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民间古玉鉴藏(4)
定 价:69.00元
作 者:姚江波 编著
出 版 社:文化发展出版社(原印刷工业出版社)
出 版 日 期:2011-08-01
I S B N:9787514201444
字 数:200000
页 码:189
版 次:1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历史遗的宝藏,满载着时间的痕迹和人类的智慧结晶,年岁月的积淀,让文明永恒。流传着、品味着、感悟着,在心灵中荡起波澜,让生活充满奇迹,这就是收藏的魅力。收藏古玩珍宝,也就收藏了一段历史,收藏了一种文化……姚江波编著的《民间古玉鉴藏》di四册为古玉辨伪、收藏与投资、盘玩与保养的内容。在每一个时代的后面,还有以出土器物图片为主的品赏析,以及古玉真伪对照图鉴等方面的内容,通读之后,中国古玉器文明的光辉灿烂跃然纸上。相信通过本书具体而细微的指导,读者能够有所收获,鉴别古玉之真假、评估古玉之价值。本书的原则是,力求做到使藏友读后由外行变成内行,强调实战性、指导性、工具性,并具有学术性,体现实用价值。本书内容翔实,体例严谨,图文并茂。向广大收藏爱好者展现品,为广大收藏爱好者开开启入收藏、发现品的一扇大门。
姚江波,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获得者,副研究员,武汉大学博士学位(候选)。199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系,同年开始在河南三门峡博物馆、虢国基地等从事文物研究工作,由于一线出土器物的多样性,其专业涉及瓷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等领域,之后先后在郑州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韩国大佛大学、武汉大学学习,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等出版专著30多部,发表论文20余篇,同时在各级报刊如《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大公报》《江汉考古》等发表专业类文章50余篇。接受河南DS台专访《中华古代瓷器鉴赏系列》100期,受到观众好评。长期从事博物馆的业务和保管工作,先后整理馆藏文物数万件。
古玉辨伪
古玉常见作伪方法
◎器型作伪
◎铭文作伪
◎纹饰作伪
◎玉质作伪
◎染色作伪
◎污迹作伪
◎光泽作伪
◎其他作伪
古玉鉴定
◎玉质辨伪
◎造型辨伪
◎时代辨伪
◎辨伪方法
◎仪器检测
◎纹饰辨伪
◎礼玉辨伪
◎陈设装饰玉辨伪
◎做工辨伪
◎红山文化玉器辨伪
◎良渚文化玉器辨伪
◎中原地区玉器辨伪
◎夏代玉器辨伪
◎商代玉器辨伪
◎商周动物玉雕辨伪
◎西周玉器辨伪
◎东周玉器辨伪
◎秦汉玉器辨伪
◎六朝玉器辨伪
◎隋唐五代玉器辨伪
◎宋代玉器辨伪
◎元代玉器辨伪
◎明代玉器辨伪
◎清代玉器辨伪
古玉收藏与投资
古玉的收藏
◎古拙玉器的收藏
◎中原地区玉器文明的收藏
◎陈设装饰玉的收藏
古玉的价值与投资
◎现状及投资价值分析
◎古玉投资
古玉盘玩与保养
如何盘玉
◎清洗
◎文盘
◎武盘
◎心盘
◎盘玉的禁忌
古玉的保养
◎测量
◎拍照
◎卡片
◎建立账册
◎防止磕碰
◎预防性保护
古玉真伪对照图鉴
这本《民间古玉鉴藏(肆)》简直是老玉爱好者的福音!我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那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行家在我身边耳提面命。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很到位,对于辨识玉料的细微特征,比如沁色、皮壳的自然形成,提供了极佳的视觉参考。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器物形制的描述上,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时期玉器的制作工艺细节,比如砣痕的深浅、开孔的规范性,这些都是市场上那些泛泛之谈的图册里难以见到的真知灼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鉴别“新仿”与“老坑”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细腻,他没有给出绝对化的标准,而是引导读者去建立自己的鉴赏体系,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对于我们这些在古玩市场摸爬滚打的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我已经准备好,下一次去淘货时,就用书中学到的知识去检验我的眼力了。这本书的厚重感和内容的扎实度,绝对值回票价,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不敢说能次次捡漏,但起码能有效避免那些一眼顶的假货陷阱。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董古玩有长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常常在市场上感到迷茫,面对琳琅满目的玉器,真假难辨,价值更是扑朔迷离。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而是用一种平实、恳切的语气,将深奥的鉴玉知识转化为可以操作的鉴别方法。书中对“老玉”那些难以言说的“气韵”也有所着墨,虽然这部分比较玄妙,但正是这种对历史沉淀的尊重和捕捉,才体现了收藏的乐趣所在。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的仿古玉器和现代仿品,都给出了非常具体和直观的区分点,这对于我们这些努力想在市场中保持清醒的藏家来说,是无价的经验总结。总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你识别真伪,更教会你欣赏和珍藏那份穿越时空的厚重之美。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鉴藏”类的书籍抱有一丝怀疑,总觉得很多都是蹭热度的产物,内容空泛,图册充数。然而,这本《民间古玉鉴藏(肆)》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叙述风格非常接地气,充满了老一辈藏家对玉石那种近乎痴迷的感情。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更像是听一位资深前辈在茶馆里,配着他珍藏的宝贝,娓娓道来。书中对那些流传有序的民间老玉的背景故事挖掘得非常深入,比如某件玉佩是如何从乡野间被发现,又如何在数代人手中流转,这种“人”的故事,比单纯讨论“物”的年代更引人入胜,让人体会到收藏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感。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冷冰冰地列举标准,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教你如何“看”玉,如何感受玉石在漫长岁月中与人、与环境的互动。这种人文关怀和历史深度的结合,让它超越了一般的鉴赏指南,成为了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化读物。
评分我主要关注的是古代玉器的纹饰和文化内涵,这本《民间古玉鉴藏(肆)》在这方面的处理堪称精妙。作者对不同文化符号在玉器上的演变,特别是那种潜移默化的地域风格差异,做了非常细致的梳理。例如,对某些特定时期神兽纹饰的眼部处理、肢体结构上的细微变化,书中都有配图对比,让人看得非常明白。更让我赞叹的是,它并没有局限于主流博物馆的藏品,而是收录了大量来自民间收藏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器物。这些“野”出来的老玉,往往更能体现当时社会的真实审美和工艺水平,避免了我们只盯着“官样”而错失了民间艺术的精髓。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让我对“老玉”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几件耳熟能详的重器,而是扩展到了更广阔、更多元的历史图景之中。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为“收藏与鉴”而生的书,它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年代”问题上的严谨性。在古玉鉴定的最大难题——断代问题上,作者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系统地分析了玉料、工艺、皮壳、包浆等多个维度的数据点,引导读者建立起一套多重交叉验证的鉴别逻辑。对于新手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和对照实物,但一旦掌握了其中精髓,对于提升眼力是立竿见影的。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而是一本需要放在手边,随时查阅,并且随着自己收藏经验的增长而不断有新感悟的案头参考书。那些关于沁色深入玉质内部的微观描述,对于分辨是否经过化学处理的伪沁色,有着极强的指导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