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更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基础和载体。
☆汉字不仅是用来写的,也是可以读的。读懂汉字的故事,也就读懂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加热爱和珍视我们的汉字。
☆这本书并非一部单纯讲述汉字知识的书,而是一部与中国历史、文化史和文明史有关的汉字文化读物,它面向一切喜欢汉字、热爱汉字、对汉字文化和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朋友。
《读懂汉字:自然与社会》一书从古老的甲骨文、金文讲起,讲述汉字字形的来源、字义的产生与演变,并贯穿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书中配有丰富鲜活的图片,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古代先民的生活与环境,以及中国人的精神与习俗。书中所选古诗词,让读者能够深刻感悟汉字的形意之美与独特韵味。
孙曼均,笔名子默。女,1985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毕业,获文学学士。曾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长期从事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副研究员,GJ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同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现代汉字和现代汉语词汇应用研究及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现代汉字的教学、使用与测试,新词语和流行词语,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等,承担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汉字使用情况调查等多项国家和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现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工作。
上篇:自然万物
部分:与日月等有关的
日 二
旦 四
东 六
昏 八
莫 一〇
杳 一一
旱 一二
是 一四
晋 一六
月 一八
夕 二二
多 二四
间 二六
明 二八
朝 三〇
云 三二
气 三四
风 三六
雨 三八
雷 四〇
电 四二
申 四三
虹 四五
第二部分:与山川等有关的
山 四八
丘 五〇
岳 五一
土 五二
石 五六
玉 五八
宝 六二
班 六四
金 六六
小 六九
少 七一
凶 七三
川 七四
州 七六
水 七八
泉 八〇
原 八一
冰 八三
海 八四
谷 八六
回 八八
昔 九〇
火 九二
炎 九四
灾 九六
灰 九八
黑 九九
第三部分:与动物有关的
鱼 一〇二
贝 一〇六
贯 一〇八
得 一一〇
败 一一二
贼 一一四
朋 一一六
蚕 一一八
丝 一二一
素 一二四
率 一二六
绝 一二八
编 一三〇
纸 一三二
乐 一三五
万 一三九
龟 一四一
它 一四四
虫 一四七
龙 一四九
鸟 一五二
乌 一五四
鸡 一五六
鹤 一五八
枭 一六〇
凤 一六二
雀 一六四
只 一六六
双 一六八
焦 一六九
奋 一七〇
飞 一七二
羽 一七四
巢 一七六
虎 一七八
虐 一八〇
象 一八二
为 一八四
鹿 一八六
尘 一八九
牛 一九〇
牢 一九三
牧 一九四
半 一九六
解 一九七
豕 一九九
家 二〇一
逐 二〇四
羊 二〇六
羔 二一〇
羹 二一一
羞 二一三
美 二一五
善 二一七
犬 二一九
臭 二二一
狱 二二二
马 二二三
驭 二二六
兔 二二八
逸 二三〇
鼠 二三二
角 二三四
皮 二三六
革 二三八
第四部分:与植物有关的
木 二四〇
本 二四二
末 二四四
束 二四五
林 二四七
野 二四八
焚 二五〇
桑 二五二
栗 二五四
李 二五六
朱 二五八
竹 二六〇
册 二六三
删 二六五
典 二六七
几 二六九
伞 二七一
麻 二七三
布 二七五
草 二七七
毛 二八〇
生 二八二
春 二八四
囿 二八六
苗 二八七
茶 二八八
兰 二九二
药 二九四
叶 二九六
华 二九八
荣 三〇一
果 三〇二
瓜 三〇三
下篇:社会生活
部分:与战争有关的
王 三〇六
我 三〇八
矛 三一〇
干 三一二
盾 三一四
甲 三一六
戈 三一九
戎 三二一
戒 三二二
戍 三二三
伐 三二四
武 三二六
国 三二八
矢 三三〇
族 三三二
短 三三四
至 三三六
函 三三七
弓 三三八
弦 三四〇
引 三四二
射 三四四
刀 三四六
刃 三四八
分 三四九
斤 三五一
析 三五三
折 三五四
兵 三五六
中 三五八
鼓 三六一
第二部分:与田猎有关的
禾 三六六
稻 三六八
和 三七一
私 三七四
利 三七六
秋 三七八
年 三八〇
季 三八二
秉 三八三
兼 三八五
来 三八六
麦 三八八
田 三九〇
周 三九二
圃 三九四
疆 三九五
畜 三九七
井 三九八
力 四〇〇
男 四〇二
幼 四〇四
其 四〇五
罗 四〇七
网 四〇九
第三部分:与祭祀有关的
卜 四一二
占 四一四
告 四一六
帝 四一八
示 四二〇
社 四二一
豆 四二三
鼎 四二五
具 四二八
尊 四三〇
这本关于文字的书籍,带给我的震撼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字学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明简史。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中采用的那种叙事手法,它不像枯燥的学术论文,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娓娓道来那些早已尘封的往事。书中对“道”这个概念的剖析,就极其精彩。作者从甲骨文刻画的路线轨迹,追溯到哲学层面上的宇宙运行规律,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清晰地把握住这个核心思想是如何一步步被固化在文字结构中的。不同于市面上那些侧重于记忆技巧的书籍,它着重于“理解”的深度。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古籍时,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句子,忽然间豁然开朗,因为我已经从底层的逻辑上理解了作者造字的初衷。这种“读懂”带来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迭代升级。我甚至开始留意生活中的各种标识和招牌,试图去解读其中隐藏的古老信息。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对文字学的兴趣仅限于识字和写字,认为那是一门偏向于古代考据的学问,枯燥且与现代生活关联不大。然而,子默的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以一种极其现代和充满活力的视角,将汉字的演变与自然界的规律,比如四季更迭、山川河流的形态,紧密地勾连起来。比如,书中对“风”和“雨”这两个字形演变的描述,简直就是一堂生动的气象学入门课,让你清晰地看到古人是如何观察天象并将之精炼成符号的。作者的语言非常凝练,但又充满了画面感,读起来节奏感很强,绝不拖沓。每次翻开书页,都感觉像在进行一次精密的考古发掘,只不过挖掘的对象是人类的集体记忆。更令人称道的是,它有效地打破了“文科”与“理科”的壁垒,它用人文的细腻去解读自然现象,又用逻辑的严谨去梳理文字脉络,完美地融合了两种思维模式。
评分我是一位对符号学充满好奇的爱好者,这本书无疑是满足了我对符号深层含义探索的欲望。它不仅仅在讲汉字,更是在探讨人类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交流系统。与其他专注于考证某一朝代或某一类字的著作不同,这本书的宏大叙事结构非常清晰,它遵循着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自然到人文的递进过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对“数”的概念在早期文字中的体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何用最简单的线条来表达量的概念,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数学思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文化内核的钥匙。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合上书本,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思考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语言,是否已经遗失了某些最初的纯粹和力量。这种反思性的阅读体验,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收获,它让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体。
评分这部作品的排版和装帧本身也值得称赞,它没有陷入那种陈旧的古籍影印风格,而是采用了清晰、现代的图文对照方式,这对理解复杂的字形变迁至关重要。作者在讲解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入一些跨文化比较的视角,虽然主题是中国汉字,但其背后关于符号学和认知科学的讨论,具有普适性。例如,书中有一段对比了不同文明如何处理“时间”这一概念在文字上的表达,视角非常开阔。阅读过程极为流畅,子默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逻辑链条清晰有力,即使涉及到比较复杂的语源学知识点,也总能用读者易于接受的语言来阐释。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将一门看似冷僻的学科,打造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史诗,它不仅让我“认识”了汉字,更让我“爱上”了探究文字背后的社会生态和自然哲学,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投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好像是《新书正版 读懂汉字:自然与社会》,作者是子默。我最近沉迷于一本讲述汉字演变的书,那种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时光隧道。书里对每一个常用字的起源、字形的演变,以及它如何与早期人们的生活方式、自然现象产生关联的描述,都特别生动。比如,讲到“休”字,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古人如何观察树木的形态,将人与树的组合形成一个表示休息的概念,那种跨越千年的智慧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更吸引我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字形和字义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每一个笔画的增减、偏旁部首的组合,都折射出古人对世界朴素而深刻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得不一样了,不再是机械地使用文字,而是能够感受到每一个方块字中流淌着的历史血液和哲学思考。这种体验是看其他工具书完全无法比拟的,它让学习汉字的过程变成了一场充满发现乐趣的探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