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威尔?贡培兹 艺术理论与评论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威尔?贡培兹 艺术理论与评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威尔·贡培兹 著
图书标签:
  • 现代艺术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西方艺术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摄影
  • 艺术评论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书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6646
商品编码:24291019812
包装:否
丛书名: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出版时间:2018-01-10

具体描述


书名: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定价: 65.00元

出版社名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威尔·贡培兹

ISBN编号: 9787549586646

★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 这是艺术吗?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 一位艺术评论人的“单口相声”,现代艺术也可以这样有趣生动——没有抽象的概念,没有拗口的术语,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现代艺术的故事。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从而让一度令人困惑的东西开始变得有意义。

——威尔·贡培兹


序:多么陈旧啊,150年过去了(陈丹青)

001 前 言

005 导论:你在看什么

013 章 泉,1917

027 第二章 前印象派:走向真实,1820—1870

051 第三章 印象派:现代生活的画家,1870—1890

075 第四章 后印象派:拓展领域,1880—1906

107 第五章 塞尚: 吾人之父,1839—1906

123 第六章 原始主义,1880—1930 / 野兽派,1905—1910:原始的呐喊

155 第七章 立体主义:另一种视角,1907—1914

177 第八章 未来主义:快进,1909—1919

193 第九章 康定斯基/ 俄耳甫斯主义/ 青骑士:音乐之声,1910—1914

211 第十章 至上主义/ 构成主义:俄国人,1915—1925

237 第十一章 新造型主义:网格,1917—1931

253 第十二章 包豪斯:校园重聚,1919—1933

277 第十三章 达达主义:混乱的秩序,1916—1923

297 第十四章 现实主义:以梦为生,1924—1945

329 第十五章 抽象表现主义:宏大的姿态,1943—1970

357 第十六章 波普艺术:零售疗法,1956—1970

389 第十七章 观念主义/ 激流派/ 贫穷艺术/ 行为艺术:心灵游戏,1952 年至今

415 第十八章 极简主义:无题, 1960—1975

435 第十九章 后现代主义:假身份,1970—1989

453 第二十章 艺术:名利场,1988—2008 至今


489 艺术评收藏地

501 致谢

505 译名表


威尔·贡培兹(Will Gompertz)

1965年生,一个会说“单口相声”的艺术评论家,曾被纽约《创意》杂志评为世界上*有创意的50位思想家之一。贡培兹在泰特美术馆担任媒体主管达七年之久,并在BBC的邀请下,担任新成立的艺术频道的*一位主编。他二十多年来笔耕不辍,为《泰晤士报》和《卫报》撰写了很多艺术评论,并担任知名艺术批评网站(culturecritic.co.uk)的总编辑,也是英国众多前沿艺术机构的顾问。


现代艺术史的专家里,可没有几个人会提到碧昂斯、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和苏珊大妈,还把性情乖僻的塞尚形容为巴黎先锋艺术家中的“铁手卢克”……(这本书)卸下所有卖弄学识、装腔作势的姿态,代之以大量风趣幽默的内容……将德拉克洛瓦到达米恩·赫斯特的这一段艺术趣史娓娓道来。

——英国《电讯报》

贡培兹写的可并不是什么简单事儿,可他却下笔轻松,丝毫不为难读者……他不费力地,就把1860年代至今的艺术史聊了个遍,让读者倍感切的同时,还真学到了不少东西。

——英国《星期日独立报》

威尔·贡培兹仿佛生来就是传播知识的好手,他在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满腔热爱,才思横溢,饱含激情。

——尼古拉斯·塞罗塔爵士(英国泰特美术馆馆长)

这本书的水准刚刚令我够得着而看得懂:贡培兹证实了我自以为早就懂得的艺术家(果然如此),也教会我如何解读难以弄懂的另一群人物(原来如此)。倘若在美术馆再度遭遇他们,我会心想:哈,老兄,现在我明白了你的花招。

——陈丹青


导论:你在看什么

1972 年,伦敦泰特美术馆购入了由美国极简艺术家卡尔·安德烈创作的雕塑《等价物8》。这件作品创作于1966 年,由120块耐火砖组成,按照艺术家的指示,这些砖组一个长方形,共两层。当1970 年代中期泰特美术馆展出这件作品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那些砖没什么特别的,谁都可以用几便士一块的价格买下来。而泰特美术馆在它们身上花了两千多欧元。英国的媒体全都崩溃了。报纸们尖叫着:“把我们国家的钱浪费在一堆砖上!”甚至《伯灵顿杂志》—一本高雅的艺术期刊—也质问:“泰特疯了吗?”媒体想知道,泰特为什么将宝贵的公共资金挥霍在一些“任何一个泥瓦匠都可能想到的东西”上?大约三十年后,泰特美术馆又一次用英国纳税人的钱去买了一件不同寻常的艺术品。这回,他们选择买入一队人。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他们买的不是人本身,这在当下可是违法的,他们买的是那个队列。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张纸,斯洛伐克艺术家罗曼·欧达科在上面写有关于一次行为艺术的指示,包括雇一些演员排成一个队列。在这张纸上,他详述道,演员们在一扇锁着或被挡住的门口外形成一支有秩序的队列。一旦就位,或者以艺术的术语说,被“安置”好后,所有人都面对着门的方向,创造出一种耐心期盼的氛围。整个作品的理念是,这些人的样子会激起过路者的好奇心,吸引他们,使他们要么加入排队的行列(在我的经验里,他们通常都会这么做),要么从队列旁好奇地皱着眉头走过,心里疑惑自己可能错过了什么。这是个有趣的主意,但算得上是艺术吗?如果一个泥瓦匠都能想得出卡尔·安德烈的《等价物8》,那欧达科玩笑式的队列就得算是蠢蛋搞怪秀里更加荒唐的一幕了。媒体铁定要发飙了。

然而,连一声嘟囔都没有:没有批评,没有义愤,甚至那些通俗小报的诙谐的从业人员都没有写出一系列嘲讽的标题—什么都没有。这次收购所得到的报道,是那些艺术气息更加浓重的高端报纸里的赞许话语。这三十年里发生了什么?什么变了?现当代艺术为何从一种被普遍认为是冷笑话的东西变成了令全世界尊崇和敬畏的对象?

……

曾经清贫的艺术家现在变成了百万富翁,通晓电影所拥有的伎俩:名流朋友、私人飞机,再加上一个贪得无厌的媒体,热衷于报导他们每一个光彩四射的举动。对于这些精于媒体运作之道的新生代艺术家,20 世纪末期蓬勃发展起来的时尚杂志也乐于帮助他们建立公众形象,作为回报,这些杂志可以发表他们众多私人聚会的照片。充满创造力的多姿多彩的人物站在他们多姿多彩的艺术品旁,这样的图像被悬挂于光艳照人、富贵云集的设计师空间里,无疑是一场视觉盛宴,得以让如饥似渴的杂志读者的窥探欲得到满足(泰特美术馆甚至雇了《VOGUE》的出版商来制作自己的会员杂志)。

这些出版物再加上报纸的彩色副刊,为崭新、时尚、国际化的艺术和艺术家造就了一批崭新、时尚、国际化的观众。这是一群年轻人,对于前一代人所敬重的那些暗暗的老旧绘画已不感兴趣。是的,当下美术馆那日益庞大的参观者队伍,需要的是一种能为他们的时声的艺术,一种新鲜、有活力、令人兴奋的艺术,一种关于现时、现地的艺术,这种艺术如同他们一样,富有魅力,新式时髦,有一点“摇滚”:响亮、叛逆、有趣、酷。

这些新观众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我们所有人面对一件新艺术品时所面临的问题,那就是理解。这与你是否是一位功成名就的艺术经纪人、一位重要的学者或策展人无关。在面对一件刚从艺术家工作室里新鲜出炉的绘画或雕塑时,任何人都会发现自己有点迷茫。即使是尼古拉斯·塞罗塔爵士,这位举世敬仰的英国泰特美术馆帝国的,也会不时发现自己处于困惑中。有一次,他告诉我,当他进入艺术家的工作室,次见到某件新作品时,他会有点“害怕”。“我常常不知道该怎么想,”他说,“这让我觉得非常可怕。”这是一个被公认为现当代艺术界世界级的人的坦白。那我们这些剩下的人可怎么办啊?

.......


现代艺术的边缘与转折:探寻20世纪以来的视觉文化变迁 本书旨在超越对传统艺术史叙事的线性梳理,深入剖析20世纪至今,在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剧烈重塑的背景下,视觉艺术如何不断地自我颠覆与重构。我们不聚焦于既定的“主义”或里程碑式的展览,而是着眼于那些常常被主流叙事边缘化、却对艺术形态产生深远影响的边缘性实践、跨界合作与理论断裂点。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黄昏与新媒介的诞生(约1900-1945) 一、技术的渗透与身体的异化:早期现代主义的视觉张力 本部分首先考察照相术的成熟对传统绘画权威的挑战。我们不再仅仅讨论印象派或后印象派如何“解放”色彩,而是深入分析早期摄影,特别是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对巴黎都市衰败景象的记录,以及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如何将摄影提升至具有现代主义纯粹性的独立艺术形式。这种对“再现”本质的质疑,催生了对非再现性艺术的探索。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灵光消逝与新的本体论追问 重点分析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理论在当时语境下的实际应用。我们考察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如何通过碎片化和速度感,试图捕捉工业时代的体验,但同时也揭示了这种捕捉的内在矛盾——当艺术本身被机械复制,其“灵光”是否必然消亡?此外,我们审视达达主义对理性主义和资产阶级趣味的彻底解构,不仅仅是“反艺术”,更是对艺术作品作为独立物体的概念进行攻击。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选择(Readymades)被视为对艺术体制的结构性批判,而非仅仅是观念的胜利。 三、非欧洲中心的视觉经验:殖民语境下的现代性 本章试图纠正“欧洲中心”的现代艺术史观。我们探讨了在殖民地与被殖民地接触中产生的视觉混杂现象,例如德吕热(Derain)和毕加索(Picasso)对非洲雕塑的挪用背后所掩盖的权力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关注非西方艺术家如何在本土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中,发展出独特的、抵抗性的视觉语言,这些实践往往在当时的欧洲主流语境中被忽视或误读。 第二部分:战后焦虑、结构瓦解与经验转向(约1945-1970) 一、抽象表现主义的“在场”与身体的书写 在二战后的特定历史时期,抽象表现主义被视为对抗极权主义和对形而上学信念破灭的回应。然而,我们侧重于对行动绘画中“过程”的本体论分析——画布不再是描绘对象的表面,而是行动发生的记录场域。我们考察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滴画如何成为对空间、时间与身体运动的物质性探究,以及它如何预示了后来的身体艺术和大地艺术对艺术边界的拓展。 二、媒介的消亡与“去物质化”的尝试 战后,艺术对物质性的反思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探讨了欧洲的“新实在主义”(Nouveau Réalisme)如何通过对日常废弃物的回收与拼贴,挑战传统雕塑的概念;同时,美国的光色绘画(Color Field Painting)如何试图通过纯粹的色彩体验,达到近乎宗教或冥想的境界,从而使艺术从叙事负担中解脱出来。 三、结构主义、符号学与艺术的“解码” 随着社会科学和语言学思潮的涌入,艺术分析开始转向结构。本章分析了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等理论如何被应用于视觉分析,探讨图像如何构建意义、意识形态如何被“自然化”。这不仅影响了波普艺术对大众符号的挪用,也为后来的概念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即“作品”的意义在于其被阐释的结构,而非其物质本体。 第三部分:边界的消融与观念的泛化(约1970-1990) 一、对艺术机构本身的批判与后机构批判 随着体制化对艺术的吸纳能力增强,艺术实践开始聚焦于艺术作品赖以存在的“白盒子”——博物馆、画廊和艺术市场。我们详细分析了汉斯·哈克(Hans Haacke)的工作,考察了艺术家如何通过揭示赞助人、资金流向或建筑历史,来暴露艺术机构的社会经济结构。这标志着艺术从对“美”的生产转向对“知识”的生产。 二、身体、身份与政治的交织 七十年代开始,女性主义艺术、酷儿理论以及少数族裔艺术家的实践,将身份政治带到视觉艺术的核心。本部分关注艺术如何成为抵抗压迫、重写历史和确立主体性的工具。我们探讨了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如何运用商业广告的语言进行批判性介入,以及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如何将身体作为终极媒介,直面社会对身体的规训与监控。 三、新表现主义的回潮与叙事的回归:一种复杂的情绪 在高度概念化的背景下,八十年代的德国和意大利等地出现的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是艺术对“情感”和“绘画性”的回归。我们分析这种回归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在经历了概念的洗礼之后,对主观经验和历史创伤进行更复杂、更焦虑的表达,揭示了现代性叙事瓦解后留下的巨大情感真空。 第四部分:全球化、数字迷思与后现代的遗产(1990至今) 一、从全球化到地方性:艺术世界的重构 九十年代后,艺术的权力中心开始分散。本部分探讨双年展(Biennale)现象如何重塑了艺术的地理分布和评价体系。我们关注那些拒绝融入国际主流叙事,而坚持在特定地域性、历史记忆或文化差异中挖掘潜力的艺术家,探讨“全球性”是否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同质化。 二、媒介的融合与虚拟现实的渗透 我们深入考察了数字技术、互联网和新媒体艺术对传统“观看”方式的颠覆。录像艺术已不再是实验性的附件,而是主流媒介之一。重点分析了装置艺术如何利用空间、时间、互动性,以及如何开始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挑战我们对“真实”与“在场”的认知。 三、当代艺术的“后人类”视角与生态危机 展望当下,本书最后聚焦于当代艺术对人与非人、生态系统、生命伦理等议题的关注。面对气候变化和人工智能的崛起,艺术家们如何使用视觉语言来描绘一个正在发生深刻物种界限模糊的未来。这不再是简单的社会批判,而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终极反思。 本书通过对上述关键转折点的细致梳理,旨在提供一个更具批判性、更少宿命论的艺术史框架,理解我们所处的视觉文化现状是如何由一系列复杂的、常常是互相矛盾的理论和实践所塑造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长期浸淫在传统学院派框架中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作者对西方主流艺术史叙事的颠覆和重构是如此彻底,以至于在阅读过程中,我几次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过去基于教科书形成的许多既有认知。他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审视我们“如何书写历史”这一行为本身。特别是在对媒介与权力的关系进行剖析时,那种穿透力极强的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他揭示了资本、技术以及新兴的观众群体是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艺术史”。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博物馆墙上的每一件作品,都多了一层复杂的、关于其诞生背景和传播路径的思考滤镜,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比任何单一的知识点吸收都要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厚实的纸张,细腻的触感,让人一上手就感受到它作为一本重量级艺术史论著的诚意。封面的排版看似简约,实则暗藏玄机,那种留白的处理,仿佛是在向读者发出一种无声的邀请,去探索那150年间光怪陆离的艺术图景。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即便是那些色彩极为微妙的现代主义作品图像,也能被精准地还原出来,这对于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匠心独运,每一章的引言部分都采用了不同的字体和装饰元素,这种细微的差异性构建了一种动态的阅读体验,让你在翻阅的过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情绪正在缓缓渗透出来。可以说,光是捧着它,就已经完成了一次对美学品质的初步感知,这种对实体媒介的尊重,在当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令人动容。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奇特的混合体——它既有严谨的学术论证的精确性,又夹杂着某种近乎诗意的、充满个人激情的评述。例如,在描述某位表现主义大师的作品时,文字会突然变得极富张力,用词如同油画刀般刮擦和堆叠,充满了动态的冲击力;而在分析结构主义思潮对艺术的影响时,笔触又立刻变得冷静、抽离,像是在进行一场冷峻的逻辑推导。这种文风上的频繁切换,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鲜活起来,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时而带领你进入喧闹的理论市场去倾听辩论,时而又把你带到宁静的画室角落,去凝视一幅作品的肌理。正是这种张弛有度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艺术批评”这一文体本身可能性的理解。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宏大且富有张力的叙事框架。他并没有将“现代艺术”视为一个线性进步的过程,而更像是一系列不断爆发和自我否定的连锁反应。阅读体验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不断自我拆解的迷宫里,每当以为找到了一个明确的“主义”的出口时,作者的笔锋又会迅速转向另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但细思之下,却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刻的、潜意识的呼应。这种叙事手法,要求读者必须保持极高的专注度,因为它拒绝提供简化的答案,而是强迫你去直面艺术内部的矛盾与张力。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灭”掉的快餐式读物,而是一次需要耐心去“消化”和“反刍”的思想漫游,读完后,很多章节的内容需要在脑海中重新排列组合,才能体会到作者那份复杂的历史洞察力。

评分

从结构上看,作者对于“未完成”这一概念的把握是贯穿始终的哲学核心。他巧妙地避开了那种传统艺术史中对“终点”或“高峰”的盲目歌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不断提出问题、却从未提供最终解答的艺术实践。我深切感受到,每一次技术革新、每一次媒介的拓展,都被置于一个开放性的语境中进行考察。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解放了我的思维定势,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简单归类为“失败尝试”或“过渡阶段”的作品,重新赋予了它们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解读的生命力。它不再是给我们一份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每一个人都加入到这场关于“什么是艺术”的未完待续的对话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