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 全2册 开本: 2
作者: (日)鸟居昭美|译者:于群 页数:
定价:50 出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出版社: 漓江 版次: 1
商品类型: 图书 印次: 1
目录
***章 孩子的成长及绘画的作用
1.1 成人的画和孩子的画有何不同
被误解的儿童画
教孩子画成人画的误区
对孩子唯命是从的父母
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孩子画不出画的原因
培养人类创造力的关键期孩子就是艺术家
如果孩子央求你给他画画怎么办
成人的画与孩子的画有什么不同
人不可能独自生存
和一位失聪青年的偶遇
通过绘画在孩子的心中建立对他人的尊重
1.2 成人如何参与孩子的绘画活动
用语言引导的方式培养孩子画画
语言引导为什么能够激起孩子对绘画的积极性
把语言与文字过早产生联系的孩子
形式化和真实感受混杂在一起的画
画中没有融人真实感受的部分
画中真情实感令人感动的部分
感动能克服形式化的绘画方式
让孩子画画的是印象而不是绘画技巧
1.3 造型游戏培养什么
要在幼儿期手指上的“蛀牙”如果科学工作者的手上也长了蛀牙
培养手的基本能力很重要品德教育与造型游戏的关系
第二章 孩子的身心发展及其绘画的鉴赏方法
2.1 绘画能力的发展规律
猿类是不是***擅长画画
“一根绳式”的教育观
文字和绘画,先出现的是哪个
文字从绘画发展而来不会画画的悲剧孩子的身心发展有适应性和规律可循
2.2 一到三岁孩子的发展规律及其绘画的鉴赏方法
从手开始
手的劳动产生涂鸦捏的动作从两岁开始
眼睛给线条带路
令绘画有内容的是语言
在绘画方面发生从猿到人的本质飞跃
2.3 保护孩子的涂鸦与绘画热情
绘画积极性减退的孩子
情感是行动的动力
“三无主义”扭曲了孩子的情感
情感转化为热情不喜欢一个人画画的孩子们
要保证孩子有游戏伙伴请给孩子准备好绘画环境
2.4 四到九岁孩子的发展规律及其绘画的鉴赏方法
语言能力的发展与绘画能力的发展
丰富与语言相对应的印象
凭印象画画的四岁儿童
五六岁开始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浓厚兴趣
六岁左右基底线登场了
开始关心事物的变化及排列顺序
全部是正面描绘的“展开式画法”
能从三个角度画人物肖像的七岁儿童
迈向成人阶段***步的九岁儿童第三章 亲眼见证孩子的绘画发展过程
一岁
涂鸦从画点开始
通过绘画进行亲子对话(~岁七个月)
用手腕画画(一岁十一个月)
两岁
开始进行有意义的涂鸦
涂鸦中开始出现涂色
被教授了成人式绘画的两岁儿童
三岁
海豚(三岁半前)
想好了再画(三岁十个月)
开始用线条表征(三岁六个月)
三岁儿童的“头足人像”
三岁儿童的表征方式
培养***绘画作品的幼儿教育
三岁儿童的“拟人化表现手法”
儿童绘画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
在绘画班学习绘画的三岁孩子的画
四岁
动笔之前先决定绘画内容
四岁儿童的“同存表达”方式
教育方式的改变造成孩子的改变
五岁
看了就明白的五岁儿童的画
画中反映出对老师的评价(五岁十一个月)
“变形的脸”是孩子诚实品格的体现
六岁至八岁
六岁儿童的杰作
设计图案
无法画出遮挡关系的七岁儿童
书面语言能力的获得
八岁儿童用书面语言描述绘画
不适合小学生的主题绘画活动
教科书就正确吗?
九岁
面临转折期的九岁儿童
九至十岁的视觉写实主义
九岁儿童的绘画指导方式
怎样培养孩子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
让孩子的绘画回归自然
父母改变了,孩子就会改变
老师改变了,孩子就会改变
把孩子从教学大纲中解放出来
后记
.......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们这种抓瞎的家长准备的救星!我一直很想引导孩子接触艺术,但自己完全是美术白痴,每次看到孩子拿到蜡笔就开始乱涂鸦,心里既兴奋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这本书的导读部分,用特别亲切的语言,把“涂鸦”这个看似随意的行为,描绘成孩子认知世界、表达情感的重要窗口。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讲理论的教材,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阿姨在娓娓道来,让你瞬间放下“我得教出个毕加索”的焦虑。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涂鸦特征的分析极其到位,比如三岁孩子画的“蝌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五岁孩子热衷于画的“怪兽”是不是在表达某种情绪,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一把解读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读完第一部分,我不再只是粗暴地表扬“画得真棒”,而是能说出更具体、更走心的赞美,比如注意到线条的力度或者色彩的搭配,这种质的变化,让亲子间的互动一下子变得有深度了。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就像找到了迷宫的出口指示牌,虽然具体怎么画还没学会,但至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了,这份对“理解”的满足感,是其他艺术启蒙书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套书在构建亲子关系方面的作用,远远超出了“艺术教育工具书”的范畴。它清晰地传达了一个核心信息:画画是孩子与父母进行非语言交流的绝佳途径。当我放下评判的眼光,真正坐下来,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去“欣赏”他的作品时,我发现我们之间的情感连接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书中有一个案例分析,描述了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通过画画向父母表达了对家庭结构变化的焦虑,这让我警醒。我开始有意识地鼓励孩子用画笔来“记录”他的一天,或者画下他的梦境。我们现在有了一个“秘密画廊”,专门展示这些“非正式”的作品,这成了我们每天雷打不动的一个交流仪式。这种仪式感,让原本充满电子屏幕干扰的家庭生活,增添了一份宁静而深刻的连接。它让我们看到了彼此内心更柔软、更真实的一面,这种建立在共同创作和理解之上的亲密感,比任何昂贵的玩具或兴趣班都更有价值。
评分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进阶”部分,它针对的正是那些已经开始尝试“认真画画”的孩子,也就是我这种“过度焦虑”的家长最容易下手过重的地方。书里提到一个观点,说很多时候家长给出的“修改意见”其实是在植入自己的审美框架,扼杀了孩子的原创性,这一点让我深思良久。我回想起来,确实有几次,孩子画了一个完全符合他逻辑的“房子”,我却非要他把门画在中间,现在想想简直是罪过。书中提供了一套“提问式引导”的技巧,不是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画”,而是通过反问,比如“你觉得这朵云看起来像什么?”或者“如果把太阳换个颜色,天空会是什么感觉?” 这种迂回的、尊重个体差异的指导方法,既满足了家长想要“帮忙”的心态,又最大程度地维护了孩子的创作自主权。它教会我,在艺术教育中,适度的“不干预”才是最高的“干预”,这种平衡的艺术,是光靠自己摸索十年也未必能领悟的真谛,简直是育儿宝典中关于“放手”的最佳注解。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上看,这两本书的设计也相当贴心。虽然内容很扎实,理论性不弱,但文字的编排非常流畅,大量使用了图例和对比分析,使得阅读体验轻松愉快,绝无晦涩难懂之感。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于如何处理“画得不像”这个问题提供了极其实用的建议。很多家长都纠结于孩子画的人物比例失调,这本书巧妙地将“不像”定义为“个性化表达的胜利”,并且提供了“如何鼓励孩子在写实与抽象间自由切换”的练习。它倡导的不是僵硬的写实主义,而是鼓励孩子在符号化表达的阶段,充分享受形状和色彩带来的乐趣。这种开放且包容的教育哲学,让我这个曾经追求“标准答案”的家长彻底放下了执念。全书的论述结构层层递进,从“为什么画”到“怎么看”再到“如何教”,逻辑清晰,使得原本庞杂的儿童艺术心理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强烈推荐给所有在“培养兴趣”和“专业训练”之间摇摆不定的父母们。
评分我对艺术教育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技能训练”的层面,总觉得不练基本功,以后都抬不起头。然而,这套书彻底颠覆了我的传统观念。它花了大量的篇幅阐述“观察力”和“想象力”才是艺术的基石,画画只是这两项能力的外化过程。特别是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观察生活”的章节,简直像一本生活美学指南,教我如何用更细腻的视角去看待日常的一草一木、光影变化,然后潜移默化地将这些感受融入到亲子间的对话中。我们以前散步,我只会催着快走,现在我会停下来问:“你看那棵树的影子是不是像一只大猫?” 这种对话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我自己对美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孩子也开始主动捕捉生活中的“有趣”瞬间。书中对工具使用的态度也相当开明,它强调的不是工具的昂贵或专业性,而是工具如何成为孩子思想的延伸,这一点对我这个有点“物质崇拜”的家长来说,是当头棒喝,让我学会放手,让孩子去探索颜料、泥土、甚至厨房里的调料,只要安全,都是他的艺术材料,这种自由奔放的理念,着实让人耳目一新,极大地松弛了家庭艺术教育的紧绷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