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 李零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 李零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零著 著
图书标签:
  • 周易
  • 自然哲学
  • 李零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命运
  • 天命
  • 易经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1241
商品编码:2686268140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欢迎选购,购买前务必联系客服或者来电咨询!call:15835078063

基本信息

书名: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

定价:42.00元

作者:李零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108041241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周易》是群经之首,也是难读懂的古书之一。《周易的自然哲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依据新出土文本,对传世的《周易》正文加以全新的整理和疏解,破解了许多疑点,并用简要的语言贯通大义、白话译注。在此基础上,《周易》经传中蕴含的阴阳对立、五行循环的自然哲学,书中也有独到的阐述。
  《周易》是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在《论语》、《》、《孙子》之后,详细解读的第四部重要的传世典籍。以上四部书,合称为“我们的经典”。

目录


自序
写在前面的话
《易经》中的占卜术语
易经上经
 乾卦(六龙天上飞)
 坤卦第二(母马地上跑)
 屯卦第三(混混沌沌,万事起头难)
 蒙卦第四(朦朦胧胧,人生糊涂始)
 需卦第五(下雨天,别出门)
 讼卦第六(打官司,有风险)
 师卦第七(战争难免死人)
 比卦第八(怀柔为高明)
 小畜第九(密云畜雨,泽及邻里)
 履卦第十(征夫苦役,如履虎尾)
 泰卦第十一(天地相通,上下和谐)
 否卦第十二(否极泰来,转忧为喜)
 同人第十三(胜利会师,破涕为笑)
 大有第十四(得人心者得天下)
 谦卦第十五(谦虚使人受益)
 豫卦第十六(使人堕落)
 随卦第十七(追捕逃犯)
 蛊卦第十八(父母)
 临卦第十九(君临天下)
 观卦第二十(俯察万民)
 噬嗑第二十一(如人肉大宴)
 贲卦第二十二(白色美丽)
 剥卦第二十三(彻底剥夺)
 复卦第二十四(迷途知返)
 无妄第二十五(没有期望,也就没有失望)
 大畜第二十六(养牲口是门大学问)
 颐卦第二十七(用腮帮子占卜)
 大过第二十八(上梁不正下梁歪)
 习坎第二十九(土牢的原型)
 离卦第三十(夕阳无限好)
易经下经
 咸卦第三十一(妇女,非礼勿动)
 恒卦第三十二(妇女,从一而终)
 遯卦第三十三(小肥猪,可爱)
 大壮第三十四(老公羊,脾气坏)
 晋卦第三十五(旭日东升)
 明夷第三十六(金乌西落)
 家人第三十七(家和万事兴)
 睽卦第三十八(活见鬼)
 蹇卦第三十九(行路难)
 解卦第四十(得饶人处且饶人)
 损卦第四十一(损下益上)
 益卦第四十二(损上益下)
 夬卦第四十三(军情紧急,毅然前往)
 姤卦第四十四(娶妇嫁女)
 萃卦第四十五(聚敛财富)
 升卦第四十六(登高必自卑)
 困卦第四十七(动辄得咎)
 井卦第四十八(改邑不改井)
 革卦第四十九(革命在于顺天应人)
 鼎卦第五十(器唯求新)
 震卦第五十一(笑对雷声)
 艮卦第五十二(控制身体)
 渐卦第五十三(南来的大雁)
 归妹第五十四(少女出嫁)
 丰卦第五十五(妖气蔽日)
 旅卦第五十六(出门不易)
 巽卦第五十七(算筹藏在床底下)
 兑卦第五十八(长乐未央)
 涣卦第五十九(马儿随风跑)
 节卦第六十(见好就收)
 中孚第六十一(对酒当歌)
 小过第六十二(飞鸟过邑)
 既济第六十三(已经过河)
 未济第六十四(尚未过河)
易传
 彖上(《易传》之一)
 彖下(《易传》之二)
 象上(《易传》之三)
 象下(《易传》之四)
 系辞上(《易传》之五)
 系辞下(《易传》之六)
 文言(《易传》之七)
 说卦(《易传》之八)
 序卦(《易传》之九)
 杂卦(《易传》之十)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李零,1948年生,祖籍山西武乡。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主要著作:《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郭店楚简校读记》《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兵以立——我读〈孙子〉》《丧家狗——我读〈论语〉》《兰台万卷——读〈汉书·艺文志〉》《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入山与出塞》《铄古铸今》《李零自选集》《放虎归山》《花间一壶酒》《何枝可依——待兔轩读书记》。

文摘


序言



探寻古老智慧的脉络:一部关于宇宙秩序与生命哲学的思想史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的火花,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闪耀着洞察世事的智慧之光。本书并非对某一本特定著作的梳理,而是意在拨开重重迷雾,循着一条跨越数千年的思想脉络,深入探讨人类对于宇宙本质、生命意义以及社会秩序的古老追问。我们将从宏观的宇宙图景入手,逐步聚焦到微观的个体命运,力求呈现一幅关于“天命”与“人为”之间微妙平衡的哲学画卷。 第一章:宇宙的呼吸——从混沌到有序的生成之道 人类对于宇宙的好奇,或许可以追溯到仰望星空的那一刻。从最初的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到试图理解星辰运行的规律,再到对万物生长消亡的周期性观察,一种关于宇宙“生成”的观念逐渐在先民的脑海中孕育。在许多古老文明的早期神话中,世界往往源于一种混沌的状态,而后通过某种神圣的力量或自然法则,逐渐分化、生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万物。这种从无到有、从乱到治的过程,并非简单的随机叠加,而是蕴含着一种内在的、不可违逆的逻辑。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这种生成之道尤为显著。《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论断,便是对宇宙最根本运动规律的精辟概括。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从太极的浑然一体,到两仪、四象、八卦的层层衍化,无不展现了一种由简到繁、由粗糙到精细的生成过程。这种生成并非瞬间完成,而是持续不断的演化,如同宇宙在一次缓慢而有力的呼吸。 本章将追溯这种“生成之道”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从巴比伦的创世神话,到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对始基的探索,再到印度吠陀经典中对宇宙秩序的构想。我们将分析这些早期思想如何试图解释宇宙的起源、结构的构成以及运行的动力。特别地,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先民在观察自然现象时,所形成的关于“气”的观念,以及“气”如何在物质生成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种从宏观宇宙的生成机制,到微观物质组成的探究,构成了我们理解“天命”的哲学基石。 第二章:大地的律动——自然法则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一旦宇宙的生成之道被初步认识,人类的目光便转向了更具体的自然现象。日月交替、寒来暑往、花开花落、潮涨潮落,这些周期性的变化,无不昭示着自然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先民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经验积累,逐渐提炼出这些规律,并试图将其抽象化,形成指导人类行为的原则。 “天人合一”的思想,便是这种对自然规律敬畏与模仿的体现。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这种法则,并非人为制定的规章,而是宇宙本身固有的运行轨迹。例如,农业社会的兴起,很大程度上便是对季节变化的深刻理解和顺应。春耕秋收,遵循的是自然的节律,违背则可能导致颗粒无收。 本章将聚焦于那些被古人视为“自然法则”的普遍性概念。我们将探讨“五行”学说如何将世界万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并通过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我们将分析“阴阳”理论在预测天气、指导农事、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同时,我们还将考察那些曾经影响深远的古代占星术、历法,以及它们所反映出的对宇宙规律的探索。这些实践性的知识,是古人对自然法则最直接的体悟,也是他们试图理解“天命”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生命的轨迹——个体命运的浮沉与人生选择的智慧 从宏观的宇宙到微观的生命,人类最根本的困惑之一,便是关于个体命运的疑问。为何有人生来富贵,有人却贫困潦倒?为何有些人一生顺遂,有些人却坎坷不断?这种对个体命运差异的观察,催生了关于“命”与“运”的哲学思考。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古老的箴言,并非一种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一种对现实观察的深刻总结。它承认个体存在先天的禀赋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影响,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个体完全没有自由意志。在既定的“命”的框架下,个体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些都构成了“运”的变数。 本章将深入探讨古人对于“命”与““运”的理解。我们将分析“阴阳五行”学说如何在命理学中被运用,以解释个体性格、健康状况以及人生际遇。我们将考察“风水”学说如何反映了古人对于环境因素影响人生命运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将关注那些关于“知命”与“乐天”的哲学思想,探讨如何在承认个体局限性的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何通过“修身”来提升德行,以期改善“运势”,也是本章的重要议题。 第四章:社会的脉络——秩序的构建与人伦的维系 个体命运的思考,不可避免地延伸到社会层面。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需要一套普遍遵循的规则,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从部落到国家,从家庭到个人,人类社会始终在探索如何构建稳定的秩序,以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礼”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维系社会秩序、人伦关系的重要纽带。“父慈子孝”、“君臣义忠”、“夫妇有别”等伦理规范,都是在“天命”的宇宙观下,对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构建。人们相信,遵循这些礼法,便是顺应了天道,也便是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做出了贡献。 本章将考察古代社会是如何在“天命”的哲学框架下,构建其政治、经济和伦理体系的。我们将分析“宗法制度”如何通过血缘关系来确立社会等级和权力结构。我们将探讨“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以及两者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将关注“人伦”观念的演变,从最初的家族伦理,到更广泛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在个体“命”的框架下,安分守己,各司其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第五章:哲思的回响——智慧的传承与现代的启示 古老的智慧并非静止不变的化石,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解读和 reinterpretation。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面临着关于宇宙、生命、社会秩序的诸多困惑。那些来自远古的哲学思想,是否还能为我们提供借鉴? “天命”的观念,在现代社会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认识。而“人定胜天”的口号,则可能隐藏着对自然力量的轻视,以及对个体意志的过度强调。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不失对自然的敬畏,是我们当下需要深思的问题。 本章将试图将古老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现实进行对话。我们将反思“天人合一”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启示。我们将探讨“知命”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的积极意义,以及如何在不放弃努力的同时,学会接纳与释怀。我们将重新审视古代的伦理观念,如何在现代社会重新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最终,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古老智慧的追溯与解读,能够为当代人提供一种更深刻的生命视角,一种更从容的人生态度,以及一种更具智慧的社会构建方式。 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之旅,去感受那些古老智慧的脉动,去体会宇宙秩序的宏大,去探寻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去思考社会和谐的根基。在这场探索中,或许我们无法完全洞悉“天命”的玄机,但我们可以通过对智慧的追寻,成为更有觉知、更有智慧的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精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系统做得非常出色,这对于理解这类经典解读著作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引文和专业术语时的那种严谨态度。很多晦涩难懂的段落旁,总能找到清晰的旁注或脚注,它们不是简单的解释,而是提供了多角度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窥见原著的精髓。而且,这些辅助性的文字本身也充满了洞见,像是另一条平行的、同样精彩的河流,最终汇入主体之中。这种编排上的用心,充分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让阅读过程变得既充实又流畅,很少出现“迷路”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老实说,一开始读起来确实需要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它不是那种让你捧着就能轻松消遣的小说,更像是一场深度的心灵对话,或者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哲学思辨之旅。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在用一把极其锋利的刻刀,层层剥开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古老概念,将其置于现代人的认知框架下进行审视和解读。那种逻辑的严密性,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感觉每句话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学养和无数次的推敲。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让那些复杂的句子和层叠的意象在脑海中慢慢沉淀、消化。这是一种需要耐心灌溉的阅读体验,但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是任何速食文化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封面那种典雅的色调和字体选择,仿佛瞬间就把人拉回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古韵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它选用的纸张质地,那种微微粗粝却又不失细腻的手感,翻阅起来的时候,油墨的触感也显得格外清晰。拿到书店里,它绝对是那种会让人驻足停留,忍不住想翻开看看的类型。而且,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再高清的电子屏幕也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之余,也能享受到与实物接触的愉悦。每次翻开,都会被这种用心打磨的细节所打动,感觉作者和出版方对这部作品都是怀着十二分的敬意和热爱。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个人世界观的冲击是相当巨大的。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万物运行的全新视角,那种宏大而又极其精微的宇宙观,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因果”和“必然”。书中探讨的许多观念,乍听起来似乎有些宿命论的意味,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它其实是在构建一个更高维度的平衡系统。这种“听天由命”背后的深层逻辑,让我对很多过去的挫折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它没有提供廉价的成功学口号,而是给出了一个更稳固的内心支柱,让我明白,有些事情是超越个体意志的,学会与之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评分

要说这本书带给我最持久的影响,可能在于它培养了我一种“慢思考”的习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的大脑习惯了快速接收和判断,很少有时间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联想和反思。而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精密的齿轮,强迫我的思维系统慢下来,去感受事物之间那种微妙的、非线性的关联。它让我开始关注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间隙”和“留白”,明白“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一种更高级的作为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渗透到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工作决策还是人际交往,都变得更加沉着和有远见。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像是站在高处,重新丈量了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