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艺术与仪式/大象学术译丛 哈里森,英国古典学界开拓性学者【九品特卖】

古代的艺术与仪式/大象学术译丛 哈里森,英国古典学界开拓性学者【九品特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简·爱伦·哈里森 著,吴晓群 编
图书标签:
  • 古代艺术
  • 古代仪式
  • 古典学
  • 哈里森
  • 大象学术
  • 文化研究
  • 宗教研究
  • 人类学
  • 历史
  • 西方古典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62918
版次:1
商品编码:16664617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象学术译丛
出版时间:2011-05-01
页数:132
字数:1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希腊宗教研究导论》和《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相比,简·爱伦·哈里森所著的这本《古代的艺术与仪式》颇具维多利亚时代散文风格的小书更像一本学术杂谈,由于本书所预设的读者对象并非专业的古典学家,故作者在书中对古代各民族的宗教、道德、艺术、仪式以及戏剧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但该书也决非是对古代艺术或仪式情况的一般性介绍,而是力图通过揭示仪式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论证所有的神话都源于对仪式的叙述和解释,行为先于语言,神话源于仪式。而古代希腊的悲剧就是从远古促进农作物增殖的春季庆典和酒神颂中发展而来的。由此,对于当时的古典学界来说,哈里森对诸神与神话的起源、艺术与宗教的起源做出了极具新意的解释。


海报:

内容简介

《古代的艺术与仪式》是对古代各民族的宗教、道德、艺术、仪式以及戏剧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力图通过揭示仪式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论证所有的神话都源于对仪式的叙述和解释,行为先于语言,神话源于仪式。《古代的艺术与仪式》出版后多次再版,广受欢迎,可以说是一本由专业学者以一种并非完全学院化的文字写作的严谨且具创意的学术论著。

作者简介

简·爱伦·哈里森(Jane EllenHarrison,1850—1928),是英国古典学界具有开拓性的学者,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女权主义者。她以其有关希腊艺术的讲座及其非传统且直言不讳的观点而享誉学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艺术与仪式
第二章 原始仪式:哑剧舞蹈
第三章 周期性的庆典:春季庆典
第四章 希腊远古的春季舞蹈或酒神颂
第五章 从仪式到艺术的转变:“已完成的事情”与戏剧
第六章 希腊的雕塑:泛雅典娜节的饰带与贝尔维德尔的阿波罗
第七章 仪式、艺术与生活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在五月的剑桥,人们不时会看到三两个迷茫的小孩在装着玩具娃娃的摇篮车旁玩耍,车上装饰着缎带和一两朵鲜花。这是英国的五月女王和绿叶中人(或称“绿色杰克”,Jack-in-the-Green)仪式主要部分的残存,虽然各地五月柱的习俗都有所残存,且会被一些热心人士以民间舞蹈的方式使其复苏过来。而在“好女王贝斯”( Good Queen Bess )嫁给英格兰的那些日子里,似乎更为兴盛。因此,清教徒斯塔布斯(Stubbs) 在他的《剖析流弊》(Anatomie of Abuses)一书中是这样描写这个节日的:“他们轭住几十头牛,在每头牛的牛角上插上花束,这些戴着鲜花的牛上下跳跃着,两三百名男人、女人和孩子怀着极大的热情跟随着它们。有些人的身上涂得五颜六色的,头巾或旗帜在头顶飘扬,地上竖着许多绿树枝,可用于蔽荫。之后,他们开始盛大宴会,绕着树枝跳舞,如同异教徒崇拜偶像一样, 仿佛那是一个完美的形式甚至就是偶像自身。”
严厉的老清教徒是对的,他们认为五月柱是异教徒的“偶像甚至就是其自身”的完美形式。他们根除了它的根源和枝蔓,但是其他或许是更富智慧的神圣者则让五月柱服务于基督教会,在萨夫伦沃尔登(Saffron Walden)的五朔节时,我们仍然能够听到带有基督教伦理的春季之歌:
我们把五月的树枝带给你,
树立在你的门前,
它发芽了并开出美丽的花朵,
这是我主的功劳。
当然,五月柱最初并不是砍下来然后枯萎的树干。关键在于它应该“发芽并开出美丽的花朵”。在五月里搬运的东西应该是能给村庄注入生命的灵魂与绿色。如果忘记了这一关键,变得懒散或节俭的村里人就会年复一年地使用同样的树木或树枝。弗雷泽博士告诉我们, 在上巴伐利亚地区的村庄里,五月柱是每三四年或每五年才更新一次的。 人们从森林里取回冷杉, 把它放在花环、旗帜和题字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树顶上要露出墨绿色的叶子,“ 好像有礼物在里面一样,不是一截死气沉沉的木桩,而是一棵来自绿色森林中富有生命的树” 。
在五朔节的仪式中, 不仅仅是新鲜的树枝或树木被抬进村子里, 而且还有一个女孩或男孩陪伴在一旁,他们就是五月女王或国王。在俄罗斯,有时,人们直接给树木穿上女子的衣服。而通常则会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或女人,身上戴着鲜花和绿色植物,与树木走在一起或是手中拿着树枝。因此,在德意志的图林根( Thuringia) 地区,当树木在春天一开始变绿之时,孩子们就会在某一个星期天集合起来出发到森林中去,在那里,他们要拣选其中的一个玩伴作为“小树叶人”(Little Leaf Man)。他们从树上折下树枝绑在那个孩子的
身上,只露出他的鞋子来。 害怕他会绊倒, 所以由另外两个孩子在前面引领着他。他们带着他一路歌舞,从一座房子到另一座房子,向大人们索要食物(如鸡蛋、奶酪、香肠、蛋糕等等) 作为礼物。最后,他们将水洒在小树叶人的
身上,然后大家一起分享美食。这样的一个树叶人在英国就是绿叶中人——一个扫烟囱的人, 1892 年, 罗斯博士(Dr.Rouse )在切尔滕纳姆(Cheltenham)散步时还曾看见绿叶中人,他身上裹着绿色的树枝。
给树木或鲜花添加一片新叶,或许是春季庆典最简单的形式。它丝毫也不关注冬天和死亡,而只是强调对春天和生命的渴望,发出愉悦的声音。但是,在别的更严酷的气候里,情绪也会更强烈更复杂,其形式也就会是打斗或辩论式的,希腊人称之为 agon, 即争斗、 竞赛之意。因此,在曼岛(the Isle of Man)的五朔节中,除了为五月女王挑选二十个荣誉侍女外,还有一队年轻男子作为其侍卫。但是,不只有五月女王,还有冬季女王,人们将一个男人打扮成妇女的模样,给他穿上暖和的外衣、戴上羊毛头巾、披着毛皮披肩,冬季女王也与五月女王一样。两支队伍一旦碰面便开始交战,无论哪个女王被俘都要宴请众人。
在曼岛,庆典中真正关键的部分已经被遗忘了,它已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表演。但是,在爱斯基摩人那里至今仍有一个类似的仪式,它所包含的魔法意图清晰可见。秋季,暴风雪来临,漫长而又阴沉的北极冬天即将到来,中部的爱斯基摩人将他们自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称做“松鸡族”( the Ptarmigans)和“鸭子族”(the Ducks)。松鸡族是出生在冬季的人,而鸭子族则是出生在夏季的人。 他们把海豹皮拧成一根长长的绳子。 鸭子族抓住一头,松鸡族则抓住另一头,然后开始拔河。 如果鸭子族赢了, 那么即使是在冬天也会是一个好天气;如果松鸡族赢了,则会是一个坏天气。当然,秋季庆典与春季庆典一样有着魔法的意图在其中,但是,可能人们都会选择秋季,因为它被北极可怕的冰雪所覆盖,对于冬季的恐惧甚于对春季的渴望。
……

前言/序言

前言
最好在一开始就清楚地说明本书的目的。书名虽为《古代的艺术与仪式》,但是读者会发现,书中并没有对古代艺术或仪式的情况进行一般性介绍,甚至连概要都没有。因为有关这两者的简单情况可以很容易地在各种手册中找到。而本书的重点以及我真正的目的或许只在一个“与”字上——也就是说,我力图想要揭示的是存在于仪式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我相信,这种联系对于今日之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例如,在现代文明中艺术的地位问题,艺术与宗教和道德的关系以及它与这两者之间的不同等等。总之,我们想要探询的是:艺术的性质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能够促进或阻碍精神生活的?
我在书中使用了希腊戏剧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我们从希腊戏剧中找到了有关艺术的清晰的历史线索,希腊戏剧产生于一个非常古老且几乎带有普遍性的仪式之中。虽然产生了现代戏剧的印度戏剧或中世纪戏剧告诉了我们同样的传说并且也服务于相同的目的,但是在今天,希腊却更靠近我们,远甚于印度或中世纪。
最后,我要感谢吉尔伯特·默里教授( Professor Gilbert Murray) ,他在有关希腊及希腊戏剧方面为我提供了远远超过编辑职责所应提供的帮助和批评。
简·爱伦·哈里森 纽纳姆学院,剑桥,1913年6月
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回响:跨越时空的艺术与信仰探秘 这是一本穿越古今、连接文明的学术著作。它并非仅仅罗列零散的艺术品和仪式动作,而是深入挖掘那些沉淀在历史深处的文明脉络,揭示古人如何通过艺术表达他们的精神世界,又如何在仪式中构建他们的社会秩序与宇宙认知。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历史视野,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神秘与智慧的古代世界。 一、艺术:古人心灵的镜子,文明的基因图谱 本书将艺术置于其产生的文化土壤中进行审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精美的雕塑、壁画或陶器,而是它们如何承载着宗教信仰、政治权力、社会风俗乃至个体的情感表达。 宗教与神话的具象化: 古代的艺术往往与神灵的崇拜紧密相连。从宏伟的寺庙建筑、栩栩如生的神祇雕像,到描绘创世神话的壁画,艺术成为了连接人与神、凡俗与神圣的桥梁。书中将深入剖析不同文明中,艺术家们如何运用象征、隐喻和神圣的色彩,将抽象的神灵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形象,从而强化信仰的力量,凝聚社会共识。例如,古埃及的法老雕像不仅是统治者的肖像,更是连接人间的神权象征;古希腊的神庙和雕塑则生动展现了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及其与人类的互动。 权力与秩序的视觉呈现: 艺术也是统治者巩固权力、宣示权威的重要工具。凯旋门上的浮雕记录着征服的荣耀,宫殿中的壁画彰显着帝国的辉煌,而等级森严的建筑设计则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划分。本书将探讨艺术如何在视觉上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通过图像和符号传递统治者的意志,并通过公众的审美体验来内化和接受既定的权力结构。无论是罗马帝国的宣传艺术,还是中国古代的礼器制度,都体现了艺术在权力运作中的关键作用。 日常生活与情感的折射: 除了宏大叙事,古代艺术也记录着普通人的生活百态。田园牧歌的场景、节庆活动的描绘、家庭日常的瞬间,都为我们勾勒出逝去时代的生动图景。本书将关注艺术如何捕捉和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审美情趣,以及个体的情感体验。从古罗马的壁画中的宴饮场面,到中国古代的墓室壁画中的农耕生活,艺术以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古人日常世界的窗口。 二、仪式:文明的基石,社群的粘合剂 仪式并非仅仅是繁文缛节,它是古代社会运行的润滑剂,是社群成员情感连接的纽带,更是个体与宇宙秩序建立联系的通道。 宗教仪式的神圣维度: 祭祀、祈祷、献祭、庆典……宗教仪式是古代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书将深入探究这些仪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维系社会稳定和心理慰藉方面的作用。通过对不同文明中祭祀活动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仪式是如何通过固定的程式、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参与者的集体行动,来唤起对神灵的敬畏,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寻求超自然的庇佑。古希腊的 Eleusinian Mysteries,印度的吠陀祭祀,以及美洲原住民的萨满仪式,都展现了仪式在沟通天地、祈求福祉上的独特功能。 社会生活的规范与重塑: 仪式的意义远不止于宗教领域。人生仪礼,如出生、成年、婚姻、丧葬,都是社会成员身份转变的重要节点,而这些仪礼往往伴随着一套固定的仪式程序。本书将考察这些仪礼如何帮助个体融入社会,确立其在社群中的位置,并传递代际间的价值观念。此外,政治仪式,如加冕典礼、朝会、庆功宴,则强化了统治的合法性,巩固了权力结构。通过参与共同的仪式,社群成员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增强了社群的凝聚力。 宇宙观与道德观的实践场: 许多仪式都蕴含着深刻的宇宙观和道德观。季节的更替、农事的周期,往往与相应的祭祀活动紧密相连,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尊重。而战争仪式、司法仪式则关乎社群的生存与公正。本书将揭示仪式是如何将抽象的哲学观念和道德准则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让人们在参与中内化这些观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艺术与仪式的辩证统一:文明交织的宏大叙事 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艺术与仪式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艺术是仪式的物质载体和视觉呈现,而仪式则赋予艺术生命和意义。 艺术为仪式增添神圣感与仪式感: 精美的祭器、华丽的服饰、庄严的音乐、恢弘的建筑,这些艺术形式共同营造了仪式的神圣氛围,增强了参与者的情感投入。离开了艺术的辅助,许多仪式可能显得平淡而缺乏力量。 仪式赋予艺术超越世俗的价值: 艺术品一旦被纳入仪式之中,便不再仅仅是物质对象,而是承载着神圣意义、社会功能和历史记忆的载体。一件用于祭祀的陶器,其价值远超其本身的材质和工艺,因为它参与了与神灵的沟通,见证了社群的信仰。 共同的创造与传承: 艺术的创作和仪式的实践,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代代艺术家和参与者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使得艺术与仪式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本书将带领读者跨越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到古罗马的斗兽场,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中国的青铜礼器,从印度的寺庙雕塑到美洲的玛雅文明,去发现那些潜藏在艺术品和仪式背后的共通之处与独特之处。这是一次对人类文明早期精神面貌的深度探索,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旨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从何而来,以及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构建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时喜欢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不同文明的奇闻异事。《古代的艺术与仪式》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艺术”与“仪式”,这两个词语总是与那些神秘的古代祭司、辉煌的神庙、以及充满想象力的神话故事紧密相连。我虽然不是专业学者,但我也能理解,古代人通过艺术来表达他们的世界观,通过仪式来与他们所信仰的神明沟通,或者来维系社会的运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介绍古代文明是如何将艺术与仪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比如,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具体的艺术品,像是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或者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然后解释这些艺术品在当时的宗教仪式或者社会庆典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会不会讲述一些古代的神话传说,然后展示这些传说又是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或者仪式活动被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想象力、又充满神秘感的古代世界。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在考古一线工作多年的资深从业者,我对《古代的艺术与仪式》这本书的关注,更多地是从考古学的实践角度出发的。哈里森教授的名字,在学界几乎无人不知,他的“开拓性”研究,往往意味着对旧有理论的颠覆和新视角的引入。在我看来,考古遗址的出土文物,尤其是那些具有明显艺术属性的器物,以及遗址中发现的与仪式活动相关的结构(如祭坛、墓葬),是理解古代社会最直接的证据。而“艺术与仪式”的结合,正是连接物质遗存与精神世界的关键。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考古发现的案例分析,来阐释艺术品在古代仪式中的具体功能和象征意义。例如,某件陶器的纹饰,是如何在某个特定的祭祀仪式中被解读的?某座神庙的建筑布局,又是如何服务于其宗教仪式的流程?更进一步,我希望本书能探讨艺术品与仪式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是仪式活动的需求催生了特定类型的艺术创作,还是艺术品的出现反过来影响了仪式的形式和内容?对于我们考古工作者来说,如何更有效地将出土的艺术品与遗址中可能存在的仪式活动进行关联解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古典文化情有独钟的大学在读硕士,平常接触的文献多是学术专著。这次偶然看到《古代的艺术与仪式》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大象学术译丛”的出版背景,这通常意味着引进的是具有国际前沿水准的研究成果。而作者哈里森的名字,在我查阅相关资料时也曾多次映入眼帘,他被誉为英国古典学界的一位开拓者,这足以说明他在该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一直认为,艺术和仪式是理解一个古代社会最核心的两个维度,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筑了该社会的文化肌理。艺术品往往是仪式活动的物质呈现,而仪式则为艺术品的创作和解读提供了语境。我非常期待哈里森教授能够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将艺术品与仪式活动进行精妙的串联,揭示它们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多重功能和意义。例如,在古希腊城邦的祭祀典礼中,那些宏伟的神庙建筑、精美的雕塑以及神话故事的演绎,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公民的身份认同和城邦的集体记忆?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阐释这一复杂而迷人的互动关系,将是我关注的重点。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独立研究者,我对《古代的艺术与仪式》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是基于其在跨学科研究上的潜力。哈里森这位古典学界的大师,其研究的“开拓性”恰恰说明了他不拘泥于传统学科界限的勇气和魄力。我一直坚信,对古代文明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文献的梳理,更需要借助考古学、人类学、艺术史,甚至宗教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古代的艺术与仪式》这个书名本身就暗示了这种跨学科的倾向。艺术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语言,其背后蕴含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乃至技术水平,都需要通过细致的解读才能得以显现。而仪式,则是一种动态的社会行为,它通过象征性的动作和符号,传递着社会的秩序、规范和情感。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创新性的方法论,来分析艺术品在仪式情境下的具体功能,以及仪式如何反过来塑造艺术的风格和主题。如果书中能探讨古代艺术如何服务于宗教仪式、政治仪式、社会仪式(如婚礼、葬礼)等不同类型,并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艺术与仪式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与差异,那将极大地拓宽我的研究思路。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古代的艺术与仪式》这本书的期待值真的很高,尤其是当得知它是“大象学术译丛”的一员,并且是由哈里森——这位在英国古典学界享有盛誉的开拓性学者所著,更是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古代文明的物质遗存及其背后所承载的精神世界充满好奇。艺术品往往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历史载体,而仪式则是连接个体与群体、当下与神话、现实与想象的桥梁。我期望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近距离地观察那些古老的雕塑、壁画、陶器,感受它们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作为宗教崇拜的象征?是政治权力的彰显?还是日常生活的美学表达?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仪式”的探讨非常感兴趣。古代的祭祀、庆典、葬礼等等,是如何组织和进行的?它们又传递着怎样的社会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哈里森的治学态度严谨,他的研究成果也一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广阔的视野著称,所以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不会让我失望,它将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古代文明的全新大门,让我不仅仅是“看”到艺术,更能“理解”它背后的深层含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