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中医虚劳证治专著,该书理法方药俱备,文字简要而重点突出,对虚劳的病机阐发、论治大法和预防措施都子成体系,对中医虚损学说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对虚劳病机的认识,对虚劳辨证、审脉、立法、制方、选药的独特见解,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本书据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柯氏原刻本整理。
全书分上下两卷。卷上首先提出了虚劳之脉法,接着叙述了治虚之三本 、二统、六因,然后从脏腑论及证、治、防、护及易于混淆诸证的辨疑。卷 下主要介绍了虚劳本治方二十二首及治虚药讹一十八辨。汪氏学术上宗《内 经》,对历代名医大家,如丹溪、东垣、立斋等,从其说而不泥其说,独善 治疗虚劳病。
本书全面总结了汪氏多年治疗虚劳病的临床经验,其所论及的治法方药 对当今中医临床颇有启发。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卷上 1
治虚脉法总括 3
治虚脉法分类 3
治虚三本 5
治虚二统 6
阳虚三夺统于脾 7
阴虚之症统于肺 8
虚症有六因 8
心肾论 11
心肾不交 11
心肾不交与劳嗽总论 12
五交论 13
吐血论 13
红症初治法 14
劳嗽症论 14
劳嗽初治法 15
干咳嗽论 16
咳嗽痰中带血珠血丝 16
论劳嗽吐血能治不能治大旨 17
虚劳内热骨蒸论 17
虚火伏火论 18
遗精梦泄论 19
肾痹论 20
白浊白淫论 2Il
女人虚劳 21
尸疰传尸劳等症 21
虚劳当治其未成 22
知节 23
知防 23
二护 24
三候 24
二首 25
三禁 25
四难 26
劳伤非弱症 26
呕血见血非弱症 27
伤寒见血非弱症 27
肠风便血不同怯症 28
阳虚阴症辨 28
软懒症辨 29
老年怯症难治说 30
卷下 33
虚劳本治方 35
归养心脾汤 35
归养心肾丸 35
养心固本丸 36
养心固肾汤 36
桑螵蛸散 36
补元汤 36
清热养荣汤 36
加味固本胶 36
集灵胶 36
清金养荣丸 37
清金甘桔汤 37
清金百部汤 37
清金加减百合固金汤 37
大圣药 37
固金养荣汤 37
清金甘桔汤 38
加味犀角地黄汤 38
琼玉胶 38
固本肾气丸 38
还元丹 38
獭爪丸 38
百部清金汤 38
治虚药讹一十八辨 39
人参 39
黄柏、知母 39
麦冬、五味 40
泽泻 41
桑皮 41
桔梗 42
丹皮、地骨皮 42
生地 43
茯苓 43
黄芪 44
白术 45
柴胡 45
陈皮 46
苏子 46
枳壳 47
杞子 47
当归 47
桂圆 48
柯跋 49
**方剂索引 50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的期望并没有太高,毕竟市面上的中医书籍太多了,能真正拿出干货的不多。但读完几章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批判性思维。作者并非全盘接受古代医家的所有观点,而是敢于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审视和反思,对于一些存疑的理论,会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给出充分的论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深信不疑,也激发了我去探究更多医学文献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医学史的缩影,展现了中医理论发展的脉络和智慧的传承。这种不盲从、重实证的精神,是当下许多医学教育中急需强调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逻辑性极强,每一个章节之间的衔接都非常自然流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梳理脉络时所展现出的条理性,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层层递进,使得知识体系的构建非常稳固。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巧妙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和临床的实用性。它并没有一味地强调理论的纯粹性,而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给出了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思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入门路径;而对于有一定经验的医生而言,它又能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点。书中的图表和表格制作得也非常用心,极大地辅助了记忆和理解,使得那些需要大量记忆的内容变得不再那么枯燥乏味,简直是良心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叙述方式充满了古典韵味,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学术氛围。我特别欣赏它对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把复杂的概念讲得清晰明了。比如,在论述脏腑功能时,作者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结合大量的临床实例,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的。读起来,你会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对话。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演变和加减思路也阐述得非常透彻,对于我们这些临床工作者来说,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深入到“为什么”和“如何用”的层面,这种深度和广度是很多现代教材所不具备的。整体阅读下来,我感觉自己的中医思维框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如何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对于中医药理论的阐述,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它没有过多渲染那些玄而又玄的哲学概念,而是将中医的精髓——生命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一种极其朴实、贴近生活的方式表达出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气机升降”这类核心概念的阐释,作者引用了许多古代医案,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病机变化的全貌。阅读此书,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中医世界,而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那些看似简单的描述,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领会其妙处。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中医精髓、而非仅仅停留在应试层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佳选择。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容易疲劳,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距合理,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一些重要概念和名词的注释做得非常到位,对于不熟悉古代文献的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它不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虽然内容深邃,但整体呈现出来的气质却是沉稳而大气的,读起来让人心生敬畏。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传授了多少具体疗法,更在于它培养了读者对传统医学应有的敬畏心和探索欲,是每一位致力于中医事业的人案头必备的珍藏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