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名称:《新华字典》 第11版 双色本 | ||
【定 价】 | ¥19.90元 |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
【版 次】 | 2011年6月第11版 | |
【印刷日期】 | 2016年4月以后印次 | |
【开 本】 | 787*1092 1/64 | |
【页 数】 | 711页 | |
【I S B N】 | 9787100069595 | |
备注:7月4日以后拍下的发双色版本,定价为24.9的。还请大家仔细阅读。
说实话,我对这本“双色本”的初印象是——经典永不过时,但某些设计决策显得有些保守了。我购买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做语文启蒙,希望他能从小建立起对汉字规范书写的正确认知。印刷的清晰度毋庸置疑,那标志性的红色和黑色搭配,在视觉上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区分作用,尤其对于辨识易混淆的形近字帮助很大。但是,当孩子在学习笔顺和结构时,我发现字典中对于一些笔画的起收笔的标注,虽然符合传统规范,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显得有些过于抽象。我更偏爱那些提供动态演示或者更具现代教学理念辅助的数字资源,而这本纸质书的局限性就在于此——它只能提供静态的、定格的“正确答案”。我尝试用它来教孩子区分“已”和“己”的细微差别,但仅仅通过图示,孩子还是需要反复确认。这让我反思,作为一本权威的、面向大众的工具书,如何在坚守传统规范的前提下,融入一些更符合现代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视觉引导元素,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它更像是一本写给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成年人查漏补缺的参考书,而非一本主打“入门教学”的教辅材料。它的厚重感,也许在无形中给年幼的学习者带来了一丝压力。
评分对于我这种骨灰级的文字爱好者来说,字典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我一个字怎么写、怎么读,而在于它能解释一个词语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境下的细微语义漂移。我常常会拿着它,从一个生僻的成语出发,不断地查阅其组成词,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这部第十一版,在解释的详实程度上确实做得令人满意,很多古义的阐释都相当到位,足见编纂团队的深厚功力。然而,我发现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那就是在某些特定历史事件或文化典故相关的词条解释中,篇幅的取舍显得有些失衡。例如,对于某个与古代官制相关的词语,它的解释简洁得像是应付差事,而对于一个日常使用的动词,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进行分析,这让我感觉在“知识的权重分配”上,它似乎没有完全抓住现代读者的兴趣点和需求点。我希望,作为新时代的工具书,它能在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上,拿出更多的“干货”,增加更多有深度的文化背景解读,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现代汉语的规范用法层面。毕竟,字典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源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史的厚度。
评分这本《新华字典(第11版)》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作为一名常年与文字打交道的编辑,我深知一部好的工具书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有多么关键。初次翻开它时,那种厚重感和油墨的清香,仿佛把我带回了学生时代,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商务印书馆的出品,自然在装帧和印刷上无可挑剔,纸张的质感极佳,即便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然而,当我真正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检验它的实用性时,一些小小的“别扭”感就显现出来了。比如,在查询一些非常新潮的网络词汇或者专业术语时,总感觉它的收录速度稍显滞后。这并非是苛求,毕竟字典的权威性要求它必须慎之又慎地对待每一个字词的收录,但对于追求效率的现代人来说,这种“滞后”带来的不便也是真实存在的。我尤其希望它能在某些交叉学科的词汇解释上,能提供更贴近现代语境的例句,而不是完全沿用过去的经典范例。整体而言,它依然是案头必备的定海神针,但若论及“灵活性”和“与时俱进的速度”,还有提升的空间。我期待下一版能在这方面带来惊喜,比如增加一些关于新兴词汇的收录注释,哪怕是附录的形式也好,这样就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这些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的文字工作者。它的存在,更多是提供一种“标准”和“根基”,而非“前沿信息”。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物件”角度来评价,这本《新华字典》无疑是纸质书时代工艺的典范。它的开本适中,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给人带来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这在充斥着电子屏幕的今天,是一种稀有的触感体验。我特别喜欢它的封面设计,那种低调的、不事张扬的学术气质,放在任何书架上都不会显得突兀。但是,实际使用中的一个痛点是,它的“双色”设计,虽然是为了区分释义和例句,但有时候在快速翻阅或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这种红黑对比并不总是能达到最佳的“一眼识别”效果。我有时会希望,如果能采用更明显的颜色区分,比如在释义部分使用浅灰底色,或者在例句部分用更鲜明的字体加粗,或许能进一步优化查找的效率。此外,字典的耐用性也是一个考量,由于使用频率极高,我担心这种精装本的装订在反复折叠和夹书签后,其脊背能否持久保持稳固。总而言之,它是一件工艺品,体现了对汉字文化最深沉的敬意,但作为工具,在人机交互(人与书本的交互)的易用性上,仍有可被现代设计理念渗透和优化的空间。
评分坦白讲,我购买这本字典纯粹是出于一种情怀和对“正版”的执念。我家里有一本旧版(可能还是第三版),书页泛黄,边角磨损,但那是我学习的伴侣。这次换新版,更多是希望拥有一个更现代化、更便携的版本——虽然它本身并不算轻巧。拿到新版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其“商务版”特有的那种严谨,字体排版的间距、行距都经过精心计算,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但是,作为一名经常需要进行跨语言学习的译者,我发现它在处理外来词汇的音译和归属词条时,显得有些过于保守和传统。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现在使用的外来词汇已经有了更广泛接受的现代译法,但字典里给出的却可能是早期的、甚至是有些拗口的译法。这使得我在快速查阅时,必须在“字典的标准”和我“行业惯例”之间进行二次校准,增加了工作流程中的一个摩擦点。如果能增加一个“现代惯用译法参考”的注释区域,或者至少在权威词条的解释中,对不同译法的演变有一个简要的说明,那对我们这些依赖工具书进行大量翻译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很权威,但有时候,权威也意味着反应速度的迟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