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更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基础和载体。
☆汉字不仅是用来写的,也是可以读的。读懂汉字的故事,也就读懂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加热爱和珍视我们的汉字。
☆这本书并非一部单纯讲述汉字知识的书,而是一部与中国历史、文化史和文明史有关的汉字文化读物,它面向一切喜欢汉字、热爱汉字、对汉字文化和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朋友。
本书从古老的甲骨文、金文讲起,讲述汉字字形的来源、字义的产生与演变,并贯穿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书中配有丰富鲜活的图片,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古代先民的生活与环境,以及中国人的精神与习俗。书中所选古诗词,让读者能够深刻感悟汉字的形意之美与独特韵味。
孙曼均,笔名子默。女,198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毕业,获文学学士。曾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长期从事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副研究员,GJ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同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现代汉字和现代汉语词汇应用研究及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现代汉字的教学、使用与测试,新词语和流行词语,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等,承担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汉字使用情况调查等多项国家和部级重点科研项目。
上篇:人与人类
部分:与人的体态姿势有关的
人 二
千 四
尾 六
仁 八
休 一〇
宾 一二
宿 一四
病 一六
廷 一八
永 二〇
浴 二二
队 二四
陷 二五
光 二六
囚 二八
死 三〇
亡 三二
大 三三
夫 三五
立 三七
亦 三九
要 四〇
交 四二
文 四四
奚 四六
乘 四八
赤 五〇
疾 五二
夹 五四
舞 五六
因 五九
并 六〇
从 六一
北 六二
化 六四
众 六六
旅 六八
比 七〇
昆 七二
竞 七三
斗 七四
即 七六
既 七八
卿 八〇
乡 八二
坐 八四
第二部分:与人的生命形态有关的
儿 八八
子 九〇
孔 九三
孙 九四
乳 九六
教 九八
学 一〇〇
字 一〇二
后 一〇八
弃 一一〇
包 一一二
保 一一四
长 一一六
老 一一八
孝 一二〇
鬼 一二二
女 一二四
妇 一二六
好 一二八
如 一三〇
安 一三二
妻 一三四
奴 一三六
威 一三八
身 一四一
母 一四三
毋 一四五
每 一四六
第三部分:与人的身体部位有关的
天 一五〇
元 一五三
目 一五五
看 一五七
直 一五八
见 一六〇
望 一六二
相 一六四
眉 一六六
首 一六八
面 一七〇
县 一七三
而 一七四
耳 一七六
闻 一七八
听 一八〇
圣 一八二
取 一八四
自 一八六
四 一八八
口 一八九
甘 一九一
旨 一九三
令 一九四
命 一九六
兄 一九八
欠 二〇〇
羡 二〇一
饮 二〇二
吹 二〇四
言 二〇五
音 二〇七
竟 二〇八
知 二一〇
喜 二一二
舌 二一四
甜 二一六
齿 二一七
心 二一九
愁 二二一
吕 二二二
手 二二四
又 二二六
右 二二八
左 二三〇
叉 二三二
尹 二三三
君 二三四
父 二三六
聿 二三八
丈 二四〇
支 二四二
有 二四四
夺 二四六
及 二四八
采 二五〇
系 二五二
整 二五四
叔 二五六
寇 二五七
冠 二五八
友 二六〇
受 二六二
争 二六四
共 二六五
弄 二六六
索 二六八
掰 二七〇
丞 二七一
兴 二七二
与 二七四
舆 二七六
公 二七八
止 二八〇
足 二八二
步 二八四
出 二八六
之 二八八
正 二九〇
客 二九二
旋 二九四
陟 二九六
降 二九七
涉 二九八
此 二九九
企 三〇〇
先 三〇二
走 三〇四
奔 三〇六
下篇:日常生活
部分:与服饰有关的
衣 三一〇
表 三一二
裘 三一四
衰 三一六
卒 三一八
初 三二〇
巾 三二二
带 三二四
帛 三二六
币 三二八
第二部分:与饮食有关的
米 三三二
精 三三四
料 三三六
酒 三三七
醋 三四〇
福 三四三
富 三四五
肉 三四七
炙 三四九
然 三五一
第三部分:与建筑有关的
厂 三五四
宫 三五六
室 三五八
官 三六一
宋 三六二
守 三六五
京 三六六
高 三六八
郭 三七〇
户 三七一
扇 三七三
门 三七六
向 三七八
工 三八〇
困 三八二
第四部分:与交通有关的
行 三八四
道 三八七
车 三八九
军 三九一
轰 三九二
凡 三九三
舟 三九四
第五部分:与器具有关的
合 三九八
会 四〇〇
食 四〇二
壶 四〇六
筷 四〇九
皇 四一一
监 四一三
益 四一五
尽 四一七
第六部分:与符号有关的
一 四二〇
二 四二二
三 四二三
八 四二五
十 四二六
上 四二八
下 四三〇
简直是“宝藏”级别的工具书!我是一名文字工作者,工作性质要求我对语言的精确性有极高的要求。市面上关于汉字起源的书不少,但大多停留在“字源故事”的层面,缺乏对文化深层结构的剖析。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强大的“社会科学”底色。它没有满足于解释“这个字长什么样”,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古人要创造这个字来表达这个概念?”比如,书中对“权力”相关词汇的梳理,展示了从部落到国家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社会形态如何催生出具有区分度和等级性的词汇体系。这种由物质形态到社会结构再到抽象概念的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当下社会现象的理解困境,其实可以在古代的语言体系中找到一些根源性的线索。更别提排版和注释了,印刷质量非常上乘,字体清晰,引用的文献出处标注得非常规范,这对于做研究或深度阅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省去了大量的交叉验证时间。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看可能觉得是介绍汉字的历史,细读之下,才发现这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社会发展史。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字源问题时的严谨态度,他不像一些普及读物那样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列出几种主流观点,然后根据最新的考古证据或文本分析,给出自己的审慎判断,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学术上的诚实。其中有一段专门讲“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语言上的差异对比,通过“田”、“疆”、“牧”、“征”这些核心词汇的语义侧重,清晰地勾勒出两种生活方式对世界观的塑造,非常有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让你明白汉字如何成为人类集体记忆的载体。坦白说,我已经很久没有读到这样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语言学著作了,它成功地将“古奥”的语言学研究拉下了神坛,让普通人也能领略到汉字之美背后的强大思想力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周遭世界的角度都变得立体而丰富了许多。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那就是“通透”。它巧妙地避开了传统文字学的封闭性,而是用一种极其开放的跨学科视野来审视汉字。我尤其欣赏作者将“语言文字”置于“人类与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的视角。例如,在讨论到“数”的概念时,作者不仅追溯了“一”、“二”、“三”的象形演变,更联系到了古代的度量衡制度和社会管理需求,揭示了语言如何成为组织复杂社会的基础工具。这种论述方法,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被大大拓宽了,它不仅适合对语言文字感兴趣的人,也非常适合历史爱好者、文化研究者,甚至是对人类认知科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到的某一特定汉字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种自我反思与文本内容的结合,让学习过程变得非常高效和深刻。总之,这是一部真正做到“知识赋能”的著作,让你读完之后,不仅仅是记住了一些字源知识,而是获得了一套理解文化、理解社会的全新思维框架。
评分这本《新书正版 读懂汉字:人类与生活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汉字多少有些了解,毕竟从小就接触,写写说说也没什么问题。可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原来只是停留在表面。它并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反而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带着你一步步深入汉字的“前世今生”。比如,书中对“家”这个字的演变分析得极其细致,从甲骨文的形体描绘,到它如何承载了古代宗法社会中血缘和居住的意义,再到现代社会中“家”的概念拓展,娓娓道来,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作者的笔触非常灵动,能够将社会学、人类学的一些宏大叙事,巧妙地嫁接到一个个具体的汉字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礼”和“义”的章节,它不仅仅解释了字形结构,更深挖了它们作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固化并流传下来的。读这本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秘,原来我们每天使用的方块字,背后蕴含着如此厚重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文化有好奇心、想真正“读懂”自己使用的文字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它让我对日常的书写和阅读都多了一层敬畏感和更深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打着“社会科学”旗号的语言类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会过于理论化,读起来像在啃硬骨头。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好,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每一个论点都有扎实的例证支撑,但呈现方式却极其生活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它探讨“时间”和“方位”概念的章节,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古代对日影、星象的观察,来解释“东”、“西”、“前”、“后”这些基础词汇是如何构建起古人的世界观的。那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我以前总觉得语言文字研究是文科生的专利,但这本书的内容涉及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解读,逻辑链条清晰严密,对于理工科背景的我来说,读起来也毫无障碍,反而激发了我对历史文献的兴趣。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交流中那些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词语,原来每一个词的背后,都埋藏着人类早期文明的生存智慧和对自然秩序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传统思维模式的绝佳视角,是那种可以反复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养分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