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 拍下即发】 大路朝天 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 萧武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现货 拍下即发】 大路朝天 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 萧武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武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革命
  • 中国道路
  • 历史
  • 政治
  • 萧武
  • 中信出版社
  • 现货
  • 文化
  • 社会
  • 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尚诚嘉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5540
商品编码:27027652393
出版时间:2018-03-31

具体描述





书名:大路朝天: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


定价:43.00元

作者:萧武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4

页码:27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85540





出入文史之间,追踪政治、经济和法律的脉络,所论往往直指要害;文字往往能够穿透媒体和学院的主流论述的帷幕,直逼历史的真相和世道人心。从自媒体的短章,到如今的系统论述,萧武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的独特声音。





近年来在有关于中国道路的讨论中,较少有人提及中国道路起源于中国革命,本书做出了有力的回应,认为中国道路恰恰是在中国革命的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中国革命,就没有中国道路。因此,本书首先讨论了中国革命留下的遗产,及其与中国道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萧武分别批判了两个常见的论调,一个是对中国道路的保守主义解释,一个是新儒家。保守主义认为,中国道路是中国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而新儒家则认为,中国传统的核心是儒家思想文化。解释面向未来,解释意味着对未来道路的选择。本书认为,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中国道路之所以区别于欧美道路,就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革命重要的遗产,也是改革所坚持的方向。





序 不只是正名/ Ⅴ

部分 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001

中国改革的前提条件: 革命红利/ 005

改革的逻辑: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021

国家与市场/ 071

第二部分 基层社会的革命: 土地制度变迁与民族区域

治理/ 080

土地制度变迁的政治意义/ 081

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与土地制度变迁/ 092

包产到户与乡村政治秩序重构/ 112

基层重建: 从争夺领导权开始/ 130

第三部分 保守主义的文化与政治———从甘阳谈起/ 135

启蒙领袖出走/ 137

保守主义归来/ 148

通三统/ 164

三统与中国道路/ 177

文化与政治/ 187

第四部分 新儒家的“政治” 与“心性” / 196

新儒家与旧儒家/ 198

中国道路与儒家复兴/ 207

选贤任能与官僚主义/ 214

儒家复兴与阶层固化/ 222

乡土重建与儒家/ 228

基层重建与儒家复兴/ 233

儒家复兴意味着什么/ 239

后记/ 241





萧武, 1979年生,甘肃庆阳人,毕业于湖南大学法学院,长期从事媒体工作,现为观察者网新闻总监、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经略》网刊创办人之一,其研究兴趣包括历史、政治、边疆、三农等领域,擅长时政及历史评论。曾在《读书》《天涯》《经济导刊》等刊物发表文章若干篇。





今天中国的成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忘记了关于平等和共同富裕的初心也就谈不上使命。

——北京大学 潘维

萧武是我接触过的少有的具有深刻思考能力的青年学者。他涉猎广泛,不盲从,文字洗练。他写的所有文字都值得品读。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贺雪峰

萧武对中国革命和中国道路的梳理是重要的。借助历史距离提供的透视,他令我们对许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中肯的判断。

——北京大学 朱苏力

好的,以下是为您准备的图书简介,该简介描述的图书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信息完全无关: --- 【绝版珍藏】西方艺术史纲:从洞穴壁画到数字时代的视觉文化变迁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艾伦·格林伯格]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环球学术出版社] 页数: 980页(含大量高清彩图与素描对照) 装帧: 精装函套,附赠艺术史年表索引卡 定价: 388.00元 --- 内容简介: 《西方艺术史纲:从洞穴壁画到数字时代的视觉文化变迁》并非一部简单的断代史,而是一次对人类审美意识形态演进的深度考古与批判性重构。本书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精微的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了自旧石器时代晚期直至二十一世纪初西方艺术的核心脉络、美学范式及其背后的社会、哲学与技术支撑。 第一部分:起源与神圣的凝视(史前至中世纪)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艺术作为一种原始巫术、宗教表达和权力象征的早期形态。我们首先从拉斯科洞穴的动物壁画入手,分析“观看”与“被观看”的张力,揭示早期人类如何通过图像来驯服世界。随后,重点聚焦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理想主义——对完美比例、和谐与人本主义的追求,并通过对帕特农神庙、米隆的《掷铁饼者》等代表作的细致解读,阐释“卡洛斯”(Kallos,美)的哲学内涵。 从中世纪的转向,艺术逐渐服务于教义与启示。本书详细剖析了拜占庭马赛克艺术中“永恒”的平面化处理,以及哥特式大教堂的“光线神学”。我们不仅研究圣像画的象征语言,更着眼于中世纪工匠阶层在知识传承中的角色,探讨“手艺”如何在大教堂的建设中实现集体性的信仰表达。 第二部分:理性的复苏与情感的爆发(文艺复兴至浪漫主义) 文艺复兴是西方艺术史上一次激动人心的“发现”之旅。本书摒弃了将此阶段简单视为对古典的简单模仿,而是着重分析透视法、解剖学进步如何服务于“人”的再发现。达·芬奇的科学观察、米开朗基罗的“未完成的痛苦”、拉斐尔的“完美构图”,都被置于佛罗伦萨城邦政治与人文主义思潮的交叉点上进行审视。 巴洛克时期,艺术成为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有力武器。卡拉瓦乔的戏剧性光影(明暗对比法)如何制造情感冲击,贝尼尼的雕塑如何将瞬间的动态凝固于永恒,展现了权力与情感的复杂博弈。 启蒙运动催生了新古典主义的秩序与道德回归,但它很快被浪漫主义的“崇高”(Sublime)所颠覆。从戈雅对战争非理性的记录,到德拉克洛瓦对激情的讴歌,本书描绘了艺术家如何从理性的桎梏中挣脱,转向内心世界、自然伟力和民族精神的探索。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挑战与媒介的革命(印象派至战后抽象) 十九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和摄影技术的发明彻底动摇了绘画的传统功能。印象派的“瞬间捕捉”不再是描摹现实,而是记录“感官经验”本身。塞尚、梵高、高更等后印象派大师,开始系统性地解构形体、色彩和空间,为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铺平了道路。 本书将重点剖析立体主义如何打破单重视角,毕加索的“多重时间”观;野兽派对色彩的解放;以及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对逻辑、资本主义和战争的文化反叛。这一部分尤其关注“观念的先行性”——艺术品不再仅仅是“物”,而成为思考的“场域”。 战后的抽象表现主义,如纽约画派,被置于冷战背景下考察,分析其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以及对个体自由意志的极端表达。格林伯格的经典文本被引入对比分析,探究艺术如何在其自身的“媒介纯度”中寻找合法性。 第四部分:后现代的消解与全球化的景观(当代艺术) 进入七十年代,波普艺术对大众文化符号的挪用,标志着艺术与高雅文化之间界限的彻底模糊。本书细致考察了极简主义(Minimalism)对艺术“对象性”的剥离、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对语言和制度的考察,以及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对身体在公共空间中能指的重构。 最后,本书将视野投向二十一世纪的“视觉信息洪流”。我们探讨全球化语境下身份政治、数字媒介和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实践的冲击,分析当代艺术家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网络文化进行社会批判和身份建构。从装置艺术的物质性转向数字艺术的非物质性,本书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视觉复杂性的全面理论框架。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整合: 深度融合了艺术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技术史的观点,而非孤立地进行风格分析。 2. 图像叙事: 全书收录超过1200幅高清作品图例,并配有详细的“图像解剖学”注释,引导读者进行主动式观察。 3. 思想脉络追踪: 精心梳理了康德、黑格尔、尼采、福柯等关键哲学家的思想如何渗透并塑造了不同艺术阶段的美学范式。 本书是艺术专业学生、策展人、历史研究者以及所有渴望系统、深刻理解西方文化基因的普通读者的必备参考读物。它提供了一把钥匙,使读者能够穿越时空,理解人类文明如何通过其不断变化的面孔——艺术——来表达其永恒的困惑与追求。 ---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大路朝天》这本书,我的评价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来理解中国。作者萧武先生巧妙地将中国革命的宏大叙事与“中国道路”的现实意义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我之前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比较碎片化,这本书就像一块拼图,将这些零散的碎片整合起来,形成了一幅清晰的图景。他对于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思想的演变有着非常细腻的描写,这让我看到了革命背后的人性光辉和思想的碰撞。而关于“中国道路”的论述,则让我对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不是那种轻松阅读的读物,它需要你投入思考,但这种投入是值得的,因为它会让你对中国有全新的认识。

评分

《大路朝天》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的历史叙事非常引人入胜,作者萧武先生仿佛一位优秀的导游,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非止步于历史的陈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革命的精神内核,以及这种精神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中国。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道路”的论述所吸引。作者清晰地阐释了这条道路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调整和发展的,以及它与西方模式的根本区别。这种视角让我反思,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无数先辈用血与汗、智慧与勇气开辟出来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

评分

这本《大路朝天》真的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名字吸引了。读完之后,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作者萧武先生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梳理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并将之与当下中国所走的道路紧密联系起来。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革命背后的逻辑和思想渊源。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道路自信”的探讨,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理解到中国革命不仅仅是推翻一个旧政权,更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历史爱好者的,更是写给每一个关心中国未来走向的普通人的。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种感觉就像是拨开了迷雾,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评分

《大路朝天》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深刻回溯,更是一次对中国当前发展道路的有力注解。作者萧武先生的笔触极富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解读历史的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革命时期不同思想流派的梳理,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最终汇聚成中国革命的主流。这种分析非常有深度,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将这一切与“中国道路”联系起来,则赋予了这本书更强的现实意义。它让我理解了,我们脚下的这条路,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和实践。读完之后,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更深的尊重,对中国的现在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中国的未来也充满了更坚定的期待。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充满好奇,所以当看到《大路朝天》这本书时,便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厚重”和“深刻”。作者萧武先生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抽象的理论概念,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中国革命早期思想的梳理,那些看似遥远的人物和事件,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机,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所承载的理想与奋斗。而将革命与“中国道路”联系起来,更是点睛之笔。他并没有回避革命过程中的曲折和牺牲,而是将其视为中国走向强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和历史必然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标签,而是真正理解了它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巨大能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