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儿童情绪心理学
作者:李群锋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554605813
印张:15
开本:16
印刷日期:201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上架建议: 亲子教育·心理学
识别孩子不良情绪信号,做“理智脑”型的家长,轻松化解孩子的哭闹、叛逆、愤怒、悲伤、焦虑等情绪。阿德勒、蒙台梭利、简·尼尔森、李崇建等实践出来的养育技巧,用充满尊重和合作的帮助孩子更好成长。
1.好的父母必是孩子情绪的侦查员!
做孩子情绪的侦探,留意孩子的情绪周期和不良信号,帮助孩子拆除情绪地雷,不给坏情绪留空间。读懂孩子各种情绪背后的真实心理,用孩子的思维和逻辑,化解孩子的哭闹、叛逆、愤怒、悲伤、焦虑等情绪。
2. 让孩子的情绪飞一会儿!
正常的情绪表达和宣泄,是孩子获得内在力量的方式。因此,家长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机会通过哭泣、喊叫、愤怒等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情感,孩子才能很快走出负面情绪!
3. 你是“情绪脑”还是“理智脑”的家长?
人类的大脑分三层: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然而,无论是谁,都有理智无法控制情绪的时候,加上情绪脑的反应比理智脑快五十倍,从而人们的情绪反应通常是不由自主的。对于儿童来说,情绪战胜理智便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因此,家长用情绪脑,还是理智脑,是亲子关系好坏的分水岭!
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虽然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但是本质上它只是人类生活的调味剂,只能正确解读孩子各种情绪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才能了解内心真实的感受和心理诉求。
倾听孩子的心声,识别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能力、感受、愿望和需求,教会孩子识别和利用自己的各种情绪,成为更好的自己!
李群锋:群峰教育圣贤国学院国学讲师,群峰国际教育品牌创始人、幼儿园自动化运转系统缔造者。出版有《边宠边吼育英才》《*好的教养在西点》《培养孩子的情商,从讲故事开始》《儿童行为心理学》《儿童性格心理学》《儿童沟通心理学》等多部儿童教育畅销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脾气与脾气的对峙就像拔河赛,对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坚持为前提的。如果想让对方不再坚持,*好的办法是放开手中的绳子——家长心中没怒火,孩子的脾气就发不起来。
——畅销书作家 尹建莉
许多令家长焦虑和束手无策的子女教养问题,源头都在情绪管理。首先是家长本身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直接的影响便是孩子的负面情绪日渐高涨,亲子互动不良,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孩子天天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亲子教育专家陈禾
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焦点是:让孩子与他的“感觉”在一起。
——NLP大师 李中莹
“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的失败者’!”
——心理学大师 阿德勒
还在上班的妈妈接到儿子路路的电话,电话里路路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吓妈妈了一跳。问清楚缘由后妈妈松了一口气,对路路说:“没关系,不就是一只仓鼠吗?妈妈再给你买一只。”
“我不要,我就要我的皮皮!”路路哭着说。
下了班,妈妈特地绕道买了一只小仓鼠拎回家。
“路路,快看妈妈给你买了什么!”
路路红肿着眼睛无精打采地看了一眼,转过头,噘起嘴,眼泪又开始流下来:“我不要!这不是我的皮皮!”
“皮皮死了,回不来了。这只仓鼠不是和皮皮一样可爱吗?”
“可我就是要我的皮皮!”路路说着说着,又开始大哭起来,妈妈怎么哄都没用。看着路路泪流满面的小脸,妈妈又心疼又有些生气,伸手去拿装皮皮的仓鼠笼:“你这孩子,这么不讲道理?不就是一只仓鼠吗,有什么好哭的?还一直哭,一直哭,根本不像个男子汉!皮皮已经死了!”
“我就是要皮皮!我就是要皮皮!”路路一边哭,一边尖叫起来,双手紧紧地抱着笼子。妈妈真的生气了,用力夺过笼子:“皮皮死了,尸体上会有细菌,难道你想生病吗?”妈妈打开门,将死了的皮皮连笼子一起扔到附近的垃圾桶里。
路路哭得更伤心了,妈妈认为这是原则问题,不能向孩子妥协,于是便不理他。到了吃晚饭的时候,路路还在哭,饭也不肯吃。好不容易哄睡着了,半夜里,路路好几次从梦中哭醒,竟然还发起烧来。妈妈又急又气:“为了一只仓鼠,这样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么脆弱,以后可怎么办啊?”
孩子幼小的心灵是脆弱而敏感的,哪怕一件衣服、一个玩具的失去也会令他们难过半天,更别说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宠物、朋友,甚至亲人了。为此而指责孩子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愚蠢的,因为假如孩子因此而受到责骂,原本柔软的心就会变得坚硬,原本善良的本性也有可能变得冷酷无情。所以,当孩子失去*心爱的东西时,请允许他悲伤,让他尽情地哭泣,只有当悲伤的情绪发泄出来后,孩子的身心才会更加健康。
有的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尽快从失去心爱之物的悲痛中走出来,会采用转移法,就像上文中路路的妈妈一样,用*快的时间重新买了一只小仓鼠。但是,路路一直哭着喊:“我只要我的皮皮!”这说明,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替代品,他们伤心是因为与所失之物之间已经有了感情。当然,转移法或许会对一部分孩子有效,或者说暂时有效,因为当孩子拥有了新的宠物、玩具或衣服时,他们悲伤的情绪会得到一部分转移;但更多的事实证明,转移只是暂时的,孩子心灵所受的创伤并不能完全治愈。况且,如果孩子不能学会从失去某一事物中走出来,不能学会悲伤情绪的自我调控,那么当新的宠物、玩具或衣服失去时,他就会再次陷入悲伤之中。如此反复,对孩子的身心是一种折磨。
此外,并非所有失去的东西,都可以找到替代品,比如家中亲人的去世。如果孩子还没有学会接受事实,没有摆脱悲哀的能力,那么这对他心灵的打击将更加严重。
鉴于此,当孩子失去心爱之物时,不要用任何强制的手段来抑制他的悲伤情绪。从某种程度上讲,压制孩子的悲伤,就是在消灭他爱的能力,就是教他变得冷血无情。要记住,此时此刻,孩子*需要的是有人能理解他的悲伤,分担他的哀痛,听他诉说内心的委屈。而父母,则是化解孩子伤痛的*佳人选。轻轻地抱住孩子,告诉他你理解他的感受,为他轻轻擦拭脸上的泪水,引导他明白悲伤也是人生的一种体验,是正常的情绪,而且人有能力战胜悲伤。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悲伤中走出来,孩子才能真正变得坚强起来。
终于捧到了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儿童情绪心理学》,作者李群锋。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孩子会突然爆发情绪,那些小小的“脾气”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柔和,色调让人感到宁静,这或许也预示着内容会是深入浅出,能帮助父母抚平内心的焦虑。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科学且富有同理心的框架,让我不再仅仅是“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而是真正地去“理解”和“引导”。尤其关注的是,如何区分正常的儿童发展阶段中的情绪波动,以及需要警惕的信号。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流于表面,只是教你一些“术”,比如“当孩子哭闹时,数到十再开口”。我更希望能看到对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深度剖析,毕竟,情绪管理能力是孩子未来幸福感的基石。这本书的定位似乎非常精准,直击当代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最感棘手的部分,希望李群锋老师能以其专业的洞察力,为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摸索的家长点亮一盏明灯。光是翻开前言,那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笔触,就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它承诺的不是速效药,而是一剂长效的“心法”。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的教育孩子的书很多都像一本本的“育儿说明书”,告诉你A该怎么做,B该怎么避开。但《儿童情绪心理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了“个体差异性”和“环境互动”的重要性。李群锋先生非常清晰地指出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黄金法则”。他引导我们去观察自己孩子的“气场”和“触发点”,而不是盲目套用书本上的“通用模板”。这种强调“个性化教育”的理念,给了我极大的解放感和专业感。我不再需要因为自己的孩子与别家孩子表现不同而感到焦虑,而是开始享受挖掘自己孩子独特性和潜能的过程。书中对于如何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部分尤其感人,它将亲子关系描述为一场漫长的、需要双方共同投入的“情感联盟”的建立过程,强调了高质量陪伴的“浓度”远胜于“时长”。这让我对如何调整自己的工作与家庭平衡,有了更清晰、更具目的性的方向。这本书是关于“心与心”连接的教科书,远超出了单纯的行为矫正范畴。
评分作为家庭教育实践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指导我如何有效沟通的书籍。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成了厨房里、接送路上、睡前故事时间里可以立即应用的技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积极倾听”和“共情式回应”的章节,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常常在与孩子对话时,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焦虑和评判投射了出去。书里提出的“情绪镜子”的比喻,让我瞬间明白了,原来我需要做的,首先是看清自己的情绪,才能帮助孩子看清他的情绪。这本育儿书籍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父母先完成自我成长,才能更好地去引导下一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自己最近一次与孩子的冲突场景,然后重新审视,如果当时采用了书中的方法,结果会如何不同?这种即时的反思和实践的冲动,是很多育儿书无法带给读者的。它真正做到了,让父母成为孩子情绪世界的“靠谱向导”,而不是“情绪风暴的制造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问题和答案,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操作”再到“长期规划”的完整学习路径。尤其是探讨青少年时期家庭教育转型的章节,我感觉自己仿佛提前拿到了一份未来十年的“心理地图”。作者没有回避青春期的叛逆和冲突是必然的,而是将这些挑战解读为孩子寻求自主权和身份认同的信号。它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工具,教父母如何在“放手”和“支持”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如何用非评判性的语言与处于荷尔蒙风暴中的孩子进行深度沟通。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它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是一场漫长的、需要不断学习和迭代的自我修行。它鼓励父母要允许自己犯错,并带着坦诚的态度去向孩子道歉——这是一个极具勇气和人性化的建议。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肩膀上的担子似乎没有减轻,但手里的工具箱却丰富了,心态也变得更加从容和坚定。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在不同成长阶段都能提供新见解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关于儿童教育心理学的著作,从我翻阅的第一个章节来看,完全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我原本以为,教育孩子无非就是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规范,但这本书深刻地阐释了“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情绪体验过程。它没有过多地渲染成功学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地分析了学习动机的构建,以及失败体验在塑造孩子未来韧性中的关键作用。例如,书中对“内驱力”和“外在奖励”的权衡分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奖励和惩罚机制的有效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心理学实验和真实案例时的平衡感,既有学术的支撑,又不失生活的温度,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的学术报告感。它似乎在告诉我,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是培养一个能独立思考、能有效应对挫折的个体。这种视角上的提升,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处于“应试教育”思维定势中的家长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启示。它提醒我,在关注成绩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在课堂上、在与同伴互动时,其内在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处在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上。这绝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育儿指南,而是一本深入骨髓的“心智重塑”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