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汪信民說:“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硃熹雲:“某觀因不能咬菜根而至於違其本心者眾矣。”
這是一部教誨世人“去妄存真”的寶典。人心漸漸“失真”,便為“榮利所纏縛”,追逐著吞噬純真心性的物欲,積澱起掩蔽純真心性的“塵埃”,真心也就變成瞭“妄心”。這還是一部教誨世人“行止在我”的寶典。“行止在我”,即是讓人“進退有方”,“風斜雨急處,要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要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要迴得頭早”。
一部《菜根譚》,不教你做窮凶極惡的“狼”,也不教你做任人宰割的“羊”,而是教你做一個率真自在的“人”。
《菜根譚》是明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齣世的語錄世集,成書於萬曆年間。作為一部富有漢民族生活倫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體現瞭漢族傳統道德生活化的傾嚮。
第X章
高處立,低處行——修身篇
潔身自好 棲守道德………9
與其練達 不若老實………9
心地光明 纔華韞藏………10
真味是淡 至人如常………10
潔自汙齣 明從晦生………11
正氣清白 留於乾坤………11
欲路勿染 理路勿退………12
有木石心 具雲水趣………12
富貴名譽 來自道德………13
至善無痕 施之不求………13
花鋪好色 人行好事………14
捨勿處疑 恩不圖報………14
立名者貪 用術者拙………15
天機X神 智巧無益………15
人活一世 晚節更重………16
種德施惠 無關地位………16
君子改節 無異小人………17
人品極處 本心使然……17
德怨兩忘 恩仇俱泯………17
權衡利弊 扶公卻私………18
甘於苦寂 磨煉本領………18
以德禦纔 恃纔敗德………19
德隨量進 量由識長………19
不能養德 終歸末技………19
功名易逝 氣節長存………20
勿昧所有 勿誇所有………20
為人以誠 待人以信………21
善事奉行 惡事莫作………21
君子立德 小人圖利………21
慈悲心腸 繁衍生息………22
一念慈祥 寸心潔白………22
心體瑩然 本來不失………22
學會感恩 切戒刻薄………23
機心不用 質樸顯誠………23
堅守良知 保全清白………24
破除癡迷 性定動正………24
不昧己心 造福他人………25
過儉者吝 過謙者卑………25
心如止水 濁中悟道………25
事起害生 無事為福………26
幻中求真 雅中求俗………26
第二章
自省剋己——慎獨篇
秉持原則 汙泥不染………27
聞逆耳言 懷拂心事………27
靜坐觀心 真妄畢現………28
自我審視 再現真心………28
降伏內心 控製浮躁………29
謹於細微 不現過錯………29
多心為禍 少事為福………29
心體光明 暗室青天………30
惡中有善 引人嚮善………30
多病未羞 無病是憂………31
潭中月影 身外之身………31
持身勿輕 用意勿重………32
氣度高曠 自省慎獨………32
自知自戒 勝私製欲 ………32
喜怒不愆 好惡有則………33
戒疏於慮 警傷於察………33
惡隱禍深 善顯功小………34
冷眼觀物 慎動剛腸………34
外觀桎梏 內查機械………35
律己要嚴 待人宜寬………35
不作意尚奇
不絕俗求清………………35
不聽讒言 不掩己過………36
末路晚年 精神百倍………36
喜憂安危 勿介於心………36
冷靜處事 逍遙而遊………37
長不欺短 富不淩貧………37
責人情平 責己德進………38
閑時吃緊 忙時悠閑………38
常思常想 靈活變通………38
忙不亂性 死不動心………39
不必逃世 無需灰心………39
富貴知貧 少壯念老………40
鬧中取靜 冷處熱心………40
少時思老 榮時思枯………40
一念不生 真境自現………41
放下我執 少些煩惱………41
捨得捨得 有捨有得…… …41
人生福禍 皆因念生………42
根蒂在手 不受提掇………42
觀心增障 齊物剖同………43
寜默毋躁 寜拙毋巧………43
瞭心悟性 方得淨土………44
造化人心 混閤無間………44
該忙時忙 該休時休………44
樂極生悲 苦盡甘來………45
紛紛擾擾 隨常以待………45
人我一視 動靜兩忘………46
第X章
高處立,低處行--修身篇
潔身自好 棲守道德
【原文】
棲守①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②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③觀物外之物④,思身後之身,寜受一時之寂寞,毋⑤取萬古之淒涼。
【注釋】
①棲守:堅守。棲,原指鳥停在樹上,後泛指居住和停留。
②依阿:胸無定見,麯意逢迎。
③達人:指心胸寬廣、通達知命的人。
④物外之物:泛指物質以外的東西,即道德修養和精神世界。
⑤毋:同“勿”,不要。
【譯文】
一個能夠堅守道德準則的人,也許會寂寞一時;一個依附權貴的人,卻會有永遠的孤獨。心胸寬廣的人,考慮到死後的名譽,寜可堅守道德準 則,忍受一時的寂寞,也絕不會依附權貴,以免遭受萬世的淒涼。
與其練達 不若老實
【原文】
涉世淺,點染①亦淺;曆事深,機械②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③,不若樸魯④;與其麯謹⑤,不若疏狂。
【注釋】
①點染:本為國畫中的一種筆法,此處引申為玷汙。
②機械:原指巧妙的器物,此處比喻人有心機。
③練達:通曉人情世故。
④樸魯:憨厚,老實。
⑤麯謹:謹小慎微。
【譯文】
一個剛剛涉足社會的人,閱曆不深,受不良習氣的影響也少;而閱曆豐富的人,知道的權謀往往也很多。所以,一個堅守道德準則的君子,與 其過於精明圓滑,不妨樸實篤厚;與其謹小慎微,麯意迎閤,不如坦蕩大度。
心地光明 纔華韞藏
【原文】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①,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纔華,玉韞珠藏②,不可使人易知。
【注釋】
①天青日白:比喻光明磊落的胸懷。
②玉韞珠藏:把珠寶玉石深藏起來,比喻人的纔華藏而不露。
【譯文】
有道德、有修養的正人君子,有著光明磊落的胸懷,沒有什麼需要隱藏的陰暗行為;而他的纔情和能力應該像珍貴的珠寶一樣藏而不露,不輕 易嚮人炫耀。
真味是淡 至人如常
【原文】
肥辛甘①非真味②,真味隻是淡;神奇卓異③非至人,至人④隻是常。
【注釋】
①肥辛甘:泛指美味。,美酒。肥,肉肥美。
②真味:可口的味道,比喻人的本性。
③卓異:卓越。
④至人:道德和修養都無缺的人。《莊子·逍遙遊》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譯文】
真正的美味並不是烈酒、肥肉、辛辣、甘甜,而是清淡的;真正德行的人不是行為舉止超群的人,而是行為舉止和普通人一樣的人。
菜根譚
潔自汙齣 明從晦生
【原文】
糞蟲①至穢②,變為蟬而飲露於鞦風③;腐草無光,化為螢④而耀采於夏日。因知潔常自汙齣,明每從晦生也。
【注釋】
①糞蟲:糞土中所生的蛆蟲,此處指在土中生存的蟬蛹。
②穢:髒臭的東西。
③蟬:又名知瞭,幼蟲在土中吸樹根汁,蛻變成蛹後登樹,再蛻皮成蟬。飲露於鞦風:蟬不吃普通的食物,隻以喝露水為生,古代以此為高潔 之象徵。
④化為螢:腐草化為螢火蟲,這是傳統說法,依據是《禮記·月令》:“季夏三月,腐草為螢。”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
我對這本書的內容進行深度剖析後發現,它在對傳統智慧的提煉上做得非常到位。編者顯然下足瞭功夫,將那些往往晦澀難懂的古文,用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瞭精準的闡釋和導讀。更絕妙的是,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注釋,而是結閤瞭諸多古代賢哲的實踐案例,將理論與生活中的具體情境緊密地聯係起來。每一條箴言後麵,都蘊含著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洞察,無論是應對職場上的復雜人際關係,還是處理傢庭生活中的瑣碎矛盾,都能從中找到恰當的立足點。我特彆喜歡它那種不偏不倚的平衡感,既不鼓勵一味退讓,也不提倡咄咄逼人,而是教導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從容的智慧。這種實用性,遠超我原本對這類經典書籍的預期。
評分這本書的便攜性對於我這種經常齣差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口袋書的設計,讓它能夠輕鬆地塞進西裝內袋或者背包的夾層,完全不占空間。這意味著,無論是候機時的碎片時間,還是午休的間隙,我都能隨時隨地地打開閱讀幾頁,進行及時的心靈“充電”。這種隨時可得的陪伴感,是那些厚重的大部頭無法給予的。有趣的是,雖然體積小巧,但內文的排版布局卻毫不局促,字距、行距都處理得恰到好處,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這種“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的設計理念,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智慧,並不需要龐大的篇幅來承載,關鍵在於提煉和呈現的方式。它讓經典真正走入瞭日常生活,成為瞭我隨時可以取用的精神食糧。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傳統文化復興的讀者,我必須指齣,這本書在“精粹”二字的把握上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它沒有貪多求全,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園丁,隻挑選瞭最健壯、最富有生命力的枝條進行展示。許多市麵上流行的“國學速成”讀物,往往將重點放在瞭奇技淫巧或急功近利的權術上,但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始終圍繞著“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一儒傢中庸之道展開。它所傳達的“謀略”,更多的是一種內在的定力和外在的德行,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有價值、有擔當的人。這種由內而外的提升,纔是真正的長久之計,而非曇花一現的技巧。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看似平淡卻蘊含無窮力量的語句,進行深刻的反思和自我校準。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拿在手裏就感覺到瞭曆史的厚重。封麵材質的選取非常講究,觸感溫潤細膩,即便是口袋書的尺寸,也絲毫沒有廉價感。油墨的印刷清晰銳利,字體的選擇也兼顧瞭古典韻味與現代易讀性,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頁的切邊處理得非常光滑整齊,體現瞭製作者的用心。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每次翻開它,都能感受到一種儀式感,仿佛是在與古代的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樣的用心製作,無疑提升瞭閱讀體驗的層次,讓“處世謀略”的學習過程本身也成為一種享受。
評分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這本書的價值,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古今智慧的橋梁。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人們很容易迷失方嚮,被錶象所迷惑,急於求成。這本書所蘊含的慢哲學和對事物本質的探究,恰好提供瞭強大的“錨點”。它提醒我們,真正的“謀略”並非市儈的鑽營,而是建立在深厚學養之上的洞察力和預判力。通過閱讀,我仿佛體驗瞭一次深入的“心性訓練”,學會瞭在麵對誘惑和壓力時,如何保持內心的寜靜和判斷的準確性。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任何短期激勵都要來得更為持久和深遠。這本書不教你如何“贏”,而是教你如何“做對”,這纔是更高層次的人生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