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的陷阱 中信出版社

算法的陷阱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算法
  • 数据结构
  • 编程
  • 软件工程
  • 代码质量
  • 性能优化
  • 调试
  • 错误分析
  • 程序员
  • 计算机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7520
商品编码:28553493692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算法终结人类还是人类战胜算法?谁将是后的“人”?
市场的“无形之手”正在构成事实垄断,算法经济与共享经济、人工智能正在促成默许共谋。监管还是放手?“有形之手”如何介入?算法的奴隶该如何逃离陷阱?



书名:算法的陷阱:超级平台、算法垄断与场景欺骗
定价:69.00元
作者:阿里尔扎拉奇
出版社:2018-05
出版日期:2018-05
页码:46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87520


"1.创新性。本书是关于反思算法的图书。在当前算法流行的市场,本书对市场竞争中出现的五种情景进行了揭露和批评。2.对当前时兴的共享经济、大数据等在竞争状态下巨头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揭露,并提出了监管机构提出可行的方法和政策,才能制止这种共享经济对人类的欺骗。3.市场的“无形之手”正在构成事实垄断,算法经济与人工智能正在促成默许共谋。监管还是放手?“有形之手”如何介入?算法的奴隶该如何逃离陷阱?进而作者提出,在保持市场无形之手的情况下,加强“有形之手”的监管,实现有形和无形的结合。4.我们是算法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我们支配算法还是算法玩弄我们?
平台如何操作四种共谋场景,算法垄断与数据驱动如何形成共谋,监管工具箱能否防止陷入场景欺骗。平台提供了什么,获取了什么?算法垄断了什么?任其“无形之手”发展还是需要“有形之手”监管?当打开平台的刹那,你已进入了算法的陷阱,并成为任由“狮群”宰割的“羚羊”!
"


"联网的存在令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者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只有轻点几下鼠标的距离。这诚然是一个伟大的科技进步,但却也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商业现象。本书中,作者扎拉奇与斯图克将我们对由应用程序支持的互联网商务做出更深入的检视。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消费者确是互联网商务兴盛繁荣过程中的获益者,可精妙的算法与数据运算同样也改变了市场竞争的本质,并且这种改变也非总能带来积极意义。
首当其冲地,危机潜伏于计算机算法之间的共谋行为当中。虽然法律明令禁止企业开展价格操纵,但是由数据驱动的算法却可以做到实时监测市场中竞争对手的价格变动,并据此调整自身的商品定价。于是乎,原本看似有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的科技进步,却讽刺性地终给消费者带来了伤害。其次,危机之二则发源于商家的价格歧视行为,企业通过追踪消费者个人数据、设立会员制度从而实现合理推测消费者保留价格的目的。此外,互联网平台与独立应用程序之间那层“亦敌亦友”的关系也引发了第三重危机:在牢牢掌控住核心平台(如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之后,这些互联网巨头俨然拥有了支配用户个人数据的权力,而他们将决定谁得以称霸市场。
在《算法经济的陷阱》中,作者及时抛出了一些关键问题:那只“看不见的手”究竟还有几成效力?在算法与网上机器人不断发挥重要作用的市场中,难道竞争性定价成为了一个假象?现行的法律法条是否还能够地维护消费者权益?事实上,复杂多变的市场现实已在悄无声息中将权力移交给到了少数人的手中。对此,扎拉奇与斯图克正在探究这些风险将给市场竞争秩序、人们的民主理想以及经济权益与社会福祉带来的影响。
"


"部分
场景设定

第 1 章 市场竞争为我们做出的美好许诺 / 005
日益透明的市场环境与自由的信息流动 / 006
搜寻成本的降低 / 008
准入门槛的降低与光明的扩张前景 / 010
技术突破与效率提升 / 013
卖方力量的削弱 / 015
通往竞争之路 / 017

第 2 章 新经济现实:大数据分析的崛起 / 019
沃尔玛 vs. / 020
大数据与量化分析的崛起 / 026
云计算与物联网 / 031
未来发展趋势 / 033

第 3 章 点到为止的反垄断监管 / 037
动态市场将自发纠错 / 041
本章回顾 / 042

第 4 章 穿透竞争的表象 / 044
受控生态系统:楚门的世界 / 044
免费的代价:拱手奉上的个人信息数据 / 046
垄断组织的新变化 / 047
消除弊端的可能 / 050
发人深思的问题 / 053

第二部分
共谋场景
第 5 章 信使场景 / 061
充当“中间人”的算法 / 066
本章回顾 / 069

第 6 章 辐射式场景 / 071
传统的辐射式场景 / 071
算法驱动的辐射式共谋 / 073
优步的“轮辋” / 077
执法挑战 / 080
本章回顾 / 085

第 7 章 卓有成效的默许共谋 / 087
透明度、竞争与默许共谋 / 088
预测型代理人 / 094
速度 / 096
算法军备竞赛 / 099
执法挑战 / 100
本章回顾 / 106

第 8 章 人工智能、上帝视角与电子眼 / 109
上帝视角 / 110
电子眼:走出针锋相对的死循环 / 113
人工智能对阵人类智能 / 116
空空如也的执法工具箱 / 118
干预的尺度何在 ? / 121
本章回顾 / 122

第三部分
行为歧视

第 9 章 对价格歧视的简要说明 / 130
差别化定价 / 131
有限的套利空间 / 133
动态定价 / 133
企业缘何会采取价格歧视? / 135

第 10 章 完全价格歧视时代的到来? / 137
这可不是老一辈赶的集市 / 138
数据挖掘、追踪与利润大化 / 145
完全价格歧视就在不远处了吗? / 148
本章回顾 / 152

第 11 章 近乎完美的行为歧视 / 155
大数据、从做中学、实验规模 / 156
行为歧视的真相 / 157
用“偏见”唤醒需求 / 161
是谁掌控了这股力量? / 172
本章回顾 / 176

第 12 章 行为歧视的社会经济效应 / 178
从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视角看待价格歧视 / 179
行为歧视的额外复杂性 / 182
社会的接纳 / 184
公正与平等(的缺失) / 186
当真实的歧视与行为歧视的边界变得模糊 / 188
当前的执法工具箱 / 194
本章回顾 / 196

第 13 章 衡短论长的中间人 / 199
那些显而易见的好处 / 200
网络效应与市场影响力 / 202
惠客户条款和代理模式的应用 / 210
本章回顾 / 215

第四部分
友敌关系

第 14 章 友敌间的互动 / 221
平台内外的竞争 / 222
优步与苹果、谷歌的友敌关系 / 226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 231
力量的失衡 / 232
本章回顾 / 235

第 15 章 提取与俘获 / 236
数据提取 / 237
移动平台,数据的来源 / 240
优步与谷歌 / 242
俘获猎物 / 251
平台到底有多强大? / 256
本章回顾 / 259

第 16 章 “何苦请个纵火犯来家中做客?”
——试着理解友敌关系 / 261
有关两款应用程序的故事 / 262
安卓手机上的亮手电筒 / 264
移动广告市场与用户隐私 / 267
隐私保护软件的强势介入 / 271
威胁来自于个人隐私保护技术 / 275
本章回顾 / 278

第 17 章 友敌关系的远大前程
——虚拟助手的兴起 / 282
虚拟助手的兴起 / 283
虚拟助手也会作恶? / 286
控制传媒与用户心理 / 291
纯净版虚拟助手? / 296
本章回顾 / 300

第五部分
有形之手的介入

第 18 章 监管还是放手? / 307
信息聚合与竞争:所有知识的总和 / 308
完全竞争价格的错觉 / 311
私有制计划经济? / 315
明智监管的回流 / 317
看不见的边界 / 320
本章回顾 / 322

第 19 章 执法工具箱 / 324
竞争执法的核心挑战 / 325
从做中学 / 333
本章回顾 / 343

后的话 / 345
从云端跌入尘埃 / 346
正反馈回路——强者更强的舞台 / 350
技术与财富分配不均 / 354
隐私与信任 / 357
财富、权力与政治 / 360
认知俘获 / 363
前方的路 / 365
致谢 / 368
注释 / 37
"


"阿里尔?扎拉奇 (Ariel Ezrachi)
牛津大学竞争法,牛津大学竞争法与政策主任。
莫里斯 E. 斯图克 (Maurice E. Stucke)
田纳西大学终身法学、The Konkurrenz Group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
"


"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要著作——为竞争法法律体系的发展成熟做出了贡献。
弗兰克?帕斯奎尔 (Frank Pasquale),
《黑箱社会:掌控信息和的数据法则》作者

扎拉奇与斯图克的著作打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分析过程,从而正式向‘现代科技赋予消费者更多权益’的正统观念发起挑战。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令包括消费者、商家、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从事竞争法领域相关工作的人们感到兴奋或是战栗。这是一本让人难以释卷的精彩著作,就好像是一部节奏把握得当、剧情紧张刺激的惊悚片,可殊不知,剧中的受害者正是我们自己。
亚伦?盖尔斯 (Alan Giles),
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非执行董事

《算法经济的陷阱》一书对大数据潜在的阴暗面做出了一番不同寻常且令人饶有兴致的审视。虽然有关数字化竞争的讨论才刚刚开始,但扎拉奇与斯图克的著作已足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乔纳森?列文 (Jonathan Levin)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

书中围绕着由数据驱动的商业机会、共谋场景、歧视性定价以及互联网平台与第三方软件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详尽解读,这有助于提高各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实质上的效率升级与反竞争陷阱的甄别能力,并确保其执法手段得以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不仅如此,具有前瞻性思维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官员们还可以积极运用书中提及的管理洞见,对政府现行政策进行修正与再造,从而实现反垄断难题,促使创新能够为社会带来正面意义,市场竞争秩序得以免受侵蚀。
菲利普?马斯登 (Philip Marsden)
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负责官员
"


"序言
现如今,互联网、大数据、计算机算法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它们不约而同地向我们做出了同样的承诺:科技将改善我们的生活。从表象看,网络世界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比价网站的创建、各式各样的电商促销、数不尽的手机应用程序的确降低了商品的售价、提高了产品的品质、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消费模式还有望迎来新的创新。
然而,当原先那些促进竞争的红利不再,这类科技的发展是否又会将我们引向事物的反面?溢价的产品、低劣的质量与有限的选择是否会成为消费市场的未来?更不消说,人们珍视的个人隐私也将被践踏?
对此,我们所能给出的答案可能听上去会有点不可思议。毕竟,在很多市场中,大数据与信息科技的应用的确激发了商业的繁荣,竞争机制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这些客观存在的好处,我们实难否认。但是,一旦有人选择透过事物的表象来看其本质,那么一个复杂得多的真相即将浮现。
事实上,处在动态变化中的人工智能、定价算法与线上交易和竞争已将我们带入了一片全新的领地——在这里,市场竞争的各种属性看似与我们原先熟知的那一套理论无异,但是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却远远小于我们的期望。
活跃的市场动态、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与初创企业的野蛮生长仿佛为我们勾勒一幅人人得享其成的美好景象,这不正是一个开放经济下的乌托邦。但是,拨开这层光鲜的外衣,信息科技进步的背后却暗藏着一个运转越发顺畅的机器,它不只是给传统市场带来了结构化与消费行为上的转变,它还藐视自由竞争,甚至有可能倾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石。而本书则将聚焦这只由算法经济学驱动的新经济引擎。
正如我们所知,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中,是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担负起了社会资源分配的工作。但现如今,在不少产业中,竞争所能发挥的作用却被一只““数字化的手””所取代,而后者显然是一种可以被人为操纵的市场力量。在它的作用下,市场出现了一些反竞争行为。但是面对这种新型的市场垄断形式,我们的竞争执法机构却欠缺准备,难以招架。
当然,我们还是得承认,通过精妙的计算机算法,互联网商务的兴起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深化了市场竞争并为我们带来了诸多好处。但是,这并不是事情的全貌。在本书中,我们将探究这种结果的转变将如何致使社会资源发生不公正的再分配;此外,为了应对这种新型的垄断形式,我们还将重新审视各国反垄断机构当前的政策与法律工具。其实,在谈及这个话题时,就连一些简单的问题也充满了挑战——“计算机之间可以共谋吗?”、“线上平台到底能为我们提供多少选择?”在当下,人们或许很难体察到信息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但事实上,它不仅会触及我们个人的福祉,就连民主的理想也可能被其侵蚀。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变革,并向读者揭示算法经济学与人工智能促成共谋或“有意识的平行行为”(conscious parallelism)的途径,而互联网巨头与第三方应用程序之间那层亦敌亦友(Frenemies)的关系也是本书的一段重要内容;另外,行为定向广告1的广泛铺陈、数据挖掘与分析、线上媒介与比价网站的作用等议题也都被纳入了本书讨论的范畴。
在研究工作中,对于当前与未来互联网经济的真实竞争力这个难解之题,我们试着给出一个答案。我们将以算法经济学的广泛应用作为开展研究工作的背景条件,对市场非完全竞争的现状、消费者保护与个人隐私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所能发挥作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以此为据向反垄断机构提供政策建言,弥补当前的执法真空。
本书的创作初衷发源于我们在泰晤士河畔散步时的闲谈。当时,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如果计算机之间可以共谋?那么这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在这里,请容我转述T?S?艾略特(T. S. Eliot)的名言,正是它我们走上了这段研究的旅程:
唉, 不要问,“那是什么?”
让我们快点去做客。2
于是,我们就行动了。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新的问题还在不断涌现。有幸的是,这项研究同样得到了其他领域专家的积极响应与热烈讨论,不少反垄断机构官员、律师、经济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哲学家与工程师都对这个课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这,我们也诚挚地希望读者们能够加入这场讨论。
"


算法的真相:在数据洪流中驾驭决策的艺术 作者: [此处填写一位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或相关领域具有深厚背景的作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填写一家知名科技或商业出版社,与中信出版社风格相近但并非中信出版社的出版社名称] 一、图书概述:拨开“算法万能论”的迷雾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由算法驱动的时代。从你手机上的推荐系统,到金融市场的毫秒级交易,再到医疗诊断的辅助决策,算法的力量无处不在,并被誉为解决人类复杂问题的终极钥匙。然而,当我们狂热地拥抱“数据即石油”、“算法即未来”的口号时,一个日益清晰的事实摆在面前:算法并非中立的真理之源,它们是构建于特定假设、受到特定数据塑造的工具,并且携带着深刻的结构性风险。 《算法的真相:在数据洪流中驾驭决策的艺术》并非一本关于如何编写高效代码的技术手册,也非一部批判现有主流机器学习模型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的定位是为所有深度依赖、设计或被算法决策影响的决策者、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普通公民,提供一套去魅(disenchantment)的视角和实用的认知框架。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理解算法的局限性、偏见来源及其社会影响,比单纯追求算法的准确性更为紧迫。 作者深入剖析了算法决策链条中隐藏的“陷阱”——那些看似无懈可击的数学模型背后,是如何被数据采集的偏差、特征工程的偏好、目标函数的设定以及部署环境的社会背景所扭曲和异化的。 二、核心内容深度解析:算法陷阱的七大维度 本书结构严谨,通过七个关键维度,层层递进地解构算法从设计到落地的全生命周期风险: 第一部分:数据的原罪——偏见与表征的失真 1. 采样陷阱与代表性危机: 探讨“大数据”如何因为采集方式的固有限制,导致模型对边缘群体或新兴现象的系统性失明。重点分析历史数据中固有的歧视如何被“量化”并固化为新的“自然法则”。 2. 特征工程的哲学之战: 深入解析选择哪些变量(特征)进入模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讨论如何通过“代理变量”(Proxy Variables)间接反映受保护的属性(如种族、性别),从而绕过监管,实现隐性歧视。 第二部分:模型的构建——优化目标与现实世界的错位 3. 目标函数的陷阱:短视与局部最优: 解释为何一个在数学上高度优化的目标函数(例如,最大化点击率、最小化短期违约率)往往会导向灾难性的长期社会后果。探讨“代理指标”与真实业务价值之间的鸿沟。 4. 鲁棒性与对抗性脆弱: 侧重于模型在真实世界中的不稳定性。讲解模型如何面对微小、人眼不可察觉的输入扰动而彻底崩溃(对抗性攻击),以及在数据分布发生漂移(Concept Drift)时,原有模型的决策质量如何急剧下降。 第三部分:部署与反馈——权力的转移与控制的黑箱 5. 反馈循环的异化:自我实现的预言: 重点分析算法决策如何影响现实,进而生成新的训练数据,形成难以打破的“双向锁定”效应。例如,预测性警务算法如何导致特定区域的过度执法,从而“证明”了最初的预测是正确的。 6. 可解释性的幻觉与“解释的陷阱”: 区分“事后解释”(Post-hoc Explanation)与“内在可解释性”。揭示当前流行的LIME、SHAP等解释工具在复杂模型面前,可能提供的仅仅是一种“令人信服的叙事”,而非决策的真正逻辑。 7. 治理与责任的真空地带: 讨论在高度自动化的决策系统中,责任如何被分散和稀释。当一个算法导致错误或不公时,责任应归于数据提供者、模型设计者、部署者还是最终使用者?本书提出了一套清晰的问责框架。 三、作者的独特视角与贡献 本书的作者凭借其在[此处填写作者的专业领域,例如:计算社会科学与工业落地实践]的丰富经验,避免了纯粹的学院派空谈。写作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和商业实践的锐利。 跨学科的融合: 本书不仅引用了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更大量借鉴了行为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哲学中的经典理论,为算法伦理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案例驱动的教学法: 全书穿插了大量真实的失败案例——从信贷审批中的种族歧视到社交媒体的内容审核失误,这些案例被用来反向工程(Reverse-Engineer),揭示了隐藏在背后的决策逻辑和设计缺陷。 面向行动的蓝图: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指出问题,更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箱。作者提出了一套“负责任的AI生命周期管理”(Responsible AI Lifecycle Management)框架,指导企业和机构如何在算法的“红线”附近进行创新,确保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保持一致。 四、本书面向的读者 企业高管与产品负责人: 需要理解其产品背后的技术决策如何影响市场声誉、法律合规和长期用户信任的领导者。 数据科学家与机器学习工程师: 寻求超越纯粹模型性能指标,将社会影响纳入日常工作流程的技术人员。 监管机构与政策制定者: 渴望建立有效、前瞻性算法监管框架,避免“运动式监管”的政府官员。 人文社科领域研究者: 希望了解当代社会基础设施如何被数字化和自动化重塑的学者。 结语:重塑人与机器的关系 《算法的真相》旨在提醒我们,算法是人类智慧的延伸,而非独立于人类意志的自然力量。只有当我们正视并勇敢地揭开这些工具背后的“陷阱”,我们才能真正驾驭数据时代的浪潮,确保技术进步的果实能够公平地惠及每一个人。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修复算法”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批判性地使用算法”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逻辑思维和决策过程充满好奇的人,我对“算法”这个概念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科学,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维模式。我经常在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又有哪些思维的“捷径”或者“误区”是我们容易忽略的。 《算法的陷阱》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它似乎暗示着,在我们追求高效和最优解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些不易察觉的“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洞察这些隐藏的逻辑陷阱,无论是来自算法本身的设计,还是我们在理解和应用算法时产生的偏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做出更明智、更具洞察力的决策。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努力提升自己编程技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常常会陷入一种“能写出代码,但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写”的困境。很多时候,为了实现某个功能,我能够找到现成的代码片段,或者按照教程一步步模仿,但对于代码背后的原理、优劣势以及更深层次的思考,却常常是一知半解。我深知,真正的成长在于内化,在于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我非常渴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帮助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书籍。从这本书的名字来看,《算法的陷阱》似乎触及了这个我一直以来都想要突破的瓶颈。它可能不会直接教我写出多少行代码,但它或许会引导我思考,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有哪些隐藏的思维误区是需要我们警惕的,哪些看似最优的解法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代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更理性、更批判性地看待算法,从而在编程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评分

我是一名对科学和技术前沿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我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复杂概念,并引发深入思考的书籍。最近,我听说了“算法”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人工智能到金融风控,再到社会治理,无处不在。然而,我也意识到,对于这些强大的工具,我们可能并不总是理解它们的边界和潜在的风险。 《算法的陷阱》这个书名,就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暗示着,在算法的强大功能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弊端或者误导。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揭示这些“陷阱”,它们可能体现在哪些方面?是算法本身的局限性,还是我们在设计、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我深入了解算法的本质,同时也保持一份清醒的批判性思维,避免被表面的“最优解”所迷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配合着跃然纸上的金色线条,勾勒出一个抽象而又充满力量的“陷阱”意象,光是看着就让人心生好奇。我一直以来对那些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复杂事物的方法论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算法”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和强大的逻辑力量。我曾经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过不少难以攻克的难题,事后回想,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对底层逻辑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掉进了某些思维的窠臼。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第一感觉就是它可能会为我揭示一些平时不易察觉的“陷阱”,让我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避开弯路,找到更高效、更优雅的解决方案。中信出版社一直以来出版的都是一些高质量的书籍,从他们的出版物中我总能找到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这让我对《算法的陷阱》这本书的品质也充满了信心,期待它能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发。

评分

最近,我开始接触一些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的项目,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有很多现成的库和工具可以调用,但有时候模型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或者在解释结果时感到力不从心。我怀疑这可能与我对底层算法的理解不够透彻有关。我曾经尝试阅读一些关于算法的专业书籍,但往往过于晦涩难懂,难以消化。而《算法的陷阱》这个名字,让我觉得它可能提供了一种更贴近实际应用、更易于理解的视角。我特别期待它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算法在特定场景下效果显著,而在另一些场景下却表现糟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和优化算法,而不是盲目套用。中信出版社的图书一向以其严谨和前瞻性著称,这让我对这本书在解释算法的实际应用和潜在风险方面抱有很高的期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