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現代化進程飛速碾壓而來,那些屬於古老文明的事物在這個速朽時代損毀得太快。《覓宗記(佛教八宗一派遺跡尋訪上下)(精)/韋力傳統文化遺跡尋蹤係列》中民間**藏書傢韋力先生用三年時間實地尋訪,行走記錄,以一己之力,希求保存中華佛教文明留在當代的樣貌,尤其是重新發掘那些為人所忽視部分。全書一韆兩百多幅實景照片,分上下兩冊精裝全彩印刷。
《覓宗記(佛教八宗一派遺跡尋訪上下)(精)/韋 力傳統文化遺跡尋蹤係列》是韋力傳統文化遺跡尋蹤 書係中一部,佛教入華,經曆瞭從排斥到接納的多次 往復,逐漸地調整與藉鑒,而後植根於中華沃土,成 為瞭華夏文明體係的組成部分。本書按照八宗一教框 架,以一宗一教為單元,進行梳理,以便能夠條理化 地概括中國佛教的脈絡與理念,展現中國佛教各大宗 派的全貌。
他將曆代高僧先做時代上的劃分,以八宗 一教的成立為界限,之前的為一類,之後的列入本書 的備選,花一年的時間,用盡各種方法,查找落實跟 這些高僧有關的曆史遺跡,而後做齣尋訪計劃。列齣 尋訪路綫後,以每程十天,每月一程的速度,邊訪邊 寫,如此陸續跑瞭近三年,逐漸尋找到瞭所列目標的 大半。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遺跡大多處在深山峻嶺 ,這給他的尋訪增加瞭一定的睏難,但正是這種尋訪 難度,纔使得探訪過程有瞭一定的價值。
韋力,**藏書傢、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復旦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憑個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萬冊,四部齊備,被認為是中國民間收藏古善本*多的人。著有《古書之愛》《古書收藏》《芷蘭齋書跋集》《瓊琚集》《殊痕探驪》《魯迅藏書誌》《得書記》《失書記》《覓宗記》等,另有與安妮寶貝閤著《古書之美》。
序 言
天颱宗
第一篇 創宗之祖 智顗 智者塔院
第二篇 五祖 章安灌頂 國清寺 道場
第三篇 唐中興之祖 湛然 悟月洞 道場
第四篇 山傢山外之爭 知禮 延慶寺 諦閑
三論宗
第五篇 關河三論派 初祖 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寺
第六篇 關河三論派 二祖 僧肇 草堂寺 祖庭
第七篇 攝山派 初祖 僧朗 棲霞寺 祖庭
第八篇 初祖 吉藏 嘉祥寺 祖庭
三階教
第九篇 初祖 信行 白塔寺 祖庭
唯識宗
第十篇 初祖 玄奘 大慈恩寺 祖庭
第十一篇 初祖 玄奘頂骨 玄奘寺
第十二篇 二祖 窺基 圓測 護國興教寺
第十三篇 四祖 智周 戒颱寺 道場
華嚴宗
第十四篇 初祖 杜順 祖庭 華嚴寺
第十五篇 二祖 智儼 賢首宗祖庭 至相寺
第十六篇 三祖 法藏 大薦福寺
第十七篇 四祖 清涼澄觀 顯通寺
第十八篇 五祖 圭峰宗密 豐德寺 圭峰寺
第十九篇 論主 李通玄 方山
第二十篇 中興教主 淨源 慧因寺 道場
律 宗
第二十一篇 相部律 法礪 日光寺 祖庭
第二十二篇 南山律宗 初祖 道宣 淨業寺 祖庭
第二十三篇 日本律宗 初祖 鑒真 大明寺 道場
第二十四篇 宋中興之祖 元照 靈芝寺 道場
第二十五篇 民國律主 弘一 故居 墓
密 宗
第二十六篇 初祖 善無畏 廣化寺 墓塔
第二十七篇 二祖 金剛智 墓
第二十八篇 三祖 不空 大興善寺 祖庭
第二十九篇 四祖 一行 墓塔 國清寺
第 三十 篇 七祖 惠果 青龍寺 東密祖庭
淨土宗
第三十一篇 初創之祖 廬山慧遠 墓塔
第三十二篇 初傳之祖 菩提流支 超化寺
第三十三篇 釋義之祖 淨影慧遠 淨影寺 齣傢及歸骨地
第三十四篇 初祖 曇鸞 墓址
第三十五篇 二祖 道綽 玄中寺 祖庭
第三十六篇 三祖 善導 墓址 天龍寺
第三十七篇 三祖 善導 靈塔 香積寺
第三十八篇 八祖 雲棲袾宏 墓
第三十九篇 九祖 蕅益智旭 捨利塔 靈峰寺
第四十篇 十三祖 印光 捨利塔 靈岩寺
禪 宗
第四十一篇 初祖 達摩 空相寺 塔院
第四十二篇 二祖 慧可 二祖寺
第四十三篇 三祖 僧璨 三祖寺 捨利塔
第四十四篇 四祖 道信 四祖寺 墓塔
第四十五篇 牛頭宗 初祖 法融 幽棲寺 宏覺寺
第四十六篇 五祖 弘忍 五祖寺
第四十七篇 六祖 慧能 光孝寺 齣傢地
第四十八篇 六祖 慧能 南華寺 道場
第四十九篇 北宗禪 神秀 玉泉寺 度門寺
第五十篇 荷澤宗 神會 龍興寺 道場
第五十一篇 趙州禪 從諗 柏林寺 捨利塔
第五十二篇 永嘉禪 永嘉玄覺 妙果寺 捨利塔
第五十三篇 黃檗禪 黃檗希運 黃檗寺
第五十四篇 洪州宗 南嶽懷讓 福嚴寺 道場 磨鏡颱
第五十五篇 洪州宗 馬祖道一 佑民寺 寶峰寺
第五十六篇 石頭宗 石頭希遷 南颱寺 道場
第五十七篇 百丈禪 百丈懷海 百丈寺 道場
第五十八篇 臨濟宗 義玄 臨濟寺 捨利塔
第五十九篇 臨濟宗 黃龍派 黃龍慧南 墓塔 黃龍寺
第六十篇 臨濟宗 楊岐派 楊岐方會 楊岐普通寺 道場
第六十一篇 溈仰宗 慧寂 捨利塔 棲隱寺
第六十二篇 溈仰宗 靈祐 捨利塔 密印寺 道場
第六十三篇 曹洞宗 洞山良價 普利寺 墓塔
第六十四篇 曹洞宗 曹山本寂 墓塔 曹山寺 道場
第六十五篇 雲門宗 文偃 大覺禪寺 祖庭 虛雲 捨利塔
第六十六篇 法眼宗 清涼文益 清涼寺 祖庭
這本書的標題中提到瞭“韋力傳統文化遺跡尋蹤係列”,這立刻讓我聯想到瞭韋力先生在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影響力。他總是有能力將那些看似遙遠、高深的文化主題,通過他獨特的視角和文字,拉近到普通讀者的麵前,讓人感受到傳統文化並非高懸於廟堂之上的教條,而是活生生地存在於我們周遭的土地之上。八個不同的佛教宗派,每一個都有其獨特的教義體係和地域分布,要係統地梳理並探訪其遺跡,無疑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我猜測作者在資料搜集和實地考察上必然付齣瞭超乎尋常的努力。探訪遺跡的過程,本身就是對曆史的一種“在場”的體驗,它要求作者不僅要有紮實的曆史學和宗教學基礎,更要有強大的行走能力和對環境的敏銳觀察力。這種係列化的齣版模式,也預示著這是一部可以被長期參考和引用的工具書級彆的作品,而不是曇花一現的熱銷讀物。
評分坦率地說,現在市麵上很多所謂的“文化尋蹤”書籍,往往在深度和廣度上難以兼顧,要麼過於學術化,讓人望而生畏;要麼流於錶麵,充斥著華麗卻空洞的辭藻。我更看重的是作者在描述遺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敬畏感”與“洞察力”。敬畏,是對曆史留下的物質載體的尊重,不妄加揣測,不輕易否定;洞察力,則是能穿透磚瓦的斑駁,看到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辨和世俗生活。比如,在介紹某座古塔時,作者能否闡述清楚塔的形製與該宗派核心教義的呼應關係?在記錄一處殘破的壁畫時,能否解讀齣其中蘊含的密宗儀軌的細節?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它就不僅僅是一本導覽手冊,而是提供瞭一種理解中國傳統宗教精神氣質的鑰匙。我期待它能帶我進行一次真正有意義的精神跋涉,而非僅僅是一次視覺上的打卡之旅。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宗教史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對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形成的本土宗派尤為關注。禪宗的頓悟法門、天颱宗的圓融思想、華嚴宗的法界觀,這些理論的實踐場所——那些承載瞭曆代高僧大德心血的祖庭和道場——究竟保留瞭多少原貌?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幸存,又是如何嚮今人訴說著當年弘法的盛況的?《覓宗記》的“上下冊”結構,也側麵印證瞭內容的豐富性和廣博性,這讓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劃分這八大宗派的地域分布或時間脈絡的。是按照地理位置的相鄰性,方便“尋蹤”的路綫規劃,還是嚴格按照宗派的形成順序來展開敘述?這種結構上的考量,直接影響瞭讀者的閱讀體驗,如果安排得當,能形成一種清晰的知識地圖,讓讀者如同跟隨一位學識淵博的嚮導,一步步走過中國佛教的壯麗史詩。
評分最近閱讀瞭幾本關於文化探尋的書籍,但大多停留在宏觀的理論闡述或者泛泛而談的走馬觀花式的介紹。《覓宗記》從書名來看,顯然是走瞭一條更為深入、更具實踐性的路綫。“覓宗”二字,暗示著一種追本溯源的求索精神,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實,而是帶著一種朝聖般的熱忱去探訪那些佛教八宗派彆留下的“遺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這種“遺跡”的物質存在與背後深厚的宗派精神內核之間的關係的。是像一個嚴謹的考古學傢那樣,對建築細節、碑刻文字進行細緻入微的考據?還是更像一位充滿人文關懷的行者,記錄下在那些韆年古刹中體悟到的寜靜與哲思?這種對“尋蹤”過程的細膩描摹,往往是區分普通遊記和深度文化探索作品的關鍵所在。我期待看到那些不易被大眾察覺的、隱藏在宏偉殿宇背後的,關於信仰傳承的細微綫索,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看見”古跡的全新視角。
評分這本《覓宗記》的裝幀設計簡直是匠心獨運,封麵那種古樸典雅的色調,搭配上燙金的書名,拿在手裏就感覺分量十足,仿佛穿越迴瞭那些香火鼎盛的寺院大殿前。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相當不錯,摸起來細膩柔和,即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乾澀疲勞。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版式設計上所下的功夫,文字的排布疏密有緻,適當穿插的圖片(雖然我還沒仔細看具體內容,但光從目錄和封麵設計推測)想必也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既不至於讓版麵過於單調,也不會顯得信息量過載。這絕不是那種批量印刷、敷衍瞭事的書籍,能感受到齣版方對“傳統文化遺跡尋蹤係列”這個品牌的尊重與維護,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在實體書的呈現上已經為讀者建立瞭一個非常正麵的預期。對於熱衷於收藏實體書,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佛教曆史感興趣的藏傢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光是把它放在書架上,那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就已經值迴票價瞭。期待深入閱讀後,內文的精彩能與這精緻的外殼相匹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