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 全2冊 開本: 2
作者: (日)鳥居昭美|譯者:於群 頁數:
定價:50 齣版時間: 2011-01-01
印刷時間: 2011-01-01
齣版社: 灕江 版次: 1
商品類型: 圖書 印次: 1
目錄
***章 孩子的成長及繪畫的作用
1.1 成人的畫和孩子的畫有何不同
被誤解的兒童畫
教孩子畫成人畫的誤區
對孩子唯命是從的父母
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孩子畫不齣畫的原因
培養人類創造力的關鍵期孩子就是藝術傢
如果孩子央求你給他畫畫怎麼辦
成人的畫與孩子的畫有什麼不同
人不可能獨自生存
和一位失聰青年的偶遇
通過繪畫在孩子的心中建立對他人的尊重
1.2 成人如何參與孩子的繪畫活動
用語言引導的方式培養孩子畫畫
語言引導為什麼能夠激起孩子對繪畫的積極性
把語言與文字過早産生聯係的孩子
形式化和真實感受混雜在一起的畫
畫中沒有融人真實感受的部分
畫中真情實感令人感動的部分
感動能剋服形式化的繪畫方式
讓孩子畫畫的是印象而不是繪畫技巧
1.3 造型遊戲培養什麼
要在幼兒期手指上的“蛀牙”如果科學工作者的手上也長瞭蛀牙
培養手的基本能力很重要品德教育與造型遊戲的關係
第二章 孩子的身心發展及其繪畫的鑒賞方法
2.1 繪畫能力的發展規律
猿類是不是***擅長畫畫
“一根繩式”的教育觀
文字和繪畫,先齣現的是哪個
文字從繪畫發展而來不會畫畫的悲劇孩子的身心發展有適應性和規律可循
2.2 一到三歲孩子的發展規律及其繪畫的鑒賞方法
從手開始
手的勞動産生塗鴉捏的動作從兩歲開始
眼睛給綫條帶路
令繪畫有內容的是語言
在繪畫方麵發生從猿到人的本質飛躍
2.3 保護孩子的塗鴉與繪畫熱情
繪畫積極性減退的孩子
情感是行動的動力
“三無主義”扭麯瞭孩子的情感
情感轉化為熱情不喜歡一個人畫畫的孩子們
要保證孩子有遊戲夥伴請給孩子準備好繪畫環境
2.4 四到九歲孩子的發展規律及其繪畫的鑒賞方法
語言能力的發展與繪畫能力的發展
豐富與語言相對應的印象
憑印象畫畫的四歲兒童
五六歲開始對事物之間的關係産生濃厚興趣
六歲左右基底綫登場瞭
開始關心事物的變化及排列順序
全部是正麵描繪的“展開式畫法”
能從三個角度畫人物肖像的七歲兒童
邁嚮成人階段***步的九歲兒童第三章 親眼見證孩子的繪畫發展過程
一歲
塗鴉從畫點開始
通過繪畫進行親子對話(~歲七個月)
用手腕畫畫(一歲十一個月)
兩歲
開始進行有意義的塗鴉
塗鴉中開始齣現塗色
被教授瞭成人式繪畫的兩歲兒童
三歲
海豚(三歲半前)
想好瞭再畫(三歲十個月)
開始用綫條錶徵(三歲六個月)
三歲兒童的“頭足人像”
三歲兒童的錶徵方式
培養***繪畫作品的幼兒教育
三歲兒童的“擬人化錶現手法”
兒童繪畫的發展存在個體差異
在繪畫班學習繪畫的三歲孩子的畫
四歲
動筆之前先決定繪畫內容
四歲兒童的“同存錶達”方式
教育方式的改變造成孩子的改變
五歲
看瞭就明白的五歲兒童的畫
畫中反映齣對老師的評價(五歲十一個月)
“變形的臉”是孩子誠實品格的體現
六歲至八歲
六歲兒童的傑作
設計圖案
無法畫齣遮擋關係的七歲兒童
書麵語言能力的獲得
八歲兒童用書麵語言描述繪畫
不適閤小學生的主題繪畫活動
教科書就正確嗎?
九歲
麵臨轉摺期的九歲兒童
九至十歲的視覺寫實主義
九歲兒童的繪畫指導方式
怎樣培養孩子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
讓孩子的繪畫迴歸自然
父母改變瞭,孩子就會改變
老師改變瞭,孩子就會改變
把孩子從教學大綱中解放齣來
後記
.......
我對藝術教育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技能訓練”的層麵,總覺得不練基本功,以後都抬不起頭。然而,這套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傳統觀念。它花瞭大量的篇幅闡述“觀察力”和“想象力”纔是藝術的基石,畫畫隻是這兩項能力的外化過程。特彆是關於“如何引導孩子觀察生活”的章節,簡直像一本生活美學指南,教我如何用更細膩的視角去看待日常的一草一木、光影變化,然後潛移默化地將這些感受融入到親子間的對話中。我們以前散步,我隻會催著快走,現在我會停下來問:“你看那棵樹的影子是不是像一隻大貓?” 這種對話的轉變,極大地激發瞭我自己對美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孩子也開始主動捕捉生活中的“有趣”瞬間。書中對工具使用的態度也相當開明,它強調的不是工具的昂貴或專業性,而是工具如何成為孩子思想的延伸,這一點對我這個有點“物質崇拜”的傢長來說,是當頭棒喝,讓我學會放手,讓孩子去探索顔料、泥土、甚至廚房裏的調料,隻要安全,都是他的藝術材料,這種自由奔放的理念,著實讓人耳目一新,極大地鬆弛瞭傢庭藝術教育的緊綳感。
評分這套書簡直是為我們這種抓瞎的傢長準備的救星!我一直很想引導孩子接觸藝術,但自己完全是美術白癡,每次看到孩子拿到蠟筆就開始亂塗鴉,心裏既興奮又茫然,不知道該怎麼迴應。這本書的導讀部分,用特彆親切的語言,把“塗鴉”這個看似隨意的行為,描繪成孩子認知世界、錶達情感的重要窗口。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講理論的教材,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鄰傢阿姨在娓娓道來,讓你瞬間放下“我得教齣個畢加索”的焦慮。書中對不同年齡段孩子塗鴉特徵的分析極其到位,比如三歲孩子畫的“蝌蚪人”到底意味著什麼,五歲孩子熱衷於畫的“怪獸”是不是在錶達某種情緒,這些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我感覺自己終於有瞭一把解讀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讀完第一部分,我不再隻是粗暴地錶揚“畫得真棒”,而是能說齣更具體、更走心的贊美,比如注意到綫條的力度或者色彩的搭配,這種質的變化,讓親子間的互動一下子變得有深度瞭。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就像找到瞭迷宮的齣口指示牌,雖然具體怎麼畫還沒學會,但至少知道該往哪個方嚮走瞭,這份對“理解”的滿足感,是其他藝術啓濛書無法比擬的。
評分從裝幀和排版上看,這兩本書的設計也相當貼心。雖然內容很紮實,理論性不弱,但文字的編排非常流暢,大量使用瞭圖例和對比分析,使得閱讀體驗輕鬆愉快,絕無晦澀難懂之感。特彆值得稱贊的是,它對於如何處理“畫得不像”這個問題提供瞭極其實用的建議。很多傢長都糾結於孩子畫的人物比例失調,這本書巧妙地將“不像”定義為“個性化錶達的勝利”,並且提供瞭“如何鼓勵孩子在寫實與抽象間自由切換”的練習。它倡導的不是僵硬的寫實主義,而是鼓勵孩子在符號化錶達的階段,充分享受形狀和色彩帶來的樂趣。這種開放且包容的教育哲學,讓我這個曾經追求“標準答案”的傢長徹底放下瞭執念。全書的論述結構層層遞進,從“為什麼畫”到“怎麼看”再到“如何教”,邏輯清晰,使得原本龐雜的兒童藝術心理學知識變得觸手可及,強烈推薦給所有在“培養興趣”和“專業訓練”之間搖擺不定的父母們。
評分這套書在構建親子關係方麵的作用,遠遠超齣瞭“藝術教育工具書”的範疇。它清晰地傳達瞭一個核心信息:畫畫是孩子與父母進行非語言交流的絕佳途徑。當我放下評判的眼光,真正坐下來,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去“欣賞”他的作品時,我發現我們之間的情感連接變得前所未有的緊密。書中有一個案例分析,描述瞭一個不愛說話的孩子,通過畫畫嚮父母錶達瞭對傢庭結構變化的焦慮,這讓我警醒。我開始有意識地鼓勵孩子用畫筆來“記錄”他的一天,或者畫下他的夢境。我們現在有瞭一個“秘密畫廊”,專門展示這些“非正式”的作品,這成瞭我們每天雷打不動的一個交流儀式。這種儀式感,讓原本充滿電子屏幕乾擾的傢庭生活,增添瞭一份寜靜而深刻的連接。它讓我們看到瞭彼此內心更柔軟、更真實的一麵,這種建立在共同創作和理解之上的親密感,比任何昂貴的玩具或興趣班都更有價值。
評分不得不提一下這本書的“進階”部分,它針對的正是那些已經開始嘗試“認真畫畫”的孩子,也就是我這種“過度焦慮”的傢長最容易下手過重的地方。書裏提到一個觀點,說很多時候傢長給齣的“修改意見”其實是在植入自己的審美框架,扼殺瞭孩子的原創性,這一點讓我深思良久。我迴想起來,確實有幾次,孩子畫瞭一個完全符閤他邏輯的“房子”,我卻非要他把門畫在中間,現在想想簡直是罪過。書中提供瞭一套“提問式引導”的技巧,不是直接告訴他“應該怎麼畫”,而是通過反問,比如“你覺得這朵雲看起來像什麼?”或者“如果把太陽換個顔色,天空會是什麼感覺?” 這種迂迴的、尊重個體差異的指導方法,既滿足瞭傢長想要“幫忙”的心態,又最大程度地維護瞭孩子的創作自主權。它教會我,在藝術教育中,適度的“不乾預”纔是最高的“乾預”,這種平衡的藝術,是光靠自己摸索十年也未必能領悟的真諦,簡直是育兒寶典中關於“放手”的最佳注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