诸子百家,而是将焦点置于这场思想激荡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危机——宗法制度的崩溃与个体价值的凸显。 我们探讨了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如何从维护既有秩序的“史官”角色,转变为探寻新治理模式的“士”。这一转变标志着人类理性开始挑战神授的权威。本书将“人”的自我意识提升放置于核心位置,剖析了不同学派对“治理之术”与“个体修养”的深刻分歧: 对“道”的追寻: 探讨了某些学派如何将关注点从世俗政治转向对宇宙本源的体悟,试图在自然规律中寻找超越人世纷争的终极参照系,这是一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初步反思。 功利与伦理的博弈: 对比了主张以严格制度规制人性的路径,与强调内在道德驱动力的路线,分析了两者在应对战乱环境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知识的社会责任: 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不再是宫廷的附庸,而是带着使命感的社会改革者。他们的学说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同时也成为民众寻求安顿的精神寄托。我们分析了思想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间流动、传播与被采纳的复杂过程,凸显了早期思想传播的“实践性”而非纯粹的“理论性”。 第三部分:帝国体制下的思想整合与文化记忆的固化 (约 400 字) 秦汉大一统的实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漫长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在广阔的疆域内,确立一种统一且可持续的文化认同”。本书分析了思想整合的过程,这并非简单的“取缔”与“取代”,而是一个复杂的吸收、改造与制度化的过程。 我们探讨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及这一意识形态如何吸纳了前代思想中的某些元素,将其转化为维护官僚体系运行的“工具理性”。重点在于考察“制度化”如何改变了思想的生命力——当一种思想被纳入国家机器,它如何在保持其核心价值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功能性扭曲。 此外,这一部分还关注了边疆的开拓与异域文化的碰撞,研究了中华文明如何通过地理扩张,反过来固化和明确自身的文化边界与记忆系统。 第四部分:当代语境下的思想回声与未来展望 (约 250 字) 进入近现代,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冲击,使得对古代思想遗产的审视变得尤为迫切。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并非提供对古代经典的“新解”,而是提出一种方法论:如何识别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稀释、被遗忘的、关乎“如何安顿人心”的原始冲动。 我们尝试探讨,那些早期关于人际关系中的“适度”、对“长远”的考量,以及对“内在和谐”的追求,能否为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异化、伦理缺失与价值漂移提供一种非西方的参照框架。本书主张,思想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完美解答了数千年前的问题,而在于它所蕴含的、面对永恒人性困境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与弹性。这是一次对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旨在理解我们从何处来,以及在未来我们可能走向何方。 本书特色: 本书以宏观的历史地理学视角为骨架,辅以对思想内核的结构性分析,避免陷入对单一文本的琐碎考据。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华文明精神脉络的“大图景”,鼓励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很少读到能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紧迫感结合得如此完美的著作。作者的笔触极其克制,却又蕴含着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他没有刻意渲染某种情绪,但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深深地触动了我。尤其是在论及“教育的本质”那一章,作者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他将古人的教育理念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跨时空的对话,得出的结论既古典又前卫。这本书对语言的驾驭达到了近乎艺术的境界,很多句子本身就可以作为格言被摘录下来,它们读起来朗朗上口,蕴含的哲理却需要反复咀嚼。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某个古代人物心路历程的细腻描摹,那种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挣扎的姿态,与当代职场人或知识分子的困境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普适性,它超越了特定的历史背景,直击人性的永恒主题——如何安顿我们的心灵,如何与世界和睦相处。它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精神洗礼。

评分

我不得不说,作者在构建人物形象方面的功力令人叹服。他没有将那些历史上的圣贤塑造成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而是将他们还原成了有血有肉、有困惑、有挣扎的鲜活个体。这种“去神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拉近了我们与古人的距离。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某个核心人物性格侧面的深入剖析,那种矛盾与坚持交织的情感张力,读来让人心头一震。作者的文笔如同雕刻家手中的刻刀,精准而有力,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这本书的逻辑构建非常严密,每一个论点都有据可查,引用的文献资料也十分扎实,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最难得的是,他没有陷入晦涩的学术术语泥潭,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思想用极为生活化的语言重新诠释。比如,书中有一段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让我立刻理解了数千年来人们对此的困惑。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自我、反思当下处境的全新视角。看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评分

这是一本在结构上设计得极为精巧的书籍。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梳理,也不是单一主题的重复论证,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篇章,层层递进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使用对比的手法来凸显核心观点。他会并置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然后通过深入的剖析,展示出它们在特定语境下的统一性或内在张力。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得全书的思想内核更加丰满和耐人寻味。装帧的细节也体现了编辑的用心,内页的留白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呼吸感,而不是拥挤感。很多章节的结尾都设置了发人深省的问句,这些问句仿佛直接叩问读者的内心深处,促使我们合上书本后仍需长时间沉思。这本书对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中道”思想,提供了一个极其现代和实用的解读框架。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并非教条,而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寻求动态平衡的能力。它教会的不是“做什么”,而是“如何思考”和“如何成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意思,简约又不失格调。装帧的质感也让人爱不释手,那种微微粗粝但手感温润的纸张,仿佛在提醒你,你即将要触摸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段沉淀了千年的智慧结晶。初读几页,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既有对时代背景的宏大描绘,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细腻刻画。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拉到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同身受。特别是对于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作者总能挖掘出我们未曾察觉的深层含义,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原来如此”的惊喜感。行文间,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现代视角的批判性思考,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读起来丝毫不觉枯燥,反而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老友促膝长谈,他不仅见多识广,更能用最平实的语言,剖析最复杂的哲理。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舒服,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总而言之,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匆匆翻阅的书,它值得我们慢下来,细细品味,去感受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份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光辉。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气韵非常沉稳,读完后留下的回味是悠长而隽永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后拍案叫绝的畅快淋漓,而更像是一坛老酒,需要时间去慢慢品咂,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醇厚。我对作者处理一些社会现象时的切入点感到非常欣赏。他总是能从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入手,逐步引申到宏大的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层面。这种由小及大的叙事手法,既保证了阅读的趣味性,又不失思想的深度。特别是在探讨人际关系和处世哲学的部分,作者的见解独到且极富建设性,完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他更像是一个并肩行走的同路人,分享他的心得与领悟。此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多变,时而如潺潺溪水般舒缓流畅,时而又如惊雷般振聋发聩,这种节奏上的变化,极大地避免了阅读疲劳。每换一个章节,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在努力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与读者进行沟通,这种用心的姿态,让人非常感动。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内心秩序和外在行为准则有深刻探究意愿的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