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学诚法师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史上*强科研实力寺庙”北京龙泉寺方丈。其博客点阅量突破千万;微博开通16个语种,读者涵盖全球3/4的国家和地区,
曾受邀至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国多地进行演讲。
★很多讲如何做事的书都比较侧重做事的方法和技巧,而学诚法师的《好好做事》则告诉我们:“在世间做任何一件事前,先问问自己发的什么心”“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做事要做正业”“发心要高调,做人要低调,做事讲缘起”“做事要‘如救头燃’”“做事不要只看眼前的结果,还要看未来的意义”,等等,首先教我们掌握人在世间做事的不二智慧,然后从“如何发心”“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好好做事”等角度开示相关的方法,让我们圆满地活在当下。
★堪称是一部让我们做事圆满的生活佛学不朽经典。
人生苦短,要做就做对生命有帮助的事,所以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深谙“为人之慧”“做事之道”。但如何善巧地尽快掌握“为人之慧”“做事之道”呢?
《好好做事》就是这样一本面对世间不知、不明如何好好做事,因此让自己当下迷惘,恐惧未来的人开示的生活佛学经典,在书中,作者学诚法师从“悠悠万事,用心唯大”“为人处世,皆有妙法”“活下去,活在当下”三个方面,多维度地与我们分享让生活一直通透、圆满的大智慧,让我们好好地立心、立身、立命于这个充满无常的世间。
学诚法师,1966年出生于福建仙游。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出家,于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和尚修学。1988年于四川成都文殊院宽霖大和尚座下求受三坛大戒。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同时,学诚法师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佛法在两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到了今天,大家的认识千差万别,有的人会认为经典里的文言文就是佛法,有的人会觉得烧香拜佛是佛法,有的人会认为暮鼓晨钟就是佛法,等等。
但这些都是外在的形象。佛法其实就是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身体、语言、思想的每一个细节上,在每一次举手投足之间。
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只有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时,真的在事项中看到自己内心的烦恼、妄想、执着,感受到被名缰利锁系缚时的痛苦,感受到失意时的落寞、得意时的张狂,才能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刻和真实的了解。
多多经历,反复锤炼,才能够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只有经历过风浪的水手,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平静。
懂得缘起,掌握缘起,根据缘起随缘做事,组合更好的因缘,成就更广大的善业,而不是跟着情绪和妄想做事。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体会和领悟自他不二、空有不二、依正不二的真理。
两千多年了,语言在变化,服饰在变化,职业在变化,生存方式在变化,山河大地种种外在都在变化,甚至于沧海桑田,但是人心还是那样的——贪、嗔、痴,一点也没变。
事实上,世俗社会的很多痛苦都来自拿不起,放不下;该承担的没有心力去承担,该放下的不舍得放下。做事就是这样历练,要先拿起来,再放下。
★何时何地,知道自己要干吗, 这就是负责任
究竟怎么样来承担人生的责任呢?就是自己有多大愿力,有多大发心,有多大智慧,就来承担多少事情。
不论何时何地,在家也好、庙里也好、单位也好,不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地方,你都能调整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这就叫作负责任。
比如,这个时候我需要看书,看书就是负责任;这个时候需要劈柴,劈柴就是负责任。
有一位弟子问方丈师父:“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才能有成就呢?”
方丈师父告诉他:“地上有水,你把它擦干,这就是责任;水管坏了,去安排修理,这就是责任;来客人了,及时地端茶倒水,这就是责任;柴火不够了,及时去劈,这就是责任;该扫地了,该浇花了,扫地浇花就是责任;信众心里有问题,及时去开导,去帮助解决,在社会上开展慈善活动,有了困难,及时去补位,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责任。”
哪里有问题,不分大小,都能够积极发心去做,去承担起来,不求肯定,不畏人言,这就是责任。
何时何地,知道自己要干吗,这就是负责任。
人往往容易把一天的事情和一生的事情搞混淆了,把一生的事情和生生世世的事情搞混淆了。
什么是混淆呢?比如今天的事情没有做好,就会影响到明天,影响到未来。
人总会给自己找理由,说今天没有做好,明天开始我好好努力;到了明天的时候又没有做好,又说后天开始好好努力。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白白地过去,这就是把一天跟一生混淆了。
★发心要高调,做人要低调,做事讲缘起
心心念念、时时刻刻把握住什么事情要低调,什么事情要中调,什么事情要高调,用功就比较容易得力。如果起心动念错了,那就麻烦。此岸和彼岸,关键是现前的一念心。
寺院里的僧众和俗众都很忙,做事情讲究承担,有做学问的,有专事禅定修行的,有待人接物、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等等。总之,闲人待不住。
有人向法师提出疑问:“要想把各种具体事项做好,做的人应该遵循什么法则?”
法师说:“大致可归纳为:做人要低调,要无我;做事要中调,讲究缘起;修行要高调,发心重要。”
很多人修行低调,做事或者说话高调,这样问题就会很大。比如,说话高调就很容易出问题,这就等于做人高调一样的道理,就会出毛病。话说出来,做不到,就很被动,久了就会失信于人。
做事情要中调,就是凡事要恰到好处,进退有度,拿捏得比较 妥当。
事情有善有恶,那善与恶的区别在哪里呢?恶人看到点滴的事情,现起的都是恶法;圣者面对世间任何境界,内心现起的都是善法。所以,你如果看到任何事
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佛法在两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到了今天,大家的认识千差万别,有的人会认为经典里的文言文就是佛法,有的人会觉得烧香拜佛是佛法,有的人会认为暮鼓晨钟就是佛法,等等。
这些都是外在的形象。佛法其实就是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身体、语言、思想的每一个细节上,在每一次举手投足之间。
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
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修行人的修证功夫就是要靠事业和成就展现出来,无为法离不开有为法。
少数人可以言下大悟,有些人可以通过学习经教悟道。而对更多人来说,在当代这个时空因缘下,要通过做事情来领悟、修行。
只有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时,真的在事项中看到自己内心的烦恼、妄想、执着,感受到被名缰利锁系缚时的痛苦,感受到失意时的落寞、得意时的张狂,才能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刻和真实的了解。
多多经历,反复锤炼,才能够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只有经历过风浪的水手,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平静。
你有了一定的功夫,对外才能开显出足够的慈悲和智慧。不是为了做事而做事,是为了修道而做事。修道也是为了普度众生。
懂得缘起,掌握缘起,根据缘起随缘做事,组合更好的因缘,成就更广大的善业,而不是跟着情绪和妄想做事。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体会和领悟自他不二、空有不二、依正不二的真理。
出家人通过修行得到的能量,可以通过弘法的方式传递给在家人,犹如发电一样,让在家人更有心力去处理生活中种种的困难和挫折,解决家庭中的矛盾、事业上的矛盾,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达到服务社会、利益社会的功用。
这和普通的社会事业是不同的,因为它的出发点就是一个出世的心。但是,作用和目的有一致的地方——让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人际关系和谐,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远离烦恼和痛苦。
所以,佛法就是活生生的现实,随时可以用,让我们在这个万紫千红的大千世界里,眼所见、耳所听、鼻所闻、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思这六根对六境中,不贪婪,不排斥。
让我们领悟到我们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一个有自性的个体,而是不一不异的关系。
过去常常会误解,佛法就是避世的,但事实是,我们就活在这个世界上,怎么避世呢?逃到哪里能避开六根对六境的所谓现实呢?
佛教的修行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每一种都很可贵,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解脱。做事情也是如此。
只有真的去做了,才知道,道理是道理,现实是现实。我们懂得了道理,不一定就是真的领悟了。道理一定要融入我们的身心,才算数。
否则,我们就执着于文字,觉得文字就是真理。所以佛门有“指月”这样的说法,用手指去指月亮,误以为手指头就是月亮。
诸佛妙理,无关文字。但是没有文字,佛法也无法继承和传播。所以,我们要学习佛法,更要实践佛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古代农业社会农禅并举,很适应当时的社会氛围;现代社会,也是农禅并举,但现在是“码农”。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里,如何探索出更适合现代人的修行道路,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摸索。
两千多年了,语言在变化,服饰在变化,职业在变化,生存方式在变化,山河大地种种外在都在变化,甚至于沧海桑田,但是人心还是那样的——贪、嗔、痴,一点也没变。
大家比较熟悉的佛门中的很多话,都已经成为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拿得起,放得下”,用来形容一个人心胸豁达、自在洒脱。
但事实上,世俗社会的很多痛苦都来自拿不起,放不下;该承担的没有心力去承担,该放下的不舍得放下。做事就是这样历练,要先拿起来,再放下。
在善知识的调教、点拨、指导下,那颗执着和顽劣的心,反复提起,反复放下,慢慢才真能达到宠辱不惊、云淡风轻的境界。
不然,就只是文字而已。
这本书的标题《好好做事》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实践和行动的哲学思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好好做事”这四个字,就足以引发我对日常生活的审视。我们常常陷入各种各样的计划和想法中,却在执行层面显得力不从心。学诚法师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他的开示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从人生精进系列这个定位来看,这本书很有可能是在指引我们如何以一种更积极、更有条理、更有意义的方式去投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克服拖延、如何专注于当下、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指导。或许,它会为我们提供一套实用的方法论,帮助我们将美好的愿望转化为切实的行动,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收获真正的充实感。这本书不仅仅关乎“做事”本身,更可能是一种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一直对能够带来启发和启迪的书籍充满兴趣,特别是那些源自不同文化背景和思想体系的智慧。学诚法师作为一位备受尊敬的佛教领袖,他的著作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宗教的阐释,更是对人生普遍性问题的深度探讨。从《好好说话》和《好好听话》的成功,再到《好好做事》的问世,这个系列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教育理念。这让我预感,《好好做事》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会用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教的智慧,如何将“善”和“精进”融入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我非常好奇,法师会如何解读“做事”的内涵?是仅仅指代世俗的工作,还是包含了更广阔的生命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方法,让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用智慧和毅力去克服,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评分读完《好好说话》和《好好听话》后,我迫不及待地期待着《好好做事》的出现。学诚法师的人生精进系列,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成长指南,总能在我感到迷茫或懈怠的时候,给予我恰到好处的启示。从沟通到倾听,再到如今的“做事”,这个循序渐进的逻辑非常吸引我。我相信,《好好做事》这本书,一定会在前两本书的基础上,为我们提供更为具体和深入的指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做事”的真谛,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是如何以一种更加智慧、更加专注、更加圆满的方式去投入。或许,它会教我如何克服内心的障碍,如何在高压的环境下保持冷静,如何将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做得不平凡。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在实践中不断精进,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设计都给我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感觉。《好好做事》这个标题,对于我这样常常感到生活节奏过快、事务繁多的人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流。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去做事,而是不知道如何“好好”地去做,或者说,在做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学诚法师的人生精进系列,一直以来都以其深刻的智慧和慈悲的关怀,为读者指点迷津。继《好好说话》和《好好听话》之后,《好好做事》的出现,仿佛为这个系列画上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一笔。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学习到如何将内心的平静转化为外在的行动力,如何在一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世界里,保持专注和投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一些简单却深刻的道理,让我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就,同时也能更好地体悟人生的意义。
评分我通常不会轻易购买同一位作者的系列书籍,但《好好说话》和《好好听话》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学诚法师的“人生精进系列”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这两本书为我提供了很多关于人际沟通和内心修养的实用方法,让我受益匪浅。现在,《好好做事》的问世,我毫不犹豫地将其加入到我的必读清单中。我相信,这本新书绝不会辜负我的期待。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在实际行动中贯彻佛教的智慧,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如何以一种更加有效和有意义的方式来度过每一天。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提升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质,甚至能够引领我找到一种更加深刻的人生目标。这本书不应仅仅是关于“效率”的指南,更应该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出精彩人生”的哲学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