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邮】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升级版 资深心理学家、百万畅销书作家武志红温暖分享 生命总有不完美

【正版包邮】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升级版 资深心理学家、百万畅销书作家武志红温暖分享 生命总有不完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人生感悟
  • 武志红
  • 畅销书
  • 温暖治愈
  • 正能量
  • 人生哲理
  • 自我接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馨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7693
商品编码:2752597784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为何家会伤人》作者、资深心理学家、百万热销书作家

武志红温暖分享

生命总有不完美,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改变千万年轻人的疗愈经典 全彩增订

帮助你打开生命流动的通道,正确认识并且坚持你自己!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讲的就是负能量比正能量更具有价值,当我们积极地追求所谓的正能量的时候,其实就割裂了和所谓的负能量的联结,这种割裂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嫉妒和羞耻,我们要打开这些感受的管道。当我们打开这些管道时,生命力就会在我们身上流动。

从1992年在北大心理学系学习心理学开始,到现在已经23年,我终于深刻地、频繁地体会到了这种流动的美好感觉,这是因为我不断地在和人生中这些所谓的黑暗面共处。23年来我一直在走自己的路,现在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并不是说武志红有多么好,而是我作为一个管道,越来越通畅。

—武志红

本书特色:

1、 新增武志红老师特别针对本书的一万字干货解读,金句频出,帮助读者更快认识自我;

2、 特别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知名插画师范薇,专门为本书创作多幅手绘全彩四色唯美插图;给读者以心灵和美的双重享受;

3、 封面选用200克高阶映画特种纸,内文选90克画萱全彩印刷,品相精美,值得收藏。

适宜人群

渴望快速进阶的心理学爱好者; 希望认知自我的人,做好情绪管理的人; 有心理困惑、寻求突破的人。  

内容简介  

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作者从新的角度、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这些坏情绪,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和正面意义。这些情绪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而且这些情绪并不是我们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接纳它们,并要感谢它们让我们越来越坚强,体验更多生命的无限精彩。真实胜过完美。我们要做的不是灭掉内心的魔鬼,而是去认识并拥抱它,活出真正的自我!


  

本书重点阐述: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不要和恶习较劲,因为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能理解它并接受它。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不论是忧伤、愤怒,还是焦虑、嫉妒等,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它们,那么你就能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

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

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的愤怒,并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处理它。

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

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一个关系需要调整了。

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

恐惧具有独特的价值,因为很多时候,只有恐惧才能强有力地提醒你,什么是重要的。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

任何一个你在乎的关系,其实都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可以照出你内心的秘密来。

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

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情一旦发生就不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给自己一个仪式,开始一段征程

心灵的成长并非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些具体的仪式来呼应心灵成长的节拍。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与接纳痛苦的程度成正比,拥抱你的痛苦,这是成为你自己的必经之路。

—武志红


  

作者简介

武志红

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著有《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为何家会伤人》《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等作品,个人作品销量超百万册。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新版序:拥抱内心的暗夜

序:拥抱你的不完美


CHAPTER 1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认识恶习:它一定曾让你获益 003

带着心理问题积极生活 012

心灵成长书吧:《克服焦虑》 022


CHAPTER 2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028

每一次磨难都是生命的财富 037

越控制,越失序 046

对抗痛苦才是痛苦主源 050

越快乐,越悲伤? 061

超越挫折:变逆境为机遇 066

心灵成长书吧:《体验悲哀》 073


CHAPTER 3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

愤怒:你的力量之泉 076

向创可贴式的爱说“不” 084

如何与传销者谈话 092

“走饭”之死与快乐王子的“铅心” 094


CHAPTER 4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

从承受内疚开始 102

你的欲望不是罪 113

自卑,只是因为缺乏爱 123

心灵成长书吧:《女心理师》 126


CHAPTER 5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

无须战胜恐惧 133

好好活着是最好的想念 143

人生为什么会轮回? 150

温柔地对待你的疾病 153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156

心灵成长书吧:《关于坏人我们需要知道的一切》 161


CHAPTER 6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

在关系的镜子前审视自己,理解自己 170

关上车窗,关上心房 181

我们为什么需要崇拜谁? 188

心灵成长书吧:《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192


CHAPTER 7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

学会接受自己 202

宽容自己,才能宽以待人 216

让你的身心重归流动 219

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227


结语

给自己一个仪式,开始一段征程  237 

精彩书摘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任何真切而纯粹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它们,那么你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所以说,真纯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心灵的兵器”。

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决定了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这是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用我的话概括来说就是:问题,在关系中产生。

不过,总会有例外,我们总能见到一些特殊的人,他们的童年非常非常悲惨,但他们却拥有很健康的心灵。

在广州建设六马路上开着一个时尚小店的24岁女孩Z就是一个例外。她是成都人,两三岁时,妈妈与爸爸离婚,从此失去联系,一直到现在都不知所终。她爸爸是个花花公子,对女人很殷勤,情人不断,但对女儿一直缺乏关照。

爷爷奶奶对她不错。但是,她5岁时,奶奶去世;6岁时,爷爷去世。其他的亲人中,姑姑对她很好,当爸爸把钱花在情人身上而忘了她的学杂费时,都是姑姑帮她垫上的。

这是很糟糕的童年,这种条件下的孩子,一般会有种种心理问题。

幼小的Z也不例外,她特别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特别惧怕被亲友、同学和同龄的孩子疏远甚至伤害。为了讨好别人——尤其是同学,她用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没有一个同学喜欢她,大家总是嘲笑她,嘲笑她穷,嘲笑她的衣服有多难看。她还记得,一次学校要换书桌,交几十元就可以将破旧的木桌换成漂亮的铁桌,其他同学都交钱了,唯独她交不起钱,于是全班只有她一个人用的是破旧的木桌,其他同学用的都是崭新的铁桌,那种对照分外显眼。老师把她安排到最角落的地方,同学们也常去奚落她。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她终于承受不住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想到了自杀。她接连想了好几天,问自己为什么要活着。

最后,一个人的时候,她拿出一张纸,这边写“活着的理由”,那边写“死去的理由”。这边只有寥寥几个,那边则是长长的一列。

写完之后,看着这张纸,她感到无比悲伤,于是哭起来,开始是啜泣,但慢慢变成了号啕大哭。以前她也哭过不少次,但没有哪一次如此伤心。

她哭了好久好久,仿佛都没了时间的概念。但哭到最伤心的时候,她内心深处突然蹦出一个声音对她说:“你很惨,非常惨,但你有力量好好活下去!”

她计划明年去巴黎学设计

这句话救了她。

本来,当看到“活着的理由”如此之少,而“死去的理由”如此之多时,她已决意自杀,但内心深处突然蹦出的这句话给了她意想不到的力量,让她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不仅如此,这句话还极大地改变了她。她不再关注别人对她的评价,也不再惧怕别人对她的拒绝和嘲讽。并且,奇怪的是,自从好好哭了这一场后,好像也很少有人再肆意地奚落她了。

她的性格越来越开朗,渐渐有了朋友,先是一个、两个……到了初中后,她已有了许多朋友,有人还成了她的粉丝,有男孩开始给她写情书。

她的人生构想也越来越清晰,职高时就开始打工,做过酒店服务员、啤酒女郎和酒吧歌手等。2000年职高毕业时,她已攒下几千元,但把多数钱留给了花花公子爸爸,自己拿着几百元来到广州“闯世界”。

来广州后,她做过化妆品推销员、杂志业务员等工作。她最近辞去了所有工作,自己经营一家时尚小店,并在广西南宁开了一家分店。

目前,她最大的梦想是去法国学服装设计,已准备好了学费和生活费,计划明年去巴黎。

我刚来广州时就认识了Z,她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2年圣诞节,她邀请我去她家里过节。我以为就是几个人的小聚会,没想到是一个很盛大的节目,最后到了28个人,硕士、公务员、律师……形形色色的人都有,而她作为一个职高毕业生,却没有丝毫的自卑。

我把Z的故事给我的许多学心理学的同学和朋友讲过,大家一致承认:她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例外”,那么悲惨的童年居然没有阻挡她成长为一个心灵健康的女孩,实在是令人惊讶。那么,这个“例外”是怎样发生的呢?


以后我只为自己跳舞

关键的答案就是那一次悲伤,那次悲伤令她接受了自己的人生真相——“你很惨,非常惨”。

妈妈离开她、爸爸不关爱她、爷爷奶奶去世、老师和同学经常奚落她等,都是“非常惨”的事实,这些事实一旦发生,就永远不可能更改了。

但是,我们经常和“永远不可能更改”的悲剧较劲,这是我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

其实,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你很惨,没人爱你,这种事实太难以承受了,于是你骗自己,对自己也对别人说,你很好,你很幸福,其实很多人爱你。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暂时会令自己好受一些,但它最终在我们的精神中竖了一堵墙,将我们的心与人生真相隔离开来,而我们的心也越来越缺乏营养,最终这颗心不敢碰触的人生真相也越来越多,所谓的心理疾病也由此而生。

Z四年级之前正是如此,她拒绝承认很少有人爱她的人生真相,于是她神经质地极其在乎别人的评价,无比渴望得到亲友、同学和老师的关爱。爸爸妈妈没有给她的,她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但没有人愿承担这种重量,于是大家对她的索取都有些抵触。她的一个表哥说,小时候的Z尽管看上去很乖巧,但他觉得她心中总有一股强烈的怨气,这让他和亲友都有些不喜欢她。

但通过那次畅快的哭泣,她最终承认了这一人生真相,她不再和这个人生真相较劲,不再把力气花在刻意迎合别人的努力上。

这是很关键的一点。Z说,如果说那次哭泣前后有什么最大的改变,就是:“以前我围着别人转,总渴求别人给我什么;以后我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只为自己跳舞。”

Z说,当她第一次读到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女主人公“轻舞飞扬”的个人独白时,惊异不已,觉得那段话仿佛是为那次哭泣后的自己而写的:

我轻轻地舞着,在拥挤的人群之中。你投射过来异样的眼神,诧异也好,欣赏也罢,并不曾使我的舞步凌乱。因为令我飞扬的,不是你注视的目光,而是我年轻的心。

只是,要把那句“我年轻的心”改成“我自己的心”。Z说,以前,她对别人战战兢兢,特别想赢得别人的认可,结果赢得的却是冷落和嘲讽。后来,她不再关注别人,不再渴求别人的认可,只是“为自己跳舞”,但人们反而走过来,和她一起跳舞。

这是常见的人生悖论。不过,这一悖论并非是什么人性的劣根性,而是Z自己的心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变化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一点:她接受了自己人生的悲剧性。套用鲁迅的名言,就是她终于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当“直面惨淡的人生”时,会产生什么情绪呢?毫无疑问,就是悲伤!

悲伤,是非常令人难受的情绪。我们普遍抵触悲伤。前两天,一个读者打电话给我说,她现在的生活令她非常难过,但她的方法是强颜欢笑,给别人的印象是她一切都很好。

但是,当你抵触悲伤时,你的心也就远离了你悲惨的人生真相。不过,这只是远离,并不是消失。悲惨的人生真相永远不会因为我们做一些主观努力就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并不再对我们的心灵产生消极的影响。

甚至恰恰相反,你越想否认一些悲惨的事实,这些悲惨的事实对你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大。譬如Z,当她想否认没有亲人爱她的事实时,她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力争取别人对她的认可和爱,但这令她更加受伤。

但是,当她那次彻底地沉入悲伤中时,她却平生第一次拥抱了自己悲惨的人生真相,那么沉重的人生真相显然并未摧毁她,相反却给了她活下去的力量。

Z并非特例,而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机制。无数的心理治疗师都发现,悲伤的过程是告别不幸的过去的必经之路。若想帮助来访者从不幸的过去中走出来,就必须帮他完成一个悲伤的过程。

并且,必须是那种真切而纯粹的悲伤,不是来访者为了赢得心理治疗师的认同而表演出来的悲伤,而仅仅是直面自己的不幸时产生的自然而然的难过。

当我们陷入这种真切而纯粹的悲伤时,必然会泪如泉涌,而这泪水就宛如心灵的洪水,会冲垮我们在自己心中建立的各种各样的墙,最终让我们的内心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以前,你拒绝悲伤,也拒绝直面自己悲惨的人生真相。你巨大的心理能量都花在了否认真相、与真相较劲上。

现在,随着心灵之墙一一倒塌,你坦然接受了悲惨的人生真相,你不再去否认,也不再去和这注定不可能改变的事实较劲。当你做到这一点时,你的心理能量就获得了解放,它们以前被你投注到外界的人和物上,但现在,这能量回到了你自己身上……

这正是Z当时的心理过程,当她承认“你很惨,非常惨”之后,她立即感受到了这力量,于是对自己说:“你有力量好好活下去!”

最真纯的悲伤过程必然有这样的结果。因此,广州朴实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咨询师舒俊琳感叹说:“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悲伤所完结的,是人生悲惨的真相。当然,这真相永远不会消失,但经由悲伤之路,我们的心灵从这真相的悲剧中获得了解放。甚至,这真相的悲剧性还会成为我们心灵的养料,促进我们成长。


“死而复生”成了她的“悲伤后遗症”

其实,所有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有这种力量。任何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天然产生的,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在指引我们走向好的成长之路。

我们须切记: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关于悲伤,我喜欢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的话:

悲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生活中转移开,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悲痛的时候,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层规划,而不是令人精力涣散的小玩意儿以及娱乐项目。

相信许多人有这种体验:一场大病、一场灾难或一场意外的死亡,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态度,使得我们明白什么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这也是悲惨的人生真相给我们的馈赠。

一系列的人生悲剧,既可以令一个人变成祥林嫂,只是喋喋不休地向别人重复诉说自己的苦难,以赢取别人的同情,也可以令一个人变成贝多芬,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唱响自己生命的最强音。

不过,我们也须警惕另一种倾向:命运的强迫性重复。

譬如Z,那次悲伤令她形成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生哲学。结果,生活一旦平静下来,她就会觉得自己需要重新来一次“置于死地”。她深信那会极大地激发她的生命能量,把路断掉,会更有生机!

所以,2004年,当装着700元的背包——那是她当时的所有财产——被一个疾驶而过的摩托车上的歹徒抢走后,她居然没有任何惶恐、愤怒和惧怕,反倒有了如释重负的感受。

她对自己说:“你瞧,你整天算计来算计去,考虑怎么花那么点钱。现在钱没了,不用再算计了吧。好了,你该拼命了!”结果,她找到一份新工作,在一家杂志社做广告业务员,一年多的时间就挣够了去巴黎的钱。

这当然是一次“置之死地而后生”。

今年,她忍不住又玩了一次这样的游戏。她辞去了广告业务员的工作,理由是“要专心经营她的时尚小店”。但我分明感到,那其实是源自她内心“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生哲学的呼唤。她承认了,辞职时,她的确对自己说过:“把路断掉,会更有生机!”

这就是人生的复杂性。

那次真纯的悲伤,赠予她力量,但另一方面,也在她心中埋下了这种渴求动荡的人生哲学。

虽然,现在她明白了自己是怎么回事,但我想,她或许还要好多年才能放下这种危险的人生哲学,领略到幸福生活的平凡之美。


最纯的悲伤宛如天籁之音

读研究生时,我们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心理学习小组,每星期聚一次,轮流讲自己的体验和故事。

那时,我们的心灵都披着厚厚的盔甲,总为自己的故事涂脂抹粉,那些故事也因此失去了力量。大约半年时间,听了许多故事,但我没有一次被打动过,直到那一次。

当时,我的一个女同学讲了一件她的伤心事:

一天晚上,一个长途电话从美国打来说,她高中班上最有才华的男同学在美国五大湖上划船游览时遭遇晴天霹雳,同一条小船上的其他人安然无恙,只有他当场身亡。

她是在北大校园的一个电话亭接的电话,那边话刚落下,她的眼泪就唰唰地流下来。接下来,她忘记还说了什么,也不知道是怎样回的宿舍。

在小组中讲这个故事的时候,那种感觉再一次袭来,她再次失声痛哭。

我们被深深地打动了,大家陪着她一同落泪,我也不例外。只是,在难过之后,我还有了一种特殊的感觉:我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

等平静下来后,我讲述了这种感受,并解释说:你讲得那么单纯,没有掺杂一丁点儿杂质,是我感受过的最纯净的悲伤。所以,我觉得那是来自天堂里的音乐。

我描述这感受时,曾担心她会不会觉得被冒犯,因为那么悲惨的事情我居然有了享受的感觉。但她说,她没有被冒犯的感觉,相反觉得我的这种形容让她很舒服。

后来,我明白这种不掺杂质的悲伤是告别悲惨往事的最佳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真纯的悲伤的确是天籁之音。

前言/序言

拥抱你的不完美

接纳自己!

悦纳真我!

或许,你常听到这类哲言,但你会说,这个道理我懂啊,可是,为什么对我没有用?

因为,它们有一个前提——你首先得看到自己,而这相当不易。因而,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将认识自己这条路称为“少有人走的路”。

之所以不易,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所谓的“自己”中,有太多黑暗、太多痛苦,我们不想面对。

讲一个故事吧。

前不久,我的来访者许哲结束了他在我这儿的长程咨询,他说:“终于好起来了。”

许哲三十来岁,但他看心理医生的历史却有近10年了。

不过,好起来的那一关键时刻,却看似与心理医生无关。当时,他在看一部电视剧,剧中一人对另一人说:你骗得了别人,但你骗不了自己!

这句很普通的话,却如闪电般击中了他,他感觉脑袋“嗡”地响了一下,无数感触与过往事件在他内心翻腾,并瞬间融合在一起,令他感到自己的内在与外部世界都刹那间变清澈了。

是啊,他对自己说,你一直都想扮一个好形象给别人,可你骗不了自己!

他说的好形象,即他一直都尽可能用百分之百的努力,试着给周围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但其实,他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处于痛苦纠结中的人。他不能独处,因为独处时会感到致命的孤独,这份孤独演化出虚无,让他窒息,让他觉得活着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和别人在一起,他同样痛苦,因人际关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他都能从中看到别人对他的鄙视。

并且,面对别人的鄙视,他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就好像别人敌意的眼光——多数时候并非真的,而是他以为的,会直接刺到他的心脏上。

致命的孤独与根本不能融入关系,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成为对他的双重绞杀,令他既不能独处,又不能进入关系。结果是,他选择了最低限度的人际关系——只与一个人交往。

以前,这个人是妈妈;成年后,变成了初恋女友,后来变成了他的妻子。

他的痛苦,多数时候不是那种尖锐的刺痛,而是钝痛,它散布在他人生中的每一时刻、每一角落,围裹着他,让他感受不到其他事物。

这种钝刀割肉的痛苦,太难受了,所以当他二十来岁听到心理医生的概念之后,立即开始四处求医了。

他自己在一个小城市,而国内有些名气的心理医生大多在大城市,他听说一个就去找一个,对这个失望了,就换一个。

最后,他找到我,而在那个关键性治愈时刻发生前,他咨询我已持续近两年了。

绝非是电视剧中的那句话将他治好了,也绝非是在我之前的心理医生都是庸医,而是这十来年的努力都很重要,而那个治愈时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那么,量变到质变是如何发生的?

许哲说,根本在于,他终于接受了真实的自己,即实现了那个所谓的“接受自己”。

过去,他一直在否认孤独而不善交际的真实的自己,他总觉得,自己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并且,他脑海中有一个完美的自己,他一直期待自己是那个样子。

曾有几天的时间,他一度成为那样的完美男人。有十足的雄性魅力,同时对别人又有高度的共情能力,可以凭直觉清晰地捕捉到别人的感受与需求。并且,他可以自如地选择,或者满足别人,或者拒绝别人,或者支配别人,或者顺应形势……都是完全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有意思的是,不管怎么做,他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完美的几天,让他体验到了天堂般的感觉,但更衬托出在他生命的其他时间里,那些感觉是多么糟糕。这种落差尤其加重了他的痛苦:既然自己明明可以活出那么完美的感觉,却为何偏偏坠入地狱般的感觉而不能自拔?

所以,他绝对不想要那种每时每刻都在袭击他的痛苦,而是期待远离它,并进入一种完美的状态。

咨询的过程,特别是最后一年的咨询,就是对他的这些痛苦做细致又深刻入骨的碰触与理解——大多数理解,都是他沉醉到自己的感觉中而完成的。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他常常怀疑自己能否好起来,并一次又一次地问我:“武老师,我还有希望吗?”

但这个过程,正是传说中的“认识你自己”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累积的经验,终于等来关键性的时刻。

“你骗得了别人,但你骗不了自己!”这样一句哲言,让他实现了“接纳自己”。他明白,他一直不想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那样孤独、那样自卑、在人际关系中那样笨拙,于是渴望成为相反的、完美的样子。那份完美,其实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想让别人说:这个人真不错!

可是,即便真的呈现了一个完美的外在,也只能是骗骗别人而已。

这个“接纳自己”的时刻,像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但其实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前面漫长的咨询,是在做“认识自己”的工作,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最终导致了“接纳自己”的关键性时刻的到来。

像许哲这样的故事,在我这几年的咨询中一再出现。


这本书首次出版是在2008年年初,而我是2007年下半年才开始正式做心理咨询的,所以多数文章都是在做咨询前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体验,来自我自己读研究生时的抑郁症的自愈过程,它让我明白,深入地碰触自己内心的黑暗,而不是逃避黑暗去追求快乐乃至一个外在的好形象,这才是治愈之路。

这几年的咨询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特别是,我的个案多数是超过一年以上的长程个案,其展现的人性的深度,常让我惊叹,让我越来越真切地相信,拥抱你真实的痛苦——假若你内心有这个,就是治愈之路,也是成长之路。

无数哲人也论述过这一道理,如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的萨满依格加卡加克曾说:


生命远非人智所及,它由伟大的孤寂中诞生,只有从苦难中才能触及。只有困厄与苦难才能使心眼打开,看到那不为他人所知的一切。


所以,拥抱你的痛苦,这是成为你自己的必经之路。



《无畏的灵魂:拥抱内在的完整》 这是一场关于自我接纳的深刻探索,一次关于理解与和解的生命旅程。 在快节奏、高标准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灌输着“完美”的理念。追求卓越、追求无瑕,仿佛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尺。然而,当我们不断向“完美”靠近,却发现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也随之增长。那些我们试图隐藏的、不被外界认可的“不完美”,反而成了束缚我们前进的枷锁,让我们在人群中感到孤立,在自我审视中倍感沮丧。 《无畏的灵魂:拥抱内在的完整》正是为所有渴望摆脱这种桎梏的人们而作。本书不以空泛的鸡汤式励志为噱头,而是回归到个体心灵的真实体验,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由内而外的自我觉察与转化之旅。作者以其深厚的心理学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用真诚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剖析了我们在面对“不完美”时的普遍心理机制,并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接纳并最终转化那些让我们感到困扰的内在阴影。 第一部分:看见“不完美”的真实面貌——打破无形的藩篱 我们为何如此害怕“不完美”?这一部分的探讨将直击问题的核心。作者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完美主义”的起源,从童年经历、社会文化的影响,到个体潜意识的投射,层层剥茧,揭示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模式。 社会光谱下的“完美”幻象: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努力”、“要优秀”、“要争气”。各种媒体、广告、甚至身边人的期望,都在无形中构建了一个高不可攀的“完美”模型。作者会分析这些外部压力如何内化,成为我们自我评价的残酷标准。我们会探讨,所谓的“成功人士”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挣扎和妥协?真正的“成功”,是否就意味着抹去一切瑕疵? 童年创伤的阴影: 很多时候,我们对“不完美”的恐惧,源于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或遭受的评判与忽视。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留下的“伤疤”,可能让我们形成“只有做到最好才能被爱”、“犯错就会被抛弃”的信念。本书将引导读者温和地回溯那些被遗忘的童年片段,理解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当下对待“不完美”的态度,并认识到,过去的经历并非定义我们现在的全部。 内在的“批评家”: 我们内在常常存在一个严厉的“批评家”,它对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进行着无情的审判,放大我们的缺点,忽略我们的优点。这种内在的声音,往往比外界的评价更具杀伤力。作者将深入剖析这个“内在批评家”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和自我认知。我们将学习如何辨识这个声音,并逐渐削弱它的控制力。 “不完美”的普遍性: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不完美”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被理解的。本书将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心理学研究,展现“不完美”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命体验。从性格上的敏感、冲动,到能力上的局限、短板,再到情感上的脆弱、不安,这些都是构成我们丰富个性的部分。理解这一点,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解脱,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并不孤单。 第二部分:拥抱内在的“不完美”——重拾被遗忘的力量 当我们将“不完美”视为洪水猛兽,逃避不及,反而会被它吞噬。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邀请我们停止对抗,开始拥抱。拥抱那些我们曾经试图掩盖的“缺点”,接纳那些我们不愿承认的“脆弱”,从中发现意想不到的生命力量。 脆弱的另一种解读: 脆弱并非软弱,而是连接的桥梁。当我们敢于展现真实的自己,包括那些不被看好的部分,反而能够与他人建立更深厚、更真诚的连接。作者将解析“脆弱的力量”,教导读者如何在安全的环境中,适度地展现自己的脆弱,从而获得支持和理解。 “缺点”背后的天赋: 很多我们视为“缺点”的特质,在特定情境下,可能转化为宝贵的天赋。例如,过度敏感可能转化为敏锐的观察力和同理心;固执可能转化为坚持不懈的毅力;甚至一些看似“负面”的情绪,也可能蕴含着重要的信息和成长的契机。本书将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缺点”,发掘它们背后隐藏的积极能量。 原谅自己,也原谅他人: 对“不完美”的执着,往往伴随着对自己的严苛和对他人的不满。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是学会宽恕的第一步。作者将提供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摆脱内疚感和自责,学会对自己温柔以待,并以此为基础,理解他人的不易,放下怨恨,回归内心的平静。 “不完美”中的创造力: 完美往往意味着僵化和停止。而“不完美”则留下了空间,留下了探索和创造的可能。在不确定性中,在试错的过程中,我们的创造力更容易被激发。本书将展示“不完美”如何成为艺术、科学、以及日常生活创新的源泉。 第三部分:活出“完整”的生命——从接纳到超越 拥抱“不完美”并非是停留在原地,而是为了更好地向前。当内心不再被“完美”的枷锁所束缚,我们才能够真正地释放潜能,活出更真实、更丰盛的自己。 构建内在的安全感: 真正的安全感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认可或拥有,而是来自于对自我的全然接纳。当你不必再通过扮演“完美”的角色来获得肯定,你就拥有了最坚实的内在基石。本书将教授如何通过持续的自我关怀和正念练习,构建稳固的内在安全感。 放下评判,活在当下: 对“不完美”的执着,常常让我们沉湎于过去,担忧于未来,而忽略了眼前珍贵的生命体验。学会放下对自己的评判,也放下对他人、对世界的评判,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在当下,品味生活的美好。 与“不完美”共舞: “不完美”是生命的常态,我们无法彻底消除它。然而,我们可以学会与之共舞,将其视为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阻碍。本书将提供一些生活化的建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更从容、更智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真实的连接与深刻的爱: 当你能够全然接纳自己,你也会以更宽广的心去接纳他人。这种接纳,是建立深刻人际关系的基础。你不再需要伪装,而是能够以最真实的面貌去爱,去被爱。本书将探讨,真正的爱,恰恰建立在对彼此“不完美”的理解和包容之上。 生命的韧性与成长: 每一个被“不完美”所挑战的时刻,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一次对“不完美”的接纳,都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本書鼓勵讀者將“不完美”視為生命賦予的禮物,它磨礪我們的意志,拓展我們的視野,最終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加完整、更加有力量的生命。 《无畏的灵魂:拥抱内在的完整》不是一本让你瞬间变得“完美”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懂得,如何与自己的“不完美”和解,并从中汲取力量的书。它鼓励你放下对虚幻完美的追求,转向对真实自我的探索和接纳。在这本书的陪伴下,你将逐渐学会,如何以一颗无畏的心,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份不完美,从而活出属于自己的、真正完整的精彩人生。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关于爱与勇气的深刻旅程,它将帮助你卸下沉重的包袱,轻盈地飞翔。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自我成长”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常常感觉自己在原地踏步,找不到突破口。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豁然开朗。它没有给我灌输什么“成功学”的套路,而是从更深层次地剖析了我们之所以难以成长,根源在于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存在偏差,对“完美”的执念阻碍了我们去尝试和体验。书中关于“犯错”的视角尤其让我眼前一亮,作者颠覆了我过去对错误的恐惧和羞耻感,让我意识到,每一次的错误,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是通往进步的必经之路。我开始尝试着放下对完美的追求,允许自己犯错,结果发现,我比以前更敢于去尝试新事物,也更容易从失败中学习和调整。书中的“关系”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且具有洞察力的方式,解释了我们在亲密关系、家庭关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和处理这些关系。我不再纠结于“谁对谁错”,而是更多地关注如何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连接。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它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探索,去发现,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一本“速成”的书,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细细思考的书。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但总觉得有些理论过于抽象,难以落地。而这本书则不同,它更像是作者在和我们进行一场深度对话,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通过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边界感”的论述,这对我一直以来不懂得拒绝他人、总是过度付出而感到疲惫的状态,有着醍醐灌顶的作用。作者提醒我们,学会说“不”,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负责,是对自己能量的保护。这一点我真的深有体会,自从尝试着去建立自己的边界,我发现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不再被各种无效的社交和请求消耗。另外,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作者也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识别和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是被它们所控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关怀,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们提升自我认知,改善人际关系,并且活得更舒展的书。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不再害怕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了。我曾经花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掩饰自己的缺点,去迎合别人的期待,结果却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它告诉我,真正的力量,来自于接纳和拥抱真实的自己,包括那些我们认为的“不完美”。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那些所谓的“缺点”,往往也是我们独特个性的体现,是让我们与众不同的地方。我开始尝试着去欣赏自己的“小毛病”,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感到羞愧的方面,结果发现,当我不再和自己“对抗”,而是和自己“和解”,我反而变得更加有活力,更有创造力。书中关于“自我价值感”的部分,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过去总是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外界的评价和成就上,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陷入低谷。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自我价值,源于内心的肯定,无关乎外界的认可。我开始学会从内心去肯定自己,去欣赏自己,这种感觉,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在。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和收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困扰,就是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够“有意义”,好像一直在机械地重复着,缺乏激情和目标。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什么宏大的“人生哲学”,而是让我把目光重新聚焦在当下,聚焦在那些被我忽略的、微小的“不完美”中。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许多生活中的场景,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我开始尝试着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拥抱那些不那么“完美”的时刻,比如一次失败的尝试,一次尴尬的对话,一次意料之外的变故。我发现,当我不再执着于“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是去全然地体验“正在”发生什么,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和富足。书中关于“脆弱”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我过去一直认为“坚强”才是值得推崇的品质,而这本书让我明白,敢于展现自己的脆弱,恰恰是内心强大的一种表现。它让我能够更真诚地面对自己,也更能与他人建立深度的连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教你如何去“赢”,而是教你如何去“活”,活得真实,活得自在。

评分

这本书简直像是一束温暖的光,照进了我生活中的许多阴影。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是在和别人比较,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完美,总是因为一点小错误就无限放大,陷入自我否定。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不完美才是常态,而这份不完美,恰恰是我们独一无二的证明。作者用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分享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看到了未来可以拥抱的自己。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接纳自己、如何与内心的“小我”和解的建议,我尝试着去实践,虽然过程偶尔会有反复,但整体上,我感觉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不再那么苛求自己。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原生家庭”的部分,很多关于父母和自己关系的困惑,在这里得到了清晰的解答,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过去。这本书不是那种“鸡汤”式的励志,它更像是一位温柔的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你最真诚的陪伴和最实用的指导。我真心推荐给所有正在和自己“较劲”的朋友们,它会帮助你找到内心深处的平静和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