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家书系: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5月1日)
丛书名: 中医师承学堂,中医临床家书系
平装: 247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13241236, 9787513241236
条形码: 9787513241236
商品尺寸: 23.6 x 16.8 x 1.2 cm
商品重量: 399 g
《李赛美伤寒论通俗讲解》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10月1日)
平装: 46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06795982, 7506795981
条形码: 9787506795982
商品尺寸: 24 x 17 x 2.4 cm
商品重量: 699 g
《中医临床家书系: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
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主任李赛美教授博士班《伤寒论》授课全程记录,授课视频翻录整理为文字书稿,生动精彩,原音再现。博士班《伤寒论》授课共十次,组成《中医师承学堂·中医临床家书系: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之十讲。授课以《伤寒论》温习为轴线,融李赛美教授个人临床经验和体会,并进一步提炼其临床运用思路和技巧。再加上部分专题讲座,使得博士班《伤寒论》授课精彩纷呈,大受欢迎。
《李赛美伤寒论通俗讲解》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一直是中医临床奉为圭臬,然而因其年湮代远,今人有阅读障碍,尤其是伤寒论的辨证体系不同于后世习用的脏腑辨证,这更加增加了学习和应用伤寒论的难度。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多年致力于研究伤寒论,并且承担伤寒论的教学任务,对伤寒论的阐释不仅条明缕析,并且掺杂很多经典案例,使得晦涩的条文,生动起来,课堂上座无虚席,深受学生的爱戴。本书是李赛美教授日常教学的讲稿,旨为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学生以及有一定基础的中医爱好者提供深入、系统学习伤寒论的机会。
《中医临床家书系: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
第一讲 伤寒六经与传变,寒温学术理相传
一、博士班《伤寒论》的教学
二、经方团队介绍
三、《伤寒论》的版本沿革
四、学习《伤寒论》的原因
五、《伤寒论》的作者
六、《伤寒论》与温病学
七、《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八、《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九、伤寒的含义
十、六经辨证体系
十一、六经传变的规律
第二讲 太阳本证重风寒,开表还需兼证详——太阳病本证
一、桂枝汤证及兼证
1.桂枝汤证
2.自汗证
3.桂枝汤禁例
4.桂枝汤证兼证
二、麻黄汤证及兼证
1.麻黄汤证
2.麻黄汤证兼证
三、表郁轻证
第三讲 太阳变证最多端,热化寒化虚实列——太阳病变证
一、伤阴热化证
1.栀子豉汤类证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3.白虎加人参汤证
4.葛根芩连汤证
5.黄芩汤、黄芩加半夏汤证
二、伤阳寒化证
1.心阳虚证
2.脾虚证、肾阳虚证
3.阴阳两虚证
第四讲 蓄水蓄血气血分,结胸无虚脏结险——太阳病变证
一、蓄水证、蓄血证
1.五苓散证
2.桃核承气汤证
二、结胸、脏结
1.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
2.小陷胸汤证
3.寒实结胸证
4.脏结
第五讲 痞在中焦升降逆,上热下寒病机异——太阳病变证
一、痞证
1.热痞证
2.寒热错杂痞证
3.其他痞证
二、上热下寒证
三、太阳病类似证
1.十枣汤证
2.瓜蒂散证
第六讲 阳明热实主清下,发黄血热兼湿瘀
一、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外证表现
(二)阳明病热证
1.栀子豉汤证
2.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3.猪苓汤证
(三)阳明病实证
1.攻下法
2.润下法
3.润导法
二、阳明病变证
(一)阳明病发黄证
1.茵陈蒿汤证
2.栀子柏皮汤证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二)阳明病血热证
第七讲 少阳枢机胆三焦,和解变通柴胡剂
一、少阳病本证
小柴胡汤证
二、少阳病兼变证
1.柴胡桂枝汤证
2.大柴胡汤证
3.柴胡加芒硝汤证
4.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第八讲 太阴脏寒四逆辈,肢疼腹痛桂枝变
一、太阴病本证
(一)太阴病提纲证
(二)太阴寒湿证
二、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病兼表证
(二)太阴病腹痛证
三、太阴病预后
第九讲 少阴虚衰分阴阳,兼表兼里也可开
一、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病提纲证
(二)少阴病寒化证
2.通脉四逆汤证
3.白通汤证
4.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5.真武汤证
6.附子汤证
7.吴茱萸汤证
8.桃花汤证
(三)少阴病热化证
1.黄连阿胶汤证
2.猪苓汤证
二、少阴病兼变证
(一)少阴病兼表证
(二)少阴三急下证
(三)阳郁致厥证
三、咽痛证
第十讲 寒热错杂厥阴象,厥逆呕利宜细辨
一、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病提纲证
(二)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1.乌梅丸证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3.麻黄升麻汤证
(三)厥阴病寒证寒证
1.当归四逆汤证
2.吴茱萸汤证
(四)厥阴病热证
二、厥热胜复证
三、四肢厥逆证
四、呕哕、下利证
学术交流(一)
学术交流(二)
学术交流(三)
学术交流(四)
学术交流(五)
学术交流(六)
学术交流(七)
案例教学(一)
案例教学(二)
《李赛美伤寒论通俗讲解》
这套书,嗯,怎么说呢?刚拿到的时候,觉得包装挺扎实的,两本书分量都不轻,看得出是用心做的。我一直对《伤寒论》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原著太晦涩难懂,像是藏在深山里的宝藏,知道有,却不知道怎么去挖掘。市面上讲《伤寒论》的书也看了不少,有的过于理论化,读起来像是在背化学公式,抓不住重点;有的又过于零散,讲了很多偏方验方,但缺乏系统性的框架,让人难以融会贯通。所以,看到这套书,特别是“通俗讲解”这几个字,心里还是挺期待的。
评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原来中医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更是一门严谨的“逻辑”学科。《伤寒论》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靠的绝不是一时的灵光乍现,而是其背后一套完整、精密的辨证体系。这本书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它没有回避《伤寒论》的理论深度,反而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你领略到中医的智慧。作者在梳理病机、条文、方剂之间的关系时,条理非常清晰,逻辑性极强,让你能循序渐进地理解为什么这样辨证,为什么这样用方。这种严谨的思路,对于我这种习惯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这套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读《伤寒论》,就像在迷宫里打转,对各种病机、证型常常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读了这本书,感觉那些原本枯燥的文字一下子有了生命,那些看似复杂的辨证施治,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明了,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伤寒论》的精髓也随之展现出来。特别是作者在讲解一些经典条文时,会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让你看到理论是如何落地,如何指导实际治疗的。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助益。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更多体现在思维方式的转变上。以前看《伤寒论》,总容易被条文本身所困,纠结于某一个词语的含义,或者某个证型的具体表现。但这本书引导我跳出了条文的束缚,更注重去理解其背后蕴含的“理”。作者在讲解时,常常会引用一些古人的论述,或者联系其他医学典籍,让你能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伤寒论》。这种“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不仅加深了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也提升了我对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让我觉得中医的学习,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不断拓展、深入的过程。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临床”部分,尤其精彩。很多时候,我们看书,即使把理论知识都背下来了,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还是会手足无措。但《伤寒论》的临床十讲,真的就像一场场生动的示范课。作者没有讲那些“高高在上”的疑难杂症,而是从我们日常最容易遇到的病症入手,比如感冒、发烧、咳嗽等等,然后用《伤寒论》的理论来分析,再结合具体的方药,一步步地教你如何去诊治。这种“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讲解模式,对我这种临床经验不算特别丰富的医生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应用《伤寒论》来解决临床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运用《伤寒论》去思考和解决更多临床问题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