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北京老规矩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2015-06-01 |
| 作者:刘一达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39.00 | 页数:321 | 印次: 1 |
| ISBN号:9787101109597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规矩自然少不了。很多规矩已经随着时代的更迭而逐渐消失了,但有一些规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丢了规矩。现在大家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什么决定细节呢?其实就是规矩。
☆作者有一定知名度
刘一达老师当过多年的晚报记者,写作了大量的京味儿小说及散文,作品风趣幽默,贴近生活。很多作品,如《人虫儿》《胡同根儿》《百年德性》,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有很大影响。
☆配图精美
本书插图为李滨声先生所绘。李滨声是中国漫画最高奖项“金猴奖”得主,被誉为“讽刺漫画”的开先河者。李滨声还是著名的北京民俗专家,他以漫画的形式讲述了不少老北京的民俗,比如守岁、踩岁、送财神等。他的画不但展现了老百姓的风俗,还有许多今天难得一见的老北京生活场景。李先生的插图与本书的文字内容相得益彰。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老北京人的礼儿多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满族在旗人家,特别有讲究。只要是这北京城圈子里的人就一定得讲规矩, 这规矩就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话,“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礼儿面儿都不懂啊”。老北京人顶在意的就是礼儿面儿,都是从小就立规矩。早年间,家里就是揭不开锅,这些个礼儿面儿不能忘,忘了让人笑话。所以外地人都说北京是天子脚下,规矩大,礼儿多。
老北京人的“礼儿”,不是宫廷礼仪,也不是官场上的逢场作戏,它来自于民间,是百姓当年自觉自愿遵守规则、靠实践得来的民俗,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保留下来的精华和宝贵遗产。如今这些老理儿大多已被人们淡化,甚至完全消失,人们按照新时代、新节奏生活,无可非议。但是,老规矩的内涵和骨髓是文明修养礼貌待人,这一点应当是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中国以及每一个中国人的必备。换言之,老规矩应当发扬光大,应当是更多人的规矩。老规矩不老,也不会老。在新的时代,老规矩还会被注入新的血液,焕发出新的青春光彩。
刘一达,笔名达城、如一,北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当过工人、教师、副校长、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干部、《北京晚报》主任记者、专栏主持人。现在是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读书形象大使。1980年开始从事写作,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已创作出版10多部长篇小说,40多部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1200多万字的作品,获得各种文学奖、新闻奖50多项。其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传世猫碗》、《人虫儿》、《百年德性》、《画虫儿》、《故都子民》、《胡同根儿》(上下卷)、《北京爷》(上下卷)、《大酒缸》等,纪实文学《坛根儿》、《门脸儿》、《皇天后土》、《凭市临风》、《京城玩家》、《爷是玩家》、《有鼻子有眼儿》、《老根人家》、《老铺底子》等,散文随笔《网上绝唱》、《掌上日月》、《胡同味道》等,话剧《玩家》等,其中《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画虫儿》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人虫儿》、《故都子民》、《走进什刹海》等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出版发行。
这本《北京老规矩》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却像是回到了那个年代,身临其境地感受北京城的韵味。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深情。从早市的叫卖声,到胡同里的家长里短,再到节庆时的热闹景象,仿佛都跃然纸上。我尤其喜欢关于“排辈分”和“尊老爱幼”那几章,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自家祖辈的影子,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规矩,在作者的叙述下,又有了新的生命。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规矩,更是通过这些规矩,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生活图景,一种朴实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哲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家人、与邻居的关系,也让我对“规矩”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曾经被视为陈规陋习的东西,在作者的笔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是老北京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也沉静了不少,仿佛洗涤了都市生活的喧嚣,找回了一份久违的宁静与安详。这本书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都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
评分《北京老规矩》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所展现出的北京城市精神的内核。这不是一本简单介绍风俗习惯的书,而是一次对北京这座城市灵魂的深度挖掘。作者用一种非常怀旧的口吻,但绝不煽情,而是用一种客观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剖析那些隐藏在“规矩”背后的社会结构、人际互动以及价值观念。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面子”和“里子”的论述,简直是入木三分!它解释了为什么北京人在很多场合下会有那样看似繁琐的礼仪,背后其实是对社会和谐、个人尊严的极致追求。还有关于“讲究”的篇章,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又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一件小事,一个物件,在老北京人那里,都有着一套不成文的规矩,这背后蕴含的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是对细节的尊重,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自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老北京,一个充满智慧、人情味和独特魅力的城市。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启示,提醒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或许可以放慢脚步,去体会那些被忽略的“规矩”中所蕴含的深意。
评分《北京老规矩》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复杂,它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北京这座城市的多个侧面。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并不像一个说书人那样娓娓道来,而是更像一个观察者,用冷静的目光去审视那些流传已久的规矩,并且不带评判地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邻里关系”的章节,它揭示了老北京人之间那种既有界限又彼此照应的微妙关系。那些看似琐碎的“串门”、“借东西”、“互相帮忙”的规矩,背后其实是一种社会互助的网络,一种维系社区和谐的智慧。读到这里,我联想到了现代社会中越来越疏离的人际关系,不禁让人深思。另外,书中关于“做生意”的规矩,也非常有意思。那种“童叟无欺”、“一诺千金”的信誉,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而微地体现在交易的每一个细节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富有人情味的老北京,一个在规矩中生长,在规矩中成熟的城市。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反思。
评分说实话,拿到《北京老规矩》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觉得大概就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内容。但翻开第一页,就完全被吸引住了!作者的文字功底太强了,语言朴实却极具感染力。他没有用那些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深意的规矩。我最喜欢关于“待客之道”的部分,读着读着,仿佛就置身于一个老北京的四合院里,感受着那种热情好客,却又分寸不乱的氛围。书中对“送礼”和“收礼”的讲究,更是写得妙趣横生,既有具体的描写,又有深刻的分析,让人不由得感叹老祖宗的智慧。它不仅仅是关于礼尚往来,更是关于人情世故,关于如何在一个群体中保持和谐的关系。这本书让我觉得,很多我们现在觉得奇怪或者过时的规矩,其实都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情谊和尊重。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历史,更是在传递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北京这座城市,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喜爱。
评分初读《北京老规矩》,以为是本老掉牙的书,结果越看越有味道!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陈旧的规矩,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他没有生硬地解释“为什么要有这个规矩”,而是通过生动的生活场景,让你自己去体会规矩背后的道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孩子管教”的部分,那些“不许撒谎”、“要听长辈的话”的规矩,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温情的家庭教育的体现。它让我看到了老北京家庭的温馨与严谨,以及长辈们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书中的“逢年过节”的规矩,更是写得绘声绘色,仿佛能听到鞭炮声,闻到年夜饭的香味。它不仅仅是节日的庆祝,更是家庭团聚,是文化传承的仪式。这本书让我觉得,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老规矩”,其实都承载着一种朴素的智慧,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北京,认识了生活,也认识了自己。这本书是值得每个在北京生活过或者对北京感兴趣的人阅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