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老子今注今譯
作 者: 陳鼓應 注譯 定 價: 56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 2016年05月01日 頁 數: 486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100115551 ●北京商務重排版序內容簡介
本書以王弼通行本為底本,大量吸收瞭前人研究成果,並根據作者個人多年研究提齣瞭不少新的見解。篇首“老子哲學係統的形成和開展”對老子哲學作瞭全麵的介紹,顯齣作者的學術功力。“注釋、今譯與引述”構成本書的核心部分,以《老子》原有篇章為順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釋,而後是今譯,很後是引述。注釋通俗易懂,今譯文字優美,注釋、引述學術容量大,因而,他既便於初學者,又可作為有誌於老莊學說深入研究的指南。
陳鼓應 注譯
陳鼓應,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長汀人。颱.灣大學哲學係及哲學研究所畢業。曆任颱.灣大學哲學係講師、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萊校區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教授。主編《道傢文化研究》學刊。著有:《悲劇哲學傢尼采》、《尼采新論》、《存在主義》、《莊子哲學》、《老子注釋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黃帝四經今注今譯》、《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傢思想》、《管子四篇詮釋》及《耶穌畫像》等。
與其他注重玄學的解讀不同,我發現這本修訂版在闡釋老子思想的“實踐性”和“政治哲學”層麵,著墨頗多,這正是我所關心的方嚮。很多時候,人們將老子奉為隱士哲學或修行寶典,但忽略瞭其作為春鞦末期思想傢,對現實政治的深刻洞察。《老子》的精髓,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對統治者如何“無為而治”的指導上。這版譯注,在解讀諸如“治大國若烹小鮮”、“不言之教”等篇章時,明顯引入瞭更廣闊的曆史和治理背景進行對照,使得這些論斷不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具有具體操作層麵的智慧。我感受到瞭作者試圖將老子從“仙風道骨”的神壇上請下來,還原他作為一位深刻的社會觀察者的形象。這種“接地氣”的解讀方式,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古代文獻,更像是一部關於領導力、組織管理和個人修養的現代指南,讓人讀完後會忍不住反思自己在麵對衝突、管理團隊時的處理方式。
評分我通常喜歡在通勤路上閱讀哲學類書籍,對書籍的裝幀設計和閱讀體驗要求頗高。這本書的開本設計非常人性化,雖然內容厚重,但拿在手裏卻不覺得笨重,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的疲勞感也減輕瞭不少。更讓我欣賞的是,這次新修訂版在版式上的調整,清晰地劃分瞭原文、校注、今譯和簡帛參照四個部分,使得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快速切換閱讀焦點。很多經典著作的修訂版,往往隻是修補瞭一些錯漏,內容主體變化不大,但這次陳鼓應先生的修訂,似乎在語言風格上也做瞭微調,使得今譯部分比以往的版本更加貼近當代人的思維習慣,沒有瞭那種“硬翻”的生硬感,讀起來如同與一位智慧的長者在低語交流。我尤其喜歡它在注釋中引入的當代語境對比,雖然不是直接的解讀,但那種潛移默化的啓發,幫助我將兩韆多年前的智慧,投射到眼下的生活睏境中,這纔是經典永恒的魅力所在——它必須是“新鮮的”。
評分作為一個非專業齣身的哲學愛好者,我最初接觸《道德經》時最大的障礙就是其高度凝練的語言風格,很多句子需要反復揣摩纔能勉強領會其意。因此,一本好的“今譯本”對我來說至關重要,它是我通往原典的橋梁。這本修訂版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不是那種將原文“翻譯”成一篇散文的譯本,而是努力保留瞭老子語言的張力和韻味,同時又提供瞭足夠清晰的解釋。最讓我贊嘆的是,注釋部分對於一些關鍵概念的辨析,例如“有”、“無”、“樸”、“德”的相互關係,都有非常深入且有條理的闡述。作者似乎深諳初學者的睏惑點,總能在最需要解釋的地方給齣切中要害的分析,使得原本晦澀的辯證法變得可以被逐步消化吸收。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難度,同時也為資深研究者提供瞭可供深挖的學術參照,可以說是兼顧瞭“大眾普及”與“學術深度”的典範之作。
評分我對這次修訂版中對於簡帛本參照的整閤方式非常贊賞,這絕不是簡單的“並列展示”,而是真正地將這些早期文本的發現融入到對通行本的理解和譯注之中,形成瞭一個更接近“本真”麵貌的體係。這種工作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老子思想的可能性邊界。我記得以前閱讀某些段落時總覺得前後文意銜接有些突兀,但在參照瞭簡帛的異文後,許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豁然開朗,原來是流傳過程中産生瞭細微的增刪或錯位。陳鼓應先生的新修訂工作,無疑是在整閤現有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瞭一次高度個人化的、但又極具說服力的整閤。這種對文本可靠性的追求,體現瞭一種對經典的終極敬畏。它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是一個可靠的譯本,更是一套完整的思考框架,讓讀者能夠辨識齣哪些是韆年來流傳下來的精髓,哪些是後世可能添附的詮釋,真正做到瞭“今注今譯”的承諾。
評分這部《老子今注今譯參照簡帛本很新修訂版》著實讓我這個老讀者眼前一亮,雖然我手頭已經有多個版本的《道德經》譯注本,但陳鼓應對原文的考據和在解讀上的精進,還是讓我忍不住連夜翻閱起來。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這次修訂版在引用簡帛本時的細緻程度,簡直可以說是到瞭“吹毛求疵”的地步。我記得之前看某個版本時,對於一些在通行本中看似拗口或者難以理解的句子,譯文往往選擇相對平滑的解釋,以求通順。可在這新版中,作者明顯更傾嚮於還原簡帛文本的原始語境和思想脈絡,即使這意味著部分譯文會顯得更為古樸甚至有些“晦澀”,但那種直抵原旨的清晰感,是任何追求速度和易讀性的版本都無法比擬的。比如對於“道可道,非常道”的處理,新版就加入瞭更多關於帛書《經》與《德》篇差異的對照分析,而非簡單地給齣一個現代漢語的定論,這種學者的嚴謹態度,讓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度考古發掘,而不是簡單的文本欣賞。對於真正想深入領會老子思想核心,而非止步於錶麵哲理的人來說,這種對文本源頭的執著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