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走出健康 | ||
| 作者: | 赵之心//史绍洁 | 开本: | |
| YJ: | 12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3-06-01 |
| 书号: | 9787513020787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史绍洁,原ZG北京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现任北京市徒步运动协会会长。史会长多年来一直坚持徒步锻炼,几乎所有北京的徒步线路都走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徒步迷,享受徒步运动带来的欢乐和健康。多年的坚持,让史会长对徒步运动有自己D特的见解和感受,也会继续坚持走更多的路线。
赵之心,1976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系田径专业,是GJJ社会体育指导员;现担任全国妇联与卫生部“中国女性健康大讲堂”健康大使、北京市科学健身专家讲师团MSZ,北京市徒步运动协会常务副会长。已出版《赵之心谈女性运动健康》、《有氧健身走》、《快乐健身一箩筐》等多本畅销书,并录制了《强身健骨操》、《有氧大步走》等多套光盘。其中《有氧健身走》一书荣获“D三届北京市YX科普作品奖”YX奖。
精彩导读 目录前言
D一章 认识健走
1.什么是健走?
2.健走的意义有哪些?
3.健走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健走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5.什么人群适合健走?
6.健走的安全问题有哪些?
7.怎样养成正确的健走习惯?
8.入门健走计划的原则有哪些?
9.初级健走计划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10.不同时节的健走方法一样吗?
D二章 健走与心脏健康
1.你真的了解心脏吗?
2.我们只有一个心脏吗?
3.什么是心脏的FC使用?
4.怎么做才能有效预防突发的心脏问题呢?
5.你选择的运动适合心脏吗?
6.如何在运动中保护自己的心脏?
7.怎样的健走方法更利于心脏健康?
8.心脏病患者可以进行健走活动吗?
9.如何制定适合心脏病患者的健走方案?
D三章 健走与骨骼肌肉健康
1.骨骼与肌肉有什么关系?
2.骨骼与肌肉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3.骨骼与肌肉为什么说是“因动而生”?
4.健走对肌肉骨骼有哪些意义?
5.骨骼肌肉健康离不开正确健走方法
6.健走可以更好地预防骨质疏松
7.告别颈椎病,从“十点十分走”开始
8.抬腿走,提高你的肌肉质量
9.扭腰走,给自己的腰部更多力量
D四章 健走维护慢性代谢性疾病
D五章 不同人群的健走方式
我之前读过很多关于“效率”和“目标达成”的书,它们总是把人推向一个又一个的“终点”,让人疲于奔命。然而,这本书的哲学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它更像是关于“过程的艺术”的一本教科书。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与不确定性共处”的那一部分论述。在当今社会,我们总是被教育要消除风险、规划未来,但这本书却鼓励我们拥抱生活中的那些模糊地带和意外。作者举了几个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等待一封重要邮件时的焦虑,或者一次计划落空的失落,并给出了一种接纳而非抗拒的心态。这种论调非常大胆,因为它挑战了主流成功学的话语体系。读完这部分,我感觉内心深处紧绷的弦似乎松弛了不少,仿佛被赋予了一种“允许自己不完美”的许可。它没有提供具体的“解药”,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你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看待自己日常的挣扎,这是一种非常成熟且富有智慧的引导方式,让人感觉非常舒服,没有被说教的压迫感。
评分这本书,坦白说,我是冲着书名来的,但读完之后,发现它带给我的远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开篇的那几章,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现代都市人精神上的那种漂泊感。它不像那种生硬的健康指南,上来就给你一堆运动指标和饮食禁忌。相反,它更像是一次温柔的对话,把我从日常的喧嚣中轻轻抽离出来。我记得有一段描述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窗帘缝隙时的情景,那种光影的细腻变化,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真正“看见”生活中的美了。这种对“感知力”的重塑,是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触动。它似乎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健康,是先从心灵的“觉察”开始的。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且有韵味,读起来像是在品一杯需要耐心等待才能体会到层次感的茶,每一个转折和停顿都恰到好处,引人深思,让人不由自主地慢下来,审视自己生活的节奏是否失衡。这种内省的过程,比任何口号式的鼓励都来得更有力量,它不是强迫你改变,而是让你自己“想”去改变。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完全没有陷入“鸡汤文学”的窠臼,反而是以一种非常克制和诚恳的态度,探讨了“局限性”这一主题。它没有许诺任何虚无缥缈的“圆满”或“永恒的快乐”,而是坦诚地指出,人生的底色里必然包含着遗憾、痛苦和无法解决的矛盾。这种“诚实”的态度,反而给了我最大的安慰。它告诉我,追求完美是一种徒劳,接受生命的不完整性,才是通往真正内心平静的桥梁。书中引用的那些哲学思考,也大多围绕着“有限性”展开,不是为了灌输悲观,而是为了让我们更珍惜每一个有限的当下。这种现实主义的基调,让整本书的重量感十足,它不是一剂短暂的安慰剂,而更像是一份长期相伴的“人生地图”,指导我们在已知边界内,活出最大的可能性。读完后,我没有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盲目乐观,而是获得了“我可以带着这些不完美,继续前行”的坚实勇气。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看,作者的用词非常考究,避免了大量使用生僻的专业术语,使得主题的探讨既有深度又不失亲切感。它的文笔带着一种老派的优雅,类似于二十世纪初那些散文大家的作品,对词语的精确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例如,在讨论“疲惫”这个概念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称之为“累了”,而是区分了“体力的耗竭”、“注意力的分散”和“意义感的缺失”这三种不同的“倦怠状态”,并分别给予了不同的关注点。这种精细的语义划分,极大地提升了理解的层次。我感觉作者对中文语言的驾驭能力非常高超,使得复杂的心灵哲学议题,也能被表达得清晰有力、逻辑严密,却没有丝毫的学究气。每一次阅读,都能在不经意间提升自己的语言品味,这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它教会我,表达的清晰度,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秩序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不得不提,非常具有匠心。它不是传统的章节递进,更像是一组相互关联又独立的“碎片化”思考集合。我个人偏爱它穿插在文字中间的那些简短的“冥想提示”——它们通常只有一两句话,但力量惊人。比如,“感受你的脚底与地面的连接”,或者“此刻,空气在你身体里停留了多久?”。这些提示,虽然文字极简,但每次尝试去做的时候,都会带来强烈的“在场感”。对我来说,这些瞬间的拉回,比长篇大论的理论更有实际操作性。它让阅读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获取,而是一种身体力行的体验。我甚至尝试把其中一个提示写在我的工作笔记本扉页上,每当我感到思绪飘散时,看一眼,就能立刻被拉回到当下。这本书的这种“互动性”,让它区别于许多只是单向输出的读物,它真正地参与到了读者的日常生活中去,成为了一种随时可用的“精神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