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手册 高荣成 著 练出会读书的大脑 中信出版社

阅读手册 高荣成 著 练出会读书的大脑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阅读方法
  • 高效阅读
  • 思维导图
  • 大脑科学
  • 学习技巧
  • 自我提升
  • 知识管理
  • 读书笔记
  • 认知提升
  • 中信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7767
商品编码:25334113764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阅读是什么?

不是快,也不是多,而是从中获益并改变我们的生活。

刻意练习“会读书的大脑”,才是阅读高手的秘籍!

让阅读改变命运的操练指南!

《如何阅读一本书》实践版!

一本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论!

韩国版“罗胖”用10种阅读法碾压你的“知识焦虑”!

从此不做“读书奴”


书名:阅读手册
定价:42.00元
作者:高荣成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1
页码:27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77767


"《如何阅读一本书》实践版
一本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论
韩国版“罗胖”用10种阅读法碾压你的“知识焦虑”
从此不做“读书奴”
读我;培养成长型思维
多读:读书如何改变大脑
泛读:培养批判思维
慢读:慢慢来比较快
再读:此刻读书,为安我心
观读:带着观点阅读
笔读:作家是如何诞生的
朗读:藏在阅读中的社交乐趣
难读:改变爱上网的大脑
掩读:学会提问的艺术
"


《阅读手册》是一本运用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帮助人们养成阅读习惯的指导书。本书向我们揭示了10种读书方法,可根据需要应用于我们的职场或生活。作者逐一介绍10种读书方法的具体方法,并按照读者的读书能力,差异化地给出了具体可行的阅读方案。不论你是、就业两头忙的大学生、每天都要看论文的研究生,还是需要庞杂知识的上班族,或是想要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家长,不论你从事的是何种职业、年龄几何、阅读能力如何,都能够将这些读书方法灵活运用起来。


"序   言
Part 1读我:阅读自己
 
Chapter 1 • 变化的大脑
003  • 人类共性
006  • 脑的可塑性
Chapter 2 成长型思维
013  • 突破界限:成长型思维和定式型思维
018  • 身份认同的形成
020  • 变化的身份认同
023  • 难以达成的读书目标
025  • 心想事成
 
Part 2多读:多多阅读
 
Chapter 1 • 没有天生会读书的大脑
031  • 一生可供读书的时间只有10个月
032  • “我压根儿就没有读书的大脑”
035  • 读书改变大脑
037  • 读书家的大脑有何不同?
Chapter 2 • 泄露天机:1 年读 300 本书
041  • 拥抱多读焦虑症
046  • 固定在读书环境中
051  • 从“系读”开始
058 • 特辑 1  适合初学者的多读书单
060 • 特辑 2  初学者“系读”实战指南——市场营销新手怎么读?

Part 3泛读:多样阅读
 
Chapter 1 • 通过泛读使自己变苛刻
067  •  谁能在首尔大学拿A+?
069  • 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
073  • 名家名作,要苛刻审视
077  • 通过泛读培养批判思维
Chapter 2 • 通过泛读让自己变得更具创造性
081  • 联觉与创造性
083  • 陌生与创造性
084  • 在泛读中寻找创造性
085  • 创造性是陌生之物的联结
088  • 有创意的人的特质
090  • 了不起的泛读家——贾雷德•戴蒙德
Chapter 3 • 通过泛读使自己变得更谦逊
093  • 读书使世界变得更大
095  • 泛读与系读
 
Part 4慢读:缓慢阅读
 
Chapter 1 • 孩子的读书活动
099  • 孩子通过父母阅读
102  • 父母读书,孩子才会跟着读
102  • 孩子阅读的是爱
Chapter 2 • 自学者
105  • 缓慢阅读的秘密
106  • 泰勒老师的教学方法
108  • 能够自我学习的人类
Chapter 3 • 高效的 6 段式慢读法
111  • 第1阶段:确定慢读书籍
112  • 第2阶段:反复阅读
113  • 第3阶段:派生阅读
113  • 第4阶段:按章节概述
113  • 第5阶段:按章节写下自己的思考
114  • 第6阶段:写文章
115 • 特辑  成人“快速”慢读法
 
Part 5观读:带着观点阅读

Chapter 1 • 所见之物
119  • 她所见之物
121  • 他们所见之物
122  • 大众所见之物
123  • 大脑所见之物
126  • 书中所见之物
 
Chapter 2 • 观点与书
129  • 新视角产生惊人结果
132  • 观读1:读书过程中吸取观点
134  • 观读2:带着一定的观点读书
136  • 熟练运用观读的方法
140 • 特辑 1  观读运用方法 1:我的观读目录
143 • 特辑 2  观读运用方法 2:用观读法激活点子

Part 6再读:再次阅读

Chapter 1 • 自我的时间旅行
147  • 此刻读书,为我心安
149  • 神秘的读书之法——再读的力量
152  • 再读,自我的时间旅行

Part 7笔读 : 边写边读

Chapter 1 • 边画线边读书
159  • 笔记与痕迹
160  • 笔读之争
162  • 我把书读脏的理由
164  • 从读书家到抄写者
166  • 从抄写者到作家
167  • 如何开始写作?
170  • 写好文章的方法
173  • 通过笔读制作备忘录
177  • 写作的力量

Part 8朗读:出声阅读
 
Chapter 1 • 朗读的力量
183  • 朗读的历史
184  • 朗读为何风行?
187  • 读书与听觉
190  • 朗读——“坏文章的终结者”
192  • 朗读——理解高难度文章的魔法
 
Chapter 2 • 卓越的读书之法:读书小组
195  • 书面文化VS口头文化
197  • 人类天生是社会性动物
199  • 盲从者:我们不由自主地效仿他人
203  • 归属感提升学习能力
205  • 讨论中出革新
207  • 读书小组的力量
206 • 特辑  播客《如何阅读》

Part 9难读:越读越难
Chapter 1 • 读书的大脑 VS 上网的大脑
213  • 数字原住民?
216  • 屏幕破坏大脑
219  • 上网,通往难读之路的捷径
Chapter 2 • 战胜难读
223  • 离书本越来越远?如何解决难读问题
224  • 战胜难读的环境设定
227  • 利用好“行动契机”
228  • 难读的话就换一本书读
229  • 难读的解决方法

Part 10掩读:合上书读

Chapter 1 • 智慧之始
235  • 掩读的两种含义
238  • 为何要偶尔合上书本
241  • 合上书本,思考提问
244  • 质疑的力量
Chapter 2 • 闲暇时光
247  • 空手术室带给我的启示
249  • 创造读书时间
251  • 放下书后起身前行
253  • 佳读书法:读书后睡觉
256  • 梦是另一个突破口
"


"高荣成
韩国版“罗胖”、职业读书人、作家
他每天从书海中挑出好书介绍给大家,和读者一起阅读,并将阅读的过程写成文字、做成讲义。阅读和写作对他而言是对生命的学习和挑战。本书在韩国问世后迅速登上畅销排行榜,广受读者好评。
他还是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一直撰写有关子女养育、教育相关的专栏,并连续数年在电台,以职业读书人的身份向大家推荐好书,同时给多家媒体供稿,在博客、脸书上获得了大量支持,并通过社交媒体、电台、讲座等多种形式和读者互动。
"


"Chapter 1 • 变化的大脑

明晰起源是知晓事物之理的佳方法。
——泰伦斯•狄肯(Terrence   Deacon),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命起源研究学者
人类共性 “灵感汹涌溢出。”a
法国数学物理学家亨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如 上记录下了他在喝下一杯黑咖啡后的激动心情。突涌的思绪使他 证明了富克斯函数确实存在。
虽然我无法和这位伟大的学者相提并论,但我在喝咖啡的时 候,也会进行很多思考。正是在咖啡馆中,我阅读了书房里三成 以上的书籍,并写就了 5 部作品当中的两部。
我在咖啡厅阅读或写作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对对一起消磨时光的情侣,并透过他们感受世界的变化。有时候,情侣们不仅仅在品尝咖啡,还时不时地触碰对方。每当这时,我都会假装 没看见,摆出一副更加努力工作的样子。不过这又如何呢?咖啡 史学家海因里希•雅各布(Heinrich Jacob)曾经说过:“一杯咖 啡是绝妙惊人的情感凝结剂。”正如书中所说,咖啡的香气能使 恋人们爱得更加深沉。在其他国家的咖啡馆中,又会是哪般情 景呢?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行走世界各地,以各个城 市的情侣为研究对象,观察情侣们在喝咖啡时的身体接触频次。 各地的观察结果截然不同:也许是因为伦敦的情侣们更追求柏拉 图式的爱情,他们在喝咖啡的时候几乎没有身体接触;而巴黎的 恋人们在喝咖啡的这段时间里,相互触碰了 110 余次;在波多黎各的圣胡安,情侣们在咖啡时间里的身体接触多达 180 次。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每种文化之间都存在
不小的差异。德国影视剧以悲剧收尾的概率比美国大三倍;在印 度和巴基斯坦,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没有爱情也可以结婚”; 而 98% 的日本人坚定地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前提”;另外,65%的日本人会担心自己在公众场合下说错话,而只有 25% 的美国 人会有这种担忧。
“二战”期间,主张极端民族主义的希特勒及其纳粹制造了 人类历史上大的伤亡,此后,文化人类学学者和社会学学者都 争相投入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的研究。在文学领域,对文化多样性的赞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每一个有基本教养的人都应该承认文化差异,如果有人在波多黎各的情侣们喝咖啡时横加 责难,那么他周围的人肯定也会对他在其他方面加以指责。
身处于尊重文化差异和个性的环境中,我们时常会忽略“我 们同属于一个人种”的事实。1945 年,美国人类学家乔治•彼 得•默多克公布了在全球数百个社会中都存在的 67 个行为和制 度,具体如下:
禁止乱伦、长幼有序、身体装饰、日历、清洁沐浴、集 体组织、烹饪、劳动协作、宇宙观、求爱、舞蹈、装饰艺 术、占卜、分工、解梦、教育、末日论、伦理学、民族植 物学、礼节、信仰治疗、家庭宴会、点火、民间传承、禁 食、葬礼仪式、游戏、身体语言、馈赠礼物、政治体制、打 招呼、发型、款待、住房、卫生、继承规则、玩笑、血缘关 系、语言、法律、幸运迷信、咒术、婚礼、吃饭时间、医 药、助产术、处罚、个体姓名、人口政策、养育、怀孕、妊 娠、惯例、财产权、驱散超自然存在、青春期风俗、宗教仪 式、居住规则、评判标准、灵魂概念、地位分化、外科手 术、制作工具、交易、访问、适应气候变化、织布。

著名人类学家唐纳德•布朗(Donald Brown)也在《人类共 性》(Human Universals)一书当中罗列了世界不同文化圈中人 们的共同特征。他罗列的条目更多,涉及更多细节,比如,在所有社会之中,小孩子见到陌生人都会感到害怕,他们都更喜欢喝甜水而非白开水;相对女性而言,男性会到离家更远的地方去旅 行;等等。每个文化圈都有特定的故事、神话和谚语,都会将世 界划分为集团内部和外部。可见人类有着诸多共性。
那么,人们拥有这么多共同特性,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这 足以说明,在共通的遗传物质的基础之上,我们拥有相似的“大 脑”,拥有相似的思想和行动之源。事实表明,遗传物质的 80% 都和脑相关。
我之所以对人类共性感兴趣,是因为我要解开序言中所讲 的与读书相关的疑惑:“读书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有着怎样的意 义”,“读书对我们有何影响”,以及“我的阅读方法是否具有普 遍适用性”。我想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了能够弄清楚这些, 我们必须在读书之前先读懂身为人类的自己(读我),然后才可 以说:“对我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对你也好。”
接下来,我将围绕着每个人都具备的“脑”来谈读书。我写 这本书,就是希望能够用前沿的脑科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 理论,打开“读书”这个潘多拉魔盒,为它插上故事和人文科学 的翅膀,让它飞入读者的怀中。

脑的可塑性

世界著名脑科学家拉马钱德兰教授(Ramachandran)接诊了一位名叫维克托的患者,该患者曾因手术截去了左臂,但他的感知能力正常,从神经学的角度看,似乎并没有什么大问题。然而 当刺激他脸部时,他开始胡言乱语:“老师,我感觉您正在触碰 我的拇指。”骇人的是,他从被截掉的拇指那里感受到了触觉! 往他脸上滴水时,他也说他感觉到了已经被截掉的左臂下部有水 流淌而过!调查结果显示,他的左侧脸颊上具有被截断的左臂感 觉神经。该症状被诊断为“幻肢”(Phantom limbs)。那么,在维 克托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脑皮层各部分与身体部位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
20 世 纪 30 年 代, 一 名 叫 怀 尔 德• 潘 菲 尔 德(Wilder Pentield)的神经外科医生在为患者做脑部手术以治疗癫痫的过 程中发现,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会引起身体不同部位的反 映。经研究后,他发表了显示大脑皮层的各部分与身体部位一一 对应关系的“潘菲尔德脑地图”。该发现对科学界冲击巨大,普 通大众也对此十分关注。
当我们观察这幅脑部地图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脑 皮层上对应身体不同部位的区域的面积相差很大。我们由此就可 以看出大脑认为哪些部位重要。在脑地图上,手和面部所占的 比重很大,而与后背相关的部分非常小。维克托的左臂虽然截肢 了,但他的大脑中依然存有他手臂的地图。手臂的感觉神经一直 存在,并等待着刺激;而截断的手臂一直不给大脑传递信息,于 是大脑陷入了混乱。
 
潘菲尔德脑地图

从潘菲尔德脑地图可以看出,手臂区域旁边就是脸部。面部在脑地图中的面积大,活动也为丰富。面部的神经侵入了截 断手臂对应的皮层,使得维克托每次触摸自己脸时都会从自己假 想的手传来触感。
我们普遍认为人长大之后脑部就不会再变化,甚至会退化。 这是因为我们可以看见的一切身体器官都在缓慢老化:我们的皮 肤变得松弛,头发变得斑白,肌肉力量逐年下降,我们的记忆力 也会衰退。有些人才过 30 岁,就经常说“现在脑子不中用了, 学不进去了”之类的话。但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了 除“幻肢”这种特殊症状之外的其他脑解剖学变化。古希腊哲学 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不要才过了 30 岁 就说些“现在脑子不中用了,学不进去了”的话。脑科学已经证 实:“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变化。”
人类脑的质量为 1.4 千克,仅占身体总重的 2%,却使用了维持人类生命必需能量的 20%,新生儿的脑耗能占比甚至达到了 65%。此外,80% 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都和脑相关。可见 对人类来说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人类的大脑中有约 1 000 亿个神经细胞,即神经元。
各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通过突触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神 经元中,十分纤细的轴突自细胞体伸出,伸向其他神经元的中心, 即树突处。 各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通过突触相互接触,并传 树突递信息。神经元以快达每秒几 百米的速度向我们的身体各处传轴突递电信号,神经元接收电信号后,通过突触释放如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等化学形态的神经传递物 质来传递信息。
神经元构造
轴突末 端纤维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é Descartes)在 1641 年出版的《形 而上学的沉思》(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中将大脑描 述为一个与钟表和水泵相似的机械工具。此后,随着工业革命的 发展,公众更加倾向于将大脑看作是机械。人们认为,脑神经组 织如蒸汽机械一般,是由几部分构成,每部分具有特定的功能。 诺贝尔奖获得者、西班牙神经解剖学者圣地亚哥•拉蒙  –  卡 哈尔曾在 1913 年声称:“成人脑中的神经网络是固定不变的,不能改变。”
20 世纪中期,被称为是“思考机器”的计算机诞生,许 多科学研究人员和哲学家将人类的智能比喻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 CPU),将人类的记忆比喻为存储 芯片或硬盘,并开始将脑的神经回路和机能与进化的机械(计算 式)相提并论。他们认为:“脑与钟表、蒸汽机或计算机相似, 不会变化。”
1968 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一个叫迈克尔•莫泽尼奇的人 通过猴子实验,证明了“灵长类的脑在变化”。他将猴子的手部 弄伤,截断感觉神经,观察此后猴子的大脑如何反应。起初在触 碰其手指末端关节时,猴子的大脑会陷入混乱,即便感觉神经已 被切断,大脑依然会认为触觉是从手指末端传出来的。然而几 个月后,猴子的脑部混乱就会消失,因为它们大脑进行了自我 修复。但该实验不能以人为实验对象进行复制。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 MRI)技术诞生,人们才在脑研究领域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
20 世纪 90 年代,英国研究人员发表了有关人类脑部变化的 卓越研究成果。16 名伦敦出租车司机接受了 MRI 脑部成像,研 究人员发现其大脑海马后部,即负责储存和调节环境中的空间 形象的部分显著比普通人大,也就是说他们的这部位的神经细 胞明显更多。通过后续研究和发现,人们逐渐接受了人类的大 脑在持续变化的事实。描述大脑变化的用语“大脑可塑性”(plasticity)也随之诞生。脑的变化主要体现于神经元间的联结变多变强。那么怎样才能让大脑变化呢?大脑可塑性受视觉、听觉、行 为、思考、学习、认知、记忆等与脑相关的几乎所有脑活动的影 响,脑神经组织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从关于伦敦出租车司机的研 究中可以看出,大脑在进行特定的训练时变化会得到强化。
大脑无限变化的可能性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的。虽然不 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世纪伟人爱因斯坦一般的大脑,但我们个人的 选择和行为,会导致自身不可思议的成长与飞跃。我们不是静止 不变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能成长。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这比 人生中的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

《阅读手册:练出会读书的大脑》—— 破译阅读的奥秘,点亮求知之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输入,而是大脑与文本深度对话、知识构建与思维拓展的复杂过程。我们常常在浩瀚的书海中迷失方向,或是在阅读后感觉似懂非懂,效率低下。高荣成先生的《阅读手册:练出会读书的大脑》正是应运而生,它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知识体系,而是致力于为你揭示“如何阅读”这门核心技能的内在机制,通过科学的方法与训练,助你蜕变为一个真正“会读书”的大脑。 这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种亲切、务实、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领读者深入理解阅读的本质,并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训练方法。它将帮助你摆脱“读了等于知道”、“读完等于掌握”的误区,让你学会如何与书本建立真正的连接,让每一次阅读都转化为思维的跃升和知识的积累。 一、 认识你的阅读大脑:从感知到理解的奇妙旅程 首先,本书会带你认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进行阅读活动的。从视觉感知文字、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暂留,到与长期记忆中的已有知识进行连接,再到形成理解、产生联想,甚至激发思考和创新,阅读是一个涉及多感官、多区域协同工作的复杂生理和心理过程。高荣成先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了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让你明白,我们的大脑并非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参与构建意义的创造者。 你是否曾疑惑,为什么有些人阅读速度快且理解力强,而有些人却事倍功半?《阅读手册》会告诉你,这背后的大脑运作模式存在差异。它会引导你审视自己当前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找出阻碍深度阅读的“瓶颈”。例如,是否过于依赖线性阅读,缺乏全局观;是否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是否满足于表面理解,未能深入挖掘作者意图;是否阅读后缺乏反思和总结,知识未能内化。 本书将帮助你理解,阅读不仅是眼睛扫过文字,更是大脑在信息流中穿梭、筛选、整合、加工的过程。它会介绍一些关键的认知心理学原理,让你明白,例如“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如何影响我们理解复杂文本,以及“模式识别”在快速捕捉文本主旨中的作用。了解这些,你就拥有了诊断和优化自己阅读能力的基础。 二、 颠覆传统阅读思维:从“输入”到“输出”的认知革命 传统的阅读方式往往倾向于“输入式”,即被动接收作者传递的信息,读完后便束之高阁。然而,真正高效的学习者,懂得从“输入”走向“输出”。《阅读手册》的核心理念之一,便是强调阅读的“主动性”与“目的性”。它鼓励读者在阅读前就带着明确的问题和目标,将阅读过程视为一场与作者的“信息交互”而非“信息接收”。 本书会颠覆你对“读完”的定义。真正的“读完”并非指合上书本,而是指你能够清晰地阐述书的核心观点,将其融会贯通,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阅读手册》将提供一系列“思维工具”和“阅读策略”。 目的性阅读: 在开始阅读前,明确你希望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还是为了拓展某个领域的知识?带着目的去阅读,能够极大地提高你的阅读效率和聚焦度。 批判性思维: 阅读并非全盘接受。本书会教你如何质疑作者的论点,分析其逻辑链条,辨别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这涉及到如何识别假设、评估证据、发现潜在的偏见。 结构化思维: 任何一本书都承载着作者的逻辑结构。学会识别和理解文本的组织方式,如总分总、并列、递进等,能够帮助你更快地把握全书脉络,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可视化阅读: 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的图像、模型或流程图,是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有效方式。本书将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你构建自己的“思维地图”。 三、 练就“会读书”的技能:从浅阅读到深阅读的进阶之路 《阅读手册》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是一本实操指南,为你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帮助你一步步从“浅阅读”迈向“深阅读”。 1. 阅读前的准备: 预读与扫描: 学习如何快速浏览目录、序言、引言、结论以及各章节的首尾段落,快速了解书的大致内容、结构和核心观点,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你深入阅读,以及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去读。 提问与预测: 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向文本提问,预测作者接下来的论述,主动参与到文本的意义构建中。 2. 阅读中的策略: 划线与批注: 并非随意划线,而是有策略地标记关键信息、重要论点、疑问之处,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短的注释和思考。 主动思考与联想: 将阅读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连接,思考其对自己的意义,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 放慢节奏与深度聚焦: 针对重要的部分,放慢阅读速度,深入理解其内涵,必要时反复阅读,确保真正掌握。 3. 阅读后的深化: 总结与提炼: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书中的核心观点,提炼出最重要的信息。这可以是写读书笔记,也可以是口头复述。 反思与应用: 思考书中内容对自己的启发,以及如何在工作、生活或学习中加以应用。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力。 交流与分享: 与他人讨论书中的内容,通过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 解决阅读中的普遍痛点:让阅读成为一件高效而愉悦的事 《阅读手册》还会针对我们在阅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如何克服阅读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 本书会介绍一些关于专注力训练和保持阅读动力的技巧,例如番茄工作法、创造舒适的阅读环境等。 如何高效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 无论是小说、科普、历史还是专业文献,不同类型的书籍有其独特的阅读方式。《阅读手册》会针对性地提供阅读策略。 如何记住阅读过的内容? 强调理解与运用在记忆中的核心作用,介绍间隔重复、主动回忆等记忆巩固方法。 如何管理海量的阅读信息? 帮助读者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让阅读的成果能够被有序地存储和检索。 五、 结语:开启你的“阅读超能力” 《阅读手册:练出会读书的大脑》是一次对阅读本质的深刻探索,是一场思维方式的系统升级。它并非提供让你“读得多”的技巧,而是让你“读得精”、“读得深”、“读得透”。通过掌握书中提供的科学方法和训练体系,你将逐渐摆脱“读不懂”、“记不住”、“用不上”的困境,让阅读成为你提升自我、拓展视野、激发创新的强大引擎。 这本书为你打开的,是通往知识的更高维度,是通往独立思考的自由之地。它将帮助你不再是书本的奴隶,而是书本的驾驭者,让每一次与书籍的相遇,都成为一次大脑的盛宴,一次精神的远航。最终,你将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读者,而是那个能够主动构建知识、深刻理解世界、并能将所学付诸实践的“会读书的大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一种持续的自我投资,但现实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真正能静下心来,深入阅读并有所收获,是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我常常在购买了心仪的书籍后,将其束之高阁,然后又被其他更“紧急”的事情所占据,等到真正拿起书本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当初的专注力和耐心,阅读体验大打折扣,效率更是无从谈起。我渴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克服这种“阅读惰性”,能够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化地从阅读中获益。这本书的标题“阅读手册 练出会读书的大脑”让我眼前一亮,它似乎预示着一种系统性的指导,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与书籍互动的方式。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我们大脑在阅读过程中是如何工作的,然后基于这些原理,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帮助我们“升级”我们的大脑,使其更适应高效、深度阅读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更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以及如何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重新找回对阅读的热情和自信。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书呆子”,读了那么多年书,却总感觉像在囫囵吞枣,书本在我脑子里转一圈,过后就没留下多少痕迹。每次读完一本书,都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仿佛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尤其是在工作上,需要快速消化大量信息,或者是在学术研究中,需要深入理解复杂的理论,这种“读了等于没读”的感觉就更加令人焦虑。我尝试过各种方法,从做笔记到画思维导图,但总觉得效果甚微,甚至有时候觉得笔记越做越多,反而越乱,思维导图也画得越来越复杂,却理不清逻辑。我渴望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方法,能够让我不仅记住书中的内容,更能理解其精髓,并将其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的心就被勾住了。“练出会读书的大脑”,这个承诺简直太诱人了!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怎样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摆脱这种低效的阅读困境,真正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技巧,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我期待它能够教会我如何更主动、更深入地与书本互动,如何在大脑中构建起一个清晰、高效的知识网络,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提升自我的强大工具。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优化我的学习方式,尤其是阅读。我发现自己常常陷入一种“伪勤奋”的状态:花了很多时间在阅读上,但每次读完书,总觉得大脑里像是空了一大块,很多重要的信息就像流沙一样从指缝中溜走,想要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就更难了。这种感觉让我很沮丧,我希望我的阅读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而是能够真正转化为我的一部分,成为我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感觉它可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困扰我的核心问题。“阅读手册 练出会读书的大脑”,这名字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它暗示了一种“训练”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技巧,能够帮助我重新构建我的阅读策略。也许它会教我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如何在阅读过程中更主动地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提取关键信息,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在大脑中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储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摆脱那种“读了等于没读”的困境,让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会读书”的人,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有价值的成长。

评分

我一直对如何高效地学习和吸收信息充满兴趣,尤其是在阅读方面。我常常觉得,自己虽然读了不少书,但真正能内化并灵活运用的能力却相对欠缺。很多时候,我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阅读的过程也比较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总结。这让我觉得,自己的阅读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书籍内容,并能长期有效地记住它们。这本书的书名“阅读手册 练出会读书的大脑”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它似乎暗示着一种系统性的、可操作的训练方法,能够帮助我提升大脑的阅读和学习能力。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大脑科学或者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解释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大脑是如何工作的,然后基于这些原理,提供一套实用的方法论,帮助我们“训练”大脑,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处理和吸收信息。我期待这本书能教会我一些能够改变我阅读习惯和思考模式的技巧,比如如何进行更主动的阅读,如何更好地与书本进行互动,以及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提升阅读和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评分

我一直对学习和知识的获取充满好奇,也乐于尝试各种新事物。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阅读效率和深度。我常常觉得,虽然我读的书不少,但真正能内化到自己知识体系里的却不多,很多时候读完之后,似乎就忘记了大部分内容,想要复述或者应用时,总感觉力不从心。这种感觉让我有些焦虑,我想要的是一种能够“吃透”书本的本领,而不是单纯的数量堆砌。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立刻就被吸引了。“练出会读书的大脑”,这个名字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它不像一些理论性的书籍那样高高在上,而是直接指向了“如何做”的问题,这正是当下我最需要的。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读书方法的视角,也许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大脑认知、记忆科学或者学习心理学的原理,然后将其巧妙地应用到阅读实践中。我特别期待它能教会我一些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书本知识的技巧,比如如何在大脑中建立更牢固的连接,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思考,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行动。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方法,更能激发我对阅读的兴趣,让我从“不得不读”变成“渴望去读”,真正实现阅读的升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