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錢人先吃最喜歡的菜?

為什麼有錢人先吃最喜歡的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世野一成 著,吳偉華 译
图书标签:
  • 财务自由
  • 财富思维
  • 投资理财
  • 成功学
  • 人生哲学
  • 自我提升
  • 习惯养成
  • 思维模式
  • 富人思维
  • 时间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時報文化
ISBN:9789571358451
版次:1
商品编码:16066365
包装:平裝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3-11-05
页数:25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即使只是一閃而過「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的念頭也好,從翻開《為什麼有錢人先吃最喜歡的菜?》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就會開始改變!告別上班族「忙、盲、茫」的思維,以猶太富翁的思考模式重新看世界,改變金錢觀、扭轉工作觀、調整生活觀,為你的未來做好充足的準備!請你想像一下,眼前有一盤精緻料理,你會先吃其中最喜歡的菜嗎?還是會把最喜歡的留到最後享用?成功致富者通常先吃最喜歡的菜。那是因為,如果把最喜歡的菜留到最後,萬一不小心吃太飽,就有可能吃不下。也可能突然發生不可預期的事情,必須在你吃掉之前就離席。換句話說,如果把自己喜歡的食物留到最後享用,無法確保自己一定能吃得到。其實,這對於成功致富者來說,就是很大的「風險」。盡可能而且優先排除無法預測的風險,是成功致富者的思考法則;如果風險是「可能無法吃到自己喜歡的菜」,只要在風險發生之前,把它吃掉就對了!《為什麼有錢人先吃最喜歡的菜?》作者整理從猶太富翁身上學到55項成功致富的法則,他建議讀者把印象深刻的法則留在心底,只要有朝一日能夠突然想起來,那就達到作者出版這《為什麼有錢人先吃最喜歡的菜?》的用意了。一本书讓你學習猶太富翁的成功致富法則,告別上班族「忙、盲、茫」的思維,重新看待世間一切,改變金錢觀、扭轉工作觀、調整生活觀;成功致富,從改變思考開始!

作者简介

  世野一成(Issei SEYA)
  現役日本投資家。以美國不動產為中心建立資產,目前年間固定收益超過三億日圓。學生時代從打工認識的友人手上買下一間公司,卻因被欺騙而負債約二千萬日圓。清償完之後,很幸運的在飲食事業與不動產事業上獲得很大的成功。在創業的同時,他也投資開始投資不動產,累積屬於自己的資產。後來,他受到外資投資公司的委託,與他們合作收購日本的不良債權,以「禿鷹」的身分活動十四年。目前的他利用投資累積資產,也為了要運用他手中的資產,來回日本與世界各地。作者人脈極廣,也會提供演藝人員或企業界的人一些投資的建議。
  
  譯者介紹
  吳偉華
  
  任職於日商公司。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日文系學士,日本神戶大學總合人間科學研究所碩士,專攻日語教育。

目录

推薦序
賺錢關鍵在於「判斷」而非「努力」(文/財經暢銷書作者 施昇輝)
投資,而不是投機(文/元大寶來投信資深副總經理 吳懷恩)
前言
序曲 請問,你想工作一輩子嗎?

步驟一:何謂「投資腦」?
窺探有錢人到底在想甚麼?

01.「結果」法則
02.「黑羊」法則
03.「非常識」法則
04.「茶杯」法則
05.「施比受更有福」法則
06.「凡事不強求」法則
07.「接受力」法則
08.「機會總在絕地逢生處」法則
09.「模仿」法則
10.「甚麼都做得不錯的人」法則
11.「要有改變環境的勇氣」法則
12.「濁水裡的青蛙」法則
13.「不要太努力」法則
14.「橡皮筋」法則
15.「不選擇A或B而是選擇C」法則
16.「男腦與女腦」法則

步驟二:培養「投資腦」的習慣養成術
只要稍微改變看事情的角度,下一個幸運兒就是你!

17.「二·六·二」法則
18.「資訊重質不重量」法則
19.「潛意識」法則
20.「你想要甚麼?」法則
21.「動物園裡的獅子」法則
22.「時間成本」法則
23.「四個目標」法則
24.「超級明星」法則
25.「電鍋與保溫鍋」法則
26.「不是有錢人的金融專家」法則
27.「二分之一的N次方」法則
28.「被當凱子削的主婦」法則
29.「狩獵與農耕」法則
30.「雙手掬水」法則
31.「泳池裡的細菌」法則
32.「黑海沿岸的小村落」法則
33.「自然界」法則
34.「假設」法則
35.「浪費並非白費」法則
36.「當你要買消費品時…」法則
37.「硬體·軟體·金融」法則
38.「國王與軍隊」法則
39.「願望說了反而不會實現」法則
40.「可以見到大人物的機率其實很高」法則
41.「模仿成功者」法則

步驟三:一輩子不再為錢煩惱!
以「投資腦」改變生活,讓未來更好過!每天都有好事等著你!

42.「認識有錢人」法則
43.「現金非王道」法則
44.「重要瞬間」法則
45.「先吃最喜歡的食物」法則
46.「異想天開的事更容易達成」法則
47.「第二把交椅」法則
48.「主角紅三年,配角紅永遠」法則
49.「移動到對自己有利的場所」法則
50.「一萬日圓牛排的價值」法則
51.「角色扮演遊戲」法則
52.「小偷建立的保全公司」法則
53.「黏在自己背後的垃圾」法則
54.「成功者的童心」法則
55.「鏡子」法則

結語
致富金句索引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深度思考和系统化方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个人与组织高效成长的书籍简介。 --- 《决策的悖论:在不确定性中锚定价值》 重新定义“成功”的路径图:不再依赖直觉,而是构建可量化的决策体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变化加速的时代。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经验法则和线性规划,在瞬息万变的商业和社会环境中显得力不从心。无数人陷入“行动的陷阱”——不断地忙碌、学习、尝试,却发现离真正的目标越来越远。这并非因为能力不足,而是缺乏一套能将模糊的“愿景”转化为清晰、可执行的“路径”的思维工具。 《决策的悖论:在不确定性中锚定价值》不是一本提供速成秘籍的书,而是一部深植于认知科学、系统动力学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工具箱。它旨在解构成功人士和卓越组织背后的决策逻辑,揭示那些看似“凭感觉”做出的关键选择,实则遵循着一套严谨的、自我修正的底层框架。 第一部分:洞察迷雾——理解我们认知的局限与偏差 本书的起点,是对人类决策机制的彻底审视。我们的大脑是效率的产物,它倾向于使用启发法(Heuristics)来节省认知资源,但这正是我们陷入“确认偏误”、“锚定效应”和“沉没成本谬误”的根源。 核心洞察: 1. 叙事陷阱: 我们倾向于用简单、连贯的故事来解释复杂事件,从而忽略了真正驱动结果的关键变量。本书将引导读者如何构建“多重假设矩阵”,主动寻找与自身信念相悖的证据。 2. 时间视角的扭曲: 为什么长期价值(如健康、深度学习)总是输给短期满足感(如即时反馈、快速回报)?我们将剖析“双曲线折现”在个人规划中的运作方式,并提供“时间复利视角转换器”,帮助个体和团队拉长决策的有效时间轴。 3. “黑天鹅”的常态化应对: 在一个“黑天鹅事件”频发的时代,风险管理不再是排除意外,而是设计一个能从意外中获益的系统。我们介绍“反脆弱性评估模型”,指导读者识别系统中的脆弱点,并转化为潜在的弹性资源。 第二部分:构建框架——从“做什么”到“如何想”的转变 高效的执行力源于清晰的框架,而非盲目的努力。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可迁移的、用于分解复杂问题的结构化方法论。 关键工具集: 结构化目标分解(SCD): 如何将宏大的、模糊的“愿景”(如“成为行业领导者”)拆解为可量化的、可验证的、彼此不冲突的“里程碑序列”。这套方法摒弃了传统的SMART原则中对“可实现性”的过度强调,转而关注“可迭代性”和“信息增益”。 杠杆点定位法(LPL): 在任何复杂的系统中,总存在少数几个关键的“杠杆点”,投入微小的努力就能产生巨大的系统性影响。本书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系统动力学工具,如因果回路图(Causal Loop Diagrams),来识别这些隐藏的杠杆点,避免在次要任务上消耗宝贵的带宽。 决策的“最小可验证单元”(MVU): 面对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决策时,最好的策略不是等待完美信息,而是设计一个快速、低成本的实验来获取关键信息。MVU方法论教你如何设计“信息获取任务”,而非“成果交付任务”,从而将“失败”重新定义为“学习”。 第三部分:系统进化——实现持续优化的反馈回路 真正的壁垒,不是一次性的胜利,而是持续优化的能力。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如何建立一个能够自我学习、自我修正的组织或个人工作流。 实现可持续成长的机制: 1. “反思-校准”机制的设计: 大多数人进行复盘,但很少人进行“校准”。我们阐述了如何将决策结果与初始假设进行严格对比,识别认知误差,并将这些修正直接嵌入到下一次决策的初始参数中,形成紧密的“认知闭环”。 2. 知识的“流动性”管理: 在知识快速折旧的今天,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存储量,而在于其在组织内部的流通速度和被应用到新情境的能力。介绍“跨界信息桥梁”的构建,确保关键洞察能够有效穿越部门壁垒和专业壁垒。 3. “适应性韧性”的培养: 组织的韧性并非指抵抗冲击的能力,而是吸收冲击后快速恢复并变得更强的能力。本书提供了“情景压力测试”的实战指南,帮助管理者模拟极端情况,提前预设应对策略,从而在危机发生时,能够从容地激活预先搭建的适应性路径。 结语:成为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架构师 《决策的悖论:在不确定性中锚定价值》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从被动的“应对者”转变为主动的“架构师”。它要求读者放弃对确定性的幻想,转而拥抱复杂性,并利用结构化的思维工具,在混沌中找到清晰的价值锚点。这本书为你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更高维度,以及验证答案的更严谨过程。它将是你构建强大、灵活、持续进化的个人和组织系统的基石。 适合人群: 寻求系统化方法来提升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管理者、创业者、高阶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对“为什么有些人总能做出更好选择”感到好奇的深度思考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入骨髓的自我审视。它不像那些市面上流行的成功学书籍那样,一味鼓吹“狼性”或者“996福报”,而是非常细腻地剖析了心理账户和时间分配的内在联系。其中关于“边际效用递减”的解释,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没有用复杂的经济学术语,而是通过描绘一个富豪如何处理他早晨第一杯咖啡的细节,来阐释“稀缺性”如何影响幸福感的获取。以前我总觉得,有钱了就意味着可以拥有更多,这本书却告诉我,真正的富有是知道何时“停止获取”,并将注意力投入到那些能产生更高精神回报的活动上去。这对于我这种一直在为“更多”而焦虑的人来说,是一种温柔的警醒。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比如对待休息的态度,对待人际承诺的履行程度,以及对物质消费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从“做什么”跳跃到“为什么做”的层面去思考。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新奇的是,它打破了传统成功学中对于“牺牲”的歌颂。作者并非倡导你为了未来而彻底放弃眼下的快乐,而是巧妙地指出,那些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他们恰恰懂得如何让“现在”和“未来”的体验达到一个和谐的共振。书中关于“享受的艺术”部分,描绘得非常细腻,它阐释了为什么某些人在拥有了巨大财富后,反而失去了品味生活的能力。这与书中关于“先吃最喜欢的菜”的隐喻形成了绝妙的呼应——即刻的满足感和长期的目标感,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被巧妙地整合进日常的决策流中。我从中领悟到,所谓的“目标感”,不应该是一种痛苦的自我约束,而应该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让你感到愉悦和充实的优先顺序。这种积极的、而非对抗性的思维转变,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平静的期待,而不是焦虑的追赶。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韧性和幽默感,读起来完全不费力,但后劲十足。我最佩服的是作者处理“风险与回报”关系的角度。他并没有把有钱人描绘成那些毫无顾忌的冒险家,反而指出他们对“确定性”的追求,是建立在对不确定性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书中通过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决策案例,揭示了一个核心观念:真正的富裕不是靠一次惊天动地的暴富,而是靠一套行之有效、可以不断复盘和优化的“系统”。特别是对“心理安全边际”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这不再是单纯的财务规划,而是上升到一种人生策略层面。它教会我,在做任何重大决定时,都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缓冲空间,而不是把人生过得像走钢丝一样紧张。这种务实到近乎冷酷的分析,却又被包裹在一种令人信服的叙事逻辑中,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金钱和人生的全新视角,那种震撼感不是看那种枯燥的理论书籍能比拟的。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活化,就像是身边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娓娓道来他的“独家秘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选择的悖论”的探讨。我们总以为选择越多越好,但实际上,过多的选择只会带来决策的疲劳和后悔的加剧。书中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在自助餐厅里,一开始什么都想拿,结果最后吃得最撑的却是那些最不合胃口的菜。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在职业发展和人际交往中的犹豫不决,总是害怕错过“更好”的机会,结果反而把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东西搁置了。这本书没有给我那些空洞的口号,而是提供了一种底层逻辑的重塑,让我开始思考,什么对我来说才是“最喜欢的菜”,然后集中资源去追求它,而不是被市场上那些眼花缭乱的“新潮”风向所裹挟。这种专注于核心价值的提炼,对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头脑,实在太有帮助了。

评分

坦白说,最初被书名吸引,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教人如何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的理财指南。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心智地图”的绘制指南。作者对于“稀缺资源分配”的讨论,特别是如何分配我们的精力——而非仅仅是金钱——这一点,着实触动了我。书中举了一个关于时间使用的例子,把每天八小时的专注工作比喻成“最昂贵的一块牛排”,而把那些碎片化的会议和邮件处理,形容为“餐前的小零食”。这个比喻精准地击中了现代职场人的痛点:我们总是在忙碌,却很少在产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本书的洞察力在于,它将财富的积累,视为一种心智模式长期稳定运行的结果,而不是某种运气或技巧的爆发。它鼓励我们去识别那些能带来长期复利效应的“主菜”,然后坚决地把时间端上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