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比孩子重要

古書比孩子重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鹿島茂 著,嚴可婷 译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教育理念
  • 阅读习惯
  • 家庭教育
  • 儿童教育
  • 书香家庭
  • 育儿
  • 成长
  • 文化
  • 人生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麥田出版社
ISBN:9789863442288
商品编码:16074305
包装:平裝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5-06-02
页数:2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買也是地獄,不買也是地獄!
西洋古書禁忌的魅力,誘惑著愛書人踏入藏書地獄
知名法國文化專家鹿島茂 十五年古書收藏瘋狂紀事
講談社散文獎!私房嚴選巴黎古書店導覽!
法國古書拍賣會攻略大公開!
《格列佛遊記》、《青鳥》等經典名著珍貴插畫同步收藏!

舊香居店主吳卡密 專文導讀
文自秀(書人)、苦茶(無照藏書家)、莊裕安(作家)、辜振豐(作家)、蔡淑玲(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 愛不釋手 推薦

太宰治曾說:「要知道父母比孩子更重要」
因為父母比孩子更脆弱、更容易受傷。
愛書人鹿島茂則說:「要相信古書比孩子重要」
因為一旦錯過,即便再有錢也追不回獨一無二的珍貴文本……

唯有經過皮革裝幀的「真正的書」,才能在時間的淬鍊下成為「古書」。
它散發著毒藥般的不祥氣味,讓收藏家不惜傾家蕩產……

法國文化專家鹿島茂留學巴黎期間,迷上了古書收藏。為了買書,他背負大量債務卻仍繼續貸款籌錢;與家人開車共遊巴黎的難得假期,居然著了魔一般買下十七巨冊的古籍,甚至打算拋棄妻兒,讓他們搭地鐵回家。

他這麼告訴自己:「要相信古書比孩子重要!」

身為專業的古書收藏家,除了熟稔歐洲各時期的重要文學作品以及歷史文化以外,還必須習得許多特殊能力:聞氣味判斷書店等級、聽聲音辨別競爭同好、觸摸紙質即知版本優劣,甚至連古書店老闆的生活作息都得一手掌握!探訪古書店的過程,有如被女巫下咒一般,深陷終極珍本書隨時將要出現的幻想之中,這是病入膏肓的證據,注定餘生都要在無邊際的古書荒野中徘徊……

★愛書人推薦★

愛書之人,書是其生命累積,一日無書,則一日無命。鹿島茂道盡所有愛書人的渴望,非關需要,非關想要,而是我就是要。──書人文自秀

本書內容有趣又刺激,作者醉心於法蘭西古籍,入不敷出,但為了還債,竟然開創一條獨特的寫作之路。──作家辜振豐

我看過某些買書的失心瘋,但還沒見識憑氣味跟聽覺論斷珍本的,望聞問切,鹿島茂的藏書散文讀來竟有武俠小說的況味。──作家莊裕安

這輩子或許沒機會專程去巴黎逛古書店,但手中握有此書足矣。我不敢說出「古書比孩子重要」這樣的話,但常常下班後為抓緊時間多逛兩家舊書店,毅然放棄晚餐,故可以確定:「古書比我的胃重要」。──無照藏書家苦茶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鹿島茂
鹿島茂
  一九四九年生於橫濱,旅法日本文學作家,也是重量級法國學研究專家。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專攻十九世紀法國的社會與文化。著作蘊含根基深厚的法國文化背景,曾以《想要買馬車!》獲得日本重要人文獎項「山多利學藝賞」、講談社散文賞、Tushodo Gesner Award,並以《職業別巴黎風俗》獲讀賣文學獎。另著有《上等舶來學》、《衝動購物日記》。

嚴可婷
嚴可婷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職誠品書店、遠流出版集團等機構。歷年文字作品散見於《印刻文學生活誌》、《聯合文學》等刊物,並以部落格「玩樂時光playtime」入選資策會第三屆文學藝術類部落客百傑,現為專職譯者。
  譯有《路上觀察學入門》(合譯)、《大人的科學1:35雙眼相機》、《今日元氣朝食提案:幸福的每天,從尋常的早餐開始》、《享受古早味的田園生活:150幀手繪全圖解, 365天邊農邊玩(圖解實踐版)》等藝術生活類書籍。

目录

序曲 古書收藏癖──或稱為「巴黎的惡魔」



摩洛哥皮的氣味

1、珍本書其實很好找

2、唾捨書店

3、聞氣味就知道

4、尋寶

5、聽聲音判斷

6、奧斯曼男爵的贈禮

7、以紙質決勝負



間奏曲

荒木一郎的經驗談

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古書的價格

不下則已,一下傾盆

法國國家圖書館也找不到的書

客人只是人罷了

古董店的古書

藏書家K副教授的瘋狂生活



8、如何品味複製藝術

9、要相信古書比孩子重要

10、在巴黎開古書店!

11、拍賣會連梅塞施密特飛機都買得到

12、傳真下訂單,搭飛機取書

13、二手書的拍賣



安可
《墨香千年:古代典籍的守护与传承》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教育理念或亲子教育的论著,而是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典籍的收集、保护、整理与传承的专题研究。全书以史为鉴,追溯了自先秦至清末,文人士大夫、皇家机构乃至民间藏书家群体,在面对战乱、焚毁、流散等重重危机时,如何殚精竭虑守护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智慧的文化瑰宝。 第一部:流火岁月中的微光——古代文献的生死劫 第一部分详述了古代典籍在历史长河中遭遇的劫难。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早期文献的毁灭性打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带来的文献散佚,再到唐代安史之乱和宋代靖康之耻对重要藏书楼的破坏。我们细致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官方与民间为抢救文献所采取的行动。例如,在战乱时期,士人如何“负笈远游”,携带珍贵孤本辗转迁徙;地方官员如何设立义仓,兼顾文书的保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分会聚焦于“抄书”这一极其耗费心力的保存方式。通过对《永乐大典》编纂过程的深入分析,展示了人力在信息复制与保存上的巨大投入,以及这种“人力备份”的脆弱性。我们探究了火灾、水患、虫蛀等自然灾害对古籍的直接破坏,并列举了大量因管理不善而失传的著名典籍案例,以警示后人文献保存之不易。 第二部:藏书之道的精微——从“官府重地”到“私人园林” 本篇将重点放在古代藏书机构的建设与管理艺术上。我们将“官刻官印”的皇家书院(如宋代的昭文馆、明代的文渊阁)与私家藏书楼(如明代的弇州山房、清代的汲古阁)进行对比研究。 在机构建设方面,我们探讨了古代建筑学在书库设计中的体现,如如何利用通风、防潮的特殊结构来延长书籍寿命。在管理学上,本书详述了古代的“编目学”和“缮写规范”。不同的朝代,对于书籍的分类、著录(如提要、批注)有着严格的规矩。我们考察了古代藏书家如何制定家训,确保家族成员对所藏书籍的敬畏与爱护,以及如何通过“题跋”和“印章”来标记和追踪典籍的流传轨迹。 本书对私人藏书家的“藏与用”哲学进行了深刻剖析。藏书家们不仅仅是囤积书籍,更是积极地整理、校勘和刊刻。他们如何平衡“广搜”与“精审”,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海量知识,以及他们与印刷术的互动关系,都构成了本章丰富的内容。 第三部:刻印技术的飞跃与知识的扩散 古代典籍的保存离不开复制技术的进步。本部分详细介绍了雕版印刷术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以及它对知识普及的深远影响。我们分析了雕版印刷的成本、效率与局限性,并对比了它与早期活字印刷(泥活字、木活字、金属活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应用场景。 书中将详细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刻工水平和墨色特点,以帮助读者理解同一部著作,因刻本不同而产生的版本差异。我们探讨了“套印”技术在彩绘图谱(如医药图谱、本草学著作)中的应用,展示了古代工匠在色彩还原和线条表现上的高超技艺。此外,本书也批判性地审视了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盗刻、失真抄录对原著的损害,以及在追求数量化生产过程中对校勘严谨性的忽视。 第四部:古籍的现代再生——数字化与学术的回归 在当代,我们面临着保护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纸质文献的全新挑战。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视角转向近现代,关注传统书业的衰落与现代文献学的兴起。我们考察了近现代以来,有识之士如何通过影印、缩微胶卷等技术,试图挽救即将散佚的孤本。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探讨全球范围内的古籍数字化工程。我们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在信息检索、修复性保存和学术传播中的优势与不足。如何保证数字图像的色彩还原度与物理损伤的真实反映?如何建立跨越语种和地域的古籍资源库?本书提出了一种“人本关怀”的保护理念,强调技术是手段,对原件的敬畏和对文字信息的理解才是传承的核心。 结语:纸页间的生命力 《墨香千年》旨在构建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读者的桥梁。它不是教科书式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田野考察的史实叙述,旨在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那些穿越时空的纸张背后,所蕴含的匠人精神、学者心血和民族不屈的求知欲。这些典籍,是活着的历史,它们的存续,依赖于我们对“墨香”的珍视与呵护。全书语言力求典雅而不失流畅,深入浅出,适合所有对中国文化史、文献学及古籍保护有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老物件怀有深厚的情感,尤其是书籍,它们就像时间的胶囊,封存着前人的思想和故事。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情感的极致追求。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而是以一种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方式,将古籍的魅力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古籍价值时所流露出的那种真挚的感情,他不仅仅是将它们视为珍贵的文物,更是将它们看作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书中关于古籍的装帧艺术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精美的线装、函套,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匠心独运。我仿佛能想象到,古人是如何花费大量的心思和精力去制作一本精美的书籍,那不仅仅是为了阅读,更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美的追求。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古籍鉴定和流传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关于一位隐士如何将自己毕生的藏书珍藏起来,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那种对书籍的深情,令人动容。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书籍的意义,它们不仅仅是纸张的堆叠,更是思想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沉,他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描绘了古籍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命轨迹。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不同朝代书籍特点的分析,比如唐代的写经,宋代的印刷,元代的版画,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艺术价值。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这些,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些古籍的意义。书中关于古籍修复的章节,更是让我对工匠们的技艺和精神肃然起敬。那些世代相传的修复秘法,以及他们对每一页纸、每一道墨痕的细致呵护,都展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极致尊重。我读到一位老修复师,为了修复一本残破的古书,耗费了数年的心血,这种精神真的令人感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晦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一本古籍时,会用很多的比喻和联想,将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有趣,仿佛古籍本身就在我面前“活”了过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古朴的纸张质感,搭配上泛黄的插图,仿佛能穿越回那个充满智慧与古老气息的年代。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好像它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翻开目录,那些标题充满了文学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古籍保存的那些篇章,详细地描述了不同材质的书籍在不同环境下如何变质,以及如何通过精细的工艺去修复它们。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遣词造句都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读到关于宋版书的一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位古老印刷匠人指尖的温度,以及他对书籍的敬畏之心。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古籍,更像是在引领读者走进一个精神世界,去感受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与美好。作者在其中穿插了一些个人的经历和感悟,这让整本书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他描述自己第一次看到某本稀世孤本时的那种激动心情,那种小心翼翼地捧着它的样子,都能让我感同身受。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非常有情怀的人。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古籍的热爱,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敬畏,都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古籍中的“误读”和“考证”的讨论。作者用一些生动的例子,阐释了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学者们如何通过严谨的考证来还原历史真相。这让我明白了,阅读古籍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解读,更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求真的过程。书中对一些古代文人的轶事和趣闻的描写,也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我读到苏东坡如何巧妙地保存自己的藏书,以及乾隆皇帝如何对待自己收藏的古籍,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鲜活的认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题来展开,而是将一些看似零散的故事和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整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古籍的奇妙旅程,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启迪。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讲述了他与古籍之间的深厚情缘。我特别喜欢他描述自己如何从一个对古籍一无所知的小白,逐渐成长为一个痴迷其中的收藏家和研究者的过程。他坦诚地分享了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以及在探索古籍世界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这种真诚的态度,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情味。我读到他为了寻觅一本心仪的古籍,跋山涉水,历经艰辛的故事,那种执着和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关于古籍拍卖和流通的章节,也让我对古籍的市场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在描述这些的时候,并没有流露出对金钱的崇拜,而是更加关注古籍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古籍不应仅仅是冰冷的收藏品,而应是活态的文化遗产”的观点。这本书让我明白,收藏古籍的真正意义,在于传承和发扬,而不仅仅是拥有。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看看,挺有意思

评分

一个大学教授在法国买古书的故事。细致描绘了双方的心理,都是经验之谈。熟悉国内旧书运作的人看完以后,一定能发现许多共通的规律。译文平平,校对欠严,屡有误字和衍文。近日多雨,诸书俱潮,唯此册平整如初,亦一奇也。如能做成皮面精装,当更切合阅读心境。

评分

活动凑单买。

评分

一个大学教授在法国买古书的故事。细致描绘了双方的心理,都是经验之谈。熟悉国内旧书运作的人看完以后,一定能发现许多共通的规律。译文平平,校对欠严,屡有误字和衍文。近日多雨,诸书俱潮,唯此册平整如初,亦一奇也。如能做成皮面精装,当更切合阅读心境。

评分

古書比孩子重要古書比孩子重要古書比孩子重要古書比孩子重要

评分

质量不好

评分

好有趣啊,看了就禁不住一直想看下去,作者真是重度书痴啊。

评分

发货还是一如既往的给力,但收到之后很无语。

评分

一个大学教授在法国买古书的故事。细致描绘了双方的心理,都是经验之谈。熟悉国内旧书运作的人看完以后,一定能发现许多共通的规律。译文平平,校对欠严,屡有误字和衍文。近日多雨,诸书俱潮,唯此册平整如初,亦一奇也。如能做成皮面精装,当更切合阅读心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