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近年之展覽愈發吸引人,其關鍵在於故宮展覽是有“溫度”的。
何謂“溫度”?不冷漠,不疏遠,接地氣。對於現在的故宮而言,觀展觀眾越來越多,對展覽的興趣也更濃,因此,展覽,不再隻是意味著對於文物、展品的陳列,也不隻是為觀眾觀看文物藏品;展覽要與生活緊密聯係,既要有藝術性,又能齣藝術的生活化一麵。同時,展覽卻能夠滋潤心靈、溫暖人心,一定是開啓人們欣賞美的眼睛的處所。
本月展齣的趙孟頫書畫特展、“韆裏江山”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就以實力呈現齣故宮展覽的“溫度”。
趙孟頫書畫特展展捲進行時 李玉祥攝
一位文人,曆經宋元兩代,名揚四海,榮際五朝;書法超邁唐宋,承續“二王”;繪畫備極姿韻與法度,開啓瞭文人畫的新時代。
如何呈現趙孟頫書畫特展的“溫度”?
故宮博物院的策展團隊給觀眾們展示瞭趙孟頫書畫特展的完整空間形象,突齣瞭空間中作為整體色調的青綠色——取自趙孟頫畫作中的常用色,以此與展櫃中陳設物結閤,從觀感上縮近瞭趙孟頫與我們的距離。
趙孟頫書畫特展展廳空間 孔祥哲攝
趙孟頫書畫特展展廳空間 黃世琰攝
趙孟頫除瞭是我們印象中傑齣的藝術傢,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文人,他雖仕元,卻是趙宋宗室,其皇族的高貴與文人的個性融於一身,使得宋代士大夫繪畫書法藝術得以傳續,所以,展廳選用瞭豆青色,淺淡的豆青色,來阻隔武英殿展廳中飽和度很高的紅色,目的就是要突齣趙孟頫的文氣與貴氣,以及淡雅的環境氛圍,讓觀者直觀感受。
展廳中多用鬆、竹作為陳設配飾,比如展櫃中有鬆樹盆景作為點綴,展廳入口處營造的竹影斑駁的效果,都是對趙孟頫個人形象的展現,因為趙孟頫號“鬆雪道人”,且有個人著作《鬆雪齋文集》傳世。
趙孟頫書畫特展展廳中的櫃內陳設 黃世琰攝
趙孟頫書畫特展展廳中的櫃內陳設 孔祥哲攝
趙孟頫書畫特展展廳中的櫃內陳設 黃世琰攝
展廳還營造瞭一個頗似文人書房的空間,案頭的清供、角落的香幾,都是古物,半自故宮舊藏,半自名傢收藏;這些陳設物的放置是齣於創造一種氛圍的目的,即一種符閤趙孟頫氣質的氛圍,再現當時文人的生活情景,文人味又兼富貴氣象的空間氛圍,讓觀者能直觀感受到,此即是有“溫度”的趙孟頫書畫特展。如此呈現,則能反映齣,空間與陳設既是展覽的錶現形式,又能體現齣展覽的內涵。
趙孟頫書畫特展中的書房空間 孔祥哲攝
趙孟頫書畫特展中的書房空間 黃世琰攝
九百年前,有一位十七、八歲的天纔畫傢,經宋徽宗的傳授指點,傾其畢生之力創作瞭一幅經典作品,但自此之後,史書再無此人的記載。這位謎一樣的青年,姓氏是謎,這幅經典的作品亦是謎,不過他的事跡、這件作品隻會更加吸引眾人欲究其竟的目光。這位天纔畫傢如今大傢習慣稱其為“王希孟”,而這幅作品叫做《韆裏江山圖》。
“韆裏江山”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的“溫度”的呈現與趙孟頫書畫特展相比有很多不同,並且迥異於故宮以往舉辦的展覽。
“韆裏江山”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的巨幅海報與紫禁城 高寒攝
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的外景布置 高寒攝
“韆裏江山”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選用瞭青綠山水畫中常用的石青色作為展廳主色調,阻隔紫禁城的“紅色”,且午門及東西雁翅樓三大展廳皆以石青色作底,“青綠”的代入感強;並且這種色彩既與“山水”有密切關聯,又有一種青春的魅力,既有現代感,又能傳遞齣便於大眾接受的“溫度”。
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午門正殿展廳空間 高寒攝
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西雁翅樓展廳空間 高寒攝
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東雁翅樓展廳空間 高寒攝
展廳陳設物用鬆、石,展櫃內 配以玉山子,意圖於展廳中呈現齣一種“山水”環境氛圍,再現古人寄情山水的心態,這是一種純粹的藝術的美感,以此能激發齣觀眾內心深處的共鳴,而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的心態、願景
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展廳空間中的造景 高寒攝
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展廳空間中的玉山子 李玉祥攝
如此構建齣的展示空間,有“溫度”,吸引觀者,也顯現齣獨特的氣質;同時也暗閤最近提齣的“記得住歲月留痕,留得住青山綠水”的理念.
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布展進行時 黃世琰攝
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布展進行時 李玉祥攝
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布展進行時 黃世琰攝
文人追求著精神的崇高境界,當下環境中也一樣;江山,由古至今都不少對它的贊美;“韆裏江山”,即是當代人對於古人書畫中描繪的河山的歌頌,也代錶著以綠色引領中國發展的理念,同時亦是當代人內心對山水境界的追求
這幅作品,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八百年之後,這幅作品也深受毛主席欣賞;今天,這幅作品被列入中小學美術教材。這幅作品以精微細膩的筆法,描繪瞭中國山水的雄奇與美麗,同時也錶達瞭中國人的自然山水觀。
同時,跟隨趙孟頫書畫特展、“韆裏江山”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由故宮博物院展覽部與故宮齣版社聯閤齣品的《宮·展記:從王希孟到趙孟頫》展覽特刊(以下簡稱“《展記》”),關注的不僅是展覽中的作品,更多的是展廳空間與陳設的錶達;聚焦的不僅是傳統與當代的藝術,更多的是其中生活的意趣;呈現的亦不止於專傢學者的觀點與論述,更多的是大眾的、個性的感受。
《宮·展記:從王希孟到趙孟頫》
目錄
境 畫境與空間
設
·鬆風竹影——趙孟頫書畫特展空間設計
文/任帥
·咫尺萬川——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空間設計
文/王博
·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中的造景
文/曾梵誌、徐冰、韓傢英、徐纍
溯
·行障·畫障·立軸
文/揚之水
·書畫船
文/陸蓓容
思 永恒的山水
品
·藝苑之星辰——趙孟頫書畫特展重點展品集評
文/汪亓等
·傳統繪畫的顔色——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重點展品集評
文/王中旭等
論
·文脈的傳續——劉丹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文/劉丹
·王之希孟——《韆裏江山圖》的國寶之路
文/曹星原
·物證在古畫鑒定中的作用——從《韆裏江山圖》捲說開去
文/餘輝
新 視覺的幻象
·不拘傳統,走嚮未來——硃青生對話謝小凡
·雲山戲墨——鄒操的現代“江山”
·幾何《韆裏江山圖》
文 / 阿巽
·尋味韆裏江山
文/陳碩
·天風遏雲馬嘯龍吟
文/多爾袞
這本畫冊簡直是視覺的盛宴,每一頁都散發著曆史的厚重與藝術的精緻。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翻到這本書的,那一瞬間,我仿佛被帶入瞭另一個時空,那種被精美畫作和深邃文化氣息包裹的感覺,讓人久久不能忘懷。書中的裝幀設計也相當考究,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色彩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即便是通過紙張的紋理,也能感受到故宮博物院對文化傳承的用心。我特彆喜歡那些對細節的捕捉,比如畫作中人物衣袍的紋理、山水的暈染層次,那種細膩程度,即便是用放大鏡看,也依然令人贊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像是一部藝術史的縮影,它用最直觀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輝煌與演變。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感悟,體會到古人那種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哲學意境。對於任何一個熱愛中國傳統藝術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不容錯過的珍品。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工藝,絕對稱得上是“奢華的低調”。它沒有用那些花裏鬍哨的裝飾來堆砌所謂的“高級感”,而是完全依靠紮實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藝來體現價值。那種微微啞光的紙張,既能保證畫麵的清晰度,又避免瞭過度反光帶來的視覺疲勞。裝訂處處理得非常牢固,看得齣是按照長期保存的標準來製作的,這對於一本承載瞭如此厚重文化遺産的齣版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將它放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靜靜地散發著一種沉穩、內斂的古典氣質。每次路過,都會忍不住伸手摩挲一下封麵,感受那份歲月的沉澱。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工匠精神”的深深敬意。它讓人明白,真正的藝術品,是禁得起時間檢驗的。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書籍能否提供一個全麵而又不失深度的視角來解讀藝術作品。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似乎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將復雜的曆史背景、嚴謹的藝術理論,轉化為普通讀者也能輕鬆消化的信息流。它不像一些學術專著那樣高高在上,也不像一些大眾讀物那樣流於錶麵。它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一位博學多識的良師益友的陪伴下,慢慢走進藝術的殿堂,他會耐心指齣每一個細節背後的故事和意義。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極大地激發瞭我探索中國傳統繪畫更深層次的興趣。這本書不僅僅滿足瞭我一時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在我心中種下瞭一顆對傳統文化持續探索的種子。
評分拿到這本書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這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文化上的厚度。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簡單的圖錄,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它所蘊含的學術價值和藝術洞察力遠超我的預期。那些關於藝術風格流變的論述,雖然專業,但講解得深入淺齣,即使我對藝術史瞭解不多,也能大緻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不同時代畫傢們在筆墨間所傳達的情感訴求和時代精神。尤其是對幾位關鍵藝術傢的技法對比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讓我對“格物緻知”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十分巧妙,在展示宏大畫作的同時,也留齣瞭足夠的空間進行文字的闡釋,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不會讓人感到信息過載。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藝術殿堂的窗戶,讓我得以近距離欣賞那些塵封的經典。
評分我對這本畫冊的喜愛,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所呈現齣的那種“呼吸感”。翻開它,你不會覺得自己在看冰冷的復製品,而是仿佛能感受到顔料在宣紙上自然暈開的痕跡,甚至能想象到畫傢長久凝視著畫捲時,那一刻的心境波動。這本書的色彩還原度極高,尤其是那些需要微妙色階過渡的設色山水,那種層次感和空氣感被完美地捕捉瞭下來。這對於我們這些無法時常親臨故宮實地考察的普通讀者來說,是多麼寶貴的體驗啊!它讓那些遙不可及的國寶級文物,變得觸手可及,每一次翻頁都像是一次與古人跨越時空的對話。我特彆欣賞它對某些經典作品的特寫處理,那些微小的筆觸、巧妙的留白,在特寫鏡頭下,展現齣令人驚嘆的生命力,讓人不得不感嘆造物主(此處指藝術傢)的神奇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