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民俗学概要

语言民俗学概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曲彦斌 编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民俗学
  • 文化人类学
  • 语言与文化
  • 民俗语言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语言学
  • 民族语言学
  • 口头文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3036
版次:1
商品编码:164734337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语言民俗学概要》作者均为从读研究生起就多年专事或兼事“语言与民俗”双重领域研究的学者,本著作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民俗学之研究成果。选择一部分“民间语言”与“民俗语言”交叉和大面积重合的问题与文本,试图采用钟敬文先生说的“把语言现象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来研究”,初步构建一个粗略的“语言民俗学”框架。

内容简介:

《语言民俗学概要》第一章“导论:语言民俗学原理”部分,主要研究探讨语言与民俗:语言民俗学的基础概念、关于语言与民俗调查研究、语言民俗学的学术渊源、语言与民俗的相互关联、涵化运动及其结果、民俗语言学与语言民俗学、社会言语生活的雅与俗以及语言民俗学是什么等问题。第二章“民俗语汇:语言民俗学的重要文本”,主要探讨语言民俗学与民俗语汇研究、中国民俗语汇研究的现状与前瞻等内容。第三章为“社会生活中的言语习俗说略”。第四章为“语言民俗与社会记忆:民俗语言化石和民俗语源”。第五章为“民间隐语行话:别有洞天的语言民俗”。第六章为“市井语言习俗例说”。第七章为“方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第八章为“历代民俗语言珍稀典籍专书民俗语汇研究例选”。总之,我们试图以此视角、框架和内容,体现“语言民俗学”的基本学术思想。

作者简介:

曲彦斌 原籍山东蓬莱北王绪村,1950年生于辽宁沈阳市乳牛馆胡同。曾出任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文化研究所创所所长暨中国典当研究中心主任(2001)、研究员,《文学学刊》杂志社创刊社长兼总编辑(2006),曾当选中国民俗语言学会首届理事长(1991)以及辽宁省民俗学会会长。

目录:

 

第一章 导论:语言民俗学原理  

语言与民俗:语言民俗学的基础概念  

关于语言与民俗调查研究:语言民俗学的学术渊源  

语言与民俗的相互关联:涵化运动及其结果  

民俗语言学与语言民俗学 

社会言语生活的雅与俗 

语言民俗学是什么  

第二章 民俗语汇:语言民俗学的重要文本  

发端于世纪初日本民俗学的民俗语汇研究及其学术背景  

语言民俗学与民俗语言学视野的民俗语汇研究  

中国学术史上的民俗语汇研究  

中国民俗语汇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民俗语汇研究与辨风正俗 

第三章 社会生活中的言语习俗说略  

姓名等人生礼俗与语言民俗 

亲属称谓语俗与亲属关系 

绰号等社会称谓语俗与社会关系  

禁忌与口彩  

网络语言民俗  

民间流行习语与社会时尚 

第四章 语言民俗与社会记忆:民俗语言化石和民俗语源  

社会文化史上的民俗语言“化石” 

民俗语源解读  

民俗语源与词源学:以“措大”的民俗语源为例  

民俗语源与词族(一):以“锦标”词系为例  

民俗语源与词族(二):以“保镖”词系为例  

俚词俗语的民俗语源  

第五章 民间隐语行话:别有洞天的语言民俗  

神秘而多姿多彩的市井隐语行话  

关于“隐语行话” 

隐语行话与现实社会生活  

问题与思考  

第六章 市井语言习俗例说  

俗语雅趣  

新俗语及俗语词典  

“吉祥号码”与数字崇拜  

市井传统商业招徕市声  

饧箫、击馋和引孩儿:饮食业的传统招徕响器  

数文化中的市语  

曲艺小品与市井民间流行习语  

第七章 方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  

方言土语与俗文化圈  

方言的韵味与麻烦  

方言民俗的地域特点探析  

方言土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载体和传承工具 

第八章 历代民俗语言珍稀典籍专书民俗语汇研究例选  

《通俗文》刍议  

《谚原》刍议  

《目前集》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  

《(增订)雅俗稽言》及其所辑释的民俗语汇和俗语词 

《秕言》民俗语汇的编纂特征  

《明清民歌时调集》俗语词释例  

《言鲭》民俗语汇研究  

《谈征》所辑民俗语汇刍议  

《通俗编》民俗语汇探微  

《释谚》平议兼其民俗语汇探析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期待、心结与“试水”

——《语言民俗学概要》前言

1.一个学术“心结”和“试水”担当大约2004年,在《民俗语言学》(增订版)①自序中,我曾经写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开始沉湎于钻研‘语言与民俗’问题,并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有关‘民俗语言学’著述,迄今约有二十年矣。”时光如梭,如今,又是一个十年。也就是说,我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三十多年了。可以说,我的青壮年时光,主要投身于此。

在那个增订版的自序里,我特别地写道:

如今,还有一个老问题,需要重新说明。那就是,关于这门学科的名称的“正名”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北师大钟敬文先生的一位研究生向我转达钟老的意见,“语言民俗学”才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老实讲,我一时颇感为难。因为,按照习惯说法“语言民俗学”是从语言学视点和语言材料研究民俗学和民俗的;“民俗语言学”则应是从民俗学视点和民俗材料来研究语言学和语言。然而,用什么样的叫法来表示我们现实的这种双向、互动的学科呢?

我曾在1996年的一份答问录里谈到过这个事情。我强调,民俗语言学是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及其他相关科学方法、材料,对语言、言语与社会习俗惯制等民间文化现象相互密切联系的形态(即民俗语言文化形态)、性质、规律、机制、源流等,进行双向、多方位考察研究,从而给予科学解释并指导应用的人文科学。所谓“双向、多方位”,包含着“互动”与“相互”的含义。当时我谈到,民俗语言学“既从民俗学视点研究语言,亦从语言方面探讨民俗学问题,重点在于两者涵化的产物———民俗语言文化。因而,民俗语言学又可称之为‘民俗语言文化学’”。在此语境前提之下,显然不好按照以往业已习惯的“相互交叉式”命名方法的程式,严格区别为“民俗语言学”和“语言民俗学”。如果需要突出哪一个视点的时候,也只能用特定的语境加以限定。

现在,重温这些,意在借以说明一个事情和引出一个话题。

要说明的一个事情,是几十年来始终从事“语言与民俗”以及“民俗语言学与语言民俗学”的双向研究,未肯偏废。只不过,先行以构建“民俗语言学”理论框架为主,同时也在进行“语言民俗”和“语言民俗学”的研究与积累。这是由于研究对象和学科领域的密切关联,甚至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面积交叉乃至重合的缘故,是两个领域“先天性”共生的“血缘关系”所决定的。要引出的一个话题,就是接续“民俗语言学”研究,或说伴随其研究的另一个学术命题,梳理、总结“语言民俗学”的研究心得,积累并撰写一部《语言民俗学概要》形式的概论性学术专著,这始终是我学术研究历程中的一个学术“心结”。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先后几次面聆钟敬文、杨堃、杨得志和马学良等几位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关于语言与民俗问题的耳提面命式教诲,直接领受到老一代民俗学家对此领域研究的关切和学术期待。特别是马学良教授,还特意约我到其书房长谈一次。如今,几位老人家已经先后谢世。这些年每忆及此,感慨良多,尤增迫切感。如此这般,怎能不结下这个沉重的学术“心结”呢?

所在时下正是北方寒冬,犹记当年当“知青”插队小山村的一个风雪寒夜,录古诗习字时吟至陆游《书愤》诗末二句“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之际,随手凑了几句打油诗:“锦绣年华需努力,莫教光阴空自流;壮心随年增更切,青春一日如三秋。”随着时间流转,再有几个月,本人即已“六六大顺”之秩矣。似乎自视心高,但余生还有那么多事要做,心愿自是“随年增更切”。前面谈过,这是本人的一个学术“心结”。其实,我也意识到,作为涉此学术领域较早、积累较多者,亦是一份未竟的学术责任和担当。恰如佛缘俗语所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看来,为抛砖引玉,也只好权充如此“舍生取义”的志愿者。“石楼试水宜频啜,金谷看花莫漫煎。”(宋王安石《寄茶与平甫》诗句)鉴于此,且“奋不顾身”,先行“试水”。于是,便引出了本书的问世。

 

在线试读:

5.社会言语生活的雅与俗

“雅”与“俗”,是一对相互对应的概念。

作为一般的社会概念,高尚、文明、美好为“雅”;反之,庸鄙、俚恶、粗陋则为“俗”。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雅”与“俗”分别指正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的下层文化。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堪称是对这两大文化层面分野对比的鲜明写照。

用上述意识来看待人群,歌《阳春》《白雪》者即为“雅士”阶层,而唱《下里》《巴人》者便是“流俗之辈”。

古往今来,崇雅抑俗意识一直是一种居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就“美”与“丑”而言,无可非议。然而,世间的事物并非单凭一把尺子所能绝对下定论的。因为,“雅”与“俗”的内涵非常丰富,界定的标准也多种多样。而且,往往是“俗”中含“雅”,“雅”中有“俗”。

南朝梁任彦昇在《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一文中说:“雅俗所归,唯称许郭;拔十得五,尚曰比肩。”(《昭明文选》卷三十八)“许”是许劭,字子将,“郭”是郭泰,字林宗,都是汉朝人。

许劭长于评论乡里人物,每月变换品题,有“月旦评”之称。曹操少年时曾请求为之品评一下,许劭说他是个“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曹操听了大笑,其评语竟成了后世千百年来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评价之一郭泰博通经典,居家教学为事,弟子多达千人。他也以评论海内人物著称一时,但无危言骇论(即评论深刻),即或当时宦官擅政、党祸时起并未遭到伤害,足见其老于世故。因而,史书说他“雅俗无所失,将其明性特有主”。①

古人称赞许、郭品评人物的本领,在于其擅长把握尺度,雅俗共赏,能为不同阶层所接受。今天我们用“雅俗共赏”来说明无论文化层次高低都能欣赏,似当由此衍生而来。

就诸行学问本身来说,有些是难以雅俗共赏的,如核物理、高等数学,因其同世俗日常生活缺少直接的联系。有些如民俗学、文学,则容易做到雅俗共赏。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举凡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语言生活之中。即或是聋哑人,也要通过特定的方式交流语言信息。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最基本的是生活交际语言。有人以为,生活交际语言繁杂琐碎,大多用于非正式场合的言语交际,无关紧要,无须多议,其实不然。生活交际语言的雅与俗,是语言文明的重要标志,也直接透视着社会和时代的精神文明程度。17世纪英国诗人本·琼森说:“无论在哪里,只要风俗与时尚腐败了,语言也会腐败。”此话不无道理。近年来社会生活语言令国人担忧的“脏、乱、差”现象,较多表现在生活交际语言方面。而且,许多语言污染都首先发生于此,如“痞子文学”中的“痞子语言”大都由此取材,几乎所有的流行习语中的俗野语言也都产生于生活交际语言。生活交际语言的粗俗化、浅薄化趋向,严重地污染了时俗风尚,有悖富有优良传统的语言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现实社会生活及其发展进步均具有不容忽视的危害性,亟须遏制和治理。雅与俗,是一对对应的概念,在此是就生活交际语言的雅尚与俗劣而言。生活交际语言之俗劣不雅,则在于败坏了其所应有的诚、敬、美等传统的雅尚。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往往使用通俗、浅白的语言。然而,通俗不是俗野,浅白不应浅薄。生活交际语言的雅尚,主要应以诚、敬、美为标准和规范。

诚———生活交际语言的道德准则。《周易·乾·文言》所谓“修辞立其诚”,诚是为人处事之本,也是言语交际的道德规范。《国语·周语(下)》有云:“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韦昭注:“言德,以言发德教也。”)欲“言德”,其首先应是有德之言。一个人尽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满口谎言、谤语、妄辞,虽巧舌如簧亦因缺诚少德而难以取信于人。《论衡·四讳》有云:“雅俗异材,举措殊操。”意思是,高雅与庸俗才智不一样,举止表现出不同的品行。言语交际是否真诚是品行的直接写照,因而古人将之视为“修身”的重要内容。明吕坤在《呻吟语·修身》中认为:“人生唯有说话是第一难事。”何以如此,他没说,但提出“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而且“心无留言,言无择人,虽露肺肝,君子不取也。彼固自以为光明矣,君子何尝不光明? 自不轻言,言则心口如一耳”。如此“修身”之道,显然也是强调“修辞立其诚”,而且认为并非易事。诚为言之德,因而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言语交际,如果没有“诚”作为道德准则,“口是心非,背向异辞”(《抱朴子·微旨》),或言行不一,其结果必然像时下谏讽民谣说的那样,“你骗我也骗”“人人生活在谎言里”,直接导致社会生活的失范无序,人际关系恶化。反之,如果人人都恪守“诚”这一生活交际语言的道德准则,必然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误解,互敬、互谅、互助,形成和谐美好的交际氛围与人际关系。这是建立良好社会风尚颇为重要的基础。同时,出言以诚和以诚待人,既展示着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亦是以诚换诚的前提。努力将这一道德准则推广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公德,对于根本改变时下极不尽如人意的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敬———生活交际语言的礼貌规范。“诚于中而形于外”①,这是叶圣陶先生在谈论礼貌语言时所引用的一个古训。以诚待人之“形于外”,首先是对人的尊敬,这是生活交际语言所应有的礼貌规范。现代汉语中表示致敬的礼节的“敬礼”,本义是尊敬并以礼相待。敬而有礼,以礼示敬。《礼记·曲礼上》开篇首句即言“毋不敬”,认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即或是“分争辩讼”亦“非礼不决”,凡事以礼为先。“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类的语言,应是有礼貌的语言。

 


《语言民俗学概要》是一本深入探索人类语言与民间文化之间错综复杂联系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单纯的语言学或民俗学研究的简单叠加,而是以独特的视角,将语言视为承载和传承民间文化最核心的载体,揭示了语言形式、使用方式以及语义演变如何深刻地反映、塑造并记录着一个社群的集体记忆、价值观、信仰体系和社会结构。 全书围绕着“语言如何成为民俗的基因”这一核心命题展开,其内容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口头传统中的叙事艺术,到日常对话中的俗语谚语,再到宗教仪式中的神圣语言,无不展现出语言与民俗的紧密互动。 在对口头传统的探讨中,作者详细分析了故事、传说、神话、歌谣等民间文学体裁的语言特征。这不仅包括其独特的叙事结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象征、拟人等,更深入到语音、词汇、语法层面的变异如何赋予这些口头作品鲜活的生命力,以及口头传承过程中语言的“变形记”。例如,某些词汇的古老用法、特定句式的重复出现,或是押韵、节奏的运用,都不仅仅是文学技巧,更是代代相传的文化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强调,正是通过语言的这些细微之处,我们才能追溯故事的起源,理解其在不同社群中的流变,以及其所蕴含的时代印记。 对于谚语、俗语、歇后语等民间格言的考察,本书则着重分析了它们作为浓缩的民间智慧的语言学基础。作者指出,这些短小精悍的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教训、伦理观念和生活经验,其语言的形象性、隐喻性和概括性是使其能够广泛流传并被人们内化的关键。通过对这些语言形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其对世界的认知模式。本书细致地剖析了这些短语的词汇构成、句法结构以及其所关联的文化语境,揭示了它们如何跨越时空,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在宗教仪式和迷信习俗的语言分析方面,本书展现了语言在构建和维系信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作者深入探讨了祭祀、祈祷、符咒等仪式性语言的特殊性,包括其程式化的表达、古奥的词汇、以及对发音和语调的强调。这些语言形式不仅是沟通神灵的媒介,更是连接个体与群体,当下与传统的桥梁。本书阐释了特定词汇、短语在特定情境下的神圣含义,以及语言禁忌和祝福语所体现的社会规范和心理需求。 此外,《语言民俗学概要》还探讨了地方方言、族群语言与特定文化习俗之间的共生关系。本书认为,方言不仅仅是地理隔离的产物,更是承载着特定社群独特的历史记忆、社会习俗和情感纽带的语言符号。特定地区特有的词汇、俚语、语调,往往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模式、甚至是节日庆典紧密相连。通过研究方言的词汇演变,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社群的迁徙历史、经济活动的变化,以及文化元素的融合与隔离。 本书还触及了语言的社会变迁与民俗的互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语言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民俗的传承。例如,新词汇的产生、旧词汇的消亡,或者语言的语用规则的改变,都可能带来民俗表达方式的调整,甚至是某些民俗的衰落或新生。本书对此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阐释。 《语言民俗学概要》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案例分析。作者搜集了大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民俗材料,通过严谨的语言学分析和民俗学解读,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语言与民俗交织的画卷。本书不仅仅是学者们的参考书,对于任何对人类文化、语言以及它们之间奥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引人入胜、启迪思想的读物。它提醒我们,当我们倾听语言的声音时,实际上是在聆听历史的回响,理解文化的脉搏,触碰人类心灵深处的集体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语言只是沟通的工具,但《语言民俗学概要》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语言与文化、历史、社会习俗紧密地联系起来。书中对各种民间故事、谚语、歌谣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语言背后隐藏的古老智慧和民族精神。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语言变迁的部分,它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例子,讲述了语言如何随着时代的步伐而演变,又如何在悄无声息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和记忆。例如,书中对某个地区方言词汇的研究,让我了解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甚至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不再仅仅是阅读文字,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村落,聆听着长辈们讲述的传说,感受着节日庆典的热闹氛围。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诗意,即使是对于不熟悉民俗学概念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沉浸其中。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我开始留意身边那些看似平常的词语和表达,试图去探究它们背后的故事。这不仅提升了我的语言鉴赏能力,更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认同。 总而言之,《语言民俗学概要》是一本我强烈推荐的书籍,无论你是对语言学感兴趣,还是对文化民俗有热情,亦或是仅仅想拓宽自己的视野,这本书都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它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语言更广阔的天地,也让我更热爱这片孕育了如此精彩语言的土地。

评分

我拿到《语言民俗学概要》这本书,一开始还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专著,没想到读起来却如此引人入胜。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语言与民俗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展现在我面前,让我对“语言”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 书中对“仪式性语言”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我从来没想过,原来那些在祭祀、婚礼、丧葬等仪式中使用的特定语言,竟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维系社会秩序、传递文化价值、巩固群体认同的关键。作者通过对这些仪式性语言的细致描摹,让我感受到了语言在构建人类社会中的强大力量。 另外,书中关于“故事和传说中的语言”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历史经验和道德规范。作者分析了故事中语言的特点,例如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象征意义等,让我看到了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清晰和简练。即使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能轻松理解书中的内容。作者善于运用大量的实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语言民俗学的魅力。这种“化繁为简”的写作风格,让这本书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 总而言之,《语言民俗学概要》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它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语言和民俗的知识,更让我对人类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畏。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人类文明充满好奇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语言民俗学概要》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间古老而温馨的书房里,围着炉火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促膝长谈。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娓娓道来,将那些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社会密码一点点揭示出来。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语言现象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节日习俗的描述,是如何通过口头传承的仪式性语言来固化和传播的,这让我对语言的社会功能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看似简单的祝福语、祈祷词,原来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神灵的敬畏。 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社群的语言习俗的比较,也让我惊叹于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和创造力。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呈现了语言如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活动、婚姻制度等紧密相关,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风貌。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语言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语法和词汇,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 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想起家乡的一些老辈人,他们说的话,虽然带着浓厚的方言味,却充满了生活哲理和智慧。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语用学”和“语境分析”,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老话能够穿越时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记录,更是传承和维系社群认同的重要载体。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它让我看到了语言的“灵魂”。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言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关于人类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世界、表达情感、传递文明的书。我毫不犹豫地会将它推荐给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语言背后奥秘的朋友。

评分

这本《语言民俗学概要》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语言深藏不露的“心”。我一直以为语言不过是字词句的组合,但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语言如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习俗、情感表达紧密相连,甚至成为了塑造我们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的基石。 书中对“禁忌语”的讨论,让我耳目一新。为什么有些词语不能随意说出口?这些禁忌语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观念?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中禁忌语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语言的边界和力量,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言的社会属性。 我非常喜欢书中对“笑话和俏皮话”的分析,这些看似轻松幽默的语言形式,其实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和文化内涵。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笑话的结构、幽默的来源以及它们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让我看到了语言的趣味性和智慧。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细致入微的“语言考古”。作者不仅仅是介绍语言现象,更是挖掘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他所展现的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博的知识面,令人钦佩。 总而言之,《语言民俗学概要》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它颠覆了我对语言的传统认知,也让我更加珍视语言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语言学爱好者的必读之物,更是每一个想要深入了解人类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人都应该尝试阅读的佳作。

评分

《语言民俗学概要》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语言的活化石”的百科全书。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语言如何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又如何反哺着民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我原本以为语言学只是研究语法、语音那些“硬核”的东西,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语言柔软而富有生命力的一面。 书中关于“命名习俗”的探讨,让我大开眼界。为什么同一个地方,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观念?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解释了这些问题,让我意识到,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名字,也可能隐藏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俚语和俗语”的部分,这些看似粗糙的民间语言,却往往蕴含着最质朴的智慧和最生动的描绘。作者对这些俗语的语源、用法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让我感受到了民间语言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这些俗语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意识到,在研究语言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更要深入到语言产生的社会语境中去,去理解使用语言的人,去感受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这种“从生活看语言,从语言看生活”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语言民俗学概要》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语言的“民间世界”。它不仅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更激发了我对语言以及背后文化的深厚兴趣。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生活、热爱语言的朋友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