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馬剋思的政治思想
:20.00元
作者:吳恩裕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09101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馬剋思的政治思想》是從吳恩裕教授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讀書時的博士論文《在1840年——1848年間馬剋思社會和政治思想的演變》翻譯修改而來,1944年完稿,1945年以《馬剋思的政治思想》為書名由商務印書館齣版。全書分為6章,包括方法與方法論、反玄學的論證、唯物史觀考釋、評康德及邊沁、論道德與人性等,涉及馬剋思關於方法、哲學、曆史、經濟、政治、倫理等各個方麵。
目錄
自序
章 方法與方法論
一 引論:方法論
二 社會研究方法的性質
(一)分析社會事實的“抽象能力”
(二)“麵對事實”與“比較事實”
(三)求社會上層結構之曆史經濟動機的方法
三 辯證法與思想律
(一)馬剋思和黑格爾的辯證法
(二)“思想律”和辯證法
第二章 反玄學的論證
一 引論:解題
二 反形上學的論據
(一)馬剋思否認形上學思考方法
(二)馬剋思駁斥形上學中某些基本概念
(三)馬剋思對新哲學的性質及功用的暗示
(四)不同的哲學係統
三 馬剋思哲學的應用範圍及“唯物論”一詞的特殊意義
(一)馬剋思哲學的應用範圍
(二)馬剋思辯證唯物論中“唯物論”一詞的特殊意義
第三章 唯物史觀考釋
一 引論:反形上學的積極係統
二 唯物史觀的考證與解釋
(一)“生産方法”考釋
(二)解釋“決定”、“一般的性質”及“必然地”諸名詞的意義
第四章 革命理論闡微
一 引論:革命、法律與實際需要
二 革命理論與革命實踐的統一
三 無産階級革命論
(一)革命的經濟原因
(二)階級鬥爭
第五章 評康德及邊沁
一 引論:批評的方法
二 評康德的倫理及政治學說
(一)康德的倫理及政治學說
(二)馬剋思的批評
三 評邊沁的功利學說
(一)邊沁功利學說的一般性質
(二)馬剋思對邊沁功利學說的批評
第六章 論道德與人性
一 引論:道德、效率與內在的必然
二 資本主義社會中之倫理關係及倫理學說的分析
(一)資本主義社會中之基本的社會關係
(二)資本主義社會中之道德理論的幾種基本特徵
三 斯賓諾莎、盧梭、邊沁、康德及馬剋思的人性論
附錄一 吳恩裕與導師拉斯基臨彆對話
附錄二 迴憶我的父親吳恩裕教授
吳恩裕先生學術年錶
一本值得細心研讀的研究馬剋思主義的力作
——吳恩裕著《馬剋思的政治思想》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生産方式、實踐與思想觀念
——吳恩裕對馬剋思政治思想的研究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近乎詩歌般的磅礴氣勢,尤其是在描述資本積纍的初期階段時。作者仿佛在用一種預言傢的口吻,描繪著工業革命的狂飆突進,那種人類力量被空前解放,同時又被無情吞噬的二律背反景象,讀起來酣暢淋灕。我尤其喜歡他那種將復雜的經濟運動擬人化的手法,讓那些冰冷的數字和圖錶瞬間鮮活起來,仿佛看到瞭資本這個“幽靈”如何在世界各地遊蕩,如何重塑城市的麵貌和人的靈魂。它成功地將冰冷的經濟學分析,融入瞭深沉的人文關懷和強烈的曆史宿命感之中。這種文學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結閤,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張力和迴味無窮的哲思,它超越瞭單純的理論闡述,達到瞭對人類社會狀態進行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描摹。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蘊含的,那股子不妥協的批判精神。它不是那種試圖在現有框架內修修補補、提供“溫和改革”方案的讀物。恰恰相反,它直指根源,對現有體製的內在矛盾進行瞭毫不留情的揭露。我欣賞作者那種敢於“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勇氣,他拒絕接受任何既定的、看似閤理的錶象。書中對於“剩餘價值”的分析,精準地揭示瞭利潤是如何在價值交換的錶象下被悄無聲息地榨取齣來的。這種批判不是基於道德上的憤慨,而是基於對經濟邏輯的冷峻推演。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許多社會新聞和經濟現象,在你眼中都披上瞭一層全新的、帶著血絲的底色。它讓你無法再安逸地接受主流敘事,迫使你去思考,我們所處的這個“繁榮”的背後,究竟建立在瞭何種不平等的基石之上。這是一種思想上的“覺醒”,帶著輕微的陣痛,但絕對是值得的。
評分我作為一個對早期社會組織形態頗感興趣的業餘曆史愛好者,這本書中關於“社會發展階段”的論述,提供瞭極為有價值的參照係。作者的視角是宏大而又充滿動態性的,他將人類社會視為一個不斷在矛盾中螺鏇上升的有機體。這種將曆史視為一場連續劇而不是靜止畫麵的觀察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書中對不同生産力與生産關係之間張力的分析,讓我對古代的封建製度乃至更早期的公社形式,有瞭一種更具批判性的理解——它們並非是永恒的、神聖的,而都是特定曆史階段的産物,必然要被新的、更適應生産力發展的模式所取代。這種曆史的必然性推導,非常有說服力,它讓人在麵對當前的睏境時,不至於陷入絕望,而是能看到未來變革的可能性,因為曆史的車輪從未停止碾壓舊的形態。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社會底層疾苦懷有深深共鳴的人量身定做的。它沒有停留在空泛的道德說教層麵,而是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資本主義生産關係下,那些被精緻的經濟術語掩蓋住的殘酷現實。我尤其被其中關於“異化勞動”的論述所震撼。作者細膩地描繪瞭工人如何從創造價值的主體,淪為僅僅是機器上一個可替代的螺絲釘,勞動不再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而成瞭維持生存的枷鎖。那種描述,讓我仿佛能聽到流水綫上金屬撞擊的冰冷聲響,感受到那些重復性勞動對人類精神的慢性腐蝕。它強迫你去直麵一個問題:在一個高度分工的社會裏,你真正“擁有”的是什麼?你的勞動成果,最終流嚮瞭誰的口袋?這種穿透性的洞察力,遠非一般理論著作所能企及,它帶來的不是簡單的知識增量,而是一種對既有世界秩序的徹底顛覆感。我閤上書頁時,那種沉重和清晰感,久久揮之不去,仿佛眼睛被清洗過一般,看清瞭日常生活中那些被習以為常的權力結構。
評分說實話,最初拿起這本書時,我有點擔心它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天書”。畢竟,涉及到那麼宏大的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總怕自己跟不上作者的思維速度。然而,令我驚喜的是,作者在闡述那些極其復雜的哲學概念時,展現齣一種近乎文學傢的敘事功力。他不是乾巴巴地羅列公式,而是將理論置於具體的曆史情境中進行推演,像是講述一個跨越世紀的宏大史詩。比如,他對“商品拜物教”的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彩。他沒有用復雜的術語把你繞暈,而是通過描述人們對待物品的態度變化,生動地揭示瞭社會關係是如何被物化、被顛倒的。這種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讓原本高冷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讀起來,你會感覺自己不是在啃理論,而是在參與一場思想的探險,跟隨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穿梭在曆史和經濟的迷宮之中,每一步都踏實而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