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拖延、淘气、撒谎、粗心、厌学、挑食、任性……
好孩子有总也说不完的优点:自律、自强、诚信、感恩、勤奋、善良、优雅……
如何教好熊孩子,培养好孩子,请看畅销书作者杨冰新作——
《细节成就孩子一生——父母必须教给孩子的108个细节》
细节1 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
成功的家庭教育,是父母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无论是蹒跚学步的孩子,还是已经上学的孩子,都有这种渴求。平等,不仅是大人之间交往应遵守的原则,大人与孩子之间沟通也需要遵守。
做父母的要做到平等地对待孩子,首先就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与孩子谈话的姿态,要蹲下身子,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好与孩子的目光平视。
纪伯伦说:“孩子来自你的身体,但是,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能塑造他们的思想。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弓上发出的生命箭矢。”
李阳宁访问美国归来,那里的许多人和事仍旧历历在目。比如,一些父母蹲着和孩子在一个水平高度上面对面地谈话,这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他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外国朋友家。一个周末,他们请了一对青年夫妇及其孩子来吃晚饭。当这个2岁多的孩子吃饱了,下地要去玩时,孩子的母亲也立即离开餐桌,面对着孩子蹲下来说:“你是不是坐到离餐桌远一点的地毯上去画画?”孩子高兴地坐到那边独自玩去了。当时,虽然他对这位家长蹲下来与小孩子说话的举动感到惊讶,但以为是这位妈妈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多问。
又是一个周末,学校的秘书曼琳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他又见到这一幕动人的情景。曼琳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当他们准备乘车一同去超级市场时,4岁的儿子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于是,曼琳在车门口蹲下来,两只手握住儿子的双手,脸对着脸,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罗艾姆,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对吗?”罗艾姆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了下来。这时,李阳宁禁不住同曼琳谈起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曼琳说:“与孩子说话当然要蹲下来呀!他们年龄小,还没有长高,大人只能蹲下来,才能平视着与他们说话。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我们认为,孩子也是独立的人,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
李阳宁听了心中十分震撼!大人蹲着说话,和孩子一样高。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对方的尊重,因为他们的关系是平起平坐的。
可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却常常可以看到,父母站在那里,大声呵斥孩子:“过来!别摸!”“去!去!去!别烦我。”等等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语言语调。从说话的态度来看,中国父母比美国父母威风得多。可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并不可敬,这反而使得双方的沟通效果很不好。
其实,是否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只是一个方式问题。重要的是在父母心中,是否真正把孩子当作和自己一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这会影响到家长能否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有关教育孩子的一系列问题。
我常想,为什么父母与孩子就不能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互尊互爱呢?为什么大人不能与孩子“一般见识”呢?为什么我们有困难时,不能得到孩子的关心和帮助呢?
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处理他和孩子的关系的:10%是父亲,90%是朋友,儿子可以常常拍父母的肩。正因为他和儿子经常有着朋友式的交谈和沟通,儿子能够健康成长,成了重点中学的高才生。这位专家说,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也有了自己的自尊心。父母只有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沟通,才会对孩子有影响力。
如果我们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以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就会使他们怯于亲身去体验和探索。如果我们坚持认为自己的知识渊博,总是滔滔不绝地向孩子灌输,不厌其烦地纠正孩子的错误,我们就限制了孩子自己去积累知识的机会。而且这种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态度,会极大地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自信。父母应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所要表达的爱,是要对方接受的,千万不可因“爱”而生“碍”。
我们用希望了解、希望倾听的态度与孩子谈话,就是向孩子表示,我们尊重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尽管父母认为孩子所做的许多事情不尽如人意,但是,也不能就因此显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更不应该过多地挑剔、指责。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这样和孩子沟通:“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是怎样理解的。”“我想弄清楚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肯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框架,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我们就会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学到知识。千万不要以父母的压抑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表达了我们对他的尊重。谈话时可以配合正确的肢体语言进行。例如,脸上露出亲切温和的表情,眼神里充满关爱,语调轻柔和平静。
当我们像面对知心朋友一样,向孩子请教一个问题、与孩子商量决定一件事时,可以想象他一定非常兴奋。因为他感到了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并且尝到了平等相处的快乐。由此看来,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伙伴、交心的朋友,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流畅感,完全不像很多教育类书籍那样枯燥乏味,动辄就是大段的心理学名词解释。作者似乎深谙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疲惫与焦虑,所以每一部分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从一个家庭的晨间小冲突,平滑地过渡到某个长期习惯的养成,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对“情境模拟”的运用。它不是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设置了一个具体的场景——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因为玩具发生争执——然后,作者会通过不同角色的内心独白,展示了处理这种突发状况时,父母不同反应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教育的“瞬间”。读完关于“情绪微调”的那几章后,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小题大做”,其实是孩子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向我们求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教育变成了一门观察的艺术,教会我们如何去“看穿”那些表象之下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管教”上。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行文的韵律感,是我阅读过的教育类书籍中最具个人特色的之一。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也不像某些网络爆款那样追求短平快的口号,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来描述育儿中的点滴。例如,在描述如何教孩子区分“重要”和“紧急”时,作者用了一个关于“种子与花朵”的比喻,非常形象且令人难忘。这种文学性的表达,让原本可能枯燥的习惯养成过程,充满了美感和深度。它促使我不仅关注孩子“做了什么”,更关注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背后的思维模式是如何被塑形的。这本书的深度,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操作指南,而在于它成功地提升了我们作为父母的“观察阈值”。它像一把精密的放大镜,聚焦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不假思索就略过的微小互动中,让我们意识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时刻,构筑了孩子未来应对复杂世界的底层代码。阅读过程是一种心智上的愉悦体验。
评分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的覆盖面非常广,但它的核心思想却异常集中且具有穿透力,那就是“一致性”和“可预测性”对儿童安全感建立的基石作用。它没有停留在教孩子如何做某件具体的事情上,而是着力于建立一套内在的、稳定的行为框架。比如,关于“道别仪式”的一章,它详细阐述了每天上下学或离家时,一个固定的拥抱或一句话,如何成为孩子对抗外界不确定性的心理锚点。这种对深层心理机制的洞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表面的“技能传授”。作者在探讨这些细节培养时,总是能巧妙地将其与现代社会环境下,儿童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联系起来,使得这些看似传统的教育方法,焕发出了新的时代意义。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不是一连串的“任务列表”,而是一场持续的、充满意图的“环境设计”。这本书给了我一套全新的、更精微的工具,让我能够更优雅、更有效地去设计我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环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人性化,即便是零碎的时间也能进行有效的阅读和吸收。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编号,而是用了一系列富有画面感的小标题来区分不同的主题,这让我在通勤的碎片时间里,可以随时翻到感兴趣的那个点进行阅读,而不会因为中断而丢失上下文的连贯性。更难得的是,它成功地在“理想化教育”和“现实可行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许多育儿书倡导的完美父母形象,在现实中几乎无法实现,反而会增加读者的挫败感。然而,这本书似乎非常理解父母的“不完美”,它会坦诚地指出,某些细节的培养是一个漫长且充满反复的过程,偶尔的失误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事后的“修复性对话”。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餐后清理”的讨论,它没有要求孩子做到绝对的完美,而是强调了“责任感的传递”——即便是弄翻了水杯,处理后续的清洁工作也是学习的一部分。这种务实又不失温和的态度,让这本书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让人感到被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被审判。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棒,那种微微泛着米色的纹理,阅读起来感觉非常舒适,不刺眼。封面上的那句主标题,说实话,一开始让我有些犹豫,毕竟“细节成就一生”听起来有点像老生常谈的鸡汤,但翻开内页后,我发现作者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并没有堆砌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真实生活场景的描摹,来阐述这些“细节”的实际影响。比如,书中对孩子整理书桌习惯的描述,不仅仅是要求“干净”,而是深入剖析了“分类摆放”如何影响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时间管理概念。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对比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早餐准备方式,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父母在准备过程中展现出的条理性和耐心,潜移默化地为孩子构建了什么样的世界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细腻,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耳边轻语,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与引导。即便是最微小的生活琐事,比如系鞋带的步骤、餐桌上的礼仪,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教育意义,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会忍不住环顾四周,审视自己和孩子日常忽略的那些“小事”。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重新审视为人父母的日常功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