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源遠流長,綿延不絕,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符號,更是中國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基礎和載體。
☆漢字不僅是用來寫的,也是可以讀的。讀懂漢字的故事,也就讀懂瞭中國的曆史文化和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從而更加熱愛和珍視我們的漢字。
☆這本書並非一部單純講述漢字知識的書,而是一部與中國曆史、文化史和文明史有關的漢字文化讀物,它麵嚮一切喜歡漢字、熱愛漢字、對漢字文化和中國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朋友。
本書從古老的甲骨文、金文講起,講述漢字字形的來源、字義的産生與演變,並貫穿著悠久的中華文明史。書中配有豐富鮮活的圖片,穿插相關的曆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圖文並茂地描述瞭古代先民的生活與環境,以及中國人的精神與習俗。書中所選古詩詞,讓讀者能夠深刻感悟漢字的形意之美與獨特韻味。
孫曼均,筆名子默。女,1984年復旦大學中文係漢語專業畢業,獲文學學士。曾在國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長期從事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副研究員,GJ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同時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現代漢字和現代漢語詞匯應用研究及社會語言學研究,涉及現代漢字的教學、使用與測試,新詞語和流行詞語,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與研究等,承擔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漢字應用水平測試研究、漢字使用情況調查等多項國傢和部級重點科研項目。
上篇:人與人類
部分:與人的體態姿勢有關的
人 二
韆 四
尾 六
仁 八
休 一〇
賓 一二
宿 一四
病 一六
廷 一八
永 二〇
浴 二二
隊 二四
陷 二五
光 二六
囚 二八
死 三〇
亡 三二
大 三三
夫 三五
立 三七
亦 三九
要 四〇
交 四二
文 四四
奚 四六
乘 四八
赤 五〇
疾 五二
夾 五四
舞 五六
因 五九
並 六〇
從 六一
北 六二
化 六四
眾 六六
旅 六八
比 七〇
昆 七二
競 七三
鬥 七四
即 七六
既 七八
卿 八〇
鄉 八二
坐 八四
第二部分:與人的生命形態有關的
兒 八八
子 九〇
孔 九三
孫 九四
乳 九六
教 九八
學 一〇〇
字 一〇二
後 一〇八
棄 一一〇
包 一一二
保 一一四
長 一一六
老 一一八
孝 一二〇
鬼 一二二
女 一二四
婦 一二六
好 一二八
如 一三〇
安 一三二
妻 一三四
奴 一三六
威 一三八
身 一四一
母 一四三
毋 一四五
每 一四六
第三部分:與人的身體部位有關的
天 一五〇
元 一五三
目 一五五
看 一五七
直 一五八
見 一六〇
望 一六二
相 一六四
眉 一六六
首 一六八
麵 一七〇
縣 一七三
而 一七四
耳 一七六
聞 一七八
聽 一八〇
聖 一八二
取 一八四
自 一八六
四 一八八
口 一八九
甘 一九一
旨 一九三
令 一九四
命 一九六
兄 一九八
欠 二〇〇
羨 二〇一
飲 二〇二
吹 二〇四
言 二〇五
音 二〇七
竟 二〇八
知 二一〇
喜 二一二
舌 二一四
甜 二一六
齒 二一七
心 二一九
愁 二二一
呂 二二二
手 二二四
又 二二六
右 二二八
左 二三〇
叉 二三二
尹 二三三
君 二三四
父 二三六
聿 二三八
丈 二四〇
支 二四二
有 二四四
奪 二四六
及 二四八
采 二五〇
係 二五二
整 二五四
叔 二五六
寇 二五七
冠 二五八
友 二六〇
受 二六二
爭 二六四
共 二六五
弄 二六六
索 二六八
掰 二七〇
丞 二七一
興 二七二
與 二七四
輿 二七六
公 二七八
止 二八〇
足 二八二
步 二八四
齣 二八六
之 二八八
正 二九〇
客 二九二
鏇 二九四
陟 二九六
降 二九七
涉 二九八
此 二九九
企 三〇〇
先 三〇二
走 三〇四
奔 三〇六
下篇:日常生活
部分:與服飾有關的
衣 三一〇
錶 三一二
裘 三一四
衰 三一六
卒 三一八
初 三二〇
巾 三二二
帶 三二四
帛 三二六
幣 三二八
第二部分:與飲食有關的
米 三三二
精 三三四
料 三三六
酒 三三七
醋 三四〇
福 三四三
富 三四五
肉 三四七
炙 三四九
然 三五一
第三部分:與建築有關的
廠 三五四
宮 三五六
室 三五八
官 三六一
宋 三六二
守 三六五
京 三六六
高 三六八
郭 三七〇
戶 三七一
扇 三七三
門 三七六
嚮 三七八
工 三八〇
睏 三八二
第四部分:與交通有關的
行 三八四
道 三八七
車 三八九
軍 三九一
轟 三九二
凡 三九三
舟 三九四
第五部分:與器具有關的
閤 三九八
會 四〇〇
食 四〇二
壺 四〇六
筷 四〇九
皇 四一一
監 四一三
益 四一五
盡 四一七
第六部分:與符號有關的
一 四二〇
二 四二二
三 四二三
八 四二五
十 四二六
上 四二八
下 四三〇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那就是“通透”。它巧妙地避開瞭傳統文字學的封閉性,而是用一種極其開放的跨學科視野來審視漢字。我尤其欣賞作者將“語言文字”置於“人類與生活”的廣闊背景下進行考察的視角。例如,在討論到“數”的概念時,作者不僅追溯瞭“一”、“二”、“三”的象形演變,更聯係到瞭古代的度量衡製度和社會管理需求,揭示瞭語言如何成為組織復雜社會的基礎工具。這種論述方法,使得這本書的受眾群被大大拓寬瞭,它不僅適閤對語言文字感興趣的人,也非常適閤曆史愛好者、文化研究者,甚至是對人類認知科學感興趣的讀者。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書中提到的某一特定漢字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瞭什麼角色,這種自我反思與文本內容的結閤,讓學習過程變得非常高效和深刻。總之,這是一部真正做到“知識賦能”的著作,讓你讀完之後,不僅僅是記住瞭一些字源知識,而是獲得瞭一套理解文化、理解社會的全新思維框架。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對這種打著“社會科學”旗號的語言類書籍是持保留態度的,總擔心會過於理論化,讀起來像在啃硬骨頭。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它的敘述節奏把握得極好,像是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每一個論點都有紮實的例證支撐,但呈現方式卻極其生活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它探討“時間”和“方位”概念的章節,作者巧妙地利用瞭古代對日影、星象的觀察,來解釋“東”、“西”、“前”、“後”這些基礎詞匯是如何構建起古人的世界觀的。那種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功力,實在令人佩服。我以前總覺得語言文字研究是文科生的專利,但這本書的內容涉及瞭大量的考古發現和曆史文獻的解讀,邏輯鏈條清晰嚴密,對於理工科背景的我來說,讀起來也毫無障礙,反而激發瞭我對曆史文獻的興趣。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日常交流中那些不經意間脫口而齣的詞語,原來每一個詞的背後,都埋藏著人類早期文明的生存智慧和對自然秩序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傳統思維模式的絕佳視角,是那種可以反復翻閱,每次都能從中汲取新養分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層層遞進的,初看可能覺得是介紹漢字的曆史,細讀之下,纔發現這是一部濃縮的中國社會發展史。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有爭議的字源問題時的嚴謹態度,他不像一些普及讀物那樣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列齣幾種主流觀點,然後根據最新的考古證據或文本分析,給齣自己的審慎判斷,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學術上的誠實。其中有一段專門講“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在語言上的差異對比,通過“田”、“疆”、“牧”、“徵”這些核心詞匯的語義側重,清晰地勾勒齣兩種生活方式對世界觀的塑造,非常有啓發性。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讓你明白漢字如何成為人類集體記憶的載體。坦白說,我已經很久沒有讀到這樣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語言學著作瞭,它成功地將“古奧”的語言學研究拉下瞭神壇,讓普通人也能領略到漢字之美背後的強大思想力量。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待周遭世界的角度都變得立體而豐富瞭許多。
評分簡直是“寶藏”級彆的工具書!我是一名文字工作者,工作性質要求我對語言的精確性有極高的要求。市麵上關於漢字起源的書不少,但大多停留在“字源故事”的層麵,缺乏對文化深層結構的剖析。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強大的“社會科學”底色。它沒有滿足於解釋“這個字長什麼樣”,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古人要創造這個字來錶達這個概念?”比如,書中對“權力”相關詞匯的梳理,展示瞭從部落到國傢的演變過程中,不同社會形態如何催生齣具有區分度和等級性的詞匯體係。這種由物質形態到社會結構再到抽象概念的層層遞進的分析方法,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路。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當下社會現象的理解睏境,其實可以在古代的語言體係中找到一些根源性的綫索。更彆提排版和注釋瞭,印刷質量非常上乘,字體清晰,引用的文獻齣處標注得非常規範,這對於做研究或深度閱讀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省去瞭大量的交叉驗證時間。
評分這本《新書正版 讀懂漢字:人類與生活 社會科學 語言文字》真是讓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漢字多少有些瞭解,畢竟從小就接觸,寫寫說說也沒什麼問題。可讀完這本書,纔發現自己原來隻是停留在錶麵。它並沒有那種枯燥的學術腔調,反而像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師,帶著你一步步深入漢字的“前世今生”。比如,書中對“傢”這個字的演變分析得極其細緻,從甲骨文的形體描繪,到它如何承載瞭古代宗法社會中血緣和居住的意義,再到現代社會中“傢”的概念拓展,娓娓道來,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作者的筆觸非常靈動,能夠將社會學、人類學的一些宏大敘事,巧妙地嫁接到一個個具體的漢字上。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禮”和“義”的章節,它不僅僅解釋瞭字形結構,更深挖瞭它們作為中華文明核心價值觀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固化並流傳下來的。讀這本書,仿佛進行瞭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探秘,原來我們每天使用的方塊字,背後蘊含著如此厚重的曆史和智慧。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文化有好奇心、想真正“讀懂”自己使用的文字的人來說,這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禮物。它讓我對日常的書寫和閱讀都多瞭一層敬畏感和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