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书画图录(二十七)

故宫书画图录(二十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立故宫博物院 著
图书标签:
  • 故宫博物院
  • 书画
  • 图录
  • 中国美术
  • 传统文化
  • 艺术史
  • 绘画
  • 书法
  • 收藏
  • 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立故宫博物院
ISBN:2010010501679
商品编码:16093192

具体描述


故宫博物院藏珍品系列:明代青花瓷器研究与赏析 本书聚焦于故宫博物院收藏中极具代表性的明代青花瓷器,旨在通过对实物、工艺、纹饰及历史背景的深入剖析,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研究框架。 引言:皇权与瓷韵的交融 明代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尤其以青花瓷的成熟与辉煌著称于世。故宫博物院作为汇集了明清两代皇室用瓷精华的宝库,其收藏的明代青花瓷器品类之全、等级之高、艺术成就之卓越,举世罕有。本书将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入手,探讨青花瓷如何从元代的萌芽走向明代的鼎盛,并逐步成为服务于宫廷、彰显皇权至高无上的物质载体。我们将首先梳理明代不同时期(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的烧造特点和风格演变,为后续的细致研究奠定基础。 第一章:永乐、宣德——青花艺术的“黄金时代” 永乐(1403-1424)和宣德(1426-1435)两朝,是明代青花瓷发展史上的高峰期,其器型饱满、胎釉温润、青花色泽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1 进口苏麻离青的辉煌与局限: 重点剖析永乐时期大量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或称“苏麻青”)钴料的特点。这种料因其铁、锰含量适中,烧成后呈现出浓郁的蓝中带黑的色泽,并常伴有美丽的“黑斑”或“锡光”现象。我们将通过对多件典型器物如大盘、梅瓶、碗的断代分析,讨论苏麻离青在不同气氛(还原或氧化)下呈现出的细微色差。同时,也会探讨苏麻离青原料的稀缺性对该时期产量和器型尺寸的影响。 1.2 宣德款识的规范化与成熟的绘画技艺: 宣德时期,青花装饰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本书将详细研究宣德官窑款识的书写风格——字体方正、笔画清晰,规范地出现在器物底部或口沿。在纹饰方面,我们将重点解读宣德青花中“一花多枝”、“折枝花卉”、“海水纹”的构图变化。尤其值得深入探讨的是,宣德时期的画师们在表现龙、凤、鱼、莲等题材时,如何运用“渲染法”和“填色法”,使青花图案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水墨画的韵味,这标志着装饰艺术与文人审美的深度结合。 1.3 器型研究:从实用到陈设的转变: 永宣时期的器型硕大、线条流畅,反映了宫廷对气势恢宏的审美需求。我们将对凤首扁壶、抱月瓶、特大型碗、以及外销至海外的青花瓷器进行分类研究,探讨其在礼制和外事活动中的功能定位。 第二章:成化一朝的“斗彩先声”与“豆青”替代 成化(1465-1487)青花风格较永宣时期有所转变,体量趋于秀美、灵巧,呈现出一种内敛的文人气质。 2.1 胎土与釉面的精细化: 成化官窑的胎土更为细腻洁白,釉面肥厚、温润如脂,尤其著名的“雨过天青”釉色(尽管主要用于豆青釉,但其对白釉质感的影响亦体现在青花器上)。我们着重分析成化时期,由于苏麻离青原料枯竭,转而使用国产“平等青”(或称“浙料”)的现象。平等青的特点是色泽淡雅,青花色调多呈灰蓝色,层次感较弱,但线条更为纤细,有利于表现精微的刻画细节。 2.2 “无款”与款识的“小”与“秀”: 成化官窑的款识风格独特,多为双圈六字楷款,字体小巧秀丽,笔道圆润。本书将辨析大量无款但风格明确的成化器物,并将其与有款器进行比对,探讨这种风格延续性背后的管理因素。 2.3 纹饰的创新:婴戏与密集的几何纹样: 成化青花中,婴戏图(如“一孩戏莲”纹)的描绘达到了高峰,人物刻画生动活泼,极富生活情趣。同时,器物边缘或主题纹饰间常布满细密的几何纹饰或缠枝纹,体现出一种“繁缛而不乱”的装饰美学。 第三章:嘉靖、万历——青花装饰的“晚明变奏” 嘉靖(1522-1566)和万历(1573-1620)时期,是中国青花瓷的又一次高峰,但其特点在于极度的装饰性、色彩的饱满以及款识的复杂化。 3.1 钴料的变革与“石青”的运用: 晚明时期,青花料的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嘉靖时期,开始大量使用含铁量较高的国产钴料,烧成后青花色调浓艳、层次感强,出现明显的“黑斑”和“铁锈斑”,色彩对比强烈。万历时期,部分器物甚至出现了“五彩青花”的雏形,即在青花色地上施加釉上彩(如黄、绿、红等),为清代彩瓷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3.2 宗教题材与道家思想的渗透: 嘉靖朝的皇帝笃信道教,这直接反映在青花瓷的纹饰中。本书将集中研究以“八仙”人物、云鹤道教图案、以及“江山社稷”主题为代表的宫廷用瓷,分析其图像学意义。 3.3 款识的“长篇大论”与民窑的崛起: 嘉靖、万历官窑款识往往书写得更为繁复,字数增多,布局拉长,且多见“大明嘉靖/万历年制”的六字楷款。同时,我们将对比分析这一时期江南地区民窑青花的繁荣景象,探讨官窑与民窑在技术、风格和市场定位上的差异。 第四章:工艺细节的微观解析与辨伪要点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回归到对实物细节的考察,为收藏者和研究者提供具体的鉴赏标准。 4.1 足底处理与釉面光泽: 详细对比不同时期足底的修足工艺(如泥鳅背、平削、内凹),以及釉面在不同光照下的反光特性。例如,永宣时期的釉面常有细小的“橘皮纹”,而清雅的成化釉面则更为平滑。 4.2 绘画笔触与纹饰的“气韵”: 通过高清图版,分析不同朝代画师的笔触习惯——永宣的粗犷有力与成化的纤细工整。探讨如何通过对龙鳞、火焰、花瓣的描绘方式来判断其断代归属。 4.3 伪作的常见特征与应对策略: 基于对历代真品风格的掌握,揭示清代仿品(康熙、乾隆)与明代真品的关键区别,尤其是在钴料的还原程度、胎土的精纯度以及款识的“神韵”捕捉上的差异,旨在提供一套科学的辨伪思路。 结论:承古开今的艺术遗产 故宫博物院的明代青花收藏,不仅是皇室物质生活的见证,更是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体现。本书通过对这些稀世珍品的细致梳理,旨在阐明青花瓷如何在中国手工艺史上,以其独特的钴蓝魅力,完成了从技术创新到艺术巅峰的完美蜕变。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故宫书画图录(二十七)》,我感觉自己的艺术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以往对于中国书画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一些名家名作的表面。而这本书,则像一位引路人,带我深入到了更广阔的艺术天地。我惊叹于那些古代画家的才华,他们能够在宣纸上挥洒自如,描绘出如此生动传神的画面。无论是壮丽的山河,还是精巧的花鸟,抑或是栩栩如生的人物,都展现了他们非凡的观察力和表现力。而且,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精美的图版,还通过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对题跋、印章的展示,让我看到了作品的另一层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理解画作的创作背景、流传过程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让我对中国书画的理解,从“看热闹”进入到了“看门道”的层面。

评分

我一直认为,艺术是连接古今的桥梁,《故宫书画图录(二十七)》无疑是这座桥梁上的一块重要基石。每一次捧起它,都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的殿堂。那些画作,并非冰冷的图画,而是承载着历史信息和情感的生命体。我能从画中的山川叠嶂感受到古人的壮志豪情,也能从花鸟的灵动姿态中体会到生命的律动。而且,这本书对于细节的呈现非常到位,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欣赏到艺术家们一丝不苟的笔法和精湛的技艺。每一个勾勒,每一次渲染,都凝聚着他们对美的极致追求。同时,我也能从中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艺术风格差异,这种对比和学习,让我对中国书画的丰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艺术对话的绝佳机会。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视觉上的享受。它更像是一本浓缩的艺术史,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画作。当我仔细观察那些线条的流畅与劲道,色彩的搭配与晕染,以及构图的巧妙与平衡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不仅仅是技法上的精湛,更重要的是画作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每一幅山水都寄托着文人的情怀,每一朵花鸟都象征着生命的顽强,每一张人物都诉说着时代的变迁。我常常沉浸其中,仿佛与画中人对话,与画中山水共鸣。图录的编排也颇具匠心,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按照一定的脉络和主题进行组织,这使得我能够更系统地梳理和学习。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珍藏的艺术宝典。

评分

拿到《故宫书画图录(二十七)》时,我抱着一种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中国书画的系统性知识,不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图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的图版质量非常高,细节清晰,色彩还原度也很不错,这对于欣赏画作的笔触和墨韵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那些标注有详细款识和印章的部分,这不仅是考证的依据,更是作品历史生命力的见证。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作品的对比,我逐渐对中国书画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些我曾觉得模糊的概念,在这本书的引导下,也变得豁然开朗。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用一种更为亲切和直观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国书画的辉煌成就。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为我讲解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和价值。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故宫书画图录(二十七)》,我就被它厚重典雅的气息深深吸引。精美的装帧,古朴的书页触感,都仿佛让我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置身于那恢弘壮丽的紫禁城中。书中精心遴选的每一幅画作,不仅仅是静态的图像,更像是一扇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历史的脉络,感受古人的情怀。从山水画的雄浑壮阔,到花鸟画的细腻生动,再到人物画的传神写意,每一笔每一墨都凝聚着匠心独运的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底蕴。那些曾经只在博物馆展柜中遥不可及的珍品,如今就这样静静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可以反复品味,细致揣摩。尤其是一些我之前并不熟悉的画家作品,通过这本图录的呈现,我才得以有机会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生平故事,不禁感慨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历代艺术家们为之付出的心血与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