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向3M学创新
定价:49.90元
作者:梁家广 欧内斯特·甘德林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58185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相信为数不少的读者都是从防尘防霾口罩中认识3M这家企业的。素以产品种类繁多,锐意创新而著称于世的3M是怎样从一家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发展成为历史悠久的多元化跨国企业呢?本书将通过3M的创新发展来揭开这一答案。本书两位作者的职业生涯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3M中度过的,他们分别以由内而外和自外向内的不同角度审视了3M的创新与发展历程。互联网 时代培训管理与创新(系统方案·实用工具·前沿新知,作者20年培训管理的匠心之作,组织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新引擎)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向3M光辉创新历史致敬的书,也是作者为回归创新初心而写的作品。本书是对创新理论的再认识,也是对企业发展基础再思考的过程。希望这能成为一本了解3M传奇历史的书,更是能让人了解到3M的“文化,沟通,方法”的创新管理法。《向3M学创新》对于解决目前中国工业创新和中国制造业的困境有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制造业找寻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创新能力,一种内生的可驱动成长的创新模式。
目录
引子 / 1
Chapter 1 发明家的企业家精神
一、见微知著 / 3
二、创新制度的思考 / 7
Chapter 2 3M创新历史和文化
一、为生存而战 / 11
二、麦克奈特和布什——3M企业文化构建者 / 17
三、“创新三重奏” / 21
四、15%时间原则 / 26
五、中央研究院 / 27
六、发明的黄金年代 / 28
七、创新文化 / 40
八、3M的历史价值观 / 44
九、3M百年创新发展里程碑 / 45
Chapter 3 创新管理
一、支持创新的组织结构 /51
二、研发组织构架 / 54
三、创新管理 / 58
四、管理哲学 / 61
五、管理技巧 / 63
六、全员创新 / 68
Chapter 4 创新方法
一、创新的定义 / 75
二、创新的种类 / 76
三、独特的创新手法 / 91
四、创新的五大突破口 /96
五、技术平台 / 97
六、跨部门联合创新 / 99
七、技术 / 101
八、创新之旅 / 103
Chapter 5 创新流程与工具
一、创新三阶段 / 107
二、创新管理流程 / 109
三、 创新过程中的常用工具 / 111
Chapter 6 创新沟通
一、客户导向的销售——跟随客户九十年 / 131
二、客户的声音 / 135
三、销售财务分析模型 /136
四、大客户团队 / 138
五、与客户在一起 / 142
六、技术论坛 / 147
七、非正式组织的能量 /151
Chapter 7 创新人力资源发展
一、人力资源准则 / 159
二、招聘创新人才 / 161
三、培养突破性人才及领导人 /165
四、领导力行为准则 /170
五、领导教领导 / 177
六、保留精英 / 178
七、学习组织 / 180
八、英雄之旅:树立创新人才榜样 / 183
九、创新激励 / 185
Chapter 8 销售创新
一、客户导向 / 193
二、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技巧 /194
三、人人是教练 / 198
四、简单智慧的商标 /200
Chapter 9 持续创新和变革
一、报事贴的新项目 /207
二、镜子的另一面 / 210
三、热敏复印业务带来的反思 /211
Chapter 10 创新的学习
一、对学习创新的5个建议 / 219
二、创新能力自检表 /222
三、开始行动 / 225
后记 / 229
作者介绍
梁家广(GeorgeLiang)
曾在3M中国任职22年,从市场专员和销售经理拾阶而上,在任商业标识事业部总经理6年后,转任3M公司(CHK)人才发展部负责人7年。后加入粲花咨询,专注创新领导力和B2B销售管理咨询。
欧内斯特·甘德林(ErnestGundling)
艾培国际(AperianGlobal)的管理合伙人及创始人,拥有斯坦福大学学士学位、芝加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协助客户在领导力发展、组织变化、关键业务伙伴关系等领域制定全球化策略,也作为讲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教授“全球领导力”课程。他为跨文化高管团队提供咨询和培训,为拥有全球职责的提供教练服务,并且常常受邀成为论坛主讲人。甘德林博士现定居美国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
文摘
序言
读《向3M学创新》,我最大的感触在于,创新并非总是轰轰烈烈的颠覆式革命,更多时候,它藏匿于日常工作的微小改进之中。书中大量篇幅讲述了3M如何鼓励员工将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遇到的问题,转化为产品创新的灵感。这种“从生活出发”的理念,让我意识到,许多伟大的发明,其实都源于解决一个身边的小痛点。比如,那个我们熟悉的便利贴,不就是因为有人想解决书签容易掉落的问题而诞生的吗?这种从细节入手、关注用户体验的创新逻辑,深深地触动了我。它打破了我之前对创新的刻板印象,以为创新必须是那些高大上的技术突破。这本书更像是在告诉我,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一种持续优化的过程。它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渗透在我们工作的每一个角落,等待我们去发掘。我开始尝试着去留意生活中的不便之处,去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即便这些想法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书中3M的故事告诉我,很多伟大的事物,恰恰是从这些微小的火花开始的。
评分读完《向3M学创新》,我脑子里一直回荡着一个词:韧性。不是指那种硬邦邦的、不屈不挠,而是那种面对挑战、允许试错、并且从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书中很多篇幅都在讲,3M的创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成功的背后,都有着无数次的失败和调整。这种“跌倒了再爬起来”的精神,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没有回避那些不成功的尝试,而是把它们当作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真实,也非常有启发。很多时候,我们太害怕失败,以至于不敢去尝试那些看起来有风险的事情。3M的经验则告诉我,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败而止步不前。它让我重新思考了“风险”的定义,以及如何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去进行那些有价值的尝试。这本书更像是在传递一种“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告诉我们,在变化莫测的商业环境中,具备这种“韧性”,才是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评分《向3M学创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案例分析,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创新”,而是让你通过3M的真实经历,去体会创新的“为什么”和“怎么可能”。书中描绘的3M内部那种“15%自由时间”的文化,听起来像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但它背后所代表的,是对员工创造力的信任和赋权。这种对个体价值的尊重,让我想到了很多时候,我们企业对员工的投入,往往是有限的,我们更倾向于规划好的任务,而不是留白给想象。3M的实践,恰恰证明了,给员工一些自主空间,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反而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能量。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创新理念,让我看到了一个企业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它不是一次性的项目,而是一种长期的投入和培育。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创新方法”,不如说是在学习一种“创新哲学”,一种对人性、对可能性、对未来的信念。
评分《向3M学创新》这本书,在我看来,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所展现的“创新基因”的传承。它不是简单罗列几个创新产品,而是深入剖析了3M是如何在企业内部,将创新文化深深地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书中描述的那些看似松散的管理方式,实则是一种对“自驱力”的高度信任。它没有过度的管制,而是为创新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资源。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3M是如何鼓励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以及如何建立一种跨越部门和层级的沟通机制印象深刻。这种“连接”的力量,让我想象着,在一个庞大的组织里,信息和创意是如何得以自由流动,并且碰撞出新的火花。它让我看到了,创新并非只是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可以通过良好的组织设计和文化建设,激发出来的一种普遍能力。这本书更像是在勾画一个“创新者的成长图谱”,展示了3M是如何通过长期的实践,打造出一个能够不断自我更新和进化的企业。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向3M学创新》,我拿到它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些期待的,毕竟3M这个名字在创新领域实在是太响亮了。但说实话,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怎么做”,更像是一种“看到”和“感受到”的过程。它没有提供那种可以直接套用的模板,或者“按照这个步骤就能做出伟大发明”的秘籍。更多的是通过一些故事、一些案例,展现了3M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反复强调了一种“允许失败”的企业文化。这对于我们很多习惯了“一次性成功”或者“小心翼翼”的组织来说,简直是一种颠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创意,而是害怕创意失败的代价。3M似乎就给了这种“不怕犯错”的土壤,让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有机会生根发芽。我一直觉得,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一个孕育的环境,而3M似乎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孵化器”。书中描绘了3M内部鼓励跨部门交流、知识共享的氛围,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大公司如何保持活力的秘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成功学”读物,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创新机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