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 擬聲.擬態建築

隈研吾: 擬聲.擬態建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隈研吾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
  • 隈研吾
  • 日本建筑
  • 现代建筑
  • 设计
  • 建筑理论
  • 空间
  • 美学
  • 文化
  • 极简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瑞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4011117
商品编码:16089749
开本:16开
页数:1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收錄與作者的長篇訪談:〈藉由將建築粒子化,讓世界與人類更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全彩圖文介紹,收錄2005年至2015年作者親自操刀的32項作品。
◎以擬聲?擬態詞的嶄新觀點切入,帶領讀者用全新的角度「看見」建築。
◎書末附錄,32項建築作品之「所在地、竣工年、用途、構造」等參考資訊。

建築大師?隈研吾親自剖析
十年設計之路,劃時代作品集!

◎脫穎而出的「生命之樹」!
◎2020年東京奧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設計師=國際級建築師 隈研吾

擁有20年以上經歷,仍不斷在建築設計中展現嶄新方向!
「微熱山丘日本店」(日本,東京)
「星巴克太宰府天滿宮表參道店」(日本,福岡)
「淺草文化觀光中心」(日本,東京)
「風檐」(台灣,新竹)
「貝桑松藝術文化中心」(法國,貝桑松市)
--全彩圖文收錄32項作品,並由作者親自解析!

相較於向來給人冷硬印象、一味堆砌出方形空間的水泥建築主體,本書作者隈研吾認為建築應以環境與人為主體,因而提出「負建築(弱建築)」概念。 他擅長於運用木材、竹子、石板、紙等天然建材,建蓋出一個個蘊藏東方禪意與日式和風的劃時代建築。 近來覺得自己應該開拓出建築的新地平線,因而試著藉由「擬聲?擬態詞」所隱含的模糊定義,將其作為設計現場的溝通工具。透過各自主觀解讀與誤解中,激盪出更高層次的可能性、脫離語言所帶給建築的常規侷限。

本書收錄32項作品。以日文裡的11種「擬聲?擬態詞」為發想起點,利用人們對於「軟綿綿(ふわふわ/FUWAFUWA)、透光(すけすけ/SUKESUKE)」等詞彙的各自解讀,將其運用到建築表現中,藉以削弱人與建築之間壁壘分明的界線。讓新的光芒照耀在這些作品上的同時,明確指出建築現在應該邁進的方向。
--隈研吾生涯首本作品集,展現劃時代的建築新方向!不容錯過!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隈研吾
1954年生於橫濱。1979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系建築學科。 1985-86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客座研究人員。1990年設立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2001-09年在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2007-08年於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執教。 2009年就任東京大學研究所教授至今。 初期的主要作品,有龜老山瞭望台(1994)、水/玻璃(1995,全美建築師協會一等獎)、「森林舞台/登米町傳統藝能傳承館」(1997,日本建築學會獎)、「馬頭廣重美術館」(2000,村野獎),以及長?竹?城(北京,2002)等等。

近年則在日本國內發表了根津美術館(2009)、檮原 木橋博物館(2010)、城市的驛站「檮原」(2010)、淺草文化觀光中心(2012)、AORE長岡(2012)、銀座歌舞伎座(第五期,2013)、九州藝文館(2013),以及微熱山丘日本店(2013)等作品。 在海外,則完成了貝桑松藝術文化中心(2012)、馬賽現代美術中心(2013)、艾克斯普羅旺斯音樂院(2013)、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2015)等作品。

目录

訪談 藉由將建築粒子化,讓世界與人類更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PARAPARA(稀稀落落)
蓮花屋|Lotus House
檮原 木橋博物館|Yusuhara Wooden Bridge Museum
九州藝文館(2號別館)|Kyushu Geibunkan Museum (annex 2)
貝桑松藝術文化中心|Besan?on Art Center and Cité de la Musique
風檐|Wind eaves

SARASARA(潺潺)
水/櫻樹|Water / Cherry

GURUGURU(團團轉)
新津 知?藝術館|Xinjin Zhi Museum
九州藝文館(本館)|Kyushu Geibunkan Museum (main building)
以心傳心|Nangchang-Nangchang

PATAPATA(輕輕拍打)
淺草文化觀光中心|Asakusa Culture Tourist Information Center
AORE長岡|Nagaoka City Hall Aore
麥當勞街上的倉庫|Entrepot Macdonald

GIZAGIZA(鋸齒狀)
一點倉庫廣場|Chokkura Plaza
十和田市民交流廣場|Towada City Plaza

ZARAZARA(不光滑)
網孔/地球|Mesh / Earth
PC花園|PC Garden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Museum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TSUNTSUN(刺刺)
GC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Prostho Museum Research Center
星巴克太宰府天滿宮表參道店|Starbucks Coffee at Dazaifutenmangu Omotesando
微熱山丘日本店|Sunny Hills Japan

SUKESUKE(透光)
玻璃/木頭屋|Glass / Wood House

MOJAMOJA(亂蓬蓬)
城鎮的驛站「檮原」|Community Market Yusuhara
感應?空間|Sensing Spaces
牛腸|Tetchan

PERAPERA(單薄)
陶瓷之雲|Casalgrande Ceramic Cloud
馬賽現代美術中心|FRAC Marseille
艾克斯普羅旺斯音樂院|Aix-en-Provence Conservatory of Music
800年後的方丈庵|Hojo-an after 800 Years
上下?上海|SHANG XIA SHANGHAI

FUWAFUWA(軟綿綿)
茶亭|Tee Haus
米姆草地|Memu Meadows
繭|Cocoon

作品資料
隈研吾:从自然中汲取灵感的建筑诗篇 一、 引言:在“负建筑”的哲学中漫步 隈研吾,这位享誉国际的日本建筑大师,以其独特的“负建筑”理念,重新定义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他的作品,与其说是对空间的雕塑,不如说是对场所精神的细腻捕捉与回应。与那些试图以宏大姿态征服自然的现代主义建筑不同,隈研吾的建筑哲学旨在“消隐”,让建筑退居二线,使自然光影、材质纹理、以及人文历史成为空间的主角。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作品的深度解析,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观的图景,描绘隈研吾建筑思想的演变轨迹,以及他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坚守对材料本真性的尊重与对地域文化的关怀。我们将穿梭于他早期对传统日式建筑的探索,到中期对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实验,再到近期在全球范围内对可持续与社区营造的实践,勾勒出这位建筑师不断自我革新、回归本源的心路历程。 二、 材质的诗学:回归本真,细语微声 隈研吾的建筑,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对“材料的语言”的极致运用。他深信,材料本身便携带着其产生的历史、气候和工艺的记忆。他拒绝使用光滑、均质、被过度加工的现代工业材料,转而偏爱那些带有粗粝感、能够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肌理变化的自然材料。 1. 木的呼吸与温度: 木材无疑是隈研吾建筑语汇中的核心词汇。他并非简单地使用木材,而是探索木材的各种可能性。从竹的编织到木条的堆叠,从轻薄的木片到厚重的原木,他通过精确的切割与巧妙的榫卯结构,赋予木材新的生命力。例如,他如何通过细密的木格栅创造出光影斑驳的效果,使得室内空间如同置身于森林之中,呼吸着带有自然湿度的空气。这种对木材的运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更是一种对日本传统木造工艺的现代致敬。 2. 石头的沉静与重量: 在需要体现场所的永恒性与厚重感时,隈研吾会回归到石头。然而,他的石头并非是冷硬的墙体,而是被精心处理过的媒介。他可能会将石头打磨至接近纸张的薄度,或者采用堆砌的方式,让石头之间产生缝隙,从而使墙体不再是封闭的屏障,而是半透明的滤镜,引入微弱的天光与风声。这种处理方式,消解了石材固有的重量感,使其融入环境的动态变化中。 3. 新型复合材料的温柔渗透: 面对现代建筑的需求,隈研吾也积极探索新型的工业材料,如玻璃纤维、回收塑料等。但他使用这些材料的方式,依然充满了克制与温柔。他常常将这些现代材料与天然纤维混合,或者通过重复、网格化的结构排列,弱化其工业属性,使其能够像自然界的编织物一样,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而非突兀地存在。 三、 空间序列的流动性:模糊的边界 隈研吾极力反对僵化的室内外划分,他致力于创造一种流动的、渗透性的空间体验。他的建筑仿佛没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而是像水流一样,自然地引导着访客的路径。 1. 垂直与水平的对话: 在他的许多设计中,屋顶、墙壁和地板不再是明确的几何符号,而是相互渗透、彼此呼应的平面。通过连续的屋檐延伸,室内空间被不断地“拉伸”到室外,模糊了建筑的边界。反之,室外的庭院或景观元素,也会被巧妙地引入室内,成为室内设计的一部分。 2. 光影的雕刻艺术: 光线是隈研吾空间序列中最重要的“隐形材料”。他很少使用直接的、强烈的照明,而是通过复杂的表皮系统——格栅、瓦片、穿孔板——对自然光进行过滤、散射和重塑。每一个时间点,进入建筑的光影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变化本身就构成了空间叙事的一部分。建筑不再是静态的容器,而是一个对时间流逝作出反应的生命体。 3. “场所感”的重塑: 这种流动性与边界的消解,最终指向的是对“场所感”(Genius Loci)的回归。无论是在历史悠久的文化区,还是在全新的城市地块,隈研吾总是试图挖掘出该地块过去的声音、气味和居民的生活节奏,并将这些无形的信息,通过材料和空间结构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 四、 跨文化实践中的本土性坚守 隈研吾的实践早已超越了日本本土,遍布全球。在与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文化背景的场地对话时,他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其建筑哲学的纯粹性。 他的方法并非是简单地复制日式元素,而是进行一种深度的“文化转译”。当他在法国为艺术机构设计时,他可能借鉴当地的石材纹理,但会用日本传统的编织结构来处理;当他在气候炎热的地区工作时,他会利用他对穿透性表皮的理解,创造出能够调节微气候的半室外空间。他的作品证明了,真正的本土性并非是形式的复刻,而是精神的继承——即对环境的谦卑、对尺度的尊重,以及对人类尺度的关怀。 五、 结语:建筑作为一种媒介 本书旨在探讨的隈研吾,是一位将建筑视为媒介的思考者。他通过减法、通过消隐、通过对材质的温柔对待,试图在喧嚣的现代世界中,为人们重新建立起与自然、与历史、与自身内心世界的连接。他的建筑语言是内敛的、诗意的,它不试图宣告自己的存在,而是邀请我们驻足、聆听、感受。这种回归本真的努力,无疑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与哲学深度的探索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隈研吾那种“以柔克刚”的设计哲学深感好奇。他所建造的建筑,虽然常常使用天然材料,看似脆弱,但却能抵御自然的力量,并与环境和谐共存。我尤其想了解,他是如何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来实现这种“以少胜多”的效果。例如,他如何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去创造出既轻盈又坚固的结构。我希望这本书能有更深入的解析,例如他会如何处理风、雨、雪等自然力的影响,如何让建筑在经历时间的洗礼后,依然保持其原有的美感和功能。我想了解他对于“可持续性”的理解,不仅仅是材料的选择,更是指建筑的生命周期,以及它如何能够为后代留下宝贵的遗产。他的建筑,让我看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可能性,也让我对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

隈研吾的建筑,总是能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每当我翻开一本关于他的书,总会被他那种对自然材料的极致运用所折服。那些竹子、木材、纸张,在他手中仿佛拥有了灵魂,不再是冰冷的建材,而是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有机体。我尤其喜欢他处理光影的方式,建筑内部的光线变化,时而柔和,时而斑驳,就像是时间的呼吸,在空间中流动。每一次光线的穿透,都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让空间充满了惊喜和层次。他并非仅仅是在建造房子,而是在雕刻体验,是在创造一种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我常常想象自己身处其中,感受微风吹拂过竹林的沙沙声,触摸温润的木质墙壁,在纸窗透过的柔光下静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我对隈研吾作品最深的触动。他的建筑,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定义,它不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庇护所,更是一个能够滋养心灵,与自然对话的场所。他用最质朴的材料,搭建了最深刻的精神空间。

评分

这次的建筑书,我最期待的就是能深入了解隈研吾是如何捕捉并转化为建筑形态的。他对于“拟声”和“拟态”的理解,在我看来是极具东方智慧的。建筑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一种听觉、触觉、甚至是嗅觉的综合感知。想象一下,微风吹过金属格栅发出的轻响,雨滴落在瓦片上的滴答声,或者雨后泥土散发的清香,这些细微的自然之声,他如何将其转化为建筑的语言?又或者,他如何从自然界中那些流畅的曲线、巧妙的纹理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之中?我很好奇他是否会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项目是如何从一种鸟的鸣叫声,或者一片叶子的形态中获得设计启发。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模仿,更是对自然生命力的深刻洞察和艺术化再现。这种将无形之声、无形之态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建筑空间,在我看来是极具挑战性,也最能体现建筑师的功力。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更多关于他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的实践路径。

评分

隈研吾的设计,总是带给我一种“轻盈”的感觉,即使是宏伟的建筑,也仿佛能随着风起舞。我一直很着迷于他对材料的“减法”运用,他很少使用厚重、冰冷的材料,而是偏爱那些轻巧、易得、甚至带着温度的元素。木材的温润,竹子的韧性,纸张的通透,这些材料在他的手中,通过精巧的结构和设计,展现出惊人的力量和美感。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他如何通过材料的组合与穿插,达到一种“不存在”的边界感。比如,那些用细密的木条搭建的墙体,既能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又能让光线和空气自由穿梭,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这种对“虚”与“实”的巧妙把握,让他的建筑充满了呼吸感,也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舒展。我总觉得,他的建筑,是在邀请我们去感受空间,而不是被空间所束缚。这种对空间本质的探索,让我对他的每一次新作都充满期待。

评分

我对隈研吾的建筑始终抱有一种“静谧”的向往。他的作品,往往不是那种张扬夺目的,而是低调内敛,却能深深打动人心。我常常在想,他在设计时,是如何去营造一种“场所精神”的?他如何让建筑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产生对话,而不是成为突兀的存在?我尤其关注他对于“在地性”的理解。他并非简单地复制某种风格,而是深入挖掘当地的独特元素,无论是材料、工艺,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然后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设计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分享更多关于他在不同地域进行项目时,是如何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如何理解并回应当地人民的需求,最终创造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深深扎根于本土的建筑。这种尊重和融合,我认为是真正的优秀建筑应该具备的品质。他让我明白,建筑的意义,远不止于美学,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

评分

稀罕稀罕这本书

评分

评分

稀罕稀罕这本书

评分

看看日本人的水平 高

评分

看看日本人的水平 高

评分

看看日本人的水平 高

评分

看看日本人的水平 高

评分

评分

看看日本人的水平 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