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误区 +饮食滋味徐文兵重磅新作 知名中医专家中医 健康养生

吃的误区 +饮食滋味徐文兵重磅新作 知名中医专家中医 健康养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文兵 于康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养生
  • 饮食
  • 健康
  • 误区
  • 滋味
  • 徐文兵
  • 食疗
  • 营养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18935406
商品编码:25045407761
包装:品质
开本:16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饮食滋味开本:16开
作者:徐文兵页数: 
定价:59.90元出版时间:2018-01-01
ISBN号:9787539061771印刷时间: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版次印次:1
编辑推荐

"★为中国人体质度身定做的家常饮食营养学经典!

★迄今为止,市场上关于营养学的书籍大多基于西方的“以食物营养价值为本”的营养学理念,都是教我们应该吃什么营养成分高的食物,不应该吃什么营养价值低的东西,而没有一本教我们如何能够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以人的本能为主,顺应四季的流变来选择适合每一个中国人体质的饮食营养书。

★作为饮食版《黄帝内经》,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中国人到底应该如何吃才符合生命之道:“饮食的味道比饮食本身重要得多”“吃什么不重要,是不是饥了,是不是饿了,是不是馋了,这几点很重要”“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元气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体会惯性运作,消耗就越小”“同样是你,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进去的食物,*后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饥的时候要吃饱,饿的时候要吃好”“吃肉是需要挑部位的”……

★本书内容源于徐文兵精品付费课程——《饮食滋味》,淘宝销量过千,好评如潮。本次出版,徐文兵老师对课程内容做了进一步修订完善,更便于读者理解学习和操作。
"

内容推荐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流行摧毁了传统,营养和元素代替了味道……关于吃的一切都有了变化。怎样吃才是中国人的饮食之道,才真正能抚慰中国人的身心呢?
为什么选择读《饮食滋味》?因为,《饮食滋味》讲的是适合中国人每个人体质的饮食之道。也许你会觉得,活了这么多年,别的不敢说,如何饮食是根本不用学的。其实,读完这本书,你的饮食观和人生观将会有巨大的改变。
本书是《黄帝内经说什么》的作者徐文兵老师从《黄帝内经》等经典中总结出的zui适合中国人体质的饮食营养智慧,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解答我们的身体真正缺什么,应该吃什么以及怎样吃的重大生命问题。

"

 

作者简介

"徐文兵
徐小周,字文兵,知名中医专家,中医教育家。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同年被授予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荣誉市民。后考取美国针灸师、中医师资格证书,获马里兰州针灸师执照。
1998年回国,先后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北京厚朴中医诊所,厚朴中医学堂。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周稔丰教授、苏有余先生,始终奉行崇古复古的理念,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倡导亲近自然回归传统,以闻道、行道、证道为己任,惠及患者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成为独领风骚的一代中医教育家和医学家。
2007年出版专著《字里藏医》,其繁体中文版于2011年在中国台湾出版后,当年即被《中国时报》评为年度生活类十大好书。2008年年底,与梁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宣讲《黄帝内经》,相关对话丛书一套6册也先后出版。2009年于中国气象频道主持《四季养生堂》栏目,相关音像和图书《四季养生法》于2012年出版。


"

 

目录

"目录
**章  “以人为本”还是“以食物为本”——中西方营养学的*大区别
1.希望人人都能懂点儿中医营养学 02
2.饮食滋味的“滋”是什么 10
3.饮食滋味的“味”是什么 17
4.中医的饮食观和西医一样吗 21
5.中医营养学的讲究 26
第二章  为什么要“应地而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吃的*终目的是“求和” 32
2.谁吃,什么时候吃,在什么心情下吃 41
3.各种食物,自有老天给的不同能量 48
第三章  一生的营养之路——“五谷、五畜、五果、五菜”
1.为什么中医说五谷*养人—“五谷为养” 52
2.为什么中医说吃肉只是为身体锦上添花——“五畜为益” 59
3.为什么中医说水果是五谷、五畜吃多以后帮助消化的一种东西——“五果为助” 70
4.为什么中医说蔬菜**不能当主食—“五菜为充” 75
第四章  如何通过饮食来调神
1.饮食的味道比饮食本身重要得多 82
2.五味是如何调神的 87
第五章  饮食饮食,缺“饮”不可
1.有多少人,一生都不识“水”为何物 98
2.喝什么不重要,喝完的结果才重要 109
3.喝进去的东西不等同于我们的津液(体液) 114
4.卫气:推动体液运行的动力 120
第六章  吃*适合自己的
1.汤对人好在哪儿 126
2.汁对人好在哪儿 128
3.浆对人好在哪儿 132
4.液对人好在哪儿 136
5.胶对人好在哪儿 140
6.糜对人好在哪儿 142
7.髓对人好在哪儿 145
第七章  你会喝酒吗
1.世上有多少人会饮酒 152
2.酒无美恶,过则为灾 158
第八章  你会“消”“化”食物吗——使用水、油、火的智慧
1.食物为什么要烹 164
2.帮助身体消的方法有哪些 167
3.会吃的人要懂焯、煮、蒸之道 170
4.吃油*好吃天然油(胡麻油、猪油) 173
5.会吃的人要懂煎、炸、烹、爆(炒)之道 177
6.会吃的人要懂炙、烧、烙、炮、焖之道 179
第九章  你会吃酱、茶、酒、肉、蛋吗
1.“不得其酱不食”:豆豉、纳豆、酱豆腐(臭豆腐)、豆瓣酱等 184
2.什么人喝什么茶 190
3.喝酒*好喝粮食酒 192
4.如何吃肉、蛋才能保证好吃又营养 195
第十章  芳香类食材对人有什么好处
1.辛、香、温的食材对人有什么好处 202
2.酸味对人有什么好处 207
3.肉药:唤醒我们的消化系统 209
4.不同的香料分别对人有什么好处 212
第十一章  调身的智慧
1.为什么饮食要调和五味 218
2.要想活到天年,先把自己的五脏调好再说 221
第十二章  调肝的智慧
1.肝气虚、肝气实的人会得什么病 224
2.自己在家如何调肝 228
第十三章  调心的智慧
1.心病分为心病、心包病两种,你是哪一种 240
2.心病还要经方医 243
3.心包病是个什么病 251
第十四章  调脾的智慧
1.脾胃不好有什么表现 260
2.治疗脾病有什么名方 262
第十五章  调肺的智慧
1.知道什么时候该“补”“泻”“损”“益” 270
2.肺不好有什么表现 271
3.治疗肺病有什么名方 273
第十六章  调肾的智慧
1.肾不好有什么表现 282
2.治疗肾病有什么名方 286
第十七章  《辅行诀》中的食疗名方
1.养生补肝汤 294
2.调中补心汤 295
3.建中补脾汤 296
4.宁气补肺汤 297
5.固元补肾汤 298
6.“小汤”变“大汤”之法 299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医“以人为本”,西医“以食物为本”
中国饮食食疗(或者叫中医营养学)和西方营养学*大的区别是:我们是以人为本,西方营养学是以食物为本。所以他们说营养,就是分析食物的成分,而不管谁吃。但同样的东西,猪吃和人吃是不一样的,这和食物本身的营养是没有关系的。
我们中医营养学是以人为本,这个“人”甚至可以具体到不同时刻、不同心态、不同情绪下的人。也就是说,同样是你,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进去的食物,*后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
什么叫以人为本?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北京迷路了,问一老大爷:“大爷,去天安门怎么走?”老大爷有两种回答方法,一种是“你往东北方向走”,这叫以地球为本。还有一种回答是“你往左走”,这是以问路者为本——以人为本。哪种回答更容易帮人找到地方,不言而喻,当然是第二种。
要知道,对于一个迷路的,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的人来说,你跟他说往东北走,是没有用的。
如果有人到你住的小区找你,你告诉他:“我在1栋,就是你一进门,左手边儿的那栋楼。”远比你告诉他“我在北栋”要好得多。这就叫以人为本。
所以说,中医营养学讲的以人为本,是严格基于人的基础上来讲营养学。这样是不是说,基于具体人的中医营养学就不能普适大众了呢?不是!
吃什么不重要,什么时候饥了、饿了、馋了很重要
中医营养学以人为本的宗旨还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吃什么不重要,是不是饥了,是不是饿了,是不是馋了,这几点很重要。这些都是中医营养学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就像在“吃不吃早餐”这个问题上,有不少人会举出各种科学的论据来证明吃早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有一个站出来问你“你早晨起来饥不饥”“你早晨起来饿不饿”,这与“强暴”人的胃有什么区别呢?
“以人为本”是王道,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那是霸道。
饥的时候要吃饱,饿的时候要吃好
所谓吃好,有固定标准吗?没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所以我们要想做美食家,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跟着自己的觉和感去走,觉就是饥不饥,感就是饿不饿。
饥的时候要吃饱,不管什么东西都要吃进去,但是吃到百分之七十,就要停了;饿的时候一定要吃好,但是在饿的时候一定要少吃,也不能不吃。所以我的观点是:宁饥不饿。
饿的时候就会伤心,那么饿了要吃什么呢?点心,咸的点心。很多人分不清自己到底是饥还是饿,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生理需要还是心理需要。《杜拉拉升职记》里的杜拉拉,在伤心之后那么吃,是把饿当成饥了,她真正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满足。
其实,有比巧克力更好地缓解人们饿的食材,比如百合。《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中提到的百合病,疑似我们现在的精神病。患者坐卧不安,坐一会儿想起来,起来一会儿想躺下,躺下又起来,就好像失了神似的。“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这种病主要用的药就是百合。

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越耗元气
常食是什么?一个人出生在哪儿,或者久居在哪儿,就吃哪儿的日常饮食。吃常食对人体能量的消耗是*少的。
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对自己的元气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体会惯性运作,消耗就越小。
不吃常食,就像总不回家,在外面找情人一样,*后把自己消耗死。因此,要吃家常饭、吃常食,跟老婆在一起,俗话说,“丑妻近地家中宝”。
一般来说,方圆百里的植物会养育出适合在此地生存的动物。比如我们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个内陆城市,我们就要尽量少吃海鲜,要吃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就是吃鱼也要尽量吃淡水鱼。
为什么?海有一个自然的平衡系统,生活在海边儿的人,吹海风,闻海味儿,人自然就会想吃那些海产品。而我们内陆的人,由于没有那样的消化环境,吃那些深海海鲜,闻不到那个味儿(没有那个消化的环境),身体就容易出问题。
再比如说你是北方人,你到了西藏,吃麦子(面粉)就不得劲儿,你必须吃当地出产的青稞(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吃糌粑、吃酥油,你才觉得身体有力量。如果到了西藏,你还吃白米饭,然后不吃当地的食物,你的身体很快就会出现不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乡随俗。
现代人关心的是食材有什么用,而古人关心的是食材的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把用放到**位,比如我们总是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才;看到一种药材首先会想的就是,它有什么用?而古人关心的是什么?古人更多关心的是食材和药的性。
从用的角度来分析韩信,一开始,他虽然身材高大,但却胆小怕事(历史上著名的故事“胯下之辱”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这时的韩信是没什么用的。后来他被项羽起用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可以说用处也不是很大。然后又被萧何多次推荐给刘邦,但也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就跑了。这就又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被萧何追回来封台拜将后,*终帮助刘邦横扫天下,实现了统一,这时候的韩信可以说是大有用处。由此可见,韩信的用*终还是取决于你是否了解他的性—你是不是把他放在了合适的位置上。
同样的道理,我们使用中药和食材,*重要也是要看它的性是什么。
了解了中药和食材的性和味后,经过调配,就能使整体得到优化组合,产生一种比它们各自为营更大的作用。就像汽车一样,只有发动机,或者只有轮胎都没有什么用,但当生产商把它们组合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发动机和轮胎作为个体所不具备的作用,这就叫作和。
因此,学中医饮食营养学,我们一定要知道食物的本性。要了解本性,就要了解它在哪个季节发芽、在哪个季节收获、在什么地方生长。这就是中医的根—对性味的理解。否则,看《黄帝内经》,你会看得一头雾水:一会儿这个味儿入肝;一会儿那个味儿又入肺;一会儿咸的东西入肾……
吃肉是需要挑部位的
道家认为天地是一种轮回,吃东西没必要有负罪感。羊吃草,人吃羊,人死后被虫子吃,尸体留在土地里滋养草,草再被羊吃,这是个循环的过程。
道家对饮食的研究非常全面,也非常深入,深入到了气和神的状态。比如说对于吃猪蹄儿这件事,道家认为几百斤的猪,全身的重量都压在四个蹄子上,所以猪蹄儿的力道和劲道是猪身上其他部位无可比拟的。
这么说大家可能不是很能理解,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提到猪,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懒、肥、馋。
有个成语叫“狼奔豕突”,这个成语的原意是,像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冲撞(豕就是猪的意思)。由此可见,猪的冲劲儿,也是很厉害的,而它冲的动力来源就是它的蹄儿。
在中医里,有个病症叫奔豚。为什么叫奔豚呢?这里的“豚”指的就是小猪。这种病的症状就是,患者感到小肚子突然有股气,一下子就冲到了心口。这也体现了猪的冲劲儿。
猪是阴性的,蹄子是阴中之阳。而其中阳气*足的蹄儿,要数前蹄儿。另外,羊蹄儿也是阳气十足的,所以我们吃东西是需要挑部位吃的,是有讲究的,而不能乱吃一通。


《身体的智慧:平衡饮食与健康生活》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踏上一场探索身体内在智慧的旅程。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我们常常被各种关于饮食和健康的说法弄得眼花缭乱,甚至适得其反。那么,什么是真正符合我们身体需求的饮食方式?如何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维持身体的平衡与活力?《身体的智慧》将为你拨开迷雾,带领你回归最朴素、最有效的健康之道。 本书并非简单地列举食物的营养成分或提出一套僵化的饮食规则,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身体的运作机制,揭示饮食与健康之间错综复杂但又充满规律的联系。我们将从身体的根本需求出发,探讨食物如何影响我们的能量水平、情绪状态、消化功能,乃至免疫系统的强弱。 第一篇:聆听身体的语言——认识你的真实需求 在开始任何饮食调整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是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我们常常忽略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用各种外界的信息来“代替”身体的感受。这一篇将引导你重新建立与身体的连接。 饥饿与饱腹的智慧: 真正的饥饿是什么感觉?饱腹感又该如何界定?我们将探讨如何区分生理性饥饿和心理性饥饿,以及如何通过细致的觉察来避免过度进食或饥饿感过强。这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更是关于“何时吃”和“吃多少”。 消化系统的秘密: 你的消化系统是身体的“化工厂”,它的健康直接关系到营养的吸收和废物的排出。我们会深入了解胃、肠道的运作原理,识别消化不良的常见信号,如胀气、腹痛、便秘或腹泻,并理解这些信号可能暗示的饮食问题。 身体的能量地图: 身体的能量并非一成不变。你会学到如何识别身体能量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哪些食物能够提供持久而稳定的能量,哪些则可能导致能量骤升骤降,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效率。 情绪与食物的纠葛: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吃”情绪?压力、焦虑、喜悦,这些情绪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食欲和食物选择的?我们将探讨情绪化进食的根源,并提供一些健康的应对策略,让你不再依赖食物来调节情绪。 第二篇:平衡的艺术——构建属于你的健康食谱 一旦你学会了倾听身体,我们就将进入构建健康食谱的实践阶段。本书强调的不是单一的“超级食物”或“减肥餐”,而是整体的平衡和多样性。 五味调和,滋养身心: 中国传统医学强调“五味”(酸、苦、甘、辛、咸)对身体的滋养作用。我们将详细解读每种味道对五脏六腑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日常饮食中巧妙运用,达到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例如,适度的酸味有助于生津开胃,但过量则可能伤及脾胃;甘味能补益脾胃,但过度则容易助湿生痰。 四时更迭,顺应自然: 自然界的规律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能量和需求。本书将指导你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春季宜清淡,夏季宜清热,秋季宜滋润,冬季宜温补。顺应四时,不仅能满足身体当下的需求,更能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食物的性味与体质: 并非所有食物都适合所有人。我们将介绍食物的“性”(寒、热、温、凉)和“味”,并探讨不同体质(如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痰湿、食滞等)的特征,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最合适的食物,达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个性化养生。 主食、蔬菜、肉类的智慧选择: 我们将审视现代饮食中对精制谷物、加工食品的过度依赖,并倡导回归天然、粗加工的食材。了解不同类型的主食(如全谷物、薯类)如何影响血糖和能量;蔬菜的丰富色彩背后蕴含的营养价值;以及肉类、蛋类、奶类在健康饮食中的适宜比例和选择。 饮水的学问: 水是生命之源,但如何饮水、饮什么水,同样有讲究。我们会探讨最佳的饮水时间和饮水量,以及如何选择纯净、天然的水源。 第三篇: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之外的智慧 健康并非仅仅关乎“吃”,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身体的智慧》还将触及饮食之外,同样重要的生活习惯。 睡眠的疗愈力量: 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恢复的黄金时间。我们将探讨睡眠不足如何影响食欲、新陈代谢和情绪,并提供改善睡眠的实用建议。 适度运动的韵律: 动静结合是养生的重要原则。我们会讨论不同强度和类型的运动如何影响身体的能量代谢和循环,以及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让身体保持活力。 情绪的疏导与管理: 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会严重消耗身体的能量,影响消化和免疫功能。本书将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你管理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食”与“不食”的智慧: 有时候,适当的“不食”同样是重要的。我们会探讨辟谷、轻断食等概念,以及它们在特定情况下的益处和注意事项,前提是建立在对身体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尊重自然,回归本真: 最终,本书倡导的是一种回归自然、尊重身体本真需求的生活态度。抛弃过度的欲望和不切实际的追求,用心感受生活,让饮食和生活本身成为一种疗愈和滋养。 《身体的智慧》将帮助你打破对饮食的固有认知,重新认识身体的强大能力。它不是一本速成的“秘籍”,而是一扇通往更健康、更和谐生活的大门。通过学习和实践本书中的智慧,你将能够: 更准确地识别身体的需求,不再被外界信息误导。 构建出既美味又营养,真正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 提升身体的能量水平,改善消化和免疫功能。 更好地管理情绪,减轻压力对身体的影响。 最终,活出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着健康与活力的生命状态。 这本书献给所有渴望了解自己身体,追求真正健康生活方式的你。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充满智慧与惊喜的身体探索之旅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知名中医专家中医健康养生”让我看到了它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实践价值。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健康养生,离不开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饮食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的营养学标准,而应该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去理解食物的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等特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中医饮食世界,了解那些隐藏在日常饮食背后的中医道理。比如,为什么某些食物在特定季节会变得“上火”或“寒凉”,为什么同样的食物对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我希望作者能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中医是如何通过精妙的饮食调理,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以及如何帮助我们建立一套真正符合自身体质的健康饮食模式,让“吃”成为一种疗愈和滋养的方式。

评分

这本《吃的误区》从书名来看,似乎直指我们在日常饮食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我一直觉得,很多所谓的“健康饮食”说法,其实是被商业炒作或者片面理解所裹挟的,未必真正符合人体自然的规律。比如,关于“五谷杂粮”的好坏,关于“素食”的营养,关于“水果”的摄入量等等,我总觉得里面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临床经验,为我们拨开迷雾,指明那些真正被忽视或误解的饮食真相。我希望作者不仅能指出“误区”,更能给出“正解”,教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饮食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最符合中医养生智慧的道路。如果能了解到一些关于不同体质、不同季节、不同人生阶段的饮食宜忌,那就更好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宜”。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吃的误区”让我想到了很多我曾经奉行的、现在看来或许并不那么正确的饮食习惯。比如,关于“少吃主食”的流行理论,关于“益生菌”的盲目追捧,关于“排毒”的各种奇葩方法,我都在不断地自我怀疑和探索中。我希望徐文兵老师能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们揭示这些被广泛传播却可能误导大众的饮食迷思。我期待书中能有对这些“误区”的深入剖析,并提供符合中医“顺应自然,调和阴阳”原则的健康饮食建议。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真正读懂自己的身体,如何根据身体发出的信号来选择食物,而不是被外界的信息所左右。如果能学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食物来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吃”来保持身心的和谐与宁静,那将是我最大的心愿。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养生颇有研究的爱好者,看到“徐文兵”和“饮食滋味”的结合,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期待。我对“滋味”这个词特别敏感,因为它直接关联到我们的味蕾体验,而中医讲究“五味养五脏”,深知味道与健康之间的微妙联系。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一些饮食禁忌,更能深入探讨食物的本性、烹饪的方式对“滋味”和健康的影响。我好奇,在徐文兵老师看来,真正的“滋味”美食,是如何与养生和谐统一的?是否那些我们追求的、天然的、不过度加工的食物,本身就蕴含着最古老、最朴素的健康密码?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品尝食物,如何感受食物带来的能量,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填饱肚子的工具。如果能从中领略到中医“食医同源”的精髓,并学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身体状况的实用方法,那将是极大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吸引人,尤其是“徐文兵重磅新作”和“知名中医专家”这样的字眼,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中医的养生理念很感兴趣,也深知饮食在健康中的重要性。市面上关于饮食的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触及核心、深入浅出的却不多。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不同于大众认知、更具指导意义的饮食原则,了解中医如何看待我们日常的“吃”,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身心健康的平衡。我尤其关注那些被普遍接受但实际上可能存在误区的饮食习惯,很想看看徐文兵老师是如何解读的,以及是否有颠覆性的见解。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易于实践的饮食指南,并且能解释清楚背后的中医理论,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作者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案例,让读者真正理解“吃”这门学问的深奥之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