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錢人先吃最喜歡的菜?

為什麼有錢人先吃最喜歡的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世野一成 著,吳偉華 譯
圖書標籤:
  • 財務自由
  • 財富思維
  • 投資理財
  • 成功學
  • 人生哲學
  • 自我提升
  • 習慣養成
  • 思維模式
  • 富人思維
  • 時間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時報文化
ISBN:9789571358451
版次:1
商品編碼:16066365
包裝:平裝
開本:25開
齣版時間:2013-11-05
頁數:256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即使隻是一閃而過「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的念頭也好,從翻開《為什麼有錢人先吃最喜歡的菜?》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就會開始改變!告別上班族「忙、盲、茫」的思維,以猶太富翁的思考模式重新看世界,改變金錢觀、扭轉工作觀、調整生活觀,為你的未來做好充足的準備!請你想像一下,眼前有一盤精緻料理,你會先吃其中最喜歡的菜嗎?還是會把最喜歡的留到最後享用?成功緻富者通常先吃最喜歡的菜。那是因為,如果把最喜歡的菜留到最後,萬一不小心吃太飽,就有可能吃不下。也可能突然發生不可預期的事情,必須在你吃掉之前就離席。換句話說,如果把自己喜歡的食物留到最後享用,無法確保自己一定能吃得到。其實,這對於成功緻富者來說,就是很大的「風險」。盡可能而且優先排除無法預測的風險,是成功緻富者的思考法則;如果風險是「可能無法吃到自己喜歡的菜」,隻要在風險發生之前,把它吃掉就對瞭!《為什麼有錢人先吃最喜歡的菜?》作者整理從猶太富翁身上學到55項成功緻富的法則,他建議讀者把印象深刻的法則留在心底,隻要有朝一日能夠突然想起來,那就達到作者齣版這《為什麼有錢人先吃最喜歡的菜?》的用意瞭。一本書讓你學習猶太富翁的成功緻富法則,告別上班族「忙、盲、茫」的思維,重新看待世間一切,改變金錢觀、扭轉工作觀、調整生活觀;成功緻富,從改變思考開始!

作者簡介

  世野一成(Issei SEYA)
  現役日本投資傢。以美國不動產為中心建立資產,目前年間固定收益超過三億日圓。學生時代從打工認識的友人手上買下一間公司,卻因被欺騙而負債約二韆萬日圓。清償完之後,很幸運的在飲食事業與不動產事業上獲得很大的成功。在創業的同時,他也投資開始投資不動產,纍積屬於自己的資產。後來,他受到外資投資公司的委託,與他們閤作收購日本的不良債權,以「禿鷹」的身分活動十四年。目前的他利用投資纍積資產,也為瞭要運用他手中的資產,來迴日本與世界各地。作者人脈極廣,也會提供演藝人員或企業界的人一些投資的建議。
  
  譯者介紹
  吳偉華
  
  任職於日商公司。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日文係學士,日本神戶大學總閤人間科學研究所碩士,專攻日語教育。

目錄

推薦序
賺錢關鍵在於「判斷」而非「努力」(文/財經暢銷書作者 施昇輝)
投資,而不是投機(文/元大寶來投信資深副總經理 吳懷恩)
前言
序麯 請問,你想工作一輩子嗎?

步驟一:何謂「投資腦」?
窺探有錢人到底在想甚麼?

01.「結果」法則
02.「黑羊」法則
03.「非常識」法則
04.「茶杯」法則
05.「施比受更有福」法則
06.「凡事不強求」法則
07.「接受力」法則
08.「機會總在絕地逢生處」法則
09.「模仿」法則
10.「甚麼都做得不錯的人」法則
11.「要有改變環境的勇氣」法則
12.「濁水裡的青蛙」法則
13.「不要太努力」法則
14.「橡皮筋」法則
15.「不選擇A或B而是選擇C」法則
16.「男腦與女腦」法則

步驟二:培養「投資腦」的習慣養成術
隻要稍微改變看事情的角度,下一個幸運兒就是你!

17.「二·六·二」法則
18.「資訊重質不重量」法則
19.「潛意識」法則
20.「你想要甚麼?」法則
21.「動物園裡的獅子」法則
22.「時間成本」法則
23.「四個目標」法則
24.「超級明星」法則
25.「電鍋與保溫鍋」法則
26.「不是有錢人的金融專傢」法則
27.「二分之一的N次方」法則
28.「被當凱子削的主婦」法則
29.「狩獵與農耕」法則
30.「雙手掬水」法則
31.「泳池裡的細菌」法則
32.「黑海沿岸的小村落」法則
33.「自然界」法則
34.「假設」法則
35.「浪費並非白費」法則
36.「當你要買消費品時…」法則
37.「硬體·軟體·金融」法則
38.「國王與軍隊」法則
39.「願望說瞭反而不會實現」法則
40.「可以見到大人物的機率其實很高」法則
41.「模仿成功者」法則

步驟三:一輩子不再為錢煩惱!
以「投資腦」改變生活,讓未來更好過!每天都有好事等著你!

42.「認識有錢人」法則
43.「現金非王道」法則
44.「重要瞬間」法則
45.「先吃最喜歡的食物」法則
46.「異想天開的事更容易達成」法則
47.「第二把交椅」法則
48.「主角紅三年,配角紅永遠」法則
49.「移動到對自己有利的場所」法則
50.「一萬日圓牛排的價值」法則
51.「角色扮演遊戲」法則
52.「小偷建立的保全公司」法則
53.「黏在自己背後的垃圾」法則
54.「成功者的童心」法則
55.「鏡子」法則

結語
緻富金句索引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如何通過深度思考和係統化方法,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實現個人與組織高效成長的書籍簡介。 --- 《決策的悖論:在不確定性中錨定價值》 重新定義“成功”的路徑圖:不再依賴直覺,而是構建可量化的決策體係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過載、變化加速的時代。曾經被奉為圭臬的經驗法則和綫性規劃,在瞬息萬變的商業和社會環境中顯得力不從心。無數人陷入“行動的陷阱”——不斷地忙碌、學習、嘗試,卻發現離真正的目標越來越遠。這並非因為能力不足,而是缺乏一套能將模糊的“願景”轉化為清晰、可執行的“路徑”的思維工具。 《決策的悖論:在不確定性中錨定價值》不是一本提供速成秘籍的書,而是一部深植於認知科學、係統動力學和復雜適應係統理論的工具箱。它旨在解構成功人士和卓越組織背後的決策邏輯,揭示那些看似“憑感覺”做齣的關鍵選擇,實則遵循著一套嚴謹的、自我修正的底層框架。 第一部分:洞察迷霧——理解我們認知的局限與偏差 本書的起點,是對人類決策機製的徹底審視。我們的大腦是效率的産物,它傾嚮於使用啓發法(Heuristics)來節省認知資源,但這正是我們陷入“確認偏誤”、“錨定效應”和“沉沒成本謬誤”的根源。 核心洞察: 1. 敘事陷阱: 我們傾嚮於用簡單、連貫的故事來解釋復雜事件,從而忽略瞭真正驅動結果的關鍵變量。本書將引導讀者如何構建“多重假設矩陣”,主動尋找與自身信念相悖的證據。 2. 時間視角的扭麯: 為什麼長期價值(如健康、深度學習)總是輸給短期滿足感(如即時反饋、快速迴報)?我們將剖析“雙麯綫摺現”在個人規劃中的運作方式,並提供“時間復利視角轉換器”,幫助個體和團隊拉長決策的有效時間軸。 3. “黑天鵝”的常態化應對: 在一個“黑天鵝事件”頻發的時代,風險管理不再是排除意外,而是設計一個能從意外中獲益的係統。我們介紹“反脆弱性評估模型”,指導讀者識彆係統中的脆弱點,並轉化為潛在的彈性資源。 第二部分:構建框架——從“做什麼”到“如何想”的轉變 高效的執行力源於清晰的框架,而非盲目的努力。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提供瞭一套可遷移的、用於分解復雜問題的結構化方法論。 關鍵工具集: 結構化目標分解(SCD): 如何將宏大的、模糊的“願景”(如“成為行業領導者”)拆解為可量化的、可驗證的、彼此不衝突的“裏程碑序列”。這套方法摒棄瞭傳統的SMART原則中對“可實現性”的過度強調,轉而關注“可迭代性”和“信息增益”。 杠杆點定位法(LPL): 在任何復雜的係統中,總存在少數幾個關鍵的“杠杆點”,投入微小的努力就能産生巨大的係統性影響。本書詳細講解瞭如何運用係統動力學工具,如因果迴路圖(Causal Loop Diagrams),來識彆這些隱藏的杠杆點,避免在次要任務上消耗寶貴的帶寬。 決策的“最小可驗證單元”(MVU): 麵對高風險、高不確定性的決策時,最好的策略不是等待完美信息,而是設計一個快速、低成本的實驗來獲取關鍵信息。MVU方法論教你如何設計“信息獲取任務”,而非“成果交付任務”,從而將“失敗”重新定義為“學習”。 第三部分:係統進化——實現持續優化的反饋迴路 真正的壁壘,不是一次性的勝利,而是持續優化的能力。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如何建立一個能夠自我學習、自我修正的組織或個人工作流。 實現可持續成長的機製: 1. “反思-校準”機製的設計: 大多數人進行復盤,但很少人進行“校準”。我們闡述瞭如何將決策結果與初始假設進行嚴格對比,識彆認知誤差,並將這些修正直接嵌入到下一次決策的初始參數中,形成緊密的“認知閉環”。 2. 知識的“流動性”管理: 在知識快速摺舊的今天,知識的價值不在於存儲量,而在於其在組織內部的流通速度和被應用到新情境的能力。介紹“跨界信息橋梁”的構建,確保關鍵洞察能夠有效穿越部門壁壘和專業壁壘。 3. “適應性韌性”的培養: 組織的韌性並非指抵抗衝擊的能力,而是吸收衝擊後快速恢復並變得更強的能力。本書提供瞭“情景壓力測試”的實戰指南,幫助管理者模擬極端情況,提前預設應對策略,從而在危機發生時,能夠從容地激活預先搭建的適應性路徑。 結語:成為不確定性環境下的架構師 《決策的悖論:在不確定性中錨定價值》的最終目標,是幫助讀者從被動的“應對者”轉變為主動的“架構師”。它要求讀者放棄對確定性的幻想,轉而擁抱復雜性,並利用結構化的思維工具,在混沌中找到清晰的價值錨點。這本書為你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問的更高維度,以及驗證答案的更嚴謹過程。它將是你構建強大、靈活、持續進化的個人和組織係統的基石。 適閤人群: 尋求係統化方法來提升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的管理者、創業者、高階專業人士,以及所有對“為什麼有些人總能做齣更好選擇”感到好奇的深度思考者。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最初被書名吸引,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教人如何精打細算、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的理財指南。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心智地圖”的繪製指南。作者對於“稀缺資源分配”的討論,特彆是如何分配我們的精力——而非僅僅是金錢——這一點,著實觸動瞭我。書中舉瞭一個關於時間使用的例子,把每天八小時的專注工作比喻成“最昂貴的一塊牛排”,而把那些碎片化的會議和郵件處理,形容為“餐前的小零食”。這個比喻精準地擊中瞭現代職場人的痛點:我們總是在忙碌,卻很少在産齣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這本書的洞察力在於,它將財富的積纍,視為一種心智模式長期穩定運行的結果,而不是某種運氣或技巧的爆發。它鼓勵我們去識彆那些能帶來長期復利效應的“主菜”,然後堅決地把時間端上去。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新奇的是,它打破瞭傳統成功學中對於“犧牲”的歌頌。作者並非倡導你為瞭未來而徹底放棄眼下的快樂,而是巧妙地指齣,那些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他們恰恰懂得如何讓“現在”和“未來”的體驗達到一個和諧的共振。書中關於“享受的藝術”部分,描繪得非常細膩,它闡釋瞭為什麼某些人在擁有瞭巨大財富後,反而失去瞭品味生活的能力。這與書中關於“先吃最喜歡的菜”的隱喻形成瞭絕妙的呼應——即刻的滿足感和長期的目標感,並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被巧妙地整閤進日常的決策流中。我從中領悟到,所謂的“目標感”,不應該是一種痛苦的自我約束,而應該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讓你感到愉悅和充實的優先順序。這種積極的、而非對抗性的思維轉變,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平靜的期待,而不是焦慮的追趕。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韌性和幽默感,讀起來完全不費力,但後勁十足。我最佩服的是作者處理“風險與迴報”關係的角度。他並沒有把有錢人描繪成那些毫無顧忌的冒險傢,反而指齣他們對“確定性”的追求,是建立在對不確定性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書中通過對比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決策案例,揭示瞭一個核心觀念:真正的富裕不是靠一次驚天動地的暴富,而是靠一套行之有效、可以不斷復盤和優化的“係統”。特彆是對“心理安全邊際”的論述,簡直是醍醐灌頂。這不再是單純的財務規劃,而是上升到一種人生策略層麵。它教會我,在做任何重大決定時,都要給自己留齣足夠的緩衝空間,而不是把人生過得像走鋼絲一樣緊張。這種務實到近乎冷酷的分析,卻又被包裹在一種令人信服的敘事邏輯中,讓人欲罷不能。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金錢和人生的全新視角,那種震撼感不是看那種枯燥的理論書籍能比擬的。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生活化,就像是身邊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娓娓道來他的“獨傢秘籍”。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選擇的悖論”的探討。我們總以為選擇越多越好,但實際上,過多的選擇隻會帶來決策的疲勞和後悔的加劇。書中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在自助餐廳裏,一開始什麼都想拿,結果最後吃得最撐的卻是那些最不閤胃口的菜。這讓我聯想到自己在職業發展和人際交往中的猶豫不決,總是害怕錯過“更好”的機會,結果反而把真正喜歡和擅長的東西擱置瞭。這本書沒有給我那些空洞的口號,而是提供瞭一種底層邏輯的重塑,讓我開始思考,什麼對我來說纔是“最喜歡的菜”,然後集中資源去追求它,而不是被市場上那些眼花繚亂的“新潮”風嚮所裹挾。這種專注於核心價值的提煉,對於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清醒頭腦,實在太有幫助瞭。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深入骨髓的自我審視。它不像那些市麵上流行的成功學書籍那樣,一味鼓吹“狼性”或者“996福報”,而是非常細膩地剖析瞭心理賬戶和時間分配的內在聯係。其中關於“邊際效用遞減”的解釋,我印象特彆深刻。作者沒有用復雜的經濟學術語,而是通過描繪一個富豪如何處理他早晨第一杯咖啡的細節,來闡釋“稀缺性”如何影響幸福感的獲取。以前我總覺得,有錢瞭就意味著可以擁有更多,這本書卻告訴我,真正的富有是知道何時“停止獲取”,並將注意力投入到那些能産生更高精神迴報的活動上去。這對於我這種一直在為“更多”而焦慮的人來說,是一種溫柔的警醒。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比如對待休息的態度,對待人際承諾的履行程度,以及對物質消費的內在驅動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你從“做什麼”跳躍到“為什麼做”的層麵去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