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儿童教育心理学
作 者: 阿德勒
I S B N :9787515820897
出 版 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01日
印刷时间:2017年11月01日
字 数:158000字
页 数:216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281g
定 价:38元
内容简介
《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确、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他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独立、自信、勇敢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总的来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任务。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孩子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打架、说谎,甚至不爱学习等。关于这些问题的心理诱因以及解决方案,阿德勒的这本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和分析。阿德勒告诉我们,儿童的这些行为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只是表象,家长暴力地制止和打骂,只能让问题更严重。《儿童教育心理学》基于个体心理学这个理论依据,对儿童人格构成做了全面、透彻的分析,对为人父母者、教师及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此外,《儿童教育心理学》还介绍了人的天性、遗传等因素对一个人儿童时期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部探讨人性、人的心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心理学佳作。
作者简介
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后因分歧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创立个体心理学,另建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1920 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成立儿童指导中心;1926年,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35年,在美国创办了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他受邀到欧洲讲学,因疲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1976年,以他的心理学理念为基础而成立的S.T.E.P.父母效能培训课程风靡西方。其代表作有《自卑与超》《生活的科学》《神经症问题》《儿童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
目 录
章?导论
了解儿童?//?002
社会情感需求?//?006
第二章?人格的统一性
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发展?//?014
行为模式逻辑?//?019
第三章?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卑与超?//?024
保持平衡?//?030
学校的教育?//?034
第四章?正确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有益的标准?//?040
获取特权的小手段?//?042
过度纠正和治疗的恶果?//?044
当劣势成为一种防御机制?//?047
第五章?儿童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中的恶性循环?//?050
消极语言会剥夺孩子的希望?//?053
自卑的表现?//?057
第六章?防止儿童出现自卑情结
儿童对外在环境的评价?//?062
忽视与宠溺?//?065
社交中角色扮演?//?067
第七章?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儿童对社会情感的心理诉求?//?074
社会情感直接影响逻辑和语言能力?//?077
家庭环境影响孩子性格和成就?//?080
家中个孩子的共性?//?082
第八章?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儿童的心理处境及其矫正
儿童的自动定位?//?086
儿童行为和内心的背离?//?088
理想化的思维方式?//?091
第九章?作为儿童准备性测试的新环境
儿童的对抗行为?//?094
孩子微行为中的信号?//?097
对新环境的不适?//?099
性别不平等带来的伤害?//?102
第十章?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108
智力测试的功能?//?111
适当程度的竞争?//?113
遗传与成绩单?//?115
学生留级和跳级的问题?//?118
关注儿童心理?//?120
第十一章?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126
训练儿童的合作能力?//?130
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132
来自戚的误伤?//?134
如何给孩子挑选读物?//?137
第十二章?青春期和性教育
青春期——至关重要的时期?//?140
青春期画像?//?143
掌握正确的性教育?//?148
第十三章?教育者的主要任务
了解孩子的压力?//?152
帮助孩子重建人格系统?//?155
第十四章?对父母的教育
善意的合作?//?160
正面管教?//?163
附录1?个体心理问卷?//?166
附录2?五个孩子的个案及其评论?//?172
...................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非常焦虑的时期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感觉自己快被教育的各种“标准”压垮了,各种育儿方法论让我无所适从。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它关于“理解”胜过“改造”的核心理念。它没有贩卖焦虑,反而是让人平静下来,去观察、去记录、去理解自家孩子独特的“使用说明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依恋关系”的讨论,它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案例,说明了高质量的陪伴,哪怕只有短短十分钟,其效力也远超长时间的敷衍在场。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在职场和家庭之间奔波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它教会我如何“有意识地”进行互动,而不是被动地对孩子的每一个反应做出反射性回应。比如,在孩子要求买新玩具时,它教导我们如何不被“要挟”,而是通过讨论和协商,让孩子明白资源的有限性,同时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这种平衡的艺术,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读它,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又不失人情味的专家,在你身边耳提面命,让你在育儿的迷雾中找到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理论基础到具体实践,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让人赞叹。我作为一个对教育心理学略有涉猎的读者,原本担心它会过于浅显,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它巧妙地将复杂的大脑科学知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故事,转化成了家长可以立即理解和运用的工具。我尤其对它讲解“延迟满足”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不再是简单地要求孩子“忍耐”,而是从神经科学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后天训练,并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这个计划不是死板的表格,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游戏和挑战。我的孩子在尝试了书中推荐的几个小游戏后,明显表现出在面对诱惑时能多停顿几秒钟的进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魔法,而是科学且有方法的持续投入。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提供的是一套思考框架,而不是一堆过期的口号,让你能根据自己孩子独有的气质和家庭环境,灵活地调整策略。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育儿界的“救命稻草”!我是在孩子进入小学阶段,面对他日益增长的独立意识和偶尔的叛逆期时,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下的。起初,我以为它会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育儿书一样,只会说些“多鼓励”、“多倾听”这种老生常谈的道理。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犀利,它没有直接教你怎么“管教”,而是深入剖析了儿童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特点,这让我一下子茅塞顿开。比如,书中对“执行功能”在学龄期儿童身上的发展瓶颈有非常细致的描述,我这才明白,孩子不是故意拖拉,而是他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还在“装修”中。这种基于科学的理解,让我看孩子的眼神都变得柔和了许多,少了一些指责,多了一些耐心。书中还提供了一系列实操性极强的沟通技巧,尤其关于如何设置边界而不引发对抗的那一章节,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它强调的不是“惩罚”的威慑力,而是“后果的自然发生”和“共情后的坚定执行”,这套组合拳下来,我们家里的争吵频率明显下降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基于尊重的合作关系。对于那些觉得孩子不听话、沟通无效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剂速效药,而是一张清晰的导航地图,指引你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动因。
评分对于那些已经被市面上各种“速成班”和“秘籍”搞得心力交瘁的父母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股清流。它的基调是温和而坚定的,它从不暗示“只要看了这本书,你的孩子就会立刻变成完美天使”,而是强调育儿是一个需要自我成长的旅程。我最感动的是它对“父母自我关怀”的重视。书中多次提到,父母首先需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情感港湾。这一点,在很多育儿书中是被忽略的“软性指标”,但这本书把它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它鼓励我们认识到自己教育方式中的盲点和童年阴影,并提供了一些自我反思的练习。当我开始正视自己过去被过度批评的经历,并学着不再将这种模式复制到我的孩子身上时,我们之间的关系质量立刻得到了改善。这本书不仅是教我如何做个好家长,更是引导我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成熟的成年人。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的成长,它的价值,远超于一本普通的育儿指南。
评分我绝对要向所有“新手爸妈”强烈推荐这本书,尽管书名看起来有点学术化,但它的语言风格非常贴近生活,完全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理论腔调。我个人最欣赏它在处理“情绪管理”这一块的深度。我们常常只关注孩子“做了什么错事”,却忽略了他们表达负面情绪时的那种无助和笨拙。这本书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教我们如何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而不是“评判者”。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共情”,而是具体指导你如何用语言去“命名”孩子的情绪,比如用“你现在看起来很生气,是因为积木倒了对吗?”这样的句式,一步步引导孩子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感受。这种看似简单的技巧,在我家实操后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不再因为情绪上头而摔东西,而是会跑过来告诉我:“妈妈,我好沮丧!”这种质的飞跃,让我看到了积极沟通的巨大潜力。此外,书中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也提供了非常新颖的视角,它强调“自主感”是孩子一切良好行为的基石,远比外部奖励更持久有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疲于奔命的“执行者”,而是一个懂得如何“播种希望”的园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