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多重立場
定價:12.00元
作者:(法)德裏達,餘碧平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04-05-01
ISBN:9787108021069
字數:78000
頁碼:13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這些是我曾經參加過的、僅有的三次訪談。訪談內容討論的是我剛剛發錶的作品。無疑,就我的對話者和我自己而言,它們形成瞭一種積極解釋的姿態。這種對我所“從事”的研究的解讀不僅已經定型,而且這時瞭:因為我的工作並未停止,所以它不再專屬於我。這種情形也可供人讀解。它的事實、內容和陳述形式方麵支配瞭這些交流。這樣,我就沒有必要做齣任何修改瞭。
目錄
敬告讀者
一、意蘊:與亨利·降塞的會談
二、符號學和文字學:與硃莉·剋裏斯特娃的會談
三、多重立場:與讓一路易·烏德賓、居伊·斯卡培塔的會談
附錄: 讓一路易·烏德賓和雅剋·德裏達的通信摘要
德裏在年譜
譯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初讀之下,我的第一感覺是被作者那近乎偏執的精確性所震撼。他似乎不滿足於僅僅闡述一個觀點,而是要將這個觀點拆解到其最微小的哲學原子,然後用一把無形的解剖刀,將其與所有可能關聯或對立的概念進行細緻入微的捆綁與切割。這種寫作方式,要求讀者必須時刻保持絕對的專注力,任何一個詞匯的跳躍或語法的疏忽,都可能導緻對整個論證鏈條的誤解。起初,我感覺自己像一個笨拙的學徒,在閱讀時需要頻繁地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長句中復雜的從句結構和大量的限定詞,仿佛在試圖理解一架精密儀器的每一個齒輪是如何咬閤的。這種閱讀過程是消耗體力的,它不是那種提供即時滿足感的快餐式閱讀,而更像是一場馬拉鬆,考驗的是耐力和對抽象概念的駕馭能力。但一旦你跟上瞭作者的思路,那種豁然開朗的瞬間,帶來的智力上的愉悅感,是任何通俗讀物都無法比擬的,它讓你感覺自己的思維維度似乎被強行拓寬瞭一點點。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種厚重感和書頁邊緣泛齣的淡淡的陳舊氣息,讓人一上手就感覺握住瞭某種沉甸甸的思想重量。紙張的質地精選得恰到好處,摸上去既不失光滑,又帶著一種可以被指尖捕捉到的紋理,翻頁時發齣的那種輕微的“沙沙”聲,仿佛是思想在紙頁間低語的證明。而且,字體的選擇和排版布局也極為考究,行間距的處理使得長時間閱讀也絲毫不感到擁擠和壓迫,讓人可以心無旁騖地沉浸在作者構建的復雜邏輯迷宮中。這本實體書的物理存在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儀式感,促使讀者必須放慢速度,給予文字應有的敬意,而不是像瀏覽網頁那樣輕率地滑過。我尤其喜歡扉頁上那種低調而又不失品味的插圖處理,雖然內容晦澀,但書籍的“容器”卻以一種近乎完美的姿態,為接下來的智力挑戰做好瞭鋪墊,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期待和敬畏。這本書拿在手裏,就好像捧著一座等待被開墾的知識荒原,外殼的精美隻是對內在深邃的溫柔暗示。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體驗到一種強烈的“迷失”與“重構”的交替循環。有那麼幾章,內容似乎完全漂浮不定,概念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我感覺自己被捲入瞭一個由符號構成的巨大漩渦,每一次嘗試抓住一個明確的意義,它就化作瞭更細碎的沙子從指縫間溜走。那種挫敗感是真實的,甚至讓我一度想把它閤上,轉而去閱讀一些更直接、更直接瞭當的論述。然而,正是這種徹底的“迷失”,反而為後來的“重構”積蓄瞭能量。當新的章節開始,用一種看似全新的框架來重新審視先前所有的睏惑時,先前那些零散、破碎的片段突然以一種齣乎意料的邏輯結構連接起來。這種體驗,讓我深刻理解瞭“理解”並非一個靜態的終點,而是一個持續不斷、充滿張力的過程,一個在混亂中尋找秩序的永恒努力。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古典的嚴肅性,即便是在討論現代性的問題時,其錶達也仿佛經過瞭某種古老的提煉。它很少使用口語化的錶達或生硬的術語堆砌,而是傾嚮於使用那種富有張力和歧義的詞匯,讓意義在字裏行間流動、搖擺。這使得每一次的“理解”都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你很難說自己完全掌握瞭作者的本意,因為作者似乎故意留下瞭一些“空隙”,邀請讀者去填補,去辯論。我發現自己常常會陷入一種“被質疑”的狀態,即文本中的某個論斷會忽然反過來質問我自身的預設和常識。這種對讀者主體性的持續挑戰,是這本書最迷人也最令人挫敗的地方。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提供確定的答案,反而更像一麵棱鏡,將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結構反射齣無數個扭麯的側麵,迫使我們質疑“看”本身的行為是否可靠。
評分這本書的深遠影響,並不在於它直接給齣瞭一個可以被引用的“結論”或“解決方案”,而在於它徹底改變瞭我看待世界某些基本範疇的方式。它像一把瑞士軍刀,在你不知不覺中,將你用來構建現實世界的基本工具——比如“真實”、“主體”、“文本”——進行瞭精密的拆解和重裝。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在日常交流中,對於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判斷,會不自覺地進行一次額外的、內部的“審視”:這個“我”的敘事基礎是否牢固?這個“他者”的邊界是否清晰?這種後設的視角,已經內化成瞭我的思維習慣的一部分。雖然我無法用三言兩語概括這本書的核心論點,但它帶來的認知上的“後遺癥”是持久的,它讓我的思考變得更加謹慎、更加充滿懷疑,也更加富有創造性的探索欲,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復雜認知層麵的後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