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書畫圖錄(二十七)

故宮書畫圖錄(二十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
圖書標籤:
  • 故宮博物院
  • 書畫
  • 圖錄
  • 中國美術
  • 傳統文化
  • 藝術史
  • 繪畫
  • 書法
  • 收藏
  • 文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國立故宮博物院
ISBN:2010010501679
商品編碼:16093192

具體描述


故宮博物院藏珍品係列:明代青花瓷器研究與賞析 本書聚焦於故宮博物院收藏中極具代錶性的明代青花瓷器,旨在通過對實物、工藝、紋飾及曆史背景的深入剖析,構建一個全麵、立體的研究框架。 引言:皇權與瓷韻的交融 明代是中國陶瓷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黃金時期,尤其以青花瓷的成熟與輝煌著稱於世。故宮博物院作為匯集瞭明清兩代皇室用瓷精華的寶庫,其收藏的明代青花瓷器品類之全、等級之高、藝術成就之卓越,舉世罕有。本書將從宏觀的曆史脈絡入手,探討青花瓷如何從元代的萌芽走嚮明代的鼎盛,並逐步成為服務於宮廷、彰顯皇權至高無上的物質載體。我們將首先梳理明代不同時期(洪武、永樂、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萬曆)的燒造特點和風格演變,為後續的細緻研究奠定基礎。 第一章:永樂、宣德——青花藝術的“黃金時代” 永樂(1403-1424)和宣德(1426-1435)兩朝,是明代青花瓷發展史上的高峰期,其器型飽滿、胎釉溫潤、青花色澤運用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 1.1 進口蘇麻離青的輝煌與局限: 重點剖析永樂時期大量使用進口“蘇麻離青”(或稱“蘇麻青”)鈷料的特點。這種料因其鐵、錳含量適中,燒成後呈現齣濃鬱的藍中帶黑的色澤,並常伴有美麗的“黑斑”或“锡光”現象。我們將通過對多件典型器物如大盤、梅瓶、碗的斷代分析,討論蘇麻離青在不同氣氛(還原或氧化)下呈現齣的細微色差。同時,也會探討蘇麻離青原料的稀缺性對該時期産量和器型尺寸的影響。 1.2 宣德款識的規範化與成熟的繪畫技藝: 宣德時期,青花裝飾藝術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境界。本書將詳細研究宣德官窯款識的書寫風格——字體方正、筆畫清晰,規範地齣現在器物底部或口沿。在紋飾方麵,我們將重點解讀宣德青花中“一花多枝”、“摺枝花卉”、“海水紋”的構圖變化。尤其值得深入探討的是,宣德時期的畫師們在錶現龍、鳳、魚、蓮等題材時,如何運用“渲染法”和“填色法”,使青花圖案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和水墨畫的韻味,這標誌著裝飾藝術與文人審美的深度結閤。 1.3 器型研究:從實用到陳設的轉變: 永宣時期的器型碩大、綫條流暢,反映瞭宮廷對氣勢恢宏的審美需求。我們將對鳳首扁壺、抱月瓶、特大型碗、以及外銷至海外的青花瓷器進行分類研究,探討其在禮製和外事活動中的功能定位。 第二章:成化一朝的“鬥彩先聲”與“豆青”替代 成化(1465-1487)青花風格較永宣時期有所轉變,體量趨於秀美、靈巧,呈現齣一種內斂的文人氣質。 2.1 胎土與釉麵的精細化: 成化官窯的胎土更為細膩潔白,釉麵肥厚、溫潤如脂,尤其著名的“雨過天青”釉色(盡管主要用於豆青釉,但其對白釉質感的影響亦體現在青花器上)。我們著重分析成化時期,由於蘇麻離青原料枯竭,轉而使用國産“平等青”(或稱“浙料”)的現象。平等青的特點是色澤淡雅,青花色調多呈灰藍色,層次感較弱,但綫條更為縴細,有利於錶現精微的刻畫細節。 2.2 “無款”與款識的“小”與“秀”: 成化官窯的款識風格獨特,多為雙圈六字楷款,字體小巧秀麗,筆道圓潤。本書將辨析大量無款但風格明確的成化器物,並將其與有款器進行比對,探討這種風格延續性背後的管理因素。 2.3 紋飾的創新:嬰戲與密集的幾何紋樣: 成化青花中,嬰戲圖(如“一孩戲蓮”紋)的描繪達到瞭高峰,人物刻畫生動活潑,極富生活情趣。同時,器物邊緣或主題紋飾間常布滿細密的幾何紋飾或纏枝紋,體現齣一種“繁縟而不亂”的裝飾美學。 第三章:嘉靖、萬曆——青花裝飾的“晚明變奏” 嘉靖(1522-1566)和萬曆(1573-1620)時期,是中國青花瓷的又一次高峰,但其特點在於極度的裝飾性、色彩的飽滿以及款識的復雜化。 3.1 鈷料的變革與“石青”的運用: 晚明時期,青花料的性質發生瞭顯著變化。嘉靖時期,開始大量使用含鐵量較高的國産鈷料,燒成後青花色調濃艷、層次感強,齣現明顯的“黑斑”和“鐵銹斑”,色彩對比強烈。萬曆時期,部分器物甚至齣現瞭“五彩青花”的雛形,即在青花色地上施加釉上彩(如黃、綠、紅等),為清代彩瓷的發展埋下瞭伏筆。 3.2 宗教題材與道傢思想的滲透: 嘉靖朝的皇帝篤信道教,這直接反映在青花瓷的紋飾中。本書將集中研究以“八仙”人物、雲鶴道教圖案、以及“江山社稷”主題為代錶的宮廷用瓷,分析其圖像學意義。 3.3 款識的“長篇大論”與民窯的崛起: 嘉靖、萬曆官窯款識往往書寫得更為繁復,字數增多,布局拉長,且多見“大明嘉靖/萬曆年製”的六字楷款。同時,我們將對比分析這一時期江南地區民窯青花的繁榮景象,探討官窯與民窯在技術、風格和市場定位上的差異。 第四章:工藝細節的微觀解析與辨僞要點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迴歸到對實物細節的考察,為收藏者和研究者提供具體的鑒賞標準。 4.1 足底處理與釉麵光澤: 詳細對比不同時期足底的修足工藝(如泥鰍背、平削、內凹),以及釉麵在不同光照下的反光特性。例如,永宣時期的釉麵常有細小的“橘皮紋”,而清雅的成化釉麵則更為平滑。 4.2 繪畫筆觸與紋飾的“氣韻”: 通過高清圖版,分析不同朝代畫師的筆觸習慣——永宣的粗獷有力與成化的縴細工整。探討如何通過對龍鱗、火焰、花瓣的描繪方式來判斷其斷代歸屬。 4.3 僞作的常見特徵與應對策略: 基於對曆代真品風格的掌握,揭示清代仿品(康熙、乾隆)與明代真品的關鍵區彆,尤其是在鈷料的還原程度、胎土的精純度以及款識的“神韻”捕捉上的差異,旨在提供一套科學的辨僞思路。 結論:承古開今的藝術遺産 故宮博物院的明代青花收藏,不僅是皇室物質生活的見證,更是中國傳統審美意識形態的物化體現。本書通過對這些稀世珍品的細緻梳理,旨在闡明青花瓷如何在中國手工藝史上,以其獨特的鈷藍魅力,完成瞭從技術創新到藝術巔峰的完美蛻變。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故宮書畫圖錄(二十七)》,我就被它厚重典雅的氣息深深吸引。精美的裝幀,古樸的書頁觸感,都仿佛讓我穿越瞭時空的阻隔,置身於那恢弘壯麗的紫禁城中。書中精心遴選的每一幅畫作,不僅僅是靜態的圖像,更像是一扇扇窗,讓我得以窺見曆史的脈絡,感受古人的情懷。從山水畫的雄渾壯闊,到花鳥畫的細膩生動,再到人物畫的傳神寫意,每一筆每一墨都凝聚著匠心獨運的技藝和深邃的文化底蘊。那些曾經隻在博物館展櫃中遙不可及的珍品,如今就這樣靜靜地呈現在我的眼前,讓我可以反復品味,細緻揣摩。尤其是一些我之前並不熟悉的畫傢作品,通過這本圖錄的呈現,我纔得以有機會瞭解他們的藝術風格和生平故事,不禁感慨於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曆代藝術傢們為之付齣的心血與智慧。

評分

讀完這本《故宮書畫圖錄(二十七)》,我感覺自己的藝術視野得到瞭極大的拓展。以往對於中國書畫的認知,更多地停留在一些名傢名作的錶麵。而這本書,則像一位引路人,帶我深入到瞭更廣闊的藝術天地。我驚嘆於那些古代畫傢的纔華,他們能夠在宣紙上揮灑自如,描繪齣如此生動傳神的畫麵。無論是壯麗的山河,還是精巧的花鳥,抑或是栩栩如生的人物,都展現瞭他們非凡的觀察力和錶現力。而且,這本書不僅提供瞭精美的圖版,還通過一些細節的處理,比如對題跋、印章的展示,讓我看到瞭作品的另一層曆史信息。這些信息,對於理解畫作的創作背景、流傳過程以及當時的社會文化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說,它讓我對中國書畫的理解,從“看熱鬧”進入到瞭“看門道”的層麵。

評分

我一直認為,藝術是連接古今的橋梁,《故宮書畫圖錄(二十七)》無疑是這座橋梁上的一塊重要基石。每一次捧起它,都像是走進瞭一個充滿故事的殿堂。那些畫作,並非冰冷的圖畫,而是承載著曆史信息和情感的生命體。我能從畫中的山川疊嶂感受到古人的壯誌豪情,也能從花鳥的靈動姿態中體會到生命的律動。而且,這本書對於細節的呈現非常到位,讓我得以近距離地欣賞到藝術傢們一絲不苟的筆法和精湛的技藝。每一個勾勒,每一次渲染,都凝聚著他們對美的極緻追求。同時,我也能從中感受到不同時代、不同畫傢的藝術風格差異,這種對比和學習,讓我對中國書畫的豐富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與藝術對話的絕佳機會。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視覺上的享受。它更像是一本濃縮的藝術史,讓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審視那些耳熟能詳的畫作。當我仔細觀察那些綫條的流暢與勁道,色彩的搭配與暈染,以及構圖的巧妙與平衡時,我纔真正體會到中國傳統繪畫的獨特魅力。不僅僅是技法上的精湛,更重要的是畫作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每一幅山水都寄托著文人的情懷,每一朵花鳥都象徵著生命的頑強,每一張人物都訴說著時代的變遷。我常常沉浸其中,仿佛與畫中人對話,與畫中山水共鳴。圖錄的編排也頗具匠心,並非簡單的羅列,而是按照一定的脈絡和主題進行組織,這使得我能夠更係統地梳理和學習。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珍藏的藝術寶典。

評分

拿到《故宮書畫圖錄(二十七)》時,我抱著一種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中國書畫的係統性知識,不隻是走馬觀花地看看圖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個願望。它的圖版質量非常高,細節清晰,色彩還原度也很不錯,這對於欣賞畫作的筆觸和墨韻至關重要。我尤其喜歡那些標注有詳細款識和印章的部分,這不僅是考證的依據,更是作品曆史生命力的見證。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流派作品的對比,我逐漸對中國書畫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一些我曾覺得模糊的概念,在這本書的引導下,也變得豁然開朗。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用一種更為親切和直觀的方式,嚮我展示瞭中國書畫的輝煌成就。感覺就像是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耐心地為我講解每一幅作品背後的故事和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