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参与感营销
定价:45.0元
作者:武帅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64099824
字数:18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小米模式360度全解读,了解小米,学习小米,必读!
★互联网经济时代的营销!
★迄今为止关于小米参与感式营销*、*透彻、*全面的解读!
★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书!社会化营销!
★产品经理必读,互联网营销行动指南!
★翻开本书,就是翻开一个崭新的商业时代。
内容提要
小米内部营销手册实践版!
翻开《参与感营销》,就是翻开一个崭新的商业时代!深度解读小米4年600亿奇迹背后的参与感式营销模式。做好自媒体,做好企业知名度,不是只知道“三三法则”就代表能够实现,跨界思维才是法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小米粉丝营销: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企业的全新玩法
不管你接受与否,当今世界都正在以一种颠覆人们观念和思维的方式发生着巨变。而随着逐渐加快的商业步伐,整个商业社会的竞争场面已和原始丛林差不多,杀机遍布。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强势崛起,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的活动都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毫无疑问,2014年将成为考验企业老板的一年——产品变革、企业更替往往就在一夕之间,这种速度考验的不仅是老板的想象力、预见力,更考验的是一种谋局造势、获取受众和粉丝的能力。
虎嗅网创始人李岷有言:“海平面正在上升。一些人直到潮水淹没到胸部,才确认这世界确实不一样了;一些人从很早就感到焦灼并追问自己与他人该如何做,却无法将双足从急速的流沙中拔出……而少数人从一开始就果断选择逐浪而行的生活。只有后者才不会被海潮吞没。”毫无疑问,小米正属于逐浪而生的后者,而其众多营销手段中关键的一个,就是粉丝营销。
作为一家快速成长、创造了无数奇迹、登了无数次各种报道头条的企业,小米品牌已经家喻户晓。而其粉丝强大的购买力、创造力,也成为商学院,研究学者、企业管理者和营销人员津津乐道的话题。不信的话,请先看下面一组数据。
黎万强作为小米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对2013年公司的业绩倍感自豪。在2013年,小米公司的两个指标双双跃居国产手机的榜首:其一,与其他国产手机相比,小米手机的客户端活跃度远远高得多,并紧逼三星与其并排在榜首;其二,小米手机的销售额,接连联想、华为等大公司的产品,牢坐国产手机销售榜把交椅。
2014年元旦刚过,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就将小米公司2013年全年的“成绩单”发布在了自己的微博上:“2013年,小米共销售手机1870万部,销售量同比增长160%,实现含税销售额316亿元,同比增长150%,超额完成了年初供货1500万部的承诺。2013年12月当月,销售手机322.5万部。”
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它的款手机发布于2011年8月。毫无疑问,小米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但其仅仅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别的企业十年、几十年才能达到的高度,公司估值更是远超100亿美元!
小米缘何成长如此迅速,这个问题一度让业界费解。当然,更令人费解的是小米创造的几乎“零投入”的营销模式。没有电视广告,没有户外广告,没有报纸杂志广告,小米仅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会化营销模式就神奇地将“各路粉丝”纳入麾下,形成了一众忠实的“米粉”,并通过聚集粉丝的力量快速让小米跻身“”行列,不得不让人称奇!
小米公司曾一度被认为是“命悬一线”的公司,太多人包括投资者在内都对它“看走眼”了,因为其在短短的时间内成就了年719万部的“互联网手机”企业神话!小米的发家史勾勒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公司的故事,同时勾勒出的还有一个新的生存法则,一个用互联网思维颠覆和改造传统企业的全新玩法。
小米为何能做出如此出色的销售成绩呢?这里不得不提到小米的营销方式——粉丝营销。
小米是先做系统再做手机的企业,在创业的初期阶段,小米团队做的个产品正是MIUI操作系统。当时负责MIUI操作系统的是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创业之初,他接受了雷军下达的、当时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花一分钱把MIUI做到100万用户”。在巨大的压力面前,黎万强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可行的一个办法便是——在论坛做口碑。于是他开始带领团队杀进各种相关的论坛,整日不是灌水就是发广告,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寻找手机极客和用户。
就这样,在这些用户中,黎万强和他的团队从开始的1000个人当中选出了100个人,将他们定义为超级用户,并让其参与到MIUI的设计、研发和反馈等一系列的工作当中。而这初的100个人,真正成为点燃MIUI操作系统的“星星之火”,同时也成为早的一批忠实“米粉”。
就这样,黎万强真的做到了没有花一分钱便把“MIUI做到100万用户”,他没花一分钱建立的小米手机论坛,更是成为粉丝聚集的大本营。
后来,小米团队又借助微博、微信的兴起,不断提升“米粉”数量,并花费大量时间回复粉丝评论、吐槽,和粉丝进行网络交流,把论坛、微博等新营销工具变成了极具杀伤力的“武器”,他们还不忘举办一个个的同城活动,将线上、线下工作做得风生水起。
小米公司的口号是“为发烧而生”,潜在的目标消费者毫无疑问的是那些发烧友。小米貌似是一个小众品牌,但事实上它已经创造了无数奇迹,成为营销领域的经典案例。到此,粉丝营销的概念也呼之欲出:所谓粉丝营销,就是指企业利用的产品吸引的消费群体,拉拢并扩大群体数量,使这个消费者群体成为自己的粉丝,之后利用粉丝相互传导的方式,达到营销的目的。
巨头林立的移动互联网领域,遵守的是赢家通吃的游戏规则,企业之间没有公平可言,小企业只能在墙缝中求生存。但正是在这一领域中,企业之间又是公平的,因为在赢取粉丝的道路上,所有企业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谁率先觉醒,谁就能拥有粉丝,就能占尽先机。小米已经带我们走出了步。
小米粉丝营销: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企业的全新玩法
不管你接受与否,当今世界都正在以一种颠覆人们观念和思维的方式发生着巨变。而随着逐渐加快的商业步伐,整个商业社会的竞争场面已和原始丛林差不多,杀机遍布。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强势崛起,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的活动都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毫无疑问,2014年将成为考验企业老板的一年——产品变革、企业更替往往就在一夕之间,这种速度考验的不仅是老板的想象力、预见力,更考验的是一种谋局造势、获取受众和粉丝的能力。
虎嗅网创始人李岷有言:“海平面正在上升。一些人直到潮水淹没到胸部,才确认这世界确实不一样了;一些人从很早就感到焦灼并追问自己与他人该如何做,却无法将双足从急速的流沙中拔出……而少数人从一开始就果断选择逐浪而行的生活。只有后者才不会被海潮吞没。”毫无疑问,小米正属于逐浪而生的后者,而其众多营销手段中关键的一个,就是粉丝营销。
作为一家快速成长、创造了无数奇迹、登了无数次各种报道头条的企业,小米品牌已经家喻户晓。而其粉丝强大的购买力、创造力,也成为商学院,研究学者、企业管理者和营销人员津津乐道的话题。不信的话,请先看下面一组数据。
黎万强作为小米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对2013年公司的业绩倍感自豪。在2013年,小米公司的两个指标双双跃居国产手机的榜首:其一,与其他国产手机相比,小米手机的客户端活跃度远远高得多,并紧逼三星与其并排在榜首;其二,小米手机的销售额,接连联想、华为等大公司的产品,牢坐国产手机销售榜把交椅。
2014年元旦刚过,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就将小米公司2013年全年的“成绩单”发布在了自己的微博上:“2013年,小米共销售手机1870万部,销售量同比增长160%,实现含税销售额316亿元,同比增长150%,超额完成了年初供货1500万部的承诺。2013年12月当月,销售手机322.5万部。”
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它的款手机发布于2011年8月。毫无疑问,小米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但其仅仅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别的企业十年、几十年才能达到的高度,公司估值更是远超100亿美元!
小米缘何成长如此迅速,这个问题一度让业界费解。当然,更令人费解的是小米创造的几乎“零投入”的营销模式。没有电视广告,没有户外广告,没有报纸杂志广告,小米仅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会化营销模式就神奇地将“各路粉丝”纳入麾下,形成了一众忠实的“米粉”,并通过聚集粉丝的力量快速让小米跻身“”行列,不得不让人称奇!
小米公司曾一度被认为是“命悬一线”的公司,太多人包括投资者在内都对它“看走眼”了,因为其在短短的时间内成就了年719万部的“互联网手机”企业神话!小米的发家史勾勒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公司的故事,同时勾勒出的还有一个新的生存法则,一个用互联网思维颠覆和改造传统企业的全新玩法。
小米为何能做出如此出色的销售成绩呢?这里不得不提到小米的营销方式——粉丝营销。
小米是先做系统再做手机的企业,在创业的初期阶段,小米团队做的个产品正是MIUI操作系统。当时负责MIUI操作系统的是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创业之初,他接受了雷军下达的、当时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花一分钱把MIUI做到100万用户”。在巨大的压力面前,黎万强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可行的一个办法便是——在论坛做口碑。于是他开始带领团队杀进各种相关的论坛,整日不是灌水就是发广告,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寻找手机极客和用户。
就这样,在这些用户中,黎万强和他的团队从开始的1000个人当中选出了100个人,将他们定义为超级用户,并让其参与到MIUI的设计、研发和反馈等一系列的工作当中。而这初的100个人,真正成为点燃MIUI操作系统的“星星之火”,同时也成为早的一批忠实“米粉”。
就这样,黎万强真的做到了没有花一分钱便把“MIUI做到100万用户”,他没花一分钱建立的小米手机论坛,更是成为粉丝聚集的大本营。
后来,小米团队又借助微博、微信的兴起,不断提升“米粉”数量,并花费大量时间回复粉丝评论、吐槽,和粉丝进行网络交流,把论坛、微博等新营销工具变成了极具杀伤力的“武器”,他们还不忘举办一个个的同城活动,将线上、线下工作做得风生水起。
小米公司的口号是“为发烧而生”,潜在的目标消费者毫无疑问的是那些发烧友。小米貌似是一个小众品牌,但事实上它已经创造了无数奇迹,成为营销领域的经典案例。到此,粉丝营销的概念也呼之欲出:所谓粉丝营销,就是指企业利用的产品吸引的消费群体,拉拢并扩大群体数量,使这个消费者群体成为自己的粉丝,之后利用粉丝相互传导的方式,达到营销的目的。
巨头林立的移动互联网领域,遵守的是赢家通吃的游戏规则,企业之间没有公平可言,小企业只能在墙缝中求生存。但正是在这一领域中,企业之间又是公平的,因为在赢取粉丝的道路上,所有企业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谁率先觉醒,谁就能拥有粉丝,就能占尽先机。小米已经带我们走出了步。
……
序言
老实说,这本书的标题一开始让我有些犹豫,毕竟“营销”这个词听起来总是有点功利性。但当我翻开目录,看到其中一些章节的标题,比如“从‘推’到‘拉’:构建消费者信任的基石”、“情感连接的艺术:让品牌‘说话’”,我便打消了顾虑。我想,真正的营销,不应该是单方面的叫卖,而是一种真诚的沟通和价值的传递。这本书似乎正是从这个角度切入,探讨如何通过让消费者“参与”进来,从而建立起更深层次的信任和情感联系。我个人在工作中就遇到过很多挑战,客户总是希望我们能够快速带来销售额,却忽略了长期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帮助我们摆脱“短期主义”的困境,用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营销策略。此外,我也很好奇书中会通过哪些具体的案例来支撑其理论,毕竟,空泛的理论很难落地。我希望看到的不仅是“是什么”,更是“怎么做”。
评分收到书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地拆开了。我一直觉得,优秀的图书,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还要有良好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在包装上就显得很专业,硬壳的封面,字体清晰,摸上去有质感,一看就知道是正版。翻开内页,纸张的厚度适中,不是那种薄薄的容易透页的纸,阅读起来很舒服。我已经大致浏览了一下目录,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应该会比较系统化,从基础的理论讲解,到具体的实操方法,再到案例分析,应该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参与感”在不同行业、不同平台上的应用差异,因为我所处的行业和客户群体都有其独特性,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跨界整合的思路,让我能够触类旁通,找到适合自己情况的解决方案。另外,从封面上“正版现货”的字样,也能看出商家是很负责任的,这一点让我很安心。
评分这本书刚到手,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看封面设计和目录,就已经充满了期待!“参与感营销”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消费者从被动的接收者变成积极的参与者,是很多品牌都在思考的问题。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如何构建社群、激发用户UGC(用户生成内容)以及如何将线下活动与线上互动相结合的部分。总觉得,未来的营销趋势一定是更加注重“人”的连接和情感的共鸣,而参与感正是连接这一切的桥梁。这本书的出版时间也很及时,相信里面一定包含了当下最新的营销理念和实践案例。我个人一直对如何打造有温度、有灵魂的品牌非常感兴趣,而“参与感”恰恰是赋予品牌生命力的重要元素。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参与感营销的精髓,在实际工作中找到新的突破点。从书本的装帧来看,出版社也挺用心,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排版也很舒服,这些细节都能提升阅读体验,让人有捧在手里细细品读的冲动。
评分我一直认为,营销的本质是与人沟通,而“参与感”恰恰是这种沟通中最有力量的维度。当消费者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品牌的故事中来,他们就不再只是一个购买者,而成为了品牌的一部分,成为了品牌的传播者。这本书的名字就点出了这个核心,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参与感”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设计和活动来激发这种参与。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提到一些打破常规、创造惊喜的参与感营销案例,因为我总觉得,最具传播力的营销,往往都伴随着一点点“出人意料”。同时,从“正版现货”的字样来看,我也相信这是一本值得信赖的、内容扎实的著作,而不是那种“标题党”的书籍。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它,去探索那些能让品牌焕发生命力的秘诀。
评分这本书的到来,简直就是给我这位营销小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我一直对营销领域充满好奇,但又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市面上关于营销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充斥着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的概念。而“参与感营销”这个提法,听起来就更接地气,更贴近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轻松易懂的方式,来讲解营销的逻辑,特别是如何让消费者愿意主动与品牌互动,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关于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渠道来提升用户参与度的具体方法。毕竟,现在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些平台上。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学习到一些理论知识,更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干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